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性评价中建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探索
2024-04-29杨景霞
杨景霞
(河南省三门峡市伯阳学校,河南 三门峡 472100)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首先要让学习在课堂真实发生。无论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以学生的真实学习为基础,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性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而有个性地发展。如何让学生参与学习,学会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让学习真发生,值得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和探究。
一、基于学习性评价,创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理论依据
真正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参与,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离不开学生学科学习的情感等多种因素。基于学习性评价构建的课堂,是真正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通过学习性评价的反馈和调节,来帮助学生更想学、更会学、更好地学。
学习性评价又称作“促进学习的评价”(assessm entforlearning),是指确定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什么位置,需要达到什么目标,如何更好地达到目标。国内很多专家对学习性评价都有一定的研究,比如丁邦平教授对于学习性评价给出的定义是:学习性评价是以师生为评价主体,以改进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评价目的的内部评价。张建琴教授也对学习性评价的本质进行了探讨,她认为:学习性评价是“确定目标—获取学习证据—给予反馈—改进学习”的动态过程。学习性评价的关键是互动反馈。
英语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明确提出:教学评价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设计和实施评价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发展潜力,选用合理的评价方式,根据各因素的动态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评价的主体、内容和形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认知过程和成长过程的评价,帮助学生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发展。
所以,基于学习性评价,“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模式特征应该是评价与学习同步进行的课堂;是强调师生双向互动的课堂;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课堂;是评价贯穿教与学全过程的课堂。
二、基于学习性评价,建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实践路径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是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堂。基于学习性评价,建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一)创建学习情境,推动学生深度参与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学以致用,学生能够将文本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基于真实问题的学习情境是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载体。通过创建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可以促进学生深度参与,提高学习的实际效果,使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英语课堂上,学生可以在角色扮演中学习。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不再只是学生,他们是知名导演、影评人、编剧、导游、记者、医生等等,甚至是老师。学生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分享他们的观点、发现和体验,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在情境学习中的表现。
(二)设计学习任务,推动学生深度理解
学习任务是指向素养的,需要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习得并运用知识。学习任务是素养导向的实践活动,立足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其实质是真实情境下的知识运用。学习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自身通过探索、同伴互助来体验学习的生成过程,实现学习成果的生成。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深度理解学习的内容,要通过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在有意义的任务中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实施学科实践,推动学生深度应用
教师教学的效果不等于学生学习的效果,要将学习效果达到最优,一定要通过学科实践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转化为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而学科实践是实现知识转化的有效桥梁。学科实践可以有效推动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在实践中理解、应用知识,感受知识的创生、验证、传播与分享,学生才能真正探究学习的实质,感受知识的内涵。
三、基于学习性评价,“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建构的具体措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是落实新课标,实现学科育人的重要途径,建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让学生参与制定学习目标的达标评价
学习目标的制定需要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学科目标、学段目标等制定,具有一定的特定性,大多数是给定且不能协商的,但是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却是千差万别的,没有统一固定的指标。教师期待学生达成的成果是一种过程,还是某种结果,需要清楚了解。如果学生可以参与确定达成评价的制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自己的学习,并对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为此一个较好的办法是基于问题先进行头脑风暴,给所有人都使用同样的达标评价之后,预期学生所达到的不同水平,让学生思考“我怎样才能知道你们已经达成了目标”,让学生树立自己的达标评价标准,更好地认识自己,同时可以让学生对自己产生合理的期待。
(二)优质提问,注重高质量的课堂评价反馈
高质量的课堂评价反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当学生在课堂接收到一个有效的评价反馈时,会激发出更多的思考。提问是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常用的对话交流方式,是激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手段,也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互动反馈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优质提问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1.多提启发式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教师一定要克服传统的教师提问方式,过于封闭或过于狭窄的问题会阻碍学生的思考和降低对话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大多问题,教师其实已经知道答案,这样的问题被称为“猜猜我在想什么”。提出这类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知识和理解情况,找出学生学习的难点。这类问题很合理,也很常见。但是如果想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就要多提出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高层次的问题多为启发式问题,这类问题需要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来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和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
课堂上多可以使用这样的问题: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
How do you know that?
Do you have a reason?
Can you think of other ways?
2.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拓宽思维广度
任何事情的解决办法都不是唯一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应更关注事情解决的办法和途径,而非结果,教师应该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而非答案本身。
例如:煮熟一个鸡蛋需要2 分钟,煮熟5 个鸡蛋需要几分钟?学生的回答:2 分钟,一起煮。
把10 个橘子分给5 个小朋友,怎样分更公平?
学生的回答:橘子大小不一,怎样分都不公平,把桔子榨成汁,分成同样大小的5 杯。
针对学生不同思路的答案,教师应该鼓励,而非一味地否定。
3.提问不同层次的问题,挖掘思维深度
优质高效的问题,首先从教师的提问深度开始。要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首先教师的问题就有具有深度。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过程领域的六个层级:教师可根据文本,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层级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学习任务,也是评价学生学习的一种准则。
例:学生在学习关于“四季”的主题英文时,可以进行以下提问方式:
知识:春夏秋冬How to say it in English?
理解:Spring is warm.Summer is hot....
应用:What can you do in spring.
分析与判断:Lisa is from Harbin.She is in winter holiday now. She feels bored at home. She is going to have a trip in Sanya.What should she take ? Give her some suggestions.
综合:创编一首关于季节的儿歌。
(三)落实课堂过程性学习评价,以评价促学习
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性、小组合作、课堂回答问题、笔记记录、听课情况等多个维度。针对学生的多维度表现,教师要设计不同维度的评价量规,才能更全面更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参与学习,参与评价,才能让学生爱学、会学,更加学有所获。落实过程性学习,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评价主体,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发生为根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样也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进行学习体验时,不仅要在时间上以学生为主,更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思维,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体。为此,课堂要给予学生表达的空间和时间,同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识能力水平差异,分层设计评价标准。例:涉及到情景对话表演的课堂,可根据对话表演达到的不同层级,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如学生在进行角色表演时,可设置如下评价标准:
分工明确,角色清晰,能够完整地表演完对话。合格
分工明确,角色清晰,能够流利、完整地完成对话表演,声音洪亮。良好
表演整体性强,能够流利、完整地完成对话表演,声音洪亮。同时,表演中有道具,有自创的精神。优秀
评价不仅仅限于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给每个学习层次的学生更多“成功”的机会。
2.重视学前评价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完整的评价设计不仅仅在于新授环节,学前评价设计同样会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有效的课前评价设计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可以设计与课堂学习目标有关的热身小活动,适当融入评价设计。如英语中学习关于动物主题时,课前热身环节。传统设计环节为:学唱英文歌试听——学唱——学习新知;加入评价设计后,学习环节为试听——学唱——评价(你在歌曲中看到了几种动物,分别是什么?还有哪些动物)。通过问题设计,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再比如,在小学英语中学习有关周末活动安排的主题。传统设计环节:利用你学过的词句说说你的周末活动安排,复习旧知;加入评价后设计环节为:设计小型演讲活动,学生为评委,从演讲者的语音语调、用词准确度、动作表情等方面进行评价打分。在联系旧知的同时,可以激励学生学习更多关于周末活动安排的词句,积极参与课堂。
3.评价方式多样化,去除表面繁华
学生学习评价应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为主要目的,应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的评价形式。与其他教学活动一样,学习评价应该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而在我们小学传统的课堂上,评价过于强调过程激励,但形式单一。很多教师认为,我们要时刻注意鼓励孩子的积极性,因此,“棒,你真棒”这样的课堂评价经常会出现在课堂上,有时为了使课堂整齐划一,甚至会让全体同学共同对着某个学生说“棒,棒,你真棒”这样的固定性表扬语。这种同声同步、公式化的表扬第一次使用,会让孩子信心大增,但久而久之也会产生一种“走过场”的感觉而使评价方式流于形式。同时,这种评价方式缺乏评价的统一标准,不能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明确的指导。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身体语言的作用。点头、微笑、凝视、沉默等表情是一种非常积极有效的评价,身体语言的肯定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对话积极性,使对话内容继续下去。再比如,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或回答继续追问下去,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肯定的评价,这样既保持了教学内容的延续性和完整性,又起到了评价的激励和调节作用。
4.设计评价量规,让评价更有依据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效果。但是单一的分数评价、等级评价不仅无法告知学生具体调整学习的方式,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因看中等级而影响学习的正确心态。而评价量表是一种用于评价教学设计和学习效果的工具,通过明确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同时,学生可以根据学习评价量规中的标准和提示,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5.创建学习共同体,有效开展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理想的学习共同体体现在学生平等互助的基础上。然而,现行的课堂观察中发现,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主导了整个课堂,尤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创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首先教师要做好公正的示范,用平等的方式鼓励所有学生对课堂任务和活动开展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学习者。
(四)设置分层学习活动,鼓励全员参与
差异化教学在理解性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在设计学习活动时,既要考虑学习能力较弱的学困生,又要照顾学习能力较强的优等生,让所有学生参与课堂,所以在设计分层教学活动时,对待学困生要“低起步,搭支架,领着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待中等生要“小步走,勤反馈”,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对待优等生可以“主动走,重能力”,鼓励他们超越自己。只有全员参与的课堂才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
四、结语
学习性评价是完整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具备及时、双向、多元、内化等优势,符合课堂管理中的从教师管转变为学生自己管,或教师与学生一起管理课堂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提高,且能够在发现课堂问题时,及时有效地进行反馈和纠正,利于学生在当下认识错误,避免错误的后置处理。基于学习评价,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改革攻坚战的主力军是广大一线教师,每一位教师、每一天、每一堂课都要思考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在日常课堂上不断地塑造学生对自我的认知评价、对学习的体验评价、塑造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积极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模式,让学习真发生,让学生会学习、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