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春尽江南》

2024-04-29展叶青

金山 2024年4期
关键词:格非江南故乡

展叶青

去年年底女儿其濛出生后,能够自由出门的时间被无尽压缩,今年本来打算到海棠路看杏花的,但因为女儿感冒取消了。遂寻来一部名字带有春天的小说《春尽江南》,想在伊犁短暂的春天结束前读完,以此来慰藉我那想要踏春的躁动的心。

其实我一直喜欢读纸质书,喜欢在午后温暖的阳光下翻动书页,喜欢纸质书沁人心脾的香气,困了就安静恬然地睡上一觉,可最近却成为了奢望。白天女儿睡觉时间太短,刚把书翻开她便醒了。因为担心打扰我家“小可爱”休息,就开始用手机看起了电子书,在微信读书APP读完了小说《春尽江南》,写下此篇权当对这段时间的一个纪念。

自从做了母亲,发现自己看待人事物的角度不一样了。以前读小说,会优先关注主人公形象、文笔优劣和表达技巧等方面的内容,这次阅读小说《春尽江南》首先注意到的是主人公儿子谭良若。这个男孩拥有孩童般的天真烂漫,也有着不属于这个年龄的内敛沉稳,默默承受着学习的重压与母亲离世的打击。这个遭遇困难没有哭出一声来发泄的孩子真让人有些心疼,同时将心理早熟、单亲家庭等社会问题呈现在读者面前,但作家并没有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确实,作家的职责并不在此,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说,“作家的首要职责不是发表意见,而是讲出真相……以及拒绝成为谎言和假话的同谋”。显然,作家在这里直陈当今社会存在的现象,《春尽江南》如此,《月落荒寺》亦是如此。

《月落荒寺》是我读的第一部格非作品,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开始收藏起他的作品来,就在昨天又收到十多本在“多抓鱼”淘来的格非作品,纯粹因为打心底里喜欢。我曾经功利地买过一些书,多为了应付各阶段的学术论文,以致到最后论文写完,便再无兴趣触碰那些书。而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书却不同了,这类作品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细细品读,直到涵咏其间悦情悦意后才会满足地放下,并自信不只我个人喜欢,该作品定然可归入耐读之经典,令知赏者意犹未尽。同时我也会把它推荐给阅读品位相近的朋友,分享心照不宣的妙处。

我读格非作品,一如既往地喜欢其语言的诗意典雅、哲思的深沉厚重、主题的雅俗共赏,让人时刻警醒文学的纯粹和非功利。我没有试图通过阅读改变周遭的雄心,但作品一旦对应了我的心绪和情感,“对味儿”了,就会无比贪恋地沉浸式阅读,长时间享受这种审美体验浸润身心而缱绻不已。

《春尽江南》强烈吸引我的地方之一,是我坚持把这部作品看作是《月落荒寺》的姊妹篇,只不过故事发生的背景从北方“转战”到了南方而已。两部作品均以男女主人公的感情推动情节发展,并在作家流畅诗意的语言之下穿插古典音乐、文学诗词等内容,并同时指涉出爱欲、婚姻家庭、子女教育等社会问题,有着对城市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生存现状的思考,在总体上呈现出相近的故事架构。受前期阅读《月落荒寺》先入为主的印象的影响,读《春尽江南》并没有觉出惊喜和意外,但不可否认这依旧是一部具有格非个人风格的作品。

格非作为江苏镇江籍作家,《春尽江南》这部以南方为背景的小说,故乡的地道风物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的创作。具体来说,主要是将一些镇江的人文历史建筑直接“拿来”,使作品弥漫着诸多“镇江元素”,如南山、北固山、招隐寺、伯先公园、赛珍珠故居等自然和人文景观都化作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小说情节发展服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第一章“招隐寺”,这一镇江风景地名更是直接用作章节名称,男女主人公更是在此相遇、“暗生情愫”,是情节发生最初的“起点”,并以此回望、审视、重返故乡,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也可窥见故乡在作家心中的重要地位。正如作家格非所说,“我非常感谢我的家乡……我们所有的智慧、资源,都来自于它。我相信故乡赐予我们的,是永恒的,是不会衰竭的。”

提到重返故乡,就不得不提小说的主人公谭端午,他是一个重返故乡的典型人物。和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一样,谭端午在大学毕业后回到故乡,在鹤浦地方志办公室工作,工作没有那么繁忙,一有时间就溜出单位干自己的事情。空闲时间创作几首诗歌,也不乐于发表给人看,听听古典音乐,读读喜欢的书,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并把儿子的教育问题完全托付给妻子。在妻子的护佑之下,他完全不用考虑金钱物质问题,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精神世界,是个“既在风暴中心,又在风暴之外”的边缘人。一方面他对各种社会现象看得客观真切,一方面又对名利看得随性淡泊,与年轻时候的激进、开朗、放荡形成了鲜明对比。而当妻子离开,各种问题纷至沓来,只得他独自一人承受时,才发觉生活的现实与无奈。房子、子女教育等问题一下子摊在了面前,他只有独自承受的份儿,可见这个女人为他作出了多大牺牲,直至生命终结。他的妻子家玉临终前,最后一封邮件写道:“我已经不后悔当初跟你相识。我爱你,一直。”家玉这样的表白,让人不自觉想起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那个女人,这样的爱实在令人动容。我曾幼稚地想过,爱能冲淡社会问题吗?显然答案是肯定的,一地鸡毛的生活比比皆是,这样理想的爱情只存在于文学作品里,然而这正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作为大学教授及作家的格非是深谙此道的。

小说塑造的姿态各异的女性形象,有争强好胜、现实功利、为生活奔波又有点纯真敏感的女主人公家玉,有天真烂漫、自在随意又善解人意的女孩绿珠,有活泼健谈、现实拜金又可悲可怜的同事小史……这几位女子均与男主人公有一层暧昧不明的关系,如同《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诸位姑娘的关系,可见作家在人物关系设计上是深受《红楼梦》影响的。同时,《红楼梦》万艳同悲的结局也影响了作家的创作,从《春尽江南》到《月落荒寺》,其中女主人公的结局都比较悲惨,家玉患癌去世,楚云毁容离开,作家好像有意把“美好”毁灭给人看,由此产生的悲剧效果令人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小说语言一如既往地诗意典雅,作家运用诗情画意的语言使小说呈现诗性特征,他这样写招隐寺门前池塘的睡莲,“门前有一个池塘,开满了紫色的睡莲。肥肥的莲叶和花朵挤挤簇簇,舒卷有声”,仿佛满目锦簇的睡莲就在眼前,周围安静得能听见花开的声音,在这诗情画意里能听到时光滴滴答答流逝。作家写火葬场的烟囱“被一道绚丽的彩虹映衬着,显得壮美无比”,让人不由得想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然而场景由大漠转移到火葬场,油然而生出一种陌生又壮美的末日感,与送从未谋面的父亲火化的少年端午的心态相得益彰,“情景交融”说的就是如此吧,可见作家情景营造技巧之高超。

作家在《春尽江南》中还用到了一贯常用的“叙事空白”。全书共分为四个章节,每章分别叙述不同的情节,但又密不可分、互相说明,即运用具有互文性的章节结构来建构“叙事迷宫”,制造谜题,同时又不断解谜,在具有一定解构性的同时,管中窥豹般讲述了发生在江南小城的故事。整个故事叙述流畅,更提及了不少人生在世的俗人俗事,将爱情、婚姻、子女教育等问题入题,可见面向的读者群体之广,普通人读来毫无障碍,甚至能产生强烈共鸣。而古典音乐、艺术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就留给专业的学者研究吧,《春尽江南》可以算得上一部雅俗共赏的作品。

笔者也注意到這样的问题,在格非近些年的创作中,作家的创作逐渐形成了一些惯用套路,如“叙事空白”的使用、古典音乐元素的运用、爱情悲剧情节的设计、故乡和知识分子题材的偏好等等,甚至已经成为格非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但同时也显示书斋里的作家生活经验的不足,亟待以更强的创造力书写我们身边更生动更鲜活的题材,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书写更加丰富多彩的人间故事,我对作家格非的创作还是充满期待的。

没想到言至于此竟断断续续写了一个多月,真的是写至“春尽”了,其濛马上也五个月了。此刻,我正带她在门前台阶上晒着太阳,她慵懒地躺在婴儿车里,安安静静,没有哭闹。小院里树影斑驳,枝叶沙沙作响,鸟儿婉转低鸣,不知什么时候树上掉下一个小小的青苹果。我走过去端详了好一会儿那绿色的“小东西”,然后推着女儿边走边说,“秋天咱们一起来这边的院子吃苹果吧”。她好像听懂了似的笑了。

猜你喜欢

格非江南故乡
闲话格非
闲话格非
故乡的牵挂
走在故乡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我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