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挑战

2024-04-29张浩楠尚漫陶雪烨王昊杰胡放之通讯作者

商展经济 2024年6期
关键词:毕业生制造业岗位

张浩楠 尚漫 陶雪烨 王昊杰 胡放之(通讯作者)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8)

近年来,我国毕业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渐上涨,据教育部统计,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同比增长82万人,规模再创新高。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影响的三年下,众多传统企业受到冲击,导致岗位减少,就业难成为大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好在随着数字经济,尤其是5G、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在促使劳动者就业模式、就业结构产生巨变的同时,也为大学生求职者提供了更多就业方向。然而,数字经济在我国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导致部分技术含量较低、重复性劳动较高的工作岗位被取代,使得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大学生面对新经济形态引起的市场变化造成的就业问题被社会广泛关注,对数字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与解答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催生出大量新业态新模式,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多方面的渠道。数字经济对就业有着多方面的影响,不仅能够促进就业,创造就业岗位、提高劳动就业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等,还会对部分行业产生替代效应,使得一些传统工作岗位减少,引起部分劳动者失业。因此,作为我国求职人群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毕业大学生在数字经济发展洪流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值得瞩目。如何解决数字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如何更好地发展数字经济与扩大就业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都是需要研究探讨的重要问题。

本文对数字经济下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更好地解决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整个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大学生的快就业、好就业。同时,关注大学生就业的各种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能更好地发现我国高校学生在步入社会时的不足之处,从而帮助其改善问题,以适应新形态经济发展下的社会前进趋势。

2 数字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现状

当前,就业形势总体稳定[1]。就业稳定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一是我国经济向稳向好发展,为就业需求和岗位创造提供了根本条件。资料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增速为5.4%。经济复苏带动国内消费需求稳步扩大,市场用工需求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发展迅猛,带动住宿餐饮、休闲旅游等行业岗位增加,促进就业容量扩大;二是稳就业政策持续发力,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提供了支撑。人社部开展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积极稳定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录规模,很多央企通过扩大有效投资、超前储备人才、发挥产业链带动作用等举措,运用市场化手段多招大学毕业生,在保就业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2]。此外,前程无忧发布的《2023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显示,民营企业提供了最多面向毕业生的工作机会[3]。就业优先政策、减负稳岗扩就业的实施,加大了对大学生就业的帮扶,为就业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不断加强,为创造大量新的工作岗位提供了坚实基础。截至2023年4月底,我国累计新建5G基站273.3万个,组成全球最大的5G移动通信网络。目前,5G应用已覆盖52个国民经济大类,全国5G和“双千兆”网络应用案例数超5万个,5G工厂、工业互联网园区等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218个,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高就业吸纳能力、创造大量灵活就业岗位提供了强大动能[4]。

然而,当前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是就业总量压力较大。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158万,人数众多的高学历大学生涌入就业市场,对市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从目前就业情况来看,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情况并不乐观,高校毕业生这一重点群体“就业难”仍较突出;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例如网络安全专业人才缺口就达到372万,但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并不多,仍有很多毕业生无法就业。一方面,经济结构转型推动市场对毕业生需求的技能结构变化快。从市场数据来看,市场空出来的岗位中超过90%都是蓝领相关的岗位,而高校毕业生专业结构和培养层次不直接取决于市场需求,或者说与需求不匹配,典型的表现是“有人无岗,有岗无人”的现象[5]。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预期相对稳定,受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形势变化的调整小,导致“慢就业”现象频发。

3 数字经济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积极影响

近年来,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迅速发展,数字经济在我国GDP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45万亿元左右,GDP占比达到40%左右[6],成为稳增长、稳就业的重要力量。数字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稳定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解决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机遇。一是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资料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与2015版大典相比,净增158个新职业,并首次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占职业总数的6%。事实上,2019年以来公布的新职业中,与数字化、智能化紧密关联的占到60%左右[7]。据信通院预计,到2025年,数字经济带动就业的数字劳动规模可达3.79亿人。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到2035年,中国整体数字经济规模接近16万亿美元,数字经济渗透率将达到48%,由数字经济带来的数字劳动就业容量有望达到4.15亿人;二是提供灵活的就业方式。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技术、新产业和新模式不仅促进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业态的快速崛起,为个体创业和自由职业者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还让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途径,以更加灵活和自由的方式参与就业市场。事实上,近年来“斜杠青年”在社会中越来越普遍。资料显示,2021年有51.85%的职场人拥有副业[8]。数字经济的高灵活性对满足大学生的多元化就业需求有重要意义;三是传统行业仍然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传统产业的衰退和自动化生产的普及,导致一些传统岗位的数量减少,但同时带来一些新的岗位和机会,许多岗位依然需要各类专业人才来维持运营和推动发展。例如,在制造业中,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仍是不可或缺的。随着传统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未来,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同时需要具备多元化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人才[9]。

显然,数字经济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大了劳动规模。究其原因,一是技术进步。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提升与完善,新型数字业态层出不穷,新技术不仅带来了新的就业岗位,还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升级,为原本传统非智能化的产业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二是政策扶持。政府在数字经济建设中加大了对科技创新和数字化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资金、税收优惠、科技专项等措施,吸引了更多企业投身数字经济领域中,刺激了市场活力和就业增长,为数字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三是市场需求。在电子商务、在线教育、互联网金融等数字化领域,消费者和企业对数字经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也直接带动了数字经济新产业链的形成,进而为就业市场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四是全球化。随着数字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投资与合作不断加深,跨国企业拥有更多全球性业务机会,从而为全球劳动力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

4 数字经济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挑战

数字经济既能促使数字劳动规模不断扩大,又会对部分行业和地区产生冲击,从而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相应的风险与挑战。

一是供需结构矛盾凸显。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就业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一方面,高端制造业领域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会进一步扩大。据人社部发布的《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2025年我国AI人才缺口将达到1000万,其中对算法人才的需求度高达80%[10];另一方面,中高端制造业劳动力供给明显不足。新技术革命及新职业的产生,使得一些传统的、技术含量低的、程序化的岗位被数字平台所取代。数字技术作为一种重大通用目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导致劳动力投入相应减少,劳动力需求减少。工业生产领域尤为突出,如化工行业、冶金制造业、电子行业、食品和饮料等制造业生产过程中,随着机器人、人工智能的普及应用,企业用工需求不断减少,而劳动者技能素质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二是产业错配问题突出。当前,我国的产业发展方向与教育方向不匹配,导致就业问题的产生。首先,制造业作为我国的重点发展行业,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院校不断扩招,使得本应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学生滞留在学校,这种错配导致大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在社会上找不到相应的岗位,从而产生了就业问题;其次,出现企业需要的人才与当前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之间存在“短缺”和“多余”共存的情况。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兴行业领域出现了人才紧缺情况。与此同时,一些专业人才培养供过于求。目前,大学教育仍然偏重传统教育,在人才培养环节滞后,使得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问题越来越突出,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再次,制造业与服务业出现错配的现象。一方面,技术进步及制造业分工深化产生了许多新经济、新产业和新模式,对传统行业造成了很大冲击,使得大量工作岗位从工业向服务业转移。另一方面,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上涨,而制造业企业利润偏低、未来预期不高,使得生产要素逐步向服务业集聚,引起制造业占比下降,导致制造业就业减少。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不够,传统产业释放出的劳动力并未完全被服务业所吸纳,过多劳动者进入低端服务业,技术进步造成人力资本快速折旧,生产效率的提高导致部分劳动力冗余,这一矛盾不仅限制了劳动者再就业能力和职业上升空间,导致中高端制造业的劳动力供给短缺,还使得稳就业面临严峻挑战[11]。

三是区域结构出现分化。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灵活的就业形式,降低了就业的信息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求业者的跨地区流动。就全国来看,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有所不同,东部地区显著领先,以广东省为代表的珠三角经济带和以江浙沪为代表的长三角经济带发展最为迅猛,带动周围其他省份发展;中部地区如河南、湖南、湖北、河北发展势头迅猛;西部地区除了成渝地区表现十分亮眼外,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值得注意的是,数字经济产业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或城市,数字经济的发展使得就业市场的地域性更加突出,就业机会更多。因此,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在经济实力较强、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和地区,而数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对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带来了一定限制。

5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5.1 就业稳定性降低

统计数据表明,2020年,向中国国内企业投简历的海归人数比2019年增长33.9%,而2021届学生的就业数量同比下降则增长了143.1%。而近几年,随着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的大规模产生,加上大量往届毕业生就业,中国大学生总体求职情况已一年比一年更为严峻,大学毕业生数量却逐年增长,且绝对数仍在不断增加。但在数字经济的发展下,不少就业问题都得到了缓解或解决。当前,数字经济催生出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也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形态。

2023年2月发布的《2023中国数字经济前沿:平台与高质量充分就业》报告显示,2030年数字经济带动就业人数将达到4.49亿。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数字产业协同发展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规模扩张,赋予传统职业和岗位新内涵,如网络医生、网约车司机等,不仅增加了就业岗位,还最大化地提高了劳动者的选择自由度,为不同群体实现就业提供了更多可能。

5.2 就业压力加剧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3届毕业生选择单位就业的比例从2022年的50.4%上升到57.6%,慢就业比例也从2022年的15.9%上升至18.9%。同时,选择自由职业的比例从2022年的18.6%下降到13.2%,选择国内继续学习的比例则从2022年的9.3%下降到4.9%。

由以上报告的数据显示,虽然数字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的就业情形有了不小的改善,但对众多大学生来说仍存在不少挑战:

首先,各区域数字化进程的差异,大部分毕业生都倾向前往经济发达城市寻求工作,但这些城市无法为大学生分配合理的配置,导致就业竞争压力激增,大学生就业分布严重失衡。

其次,目前我国金融类经济、服务类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结构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时,更多地倾向会计、贸易、计算机等就业岗位供需较大的行业,工科专业,特别是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需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心理学、汽车整形设计等学科学生数量相对较少。热门专业人才过剩,造成大学生在行业中的竞争压力增大。

最后,部分院校针对学科的设置相对简单,也是大学生就业领域扩展较窄的原因。部分院校在专业课程方面给予大学生的选择权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大学生职业的发展走向。所以,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大学生就业问题将不会减少,就业形势也十分严峻。

6 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发挥数字相关产业的就业拉动作用。一是破除一些服务业进入壁垒,鼓励更多制造业企业参与到生产性服务行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政府应统筹规划,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就业互动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二是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进程,优化服务业就业结构。大力促进制造业投入和产出服务化,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通过制造业投入和产出服务化直接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和收入增加,进而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就业。

(2)提高中西部地区就业承载力。区域经济要发展,一定的人口数量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人口素质和人才层次,是人口、人才与地区发展的适应性和关联度。当前,我国不同区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一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借助“智能+”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培育制造业新的比较优势;二是依靠完整的产业链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就业,充分发挥产业链带来的综合优势,助力制造业在国内跨区转移中实现产业升级,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和制造业就业比重;三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在产业升级中高质量实现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3)加大数字人才培养力度。培养更多学习型、复合型、创新型、社会型的劳动者,着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高校应与企业加强合作,通过搭建数字化人才培养平台、开发数字化课程、建设数字化创新创业基地等方式,搭建更多校企合作平台,为打造我国人才高地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高校还应注重对学生数字化就业创业教育培训和指导,分类、分层开展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训指导,保就业、稳就业。企业也应解决制造行业获取人才数量需求的渠道和机制,解决好各类人才成长进步问题,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塑造实体经济新优势构建人才与智力支撑体系。

(4)打造数字化就业服务体系。政府部门应推动公共就业服务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全力发展数字化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破解数字化就业供求矛盾,建立健全的数字化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体制机制。高校和企业要多渠道、多形式举办数字经济企业招聘会,畅通高校毕业生和企业间供需对接渠道,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同时助力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

(5)培育适应数字经济新时代要求的人力资本体系。政策部门要未雨绸缪,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前瞻性地发挥数字经济对整个社会人力资源供给的引领和提升效用。面对就业这一长久挑战,相关部门在政策指引上要让整个社会,尤其是教育体系、职业培训体系做足准备,使得劳动力资源与结构适应数字经济带来的种种变化,建立适应数字社会发展要求的人力资本体系。高校应优化课程设置,加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其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实操能力。企业要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提升职工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公共就业服务部门要发挥其作用,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职业转换和再就业能力。

猜你喜欢

毕业生制造业岗位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最“叛逆”的毕业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