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情境教学在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法律板块中的应用
2024-04-29王德娟
王德娟
摘 要: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关注学生生活价值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方案,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的社会认知。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情境教学的应用,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更好地领悟法律知识,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对情境教学在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法律板块中的应用进行探索,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应用能力,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情境教学 小学高年级 道德与法治 法律板块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3.052
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价值备受重视。特别是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当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而情境教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恰好改变了当前的教学现状,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1.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以学生为主导,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教学内容,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对抽象的法律知识理解能力不足,单一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过度依赖教师,而不能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索,加之,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生硬的知识灌输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2.教学目标不规范
随着课改的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但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设计缺少标准化,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学目标存在偏差,无法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3.教师法治观念认知不够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完成教学相应的教学任务即可,这也使得法治教育受到严重阻碍。教师缺乏对法治教育的重视,使得教学内容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并没有将法律知识融入教学中,导致学生对法律知识不了解,无法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情境教学的重要性与原则
小学阶段的学生价值观念初步形成,对于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不足,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在现实的教学中,抽象的法律知识导致学习难度增加,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自由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方面,情境教学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有限,单相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教师将情境教学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则可以将抽象的法律知识转变成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的直观内容,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情境教学为学生搭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的趣味课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另一方面,情景教学能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过去刻板单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导致学生的思维受限。而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主导,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习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知识的形成,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需求,创建真实的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让学生在观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获得真实感受。因此,教师在創建教学情境时应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开放原则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意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主题,并将其融入情境教学中,延伸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其次,教师还应重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性格特征,为学生营造积极主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积极的探索中,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生活原则
知识源于生活,道德与法治学科更是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创建教学情境时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和需求,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和已有的经验上展开学习,帮助学生快速且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综合原则
道德与法治课程,包含道德观念和法律法规两大板块的教学内容,知识点涉及内容繁多。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应注意知识的延伸和综合运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情境教学在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
在过去的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被边缘化的学科,教师通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但在素质教学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创新,通过创建教学情境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活跃课堂氛围,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在设计教学情境的过程时,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建具有启发性的趣味化的教学情境。
1.教学情境生活化,激发学习动力
新《课标》倡导教师要利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亲身实践和已有经验中,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思维能力、认识水平发展的加速期,对新鲜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他们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并且很难将知识与自身生活进行联系。因此,教师在创建教学情境时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有意识地为学生创建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通过图片、视频、音频为学生创建形象立体的生活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感受和思考。
比如,在“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为学生创建一个生活中处处有法律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结合父母送学生上学、马路上行人车辆有序前进、自己安排课余时间、坐大巴出游、去医院看病、到超市购物等视频或图片,寻找生活中的法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活中的事与法律的关系,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法律与生活密不可分,并对生活中与法律有关的事件进行讨论,总结出我们的行为受法律的约束也受法律的保护,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法律知识的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游戏、角色扮演、庭审模拟、辩论会等方式创建多元化的教学情景,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推动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收获良好的学习感受,进而主动学习法律知识。
在“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真实的案例,让学生以旁观者的视角对案例进行解读。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网上购物纠纷”的案例,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购物过程中消费者的权益进行思考,然后结合法院的审理结果,帮助学生了解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树立权利意识,知道权利行使的界限,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在“知法守法 法维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对“广场舞扰民”的问题进行辩论,正方认为“跳广场舞是公民的权利”,反方认为“行使权利不该影响他人”,通过辩论,学生能够对该问题的认知更加清晰,使学生感受到自身权利受法律保护的同时也受法律的约束,权利的行使应在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
在“我们受特殊保护”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设计“儿童受虐”的诉讼案件,通过学生对相关法律资料的查阅了解庭审的程序和相关的法律知识,并在课上模拟庭审过程,让学生在据理力争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法律的严肃、庄重,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了解犯罪行为,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伤害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在学习“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时,教师设计“在区人民代表大会的会场外,学生小记者围着人大代表提问”的情境,由教师扮演人大代表,学生扮演记者,然后根据相关资料提问,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探索,认识到公民有监督的责任,了解监督的途径和方式,培养学生依法监督的意识和责任感。
3.“以境促思”突出学习过程,提高法律认知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关注学生分析问题的深刻程度。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能够促进其思考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法律认知能力,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实现情感的共鸣和法律知识的迁移,拉近法律知识与生活的距离,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认知。
比如,在“公民意味着什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在家、在学校、在商场等不同场景下身份的变化,对“公民”进行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国民身份与国籍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居民身份证,了解身份证上的信息,知道居民身份证号码是公民唯一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然后,教师创建和父母出去旅行的情境,引导学生对旅途中需要身份证的场景进行想象并进行讨论,如旅行需要住宿、乘坐交通工具等,让学生在探索和交流中发现身份证的用途,之后鼓励学生对可能遇到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使学生感受到身份证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身份证丢失要及时补办,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对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素养。教师还可以利用“火车上乘客拒绝警察查验身份证”的案例,引导学生对此行为进行深入思考,使学生了解到身份证是为了证明公民身份,便于公民进行社会活动,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警察查验身份证是为了核实身份证与持证人是否为同一人,以防有人冒用他人身份,从而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捍卫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
另外,学生对法律的认知程度和具体事件的看法,受其受成长环境、认知水平、思维观念等因素影响而有所区别,教师想要提升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可以组织学生对具体事件进行辩论,促进学生对法律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以“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的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或辯论的方式,让学生对法律、纪律、道德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法律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
4.情境实践,增强体验和感悟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其中的法律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适当增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应用法律知识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迁移,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情感体验与真实感受,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比如,教师在教授“我们受特殊保护”时,可以设计发现“特殊保护”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生活中的“特殊保护”现象进行观察和搜集,帮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这些人群的特殊之处,了解法律对这些人群进行特殊保护的意义,之后根据实践活动进行总结,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对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展开讨论。
在“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的普法活动,首先让学生对生活中“被没拴狗链的狗咬伤”“上街被偷手机”“广场舞扰民”“小学生上网”“校园霸凌”等行为进行调查了解,然后围绕这些行为展开相关法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让学生在面对犯罪时,学会预防、自保、收集证据等,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遵法守法的重要性,增强学生遵法守法的意识,懂得利用相应的法律知识来维护自身的权益,远离违法犯罪行为。教师利用符合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法律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总之,教师将情境教学应用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通过真实的教学情境,建立法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内涵,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情境化教学思考》,《智力》2023年第12期。
[2] 姜倩倩《情境教学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成才》2023年第4期。
[3] 张建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策略的研究》,《新课程》2022年第43期。
[4] 李迎《情境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他们”课例评析》,《辽宁教育》2022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