APP下载

西南民族地区“文-科-旅”深度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2024-04-29何里文梁茹婷邓敏慧

商展经济 2024年6期
关键词:西南文旅民族

何里文 梁茹婷 邓敏慧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桂林 541004)

1 引言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点强调的内容。当前,我国文旅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在融合深度上,呈现出文旅资源共用共享界面窄、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层次浅、产品沉浸式消费功能弱、文化和旅游产品结合花样少、文旅产业链协同性水平低等现象[2]。特别是我国西南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低水平融合问题尤为突出,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提出“现代科技将深刻影响推动了文化和旅游生产方式、体验方式、表现形式、服务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对西南民族地区加速文旅融合提供了战略方向性的指引,但如何以文-科-旅深度融合创新为发展目标,利用科技创新加速文旅深度融合,借助文-科-旅跨界融合新模式、新路径,实现西南民族地区在文化和旅游在界面广、层次深、作用强、花样多、水平高上提高文化和旅游运行效率与消费体验,实现深度融合乃至“弯道超车”,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 研究回顾

科学技术为文旅膨胀式融合发展提供原动力,不断生成新业态、新模式、新内容。目前,学者对三者融合的研究主要包括数字化建设和数字化用户服务。基于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对象来看,学者较多着力于省域、市域和微观企业等视角。关于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模型,学者较多地使用空间效应理论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在融合模式上,研究思路分别为整合模式、基于产业结构角度探索融合模式、构建文旅融合数字服务模式[1]。

资源融合是文旅融合的基础。文化资源旅游化,使人们不断感受到文化的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次的内涵。实际上,我国文旅业的发展速度虽然可观,但文旅资源融合度不高,优质资源整合开发不足。为促进文旅资源高度融合,我国应找出具有竞争力和旅游吸引力的特色文化价值,将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相结合,以丰富文化旅游产品的供给,同时依据地方特色,实行差异化资源融合。将数字技术引入文旅资源融合,打造智慧文化旅游服务平台及基于移动视觉搜索建设文旅融合数字资源是在科学技术时代下文旅资源融合的具体方式。

文旅体验、文旅融合和产品开发有着正相关关系。根据产品三层次理论,文旅融合过程中产生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附加产品。在对旅游目的地的文旅融合发展研究中,大部分文化旅游产品存在吸引力和营销力不足、资源还未完全转化为产品、产品形态和种类不够丰富、缺少体验性和参与性等情况,可运用互联网思维来拓展产品融合的形态和提升旅游产品[1],打造文旅融合精品。

产业融合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融合的出现可以产生新产业业态;融合互促中实现产业升级;为产业结构高质量转型提升赋能。国外学者从多角度对文旅产业融合问题进行了分析,旅游产业是实现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出口,文旅产业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推动旅游发展。文旅产业虽已取得一系列成就,但仍有一些问题,如两产业融合深度不够、产品供给能力不高、结构不合理、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研究不足等。因此,应提升文旅产业科技应用水平,数字技术融入文旅产业不断衍生出新业态,充分发挥产业协同效应。

3 西南民族地区文化-科技-旅游融合发展的优势

西南民族地区地貌壮观,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该区域具有资源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特点,原始自然景观与原生态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是我国旅游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因此,在该地区开展旅游业,实现文化、科技、旅游的深度融合,也是最理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1 独特的地理位置塑造西南特色民族文化

西南民族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河流、湖泊、生物资源丰富,区内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草地资源、林地资源和珍稀的动植物资源,分布着数量较多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和风景名胜区等禁止开发区。其中,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地质地貌类、登山、峡谷、地震遗迹、火山、江河、湖泊水库、瀑布、泉水、海洋冰川、植物、动物、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

3.2 丰富的民族文化奠定西南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基础

除了自然生态资源之外,该区域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西南民族地区民族众多,聚居着壮族、土家族、苗族、侗族众多少数民族,这些聚居的少数民族有特色各异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庆典、民族歌舞、民族信仰与宗教和民族婚俗等。其中,主要包括以云南元谋人遗址、广西桂林王城等为代表的历史旅游资源和以贵州龙舟节、火把节,广西三月三歌节、云南阔时节等为代表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以及以大理崇圣寺、贵州中和山、广西柳侯祠等为代表的宗教旅游资源。

3.3 便利的交通设施建设助力西南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近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下,西南地区得到了极大发展,特别是在交通发展和基础设施发展方面已领先全国。在航空方面,以成都、重庆和昆明为首,客流量排名全国前列;在铁路方面,昆明、贵阳等均有很大发展;在高速公路的建设方面,西南地区各省份排名也在全国前列。在全国枢纽城市布局中提到,在西南地区的城市中,要提高成都、重庆和昆明3城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服务功能;提高贵阳、拉萨2城的集聚辐射能力;推进攀枝花、泸州-宜宾等10座枢纽的城市建设。

4 西南民族地区文化-科技-旅游融合现状与困境

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起步较晚,且其发展状况呈现出“迟”的发展特征。由于现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断涌现和其对传统文化造成的巨大冲击,除部分文化保存完好的民族村寨之外,多数区县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正逐渐被淡化、被西化,甚至被商业化。综合来看,西南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还未能实现,且为了倡导利用科技创新加速文旅深度融合,部分区县也在探索文-科-旅融合,但效果不够明显。

我国一些西南民族地区相对中部和东部较发达的地区而言,旅游资源虽较为丰富,但大部分地区存在资源分散,基础设施薄弱,配套服务发展不均衡和民族文化资源保存不完善、太分散、不系统等问题,各地的文化旅游产品普遍合而不融、融而不全、融而不深。

得益于近期国家政策对文旅融合的大力支持,部分西南民族地区的旅游景区逐渐开始对旅游文化产品进行挖掘、策划、包装和推广。但是可以发现,目前西南民族地区文旅融合的理念只是简单在旅游产业发展中融入文化元素,或将文化资源旅游化,更有甚者在发展某一个产业的同时将另一个产业消融解构,从理念和内涵上对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还需要进一步规划。在西南民族地区,有意识地通过科学技术让文化与旅游资源实现“1+1>2”的深度融合理念,是突破西南地区先天局限性的加速器。

5 西南民族地区文化-科技-旅游深度融合模式

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创新性地引入科技变量,以科技作为文旅深度融合的黏合剂,并以此为基础,对文化、科技、旅游三者整体进行考究,分别探讨三者在三个层面上的融合以及从资源层到产品层再到产业层的高效转化,构建文-科-旅融合理论,探讨文化与旅游更深层次融合的逻辑动因与全新思路:(1)从资源层面论述科技与旅游、科技与文化、文化与旅游之间的融合作用。在资源层面,旅游资源与科技资源的融合使得游客对旅游资源的需求更加被精准捕捉;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的融合促使旅游资源形成集体精神符号;文化资源与科技资源的融合使得文化资源效能被最大化释放;(2)从产品层面论述科技与旅游、科技与文化、文化与旅游之间的融合作用。在产品层面,旅游产品与科技产品的融合能够对旅游景区的多元化场景体验进行持续创新;旅游产品与文化产品的融合促使旅游产品及其场景能够更加展示集体精神,科技产品与文化产品的融合能更加广泛地平台化传播旅游产品中所凝结的文化核心;(3)从产业层面论述科技与旅游、科技与文化、文化与旅游之间的融合作用。在产业层面,旅游产业与科技产业的融合促使旅游产业链的衍生和文-科-旅产业协同效应;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使得代表集体精神的文化产业更加实体化、场景化生产,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的融合对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快速发展起着引擎般的促进作用。整体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为助力西南民族地区文旅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利用科技创新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深度融合模式分为资源的充分挖掘与整合、产品与市场精准化融合、产业链的延伸三个层次。

5.1 资源的充分挖掘与整合模式

本文利用科技手段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将文化资源效能充分释放,并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精准捕捉旅游需求,实现文旅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创新性发展。在开发旅游资源之前,可利用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实地考察、统计数据等方式对西南民族地区的自然、人文、历史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调研,并获取准确信息,了解其特色和潜力,对整个地区的旅游资源有整体的了解。文旅企业可借助旅游大数据、数字化服务系统等技术精准获取游客对旅游资源的潜在需求,利用智慧化运营不断为游客提供创新性的旅游体验与旅游资源整合方向。这样根据调研的结果和消费市场的需求分析,对后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设计独特的旅游线路、策划特色活动等以吸引更多游客提供策略支持。除了自身的旅游资源外,西南民族地区还可以通过合作开发新的旅游项目、举办联合推广活动等方式,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例如,与相关旅游企业、景区、酒店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和推广旅游资源。此外,在旅游过程的规划与管理上,可以通过在线预订和导航的方式简化旅游资源的被发现过程。例如,游客使用手机应用程序预订门票、酒店和交通,使用导航应用程序轻松找到文化景点等。此外,利用数字技术来监测文化遗产的状态,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技术等方式来减少文化景点的环境影响,实现西南民族地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旅游资源挖掘与整合是提高西南民族地区旅游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挖掘和整合旅游资源,可以打造独特的旅游产品和线路,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5.2 产品与市场精准化融合模式

借助科技实现旅游场景化的持续创新,采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打造更加生动、互动、个性化的旅游场景,满足市场需求,并实现技术创新高品质文旅产品的适应市场。例如,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旅游体验。游客可通过VR游览历史古迹、博物馆和文化遗产,AR可以提供增强的信息和导航,帮助游客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化景点。博物馆和文化遗产类景点可以使用数字技术来展示其收藏品,如数字化档案、虚拟参观和在线文化展览等。这样,游客可以在不必亲临现场的情况下通过数字文化展示欣赏文化遗产。

在此过程中,无论是文化课程、手工艺品工作坊、美食体验和表演艺术活动,都可以通过数字平台提供,帮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西南地区旅游目的地的民俗风情和悠久文化。除了产品提供渠道之外,文化旅游产品的消费群体也从之前的以年轻消费群体为主扩大为包括各年龄段的人群,将文化旅游产品及其消费场景从线下部分转为线上,是顺应数字化消费的趋势。此外,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旅游展会等渠道进行广告宣传和推广来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曝光度,例如互联网数字平台上的精美图片、文字、有趣故事等内容,是进行旅游产品有效营销的传播方式。在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长远目光之下,西南民族地区应积极参与国际文旅产业标准的和文化旅游产品的供给,将市场和资源由国内扩大到国际,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有利机遇。

西南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产品借助数字化技术丰富和拓展文化产品的供给类型、方式和供给渠道,能够实现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为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提升西南地区的文化软实力。

5.3 产业链的延伸模式

科技创新实现文旅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和改进,文旅产业通过科学技术统筹整合西南民族地区特色先进文化和特色自然风光,构建科技创新的文旅产业生态圈,达到食、住、行、游、购、娱、研、学等旅游要素的均衡发展,推动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利用文化、科技、旅游产业的协同作用,提高整个西南民族地区的旅游效益和竞争力。这包括旅游服务业的延伸发展、旅游交通业的延伸发展和旅游餐饮业的延伸发展。旅游服务业是旅游产业价值链上最核心的环节,包括旅游资询、旅游规划、旅游包装、旅游导游等。旅游交通是旅游产业价值链中的重要环节,包括航空、铁路、公路、水上多种交通方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餐饮业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传统的餐饮业需要向特色餐饮、主题餐饮等方向发展,为旅游者提供更加独特、丰富的餐饮体验。此外,西南民族地区相较国内外发达地区,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也是显著优势。在打造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链的过程中,如果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数字化科学技术相结合,就能使自然与文化资源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打造独特的绿色文旅IP品牌。

西南民族地区可利用科学技术将多民族文化要素借助数字化技术融入旅游之中,提高旅游产业的文化品质和内涵,在深度融合中放大文化的经济价值,将区域内的资源、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猜你喜欢

西南文旅民族
我们的民族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潮”就这么说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Country Driving
多元民族
文旅照明的兴起
一路向西南——然乌湖、米堆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