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探析
2024-04-29尹顺宁
摘 要:语文学科是传统文化中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当前,受教学形式和学生基础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播与融合依然缺乏有效的途径。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深挖教材、诵读经典、创设情境、增强体验以及做好课外的延伸拓展,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学语文 传统文化 课外阅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3.043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教育工作的重心转向“育人”,此时,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动力和代代相传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传统文化,成为教育过程中关注的重点,也成为德育的重中之重。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进行讨论。
一、语文学科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意义
1.有益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品格、艺术情趣、辩证思维、科学智慧等,是中华民族积淀已久的精神追求,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千年发展,生生不息。语文学科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符号,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素材,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传承形式。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在其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确定文化主题,鲜活的中学课堂恰好满足这一需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培养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建设者,不仅是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与影响,也是在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的、新鲜的血液,使其绵延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一些内在的动力支持,而这种动力,应当是与时俱进的解读和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兼容并包、开放发展。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独特审美,不同时代也要有不同时代的解读。随着教育革新,当代教育以育人为本,越发关注到作为学习主体的人的成长,学生的个性被充分展现出来,此时,教师深挖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能够使其在动态中传播,融合中西方优秀的精神文化内涵,在大浪淘沙中摒弃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容,赋予传统文化独特的时代价值和內涵。最后,课堂的一点点调整与修改,使传统文化得到创意表达,同时接收学生的反馈,拓宽其传播的形式。
2.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优秀传统文化是有力量的,在语文课堂中深挖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精神品质的养成,也有助于学生修身养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随着全球国际化发展,我们也遭到了一些外来文化的冲击,尤其是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这些文化对学生的思想会产生一定的冲击。此时,学校应当对还没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念的学生进行引导,关注其精神世界,扶正其思想价值观念。以语文课堂为平台,根植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日渐丰富。我们在课堂中讲解语文知识,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谦卑、仁爱、自省、诚信、忠义的品格,能够使他们在健康的文化环境下成长。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具有现实意义,能给予学生足够的力量,无论是经典的名言名句,还是历史事件,都能为学生的成长带来一定的启发,起到示范作用,使学生在面对现实中的问题时,避免出现极端和消极的情绪。
二、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的融合现状
1.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不足
尽管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能够认识到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去呈现,依然需要时间。在当代教育中,很多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运用,处于有意识无规划的阶段,而这种“意识性”体现在课堂中,往往是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落在了文言文、古诗词的课程教学中,对于其他的传统文化元素、精神挖掘不到位。在教学形式上,由于缺乏深度挖掘,很多时候,教师并没有为传统文化制定专门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使教学手段落入俗套。另外,尽管课程改革不断发展,教育工作最终的落脚点依然是应试,这就导致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教师依然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应试知识点的讲解上,对其他环节有所忽视,即使是在课下,教师也仅仅是要求学生背诵名句名篇,没有拓展其他的知识。这些都意味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合发展,依然需要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完善。
2.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足
初中阶段的学生本来在知识储备和认知上就存在不足,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并不透彻,并且会受到一定的干扰,比如常见的影视作品等,这也导致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判断会出现一些偏差。此时,语文学科如何将正确的传统文化知识,以一种适应于初中阶段学生的方式传递给他们,就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无论是语文学习还是传统文化学习,都不是断断续续,或者仅仅依赖于课堂中灌输式讲解的。因此,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讲述传统文化的过程,还要为学生拓展一个渠道,帮助他们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避免碎片化的传统文化信息导致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一知半解、不够深入。
三、在中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1.加强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全面推进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中的渗透,应当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从个人品质、教学水平、课改思维等方面进行全面培训。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教师,所要教学的内容不仅仅是课堂中的知识点,更是在日常工作中、在与学生交流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行为品质。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对“师德”的考量。
另外,作为教师,首先要对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才能举重若轻,将其讲述给学生。由此,教师要自主学习,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传统文化培训,以此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提升其认知能力。
就教学水平而言,除了教师自身的精力、经验累积,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组织开展各项培训,如推荐优秀教师参加相关部门的统一培训,线上课程培训、线下邀请优秀讲师来校培训或讲座等,这些都能帮助教师打开教学思路,逐渐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向,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近年来,我国的课程改革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作为学校的一线教师,应当不断带领学生参与到日常的学习中,加强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深挖教材中的傳统文化知识
分析当前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合现状,笔者发现其中依然存在很多疏漏,其中就包括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不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挖掘和梳理,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深挖语文教材,教师就会发现传统文化无处不在,因为传统文化不是概括而谈的“知识点”,而是语文课程背后的“人文性”,每个汉字、每段文字,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如何将其挖掘及展示出来,是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完成的。
例如,在阅读《紫罗兰瀑布》时,作为一篇现代文,通篇都在描述紫罗兰瀑布的形象,但是其中点题的“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句,却使文章境界大开。以花喻人,融情入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抒情方式,其中也蕴藏着一种传统文化中豁达、坚韧的生活态度。教师要从每节课的教学中尽可能提取与传统文化所契合的内容,对其进行讲解。通过对语文教材的挖掘,教师不仅要讲解传统文化中的字词表述,如文言文的通假字、韵律等,也要讲述出其中蕴藏的人文情怀、情感魅力等。
3.实现课堂中的创意表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需要考虑到教育的艺术,形式的创新。课堂构建往往能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接收程度和对课堂的认可程度,进而影响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拓展教学思路,运用丰富的手段,展开对课堂的创意表达。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场景模拟法、翻转课堂等多种手段与方式,为课堂带来新意。
例如,在文言文《桃花源记》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音乐、背景图画的搭配,使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梦幻桃园情境中,以此感受和理解相应的知识点。在教学中,为了实现课堂的创意表达,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和思考,这种教学方式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十分有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节目,如河南卫视的《端午奇妙游》等,为教师带来了诸多传统文化传播和审美表达的创意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调整PPT风格,进行班级布置等,将传统文化渗透在课堂中。
4.进行课下的延伸拓展
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应当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体,而非仅仅是课堂中。语文课程及其背后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教师需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以全局的视角去挖掘与发现。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去养成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学生要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主动去发现传统文化的美。
例如,教师可以运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借助现代多媒体带来的素材优势,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在学习《水浒传》等相关片段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素材,找到相应的思路和方法,启发学生在课下通过名著阅读、影视作品观看等,逐渐提升自己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了解梁山好汉的侠肝义胆。值得关注的是,在学生进行《水浒传》等传统名著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出必要的指导,因为其中有一些内容并不适用于当今社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做好讲解,使学生准确把握和正确解读名著及其背后蕴藏的文化素材。
必要的素材能够让学生感知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很多现有的传统文化载体,也可以被教师带入课堂,进行讲解,以2023年春节档电影《满江红》为例,其中就蕴藏着民族气节、家国情怀知识,将厚重的历史展现出来,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这部电影。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才能取得相对理想的结果,避免盲目教学所带来的问题。在课外学习中,教师也可以指导并启发学生参与到一些课外实践中,如参加相应的文化知识讲座,参观历史展览等,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
5.创设丰富的传统文化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丰富的传统文化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进行体验。我国的传统语言文字中,常常有一种凝练、简约之美,如诗词、文言文等,而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将其中蕴藏的内容展现和挖掘出来。
在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时,教师可以准备与中秋相关的背景画面,以及由该词改编的现代歌曲,让学生能够深入其中,进行体验。在教学过程中,配合教师的语言讲解,学生能够体会词中的语言之美。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丰富的传统文化情境,指导学生去思考和互动,找到相应的教学思路。
不仅如此,《苏州园林》《我爱这土地》等很多现代文,以及带有家国情怀的文章,都可以搭配丰富的场景,将其中的情感以更细腻、直观的感性认知形式表现出来。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设计和增加一系列互动式情境,让学生进行体验和感知。如在学习诗歌《观沧海》《次北固山下》等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通过语音、语调的变化,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中的情感和力量。再如,在一些叙事性文章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设计相应的情景剧,以对话的形式,帮助学生去理解和思考。很多时候,类似的互动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去体会阅读文章的乐趣,以此完成知识的学习。
6.在综合实践课中开展文化研习
近年来,出现了许多研习活动,通过带学生走访、探究等形式,能够理解和体验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类似的思路,在日常教学中也可以进行运用及尝试,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值得深思的互动话题,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如在学习《大道之行也》时,教师带领学生深度阅读和学习了相关课文后,可以围绕“实现大同理想社会的根本条件”及“大同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两个主题,组织学生去思考和讨论,最终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探究,以此完成相应的教学过程。对于教材中的很多知识点,除了讲解外,教师可以做进一步挖掘与探究。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找到教学资源,使其与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到一起,帮助学生深度参与到文化探究中,切实实现日常的教学互动,逐渐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在必要时,教师可以适当组织群文阅读、读写结合等,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去体会所学的知识。
总之,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深刻挖掘和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将其应用于日常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和感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
参考文献:
[1] 李新、姜莲、杨杨《语文教科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与路径分析》,《科教文汇》2021年第12期。
[2] 诸定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语文学科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教育视界》2017年第10期。
[3] 李忠山《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对策》,《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2期。
[4] 林玲《基于文化传承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考试周刊》2021年第9期。
[5] 张海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2021年第7期。
(尹顺宁,1972年生,男,甘肃武都人,大专,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