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语文教育谈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
2024-04-29张敏
摘 要:语言作为一门人文科学,肩负着培育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的重任。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小学语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小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阶段,同时也是学生人文素质的启蒙时期。因此,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素质培养进行探讨,提出通过语文教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人文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3.025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既需要学生的高素质,又需要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性思维,同时还需要更高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众所周知,在小学教学中,语文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关系到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要对语文与人文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理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这样才可以在教学中将人文素养与语文教学真正结合起来,才能使语文教育走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正确道路。
语文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拥有一种与人交流的能力,更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从而将其融入自己的品德之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但是,在我国的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们仅仅注重对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和应试能力的提升,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就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师应提高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关注,教师只有充分理解语文教育和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采取积极的对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保证小学语文教育的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人文素养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作为一门具有思想性和人文性的重要课程,语文既是一种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手段,又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疑惑,让人明辨是非,还能净化学生的心灵,这对学生具有直接影响,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从目前的教育状况来看,教育界已经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在各个学科中都展开了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但由于语文是母语,蕴含着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成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工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人文素质是语言的核心,也是语言教育的灵魂,因此,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要搞好语文教学,就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和吸收各种人文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格、道德、气质以及思维方式。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为人文素质教育是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等实际活动密切联系起来的,并且还与语文有关的教材紧密相连,教师将其中的人文情感元素加以发掘,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的情绪,全面了解他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使他们的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健康发展。
2.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人文关怀,它是一个人在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综合修养,它是一种内在品质,能够通过一个人的修养、人格和气质来实现。当今的教育提倡“以人为本”,而人文素养的培养归根结底也是人文关怀。小学生正处于一个逐渐形成思维方式和个性的时期,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就必须重视除知识之外的其他教育内容。人文素养的培养重点是对学生的道德、人格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在这一重要的时期,教师要做好与之相适应的、全方位的教育,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目标。加强对小学生的人文教育,培育人文精神,既是科学之需,也是民族之需、社会之需。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心灵世界更加充实,从而不断增强其内在的民族精神,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真正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
1.教师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教师的人文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效,它不仅会对学生的实际学习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学生的人文素质产生间接影响。目前,很大一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个人语言的粗鲁、刻薄等问题。还有一些教师在遇到学生上课走神、回答错误、没写作业、迟到等问题的时候,不是使用具有教诲意义的言语来对他们进行教育,反而是进行怒斥。语言是教师传递给学生的最重要的方式,教师的言语攻击会使学生产生自卑,丧失自信。此外,还有些教师缺乏人文关怀,没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把自己的主导地位看得很重,这就导致了课堂上的气氛十分压抑,学生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待提升
在当今社会中存在着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会受到传统的应试教学的影响,对小学教学任务和理念不太了解,除了完成相关部门规定的硬性任务外,教师对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认识还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改革的某些主张和思路相背离,不遵循新式方法,墨守成规,仍然使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完全忽视学生的感受和兴趣。再如,教师的指导方式和方法不能迅速脱离传统的束缚,他们习惯于在讲台上进行机械式讲解,对语文课本上的知识讲解只停留在表面,不会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只会根据书本和自己对于书本的理解来进行教学,认为自己就是教学的中心,学生无法融入课堂教学情境,无法从学习中受益,只能被动听讲,死记硬背,应付考试。
三、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
1.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发挥示范作用
人文精神素养是一切教育追求、教育智慧生长的沃土。在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人文素养”已成为影响中小学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因素,也是新课程改革有效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古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礼记》有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很显然,“传道授业”和“喻德”,都是为人师者最基本的责任。一方面,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要勤奋好学,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过程中发挥表率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推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所倡导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让自己在课余时间所做的事情与课堂上所说的保持一致,为同学们为树立典范,当好示范。
2.树立课堂有效教学理念,构建语文素养培育体系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为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单一的教学方式。为了更好地建立起有效的课堂教学观念,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牢固地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要顾及学生的感受,要将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一味按照自己的观念来进行。在以学生为核心展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成長规律,尊重他们的兴趣,根据他们的爱好来展开教学,要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参与某些课文和文学话题的讨论,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教师要寓教于乐,将文学素养的培养融入课上课下。
比如,在小学课文《各具特色的民居》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向小学生展示古今不同民族的民居,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感受作者运用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描述的写作方法。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当地有名的古代民居,共同探讨保护民居的途径,将学习融入生活,让学生把学习语文当作一种爱好,而非负担,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教学《艾滋病小斗士》一课时,在讲述到“恩科西的身体非常虚弱,随时可能死去。但当他得知自己的病情后,没有悲观消沉,而是坦然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他一边顽强地和病魔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时,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对“艾滋病”进行了解,通过多媒体对学生讲述艾滋病的情况,引导学生对艾滋病患者产生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
3.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挖掘整合创新型的语文教学内容
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教师的角色已经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监控者转变为一个促进者、帮助者、合作者。课堂已经不只是教师的课堂,而是师生信息交流、情感互动、资源生成的地方。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因为语文课程自身所蕴含的强烈的情绪,再加上小学生天真活泼的天性,使课堂呈现出一种活动性、开放性、丰富性的特点。而一味追求学习效果,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师是无法驾驭这样的课堂的。所以,语文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能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多种科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把语文课堂变成一个可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乐园。
例如,教师要对教科书中所包含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内容进行挖掘。教材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载体,语文学科中的诗词歌赋都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师要充分发掘其中的人文内涵与精神,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再如,教师可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传统文化是一种历经千百年而积淀下来的珍贵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例如,在讲授小学语文中的《二十四节气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二十四节气进行角色扮演,让每个小朋友充分了解自身所扮演的角色的意义。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加其文化底蕴,从而在无形中培养其核心素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成功的底色和根本,并不是通过认识一些单词,会写一些句子就能够获得的,它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被激发出来,在教学环境中被感染,在美好的情感中被熏陶,在高尚的精神中被唤醒,这是一种具有人文素质的精神魅力,它内化于学生的生活意识中,并转化为他们的精神食粮。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抛弃“基础语文就是识字教育”的传统观点,努力跳出陈旧的教学方式,积极寻求一种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但又不会压抑其本质的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
4.组织多种实践主题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教师对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全面培养,需要制定出一些策略和可执行的政策。通过在班级中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活动,教师可以对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进行提高。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人文素养在人际交往中对提高自身生活质量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要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丰富的人文资源,在教学中重视人文教育,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实践中,主动培养人文精神素养,为他们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教师利用休息的时间,可以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去看望那些孤寡老人。在这种活动的体验过程中,教师能够让学生们获得一颗感恩的心,让他们明白“帮助别人,也是幸福自己”的生活真谛,让他们能够形成良好的品德素养。
又如,在学习了《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课文后,教师可以组织同学们去看中外文学经典作品,使同学们体会到中西文化精华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同学们对文学的探索精神。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必须以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基础,把语文课堂作为主要阵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通过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教师能够让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含义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对于学生形成良好品格、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玲玲、杨箭箭《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中华少年》2016年第31期。
[2] 刘洋《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1年第7期。
[3] 罗秀兰《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之我见》,《信息周刊》2020年第4期。
[4] 王淑梅《浅议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策略》,《新课程》2019年第22期。
[5] 刘有珍《探究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山海经:教育前沿》2021年第17期。
[6] 欧晓蓉《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渊(高中版)》2018年第11期。
[7] 高金梅《浅议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28期。
[8] 刘丽霞《培育小学生友善品质的意义及实施策略》,《读与写》2022年第6期。
[9] 李长明《基于群文阅读的小学生高阶思维品质培养的研究》,《爱人》2022年第2期。
(张敏,1992年生,女,汉族,山东威海人,大学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