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共读整本书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六步策略

2024-04-29李勇兵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整本书书籍

李勇兵

摘 要:整本书阅读教学是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养成阅读习惯、获得阅读方法、建构阅读经验、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分析阅读需求精选书籍、调查学情制定阅读目标、拓展筹划阅读路径、研读文本提供策略导读、师生共读设计阅读活动、反思审辩提升高级思维的六步策略。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阅读能力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3.003

2022版语文新《课标》认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新增设了“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栏目,从此,整本书阅读正式进入了小学语文课堂。

什么是整本书阅读教学呢?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怎样设计?运用哪些教学策略呢?教师首先要厘清整本书阅读教学这一概念,才能正确把握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方向。整本书阅读教学是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旨在养成阅读习惯、获得阅读方法、建构阅读经验、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活动过程。教师在小学阶段推进整本书阅读对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至关重要。

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课外阅读应摒弃无目标、无计划、无策略、无反思的碎片化阅读。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前精心研读文本,分析人物、研究情节、推荐恰当的阅读策略、举办培养目标明确的读书交流会,科学准确地评价学生的阅读素养和阅读能力,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师生共读成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常态。

师生共读是指教师与学生一起有计划、有组织地共同阅读整本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并开展各种阅读活动的过程,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综合性学习形式,是落实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的实践形式,也是系统性推进阅读的措施,是覆盖全体学生的普及性阅读机制。由此可见,师生共读是保证整本书阅读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和保障。

师生共读整本书,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有哪些有效策略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了“六步”策略。

一、第一步:分析阅读需求,精选共读书籍

教师应全面掌握小学生真实的课外阅读现状,为整本书阅读教学工作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笔者曾以“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动机”“课外阅读的读书方式及倾向习惯”“课外阅读读物内容的选择与时间安排”“课外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支持与指导”这四个维度来设计问卷,由简单的问答题与选择题共30道题组成问卷,调查了一所城乡接合部微小型学校的127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从问卷调查中获知:44%的小学生十分喜欢阅读课外书籍,也经常阅读课外书籍;36%的学生比较喜欢阅读书籍,但是不经常阅读课外书籍;41%的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带着非常愉快的心情进行阅读,这些数据说明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比较浓厚的,普遍用积极的态度进行课外阅读,在阅读中能享受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愉悦感。

学生对课外书籍类型进行选择时,有60%的学生更喜欢以文字为主,插图为辅的书籍,这些学生以中高年级学生居多;28%的学生喜欢以插图为主,文字为辅的书籍,以一二年级学生居多;9%的学生喜欢全部文字的书籍,喜欢这些书籍的学生相对阅读水平较高;3%的学生喜欢全是图片的书籍,喜欢这类书籍的同学往往更喜欢漫画类的书籍,全是一二年级学生。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广泛,故事类、卡通漫画类、历史人物传记类书籍是学生最喜欢阅读的,这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和年龄心理特点,配有精美插图的读物更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是推理探险类的小说,最受小学生追捧。报纸杂志类最不受学生喜爱,它们反映现实,追踪学术界、文艺界、企业界、管理界等的动态,多以知识性、技术性、论证性、文艺性作品为主,说明类、论述类的文章居多,小学生对此不感兴趣,但也说明目前大部分小学生的阅读范围很狭窄,没有形成与时俱进的意识,不懂得在阅读中关注生活。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阅读仍属于浅层次娱乐化的阅读,算不上真正的阅读,学生的思辨能力还需要提升。

师生共读推进整本书阅读时,应慎重选择师生共读的书籍,分“文学”“科学与数学”“人文与艺术”三个类别来选择经典书籍。绘本通过精美的图画与文字,在短短的几十页之内,形成一个连续的视觉影像。绘本的题材多种多样,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历史、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种种常识,它犹如百科全书,为学生提供各种观察性、思考性与感受性的认知学习经验,非常符合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例如,师生共读以表现“生命和死亡”为主题的绘本《活了一万次的猫》,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珍惜生命;师生共读绘本《有一天》,品读诗一般的文字和细腻简洁的绘画,感悟如天空和海洋般辽阔的母爱。

三四年级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已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可以自主阅读书目。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速度正在提高,阅读面更加开阔,应该阅读有一定内涵的中篇童话、儿童小说,难度大一点的神话、寓言故事、短小的人物励志故事等。例如,师生共读奇幻类童话作品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爱丽斯漫游奇境记》,童话形象是从鲜明生动和具体的事物到抽象事物的第一步,孩子在童话世界中遨游,抽象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五六年级被稱为“知识与论理的时期”,小学高年级孩子对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身体机能更为成熟,有更浓厚的阅读兴趣,喜欢阅读专门的儿童读物、传记、游记。例如,教师与五年级学生共读《列那狐的故事》时,可以补充阅读《中国民间故事》,挑选《九色鹿》和《老虎报恩》两则中国民间故事与学生比较讨论,探究中西方民间故事中的动物形象有何异同,了解中西方民间故事形象背后体现的不同国家的价值观。

二、第二步:调查学生学情,制定阅读目标

在师生共读整本书之前,应先进行问卷调查、采访询问、阅读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的阅读水平,然后制定阅读目标。例如,笔者通过阅读测试,发现五年级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较弱、通过摘录、删减、改写等方式概括文本整体内容的能力较弱,缺乏分析人物形象、深入领会文本内涵主旨的能力,缺乏从文本的相关词句中揣摩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文本分析鉴赏能力。语文新《课标》第三学段“阅读与鉴赏”要求培养学生“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知识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尝试使用多种媒介閱读”,“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笔者在师生共读整本书《列那狐的故事》时,将阅读目标确定为:

(一)积累阅读经验

1.从《列那狐的故事》中获取信息,对列那狐、大灰狼、狮王等动物形象进行解释和评价,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

2.结合各种资料,了解季里夫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对西欧中世纪社会进行简单了解研究,了解《列那狐的故事》的写作主旨。

3.从读者的角度进行比较,评价中外民间故事的特点,感受其中体现的迥异的社会文化及价值观,从文学语言的表达方式中,感悟文学的魅力。

(二)培养阅读能力

1.学生通过各种阅读策略,如检索信息、整合解释、反思评价策略等,从不同角度对《列那狐的故事》进行理解。

2.结合相关资料比较东西方民间故事的异同,探究中西方民间故事形成差异的原因,形成个人观点。为《列那狐的故事》设计制作宣传海报,为《列那狐的故事》中的动物撰写小传或评价词。

(三)提高阅读素养

1.教师借助阅读《列那狐的故事》和中外民间故事,提升学生正确理解运用汉语的能力,让学生能够适当丰富故事里的细节,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学生能够将在《列那狐的故事》中的所习得的阅读策略、阅读习惯、迁移到其他学习情境之中,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三、第三步:拓展阅读方式,筹划阅读路径

当今时代,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方式更加科技化与多样化,电子书的兴起,经典读本的影视化,引起阅读方式的巨大变化。QQ、微信、钉钉等信息交流工具的普遍使用,喜马拉雅、蜻蜓FM等在线有声平台进入人们的生活,使师生共读的阅读路径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在阅读活动的推进中,师生约定每天在钉钉群进行读书打卡活动,记录阅读过程;师生通过微信、QQ展开线上读书交流活动,分享读书心得;阅读纸质书籍的同时观看读本的影视化作品,比较异同,加深阅读印象;观看与读本有关的名家专题讲座,提升阅读质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生边阅读边开展阅读专题活动,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路径,有效推进阅读活动。

四、第四步:研读阅读文本,提供策略导读

制定明确的阅读目标之后,教师必须先精心研读文本,挖掘文本的价值,按照阅读本身的规律提供阅读策略,及时指导阅读活动。

例如,师生共读部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快乐读书吧”推荐的民间文学《列那狐的故事》时,教师须先研读文本,挖掘文本的文学价值与教学价值。《列那狐的故事》是法国民间文学,也是欧洲中世纪城市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品。作品以动物世界象征人类社会,用动物之间的尔虞我诈讽刺现实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教会和市民阶层之间以及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反映出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愚蠢,赞扬了市民的机智、勇敢。

五、第五步:师生共读推进,设计阅读活动

开启师生共读之旅时,教师根据阅读进程设计“阅读导读”“阅读研读”“阅读展示”三种类型的阅读活动。

“阅读导读”过程中要先创设阅读环境,教师在教室里张贴共读书中人物海报;制造热词,在班级中不断提及共读书中的人物;观察书籍封面,阅读书籍推荐语;看目录,预测人物性格及故事情节等;推荐相关的影视作品等,全方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研读”时,教师制定阅读计划表,开启阅读打卡活动;五分钟复述故事情节活动;设计“人物面面观”“人物档案卡”等活动;设计思维导图、人物关系图、摘要接龙、目录串联等活动,提高阅读的深度,让学生对整本书产生更完整的认识。

“阅读展示”是整本书阅读的过程,是阅读收获的外显过程,要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有效评估,要具有实用价值和趣味性。例如,师生共读《中国民间故事》后,设计“我是大画家”活动,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绘制连环画;“我是执笔人”活动,请学生整理加工本地的民间故事,在自己的版本中体现自己的观点和价值;“我是故事王”活动要求学生自己创作一个故事。

教师根据阅读的书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丰富的阅读活动,学生的阅读收获会更大。

六、第六步:比较反思审辩,提升思维能力

收集大量的信息并不是学习的目的,用收集到的信息来思考和推理才是学习真正的目的。在阅读分享课中,教师采用合作推理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论述能力、审辩思维能力和解难能力,提升学生的高级思维。例如,在《列那狐的故事》阅读分享课中,笔者设计了四个探究任务:

1.用“√”勾画出列那狐利用对手的哪些弱点战胜了它。

2.请用红色的线条表示狮王“喜欢值”的变化,用“喜欢值”来评价列那。

3.说说中西方民间故事中动物形象有何异同。

4.结合阅读材料,请说一说中西方民间故事中的动物形象产生差异的原因。

学生在前两个学习任务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对文本的信息进行提炼、阐释、观察、归纳比较狮王对列那的种种行径,深刻认识狮王唯利是图、徇私枉法的贪婪本性,深刻认识列那“两面性”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审辨性思维。

在后两个探究任务中,笔者为学生准备了《九色鹿》和《老虎报恩》两则中国民间故事,呈现了两则阅读材料:一则有关民间故事的论述材料,另一则有关中世纪西方经济文化论述的片段。学生自主阅读后,概括出中国民间故事中,动物具有鲜明的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道德感;西方民间故事中的动物更具有弱肉强食社会中人的多面性。学生根据两则论述材料,推理中西方民间故事产生差异的原因,并论证判断中西方民间故事形象背后体现的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完成对列那狐文学社会性形象的认识。

在阅读分享课中,学生在讨论互动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抒发自己的观点,既增强了论述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辨识、理解不同物体、事件、概念之间关系的能力,同时,学生也能将阅读中获得的认知迁移到对社会的认知中,提升学生的解难能力。

总之,师生共读整本书的过程是要精心设计的,教师要制定清晰明确的阅读目标,采用灵活多变的阅读策略,设计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在整本书阅读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欧运波《论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

[2] 蔡云珠《激趣  品言  提质——“师生共读一本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1期。

[3] 王建丰《师生共读:将学生带入灿烂的阅读星空》,《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S2期。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微型小学师生共读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的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0128)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整本书书籍
我画民间故事
鲁迅与“书籍代购”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漫话民间故事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