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需要的阅读教师

2024-04-29虞少菁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评价语文教师

虞少菁

摘 要:在“双减”背景下,既要落实“双减”政策精神,为学生减压减负,又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双减”政策和语文新《课标》的出台,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了更多新的变化,阅读更彰显了它特别的魅力与价值。语文教师要重视阅读课堂的建构,重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渗透经典文化元素,打造阅读系列课程,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关键词:“双减”政策 新《课标》 阅读课程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3.004

2021年7月,面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应运而出,在“双减”中,语文学科应如何设计优质的课程?不久前,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它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发展人的核心素养为育人价值导向,在课程内容上,确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脉络。同时,新《课标》也明确了其载体形式,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为:汉字、书法、成语、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古代文化常识等,为教师开发利用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了方向性指引。

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的热潮,阅读大会的召开,书香城市的建设,阅读成为时尚。既然社会与时代需要阅读,在“双减”与新《课标》背景下,阅读更彰显了它特别的魅力与价值,教师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的阅读是我们所需要的,所以我们应该要思考一下我们要做些什么。

不久前看过一个观点:有人说,我们当今的语文教育是“努力让孩子脱离审美”。这句话虽然有点危言耸听,但细想却不无道理。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但我们的教学,却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一些不足。

我们过度地把语文作为一种工具化的学科,过度地强调她的工具性,却损害了语文尤其是语言应有的优雅和美。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部分语文教师倾向于采用传统的“照本宣科”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死记硬背。此种方法过分侧重于对教材内容的复述,而忽视了文本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此外,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也导致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随之降低。

当然,这绝对不是说我们不要语文的工具性,而是说,除了工具性之外,语文也具有人文性,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身心去理解、思考、融入、让我们的语言进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我们体内不可分割的部分。学生们领略了语言文字的美,语文的工具性才真正能够得到体现。

所以,如果语文教师淡化了语文语言文字的审美,就是一种削弱学生审美能力的行为。这也是我们在“双减”政策和新《课标》理念下应思考的问题。

目前,学生们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材料就是语文教材,同理,教材是从经典中遴选出来的,但教材不能代表语文知识的全部。

教材仅是语文语言文字学习的“样例”,是语言的“读本”。广义的语文不仅仅是那区区的几本教材,更应该在那些经历了时代洗礼的内容和体现了前人智慧的经典里,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里,在《诗经》里,在《论语》里,当然也在各个民族及世界文学之林里。那是真正的语文,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绚丽灿烂的美都在那里。

学校让学生们抱着教材学语文,把教材当成了语文学习的全部,这样做是无法帮助孩子提高核心素养的,我们可以在教材内容上有所拓展,例如,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到走近苏轼,再到走进苏轼。例如,我们可以引入苏轼的作品精选,分享对苏轼的认知评价。这样的学习应该是有益的。

所以,我个人就在一些讲座上很明确地提出过:把工具性交给课内教材阅读,把人文性交给课外阅读。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参与到阅读的过程中来,成为一个阅读教师。

一个阅读教师不能够墨守成规,不拘泥于教材一隅,要推陈出新地进行拓展、延伸、挖掘,精选经典,思考归纳,把更多的阅读机会提供给学生,开发阅读课程教材,建设阅读课程,打造阅读课程体系,完善阅读课程评价。教师用这些载体去滋养孩子的心灵,扩展孩子的视野,提高孩子的核心素养。这样的阅读才应该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平台。

在“双减”和新《课标》背景下,阅读教师正是这个舞台需要的新角色。

一、阅讀教师的定义

在新的背景之下,阅读教师应该是一种角色。是中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

作为组织者,教师要思考:你的课程是否有益于学生的成长,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作为引领者,教师应引领孩子,使其在学习中有所感知、在交流中表达自己,在创造中发现自我,在收获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增长学习能力。

作为参与者来说,教师应以身作则,参与阅读活动中,通过阅读提升个人素养,提高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激发孩子的阅读热情与创作激情,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二、阅读教师应有一种意识

课程意识:把课外阅读当作课程去开发、去研究,使课外阅读课程化,以阅读来立言、立行、立德、立人。

发展意识:不故步自封,而是与学生共读一本书,从而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

三、阅读教师应有一种觉悟

教师要尝试用自己的努力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真诚与热情去改变哪怕一个小小的世界!我们希望大家都能秉持这样一种情怀和价值观,秉持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对孩子的责任感进行教学。这样,经典和孩子的生命之间才会搭建起一座桥梁。

四、阅读教师的工作

(一)给学生开书单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可怕。”由此可见,选择阅读材料的重要。我们要给孩子们选择思想健康、文质兼美、知识性强的读物。学生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所以,我们阅读教师应有义务为我们的学生开出适合他们阅读的书单。

看看我们学校开的书单:

1.晨读书单

七年级:《弟子规》《唐诗素描》;八年级:《论语》、《宋词素描》(《唐诗素描》《宋词素描》两本书正由中央电视台拍摄成200部微电影)

2.阅读课推荐书单

主题一:自然与环保,包括《如果地球被我们吃掉了》《昆虫记》《瓦尔登湖》《春天来了》《大自然的启示》《文明的溪流》

主题二:亲情,包括《傅雷家书》《边城》《最后的歌》《猜猜我有多爱你》《那些我们没谈过的事》《我是你爸爸》

主题三:名人传,包括《名人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李白传》《苏轼传》《永远的乔丹》《名人的中学年代》

主题四:成长与体验,包括《花季雨季》《汪洋中的一条船》《老人与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

主题五:思维、科学,包括《哈利·波特》《时间简史》《寂静的春天》《基因的故事》《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

主题六:历史与文化,包括《史记》《朱自清散文》《中国大历史》《菜根谈》《世说新语》

(二)为学生提供阅读方法

许多学生读书,收获不大,读了便忘了,要想从书中获益,是需要一些方法的。所以,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浏览、泛读、略读、精读、品读等不同的读书法,帮助学生通过了解书本的内容主题和个人的阅读需要来选择阅读法。对于一些工具性的、史料类的、百科全书类的书籍,学生可以采用涉猎式的方式泛读、略读;对于一些大家之作尤其是个人喜爱的经典,则选择细嚼慢咽式的品读和精读方法。

其次,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时,学生手边应有一支笔。在阅读时,学生要对有感触的语句进行勾勒,这就是读书的乐趣和意义。

(三)开展阅读指导课

阅读指导课包括,课前推荐(学生可预读该本书、教师补充相关资料)、阅读指导(教师根据课程设计展开研究、讨论、交流、积淀、迁移相关训练)、阅读分享(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分享阅读作业、作品)。

下面简述阅读课的环节:

1.先“读”起来,在读中理解文本

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运用”中要求: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初步获得良好的语感。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先参与到阅读实践中,先“读”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与阅读文本对接。所以,“读”是起点,无论读书方法如何变化,核心依然是“读”。所以,教师要在开展阅读教学前,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课前预习的质量,让学生先读起来。

2.搭建“体悟”之桥,在体悟中明理知意

“体悟”即学生在阅读课前,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感受,并初步形成自己的一些观点,在体悟嚼味中通晓文本的道理意义。如《人与永恒》,若没有体悟,等于没读,文章的真正魅力就在于其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3.提供“引导”阅读平台,在课堂研讨中收获灵感

在阅读指导课中,教师应通过课前的精心备课,设计出恰当的学案,教师通过巧妙的问题设置,实现课堂开发的生成,为学生提供合作分享、畅所欲言的阅读平台,使学生在基础的认知下,拓展对读本的理解,通过自主思考收获知识。

4.以“论”为练,在论、说、议中加深体验

阅读教学提倡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以《水浒》中的李逵为例,我们的共知(豪爽侠义)就和学生研读中的个性化认知(简单凶恶)有所矛盾,那么我们就要允许学生将个性化的思考,以“论说”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通过课堂论说—课后读书报告的方式,推动阅读进程。

5.以“写”为功,使读书内化为成长记忆

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写”上,我们所说的“以读促写”就是这个意思。学生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要达到三个目的,即阅读有得、写作有用、人生有益。阅罢《老人与海》,桑地亚哥老人的硬汉形象,理应成为我们的榜样;品完《边城》,我们的使内心世界会得到洗涤。总之,阅读经典能够给人力量。请参看笔者教学《老人与海》的案例:

《老人与海》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欣赏名著、了解泛读精读的方法。

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名言导入,创设情境

展示约翰·肯尼迪总统对海明威的评价及相关课件。

第二环节: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提供推荐文段(选择的是文章的高潮部分:老人与鲨鱼的搏斗过程),并填写下表,表格展示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五个回合。

第三环节:问题引领,合作探究

(1)试读文中关于情节的高潮部分:老人斗鲨,说说海明威为什么在这里浓墨重彩?

(2)孤独的老人最后带回的是一具残骸,这样看来,老人是成是败?

(3)老人回到茅棚,躺在床上后,小说就结束了,为其续写一段文字。(参考思路:可以写睡梦中,也可以写老人醒来后,等等)

在学生思考问题后,教师一定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展开讨论,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

第四环节:领悟升华,课后延伸

自由抒寫读后感或给桑地亚哥写一段颁奖词。

(四)以读促写

语文课的终极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阅读是手段,其目的是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为言语表现——说和写服务。所以,阅读教师要善于把学生阅读后的收获迁移到说和写的训练中,以说促读,以写促读。

(五)阅读后进行跟踪、评价、激励

书读完了,有无效果,达到预期目标了吗?教师接下来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跟踪、检查、反馈。我们可以用“学生阅读记录卡”来了解学生的阅读收获。当然,中学生阅读兴趣的持续不仅在于教师的检查评价,还在于不失时机地赏识激励,所以,评价激励机制不可少,事关学生能否自觉阅读。

评价要多元化。除了上述阅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还应该健全学生对自我阅读的认知、学生间的交流互评。教师要顺势而为,在阅读情景中评价学生,并做好课后记录,要能够对学生的不同阅读背景予以个性化评价。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如:以天、周、月、学期、学年为单位来统计个人的阅读成绩,评价不同时间个人的阅读收获,评价阅读时间,等等。

评价要多样化。评价要关注结果与过程,既要定性亦要定量,要以学生在各类阅读活动中的表现,如读书报告、作品展示、视频资料、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为例。除了重视定性评价外,教师要针对阅读环节和内容制定评价量表。评价要以鼓励为主,既要肯定学生的阅读发现,又要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教师归根结底是“人师”,是孩子的人格导师。未来的教师,肯定和我们一样,不仅仅要有专业的素养、敬业的精神,而且要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始终以完整的人格来打动孩子。他能够洞察人性,理解和接纳多元文化,同时要对历史、文化、文学有着认同与热爱,在阅读的世界里用他的思想、灵魂感染孩子,用自己的真诚与热情去改变哪怕一个小小的世界!

这就是我们需要的阅读教师!

猜你喜欢

评价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圆我教师梦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