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对留守儿童进行感恩教育的作用及方法
2024-04-29秦真阔
秦真阔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打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逐渐增多。多数的留守儿童年龄在7—12岁之间,正处于情感、性格、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这些留守儿童被迫与父母分离,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缺乏父母关爱,导致儿童生理和心理难以正常发展,甚至产生独孤感、心理失衡,严重情况下将会导致儿童情感缺失,成为一个冷漠、没有爱心、不懂得感恩的人。语文学科蕴含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在日常教育中,教师需要对语文教材中的感恩素材进行深度挖掘和应用,向留守儿童渗透感恩教育,使其感知到被关爱和被关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对留守儿童进行感恩教育的作用,以及具体的教育方法进行探究,旨在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价值,助力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其心灵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 留守儿童 感恩教育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3.018
我国留守儿童的群体基数较大,他们与父母长期分离,只能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当前很多留守儿童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价值观念发生偏差,行为缺乏约束,综合素质能力较差,个人情感严重缺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需要强化对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深度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感恩素材,并组织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对互联网资源进行优化应用,让儿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打开心扉,使其切身感知到自己是被关爱着的,感受到温暖,对儿童的价值观、情感、心理等方面进行正确引导和帮助,帮助儿童明辨是非,感受到被关爱,避免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对留守儿童进行感恩教育的作用
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往往由奶奶、外婆等亲属监护,但是他们的文化素质较低,难以对小学生进行学习辅导和监督,导致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乃至形成厌学现象。此外,老人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溺爱现象,不仅不能对孩子的不良习惯进行及时纠正,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成长。在缺乏正确的引导前提下,留守儿童感恩之心缺失,甚至看到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妈妈陪伴而自己孤单一个人,进而对父母产生埋怨心理。
小学语文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在语文教材中更是有很多与感恩主题相关的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对这部分素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和应用,对留守儿童开展多样化的感恩教育,强化思想品德教育效果,让留守儿童感知到父母、社会、祖国的情感,使其对生活充满感恩之心,从而助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同时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课堂进行优化设计,通过教学引导儿童对外界进行感受和感知,逐渐形成感恩的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感恩教育,可以培养留守儿童的责任感,儿童只有怀有感恩之心,才能形成责任意识,并主动承担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奉献他人的责任。通过感恩教育,学生可以对父母的付出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并学会理解父母,同时体会到自己身上承载的期望和关爱,进而形成社会责任感,感恩教育同时也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留守儿童往往由奶奶、外婆监护,隔代监护往往难以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进行正确引导,导致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缺乏社会历练。通过感恩教育,教師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行正确看待,要学会珍惜当下,以感恩之心回报关爱自己的人,同时以同样的关爱之心对待他人,从而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可以进一步强化生命教育的价值作用,让学生对生命形成基本的认识,并引领学生进行深刻思考。在感恩教育中,学生需要学会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同时还需要感谢社会的呵护之恩。通过这种教育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生命内涵进行领悟,并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把生命教育的成果真正落到实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对留守儿童进行感恩教育的方法
(一)利用互联网资源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享受到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基于此,教师需要对互联网中的优质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以便拓展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开阔小学生的眼界,使其能够认识到更加广阔的世界,从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在对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中,语文教师可以对互联网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提炼和加工,尤其要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形象化展现,这样可以让学生感知到文化的多样性,并切身体会世界的丰富多彩,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敬畏之心。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把互联网资源与教材课本内容相连接,找到两者的连接点,并对其进行重塑,使其以符合农村留守儿童实际认知水平的形式进行展现。
例如,在学习《京剧趣谈》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搜索一些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对我国京剧的起源、发展历程等进行形象化、直观化认知,从而使留守儿童获得自豪感和归属感,并强化他们的文化认同,激发其同情心,逐渐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二)挖掘教材中的感恩素材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很多优秀的课文内容,而且这些内容都能够充分体现真善美的思想,可以对学生思想进行有效净化,助力学生心灵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在对留守儿童展开感恩教育时,教师可以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充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感恩素材,以便对学生进行重点引导,使其对课文中鲜明的形象、强烈的情感进行深切感知,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引导学生产生感恩之情。例如,《草原》《丁香结》中所蕴含的自然之美,能够引导学生形成爱护大自然的情感;《开国大典》《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感恩之情;《宇宙生命之谜》《只有一个地球》等课文能够引导学生产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丰富的感恩素材,教师可以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人物所散发出的正能量,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例如,在学习《穷人》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对课文中男女主人公的伟大形象进行详细解析,他们的境况已经很窘困(有五个孩子需要抚养),但是他们还是决定把邻居的两个孩子抱过来喂养,这充分说明他们即使在贫困的生活中,仍然保持着善良的心灵。由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然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想一想自己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并发表他们自己的看法。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大胆发言,抒发胸臆,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陪伴和照料,容易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特征。学校是留守儿童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学校环境对儿童性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基于此,教师既要在学校创建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同时,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也要注重创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放松身心,能够真切感知周围人的关心,并学会逐渐减少心理、情绪等方面的负面影响,确保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稳定发展。学校要注意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活动,如校园运动会、校园歌手比赛等,并积极鼓励留守儿童参加,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真正感知到快乐和幸福,并在心灵深处产生归属感,慢慢转变为一个开朗、积极向上的儿童。
(四)丰富感恩教育方法
为了能够让留守儿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感恩教育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引进新型的教学形式,这样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灵活性,并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这符合留守儿童的年龄、心理需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切领悟到感恩教育的价值。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角色体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进行切身体验。
还可以引进情感体验教育形式,例如,在学习《宇宙生命之谜》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感悟,从而体悟到生命的神秘和珍贵,使其更加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实现感恩教育的目的。
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创建真实的情境,使其在该情境中进行体验,增加学生的真实感受。例如,在学习《伯牙鼓琴》的相关知识后,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的主旨含义。之后,教师可以选择两名学生进行情境体验,让他们分别扮演伯牙和子期,并创设弹琴和听琴的情景,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刻感知到知音之情和良师益友之恩。
(五)融入课外实践活动
留守儿童从小与父母分离,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导致亲情缺失。留守儿童正处于渴望父母关爱的年纪,却望而不得,久而久之会产生埋怨心理,甚至形成冷漠、孤独的内在性格,感情变得麻木。留守儿童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绪,一方面是对父母亲情的渴望使然,另一方面是因为体会不到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和无奈,认识不到父母也是被生活所迫而背井离乡,仅仅因为父母远离自己而产生埋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融入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义务劳动等,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不易,从而逐渐消解对父母的埋怨,进而理解父母的行为。此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孩子对自己现在的监护人,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表现出感恩之情,并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刷碗、扫地等,这可以对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方面起到一定的弥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需要带领学生到当地的烈士陵园进行参观、扫墓,为学生讲解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烈士的伟大,并珍惜当前的生活。
(六)通过写作表达感恩情怀
写作是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写作中,学生可以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自身情感,同时能够更加深刻地表述自我,认识世界。在感恩教育中,教师需要对写作教学形式进行灵活应用,如组织开展感恩主题征文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经历和切身感受进行写作。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抒发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感恩,真正表达出自己心里的话语,并使其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得到升华。此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喜悦感,同时还可以激发其学习欲望,使其更加明白怎样感恩,同时,通过教师的评语,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觀。
(七)其他方面
1.编写感恩校本教材,同时把学校举办的各种感恩活动的成果进行汇集整合,并编入感恩教育校本课程中,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进行使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开展感恩教育。其中,校本课程中的感恩素材需要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呈现,以便满足学生不同的阅读需求,如故事、典故、名人名言、歌曲等。
2.定期举办感恩主题活动,如组织开展朗读感恩故事比赛,对父母养育之恩、社会呵护之恩、教师培养之恩等进行感恩;组织学生定期设计感恩主题相关的黑板报;为学生建立感恩档案,对学生的感恩行为进行详细记录,定期进行评比,选出感恩之星,这样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鼓励,使其自觉成长为一个懂得感恩的好孩子。
3.教师需要定期对留守儿童家庭进行走访,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状态。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家长进行正确引导,使其认识到孩子缺失家庭亲情的负面影响,父母需要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和沟通,让孩子能够真正感知到父母的关爱。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受到重视,并积极发挥小学语文教育的引导作用,在语文教材中挖掘感恩素材,开展多元化的感恩教育,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其对父母外出工作的艰辛进行理解。此外,教师还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感恩教育形式和感恩教育素材,引导学生对教师、班集体、国家、大自然等形成感恩之心,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社会、学校、农村等基层组织等都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和帮助,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强化感恩教育,助力留守儿童良好品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姚本先、冷宇欣《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沟通、感恩与人际适应的关系及辅导研究》,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22年。
[2] 陆琴《小学语文感恩教育 不让留守儿童孤单》,《课堂内外(高中版)》2022年第3期。
[3] 武海红《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开展感恩教育的策略》,《家长》2022年第1期。
[4] 盛爱兰《小学语文教学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家长》2020年第32期。
[5] 周成海《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留守儿童渗透情感教育》,《启迪与智慧》2020年第2期。
[6] 张寿丰、高登秀《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25期。
[7] 张培丽《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情感补偿的实践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8] 廖元熙《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挖掘感恩教育素材浅谈》,《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39期。
[9] 阳寒滔《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与农村留守儿童积极人格的培养》,《考试周刊》2018年第23期。
[10] 张艳红《小学语文教学与农村留守儿童积极人格的培养》,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