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影视基地(园区)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2024-04-28张茵
张 茵
根据《关于促进影视基地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影视基地是指采取市场化、企业化方式建设运营,实行封闭或半封闭管理,以人工实景、摄影棚等为主要内容,拥有音视频编辑机房、器材装置库等设施设备,为电影、电视剧、网络电影、网络剧等提供拍摄、制作等专业化服务的园区。
中国影视内容的生产态势活跃,电影、电视剧等类型的产量近年来稳居世界前列,而影视作品产量的增加带来了对影视基地与相关产业园区需求的增加。在过去的数十年,国内影视基地经历了以外部投入驱动为主的外延式大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基地工作委员会发布的《2021 中国影视基地(园区)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1 年12 月,全国专业化的影视基地(园区)约230 余家,分布在全国约1/3 的地级以上城市。
江苏省是我国最早的影视基地和产业园区兴起大省,中央电视台在1987 年便选址无锡成立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无锡影视基地,经过三十余年的迅速扩张与发展,江苏各类影视基地和产业园区现均已具一定规模。目前,江苏省影视基地联盟成员有6 家基地,其中2 家为国家级,4 家为省级。江苏省级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共有7 家,其中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江苏( 国家) 未来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江苏( 常州) 西太湖影视产业基地、扬州·中国电影世界等主要基地和园区逐步形成了具有江苏特色的影视基地产业集群,为中外影视创作生产提供了有效支撑,为江苏影视行业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但是影视产业园区和基地虽如珠落玉盘遍布江苏,却存在质量参差不齐、差异化优势不明显、同业竞争同质化、文旅融合开发缺乏创新、缺乏合理规划、综合服务与管理标准缺乏统一等问题。针对上述的不足进行调研,梳理发展经验,形成提优思路,从而助力我省影视基地产业集群发展,是开展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
一、江苏省内影视基地的现状和分类
从全国情况来看,长三角地区的影视基地无论建设规模、发展水平、影响力都处于领先地位。以最为典型的浙江省为例,独特的自然风貌和地缘优势使其成为国内影视基地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成规模的影视基地共有二十余家,数量、规模均位居全国第一。其中以横店影视城最负盛名,它不仅是全球规模最大、产业要素最集聚的影视基地,也是国家5A 级旅游景区、国内规模最大的影视旅游主题公园群。浙江现已形成以横店为轴心、周边城市为辐射的影视拍摄产业集群。
江苏省内影视基地总体稍逊于浙江省,其自然风貌较之于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形丰富度略为不足,相关政策力度、人才引进和配套产业集群略显薄弱,但较之于长三角地区之外的同类业态集聚效应仍有明显优势,知名度、活跃度、服务保障度高,总体运营情况良好。
目前,江苏省内的影视基地按业态差异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即“影棚+实景型”“影棚制作型”“游览风光型”和“科技制作型”。
(一)影棚+实景型
此类影视基地依托于专业摄影棚与影视实景,加之景观相辅形成的旅游资源,其盈利模式主要由剧组接待业务、影视剧的广告效应和粉丝效应而带来的旅游业态、相关商业共同组成。如江苏(常州)西太湖影视产业基地一期,其由近代及现当代风格内外影视文旅场景区、6 个摄影棚和影视公寓配套生活区构成,主营业态为影视剧拍摄、配套服务和特色景区游览体验三位一体,拓宽了影视剧“实景+棚拍”一站式拍摄的多维发展模式,自运营以来已吸引《第一炉香》《刀尖》《王牌部队》《功勋》《罚罪》《他从火光中走来》等超400 个中外剧组入驻摄制,累计接待中外游客超40 万人次;而同属此类的江苏广电石湫影视基地(即江苏(国家)未来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其借由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史诗电影《金陵十三钗》而闻名,现阶段开发面积2000 余亩,遵循了“以戏带建”方针,共建有4 个具有国际标准的大型摄影棚、民国影视街、教堂影视区、幸福山庄酒店,先后接拍《推拿》等剧组,并辅以婚影为特色打造了美拍基地。
(二)影棚制作型
此类影视基地提供各种摄影棚搭景、数字虚拟拍摄和一应后期制作服务,搭配部分外景协同服务,形成以影视制作全链服务为主、辅以文旅服务的一体化业态。该类型影视基地具有更低成本、更优品质、更多场景、更安全便捷的生产优势,较为突出的有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一期)和扬州·中国电影世界影视基地(在建)。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建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现代影视产业链,打造了包含科技拍摄棚、水下特效棚、虚拟摄影棚、5G 数字影视创新中心等发展载体及数字影视全产业链服务体系,累计承接了《中国医生》《中国机长》《人世间》《那年花开月正圆》和“流浪地球”系列、“西游记”系列等大型剧影项目,及《幻乐之城》《中国梦之声》《B 站最美的夜·跨年晚会》《央视网络春晚》等热播综艺栏目。在建的扬州·中国电影世界影视基地(一期)则共计建设影棚19 座,包括一座超9000 平方米的室内水戏摄影棚和一座虚拟摄影棚,组成了8 个影棚组团,是目前国内唯一拥有超高超宽影棚集群的影视基地,目前仍处在建设期,产出效益还未形成。
(三)游览风光型
此类影视基地依托于自然风光和名胜景点,为影视拍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场景,以自然资源或人文景观和影视剧影响力带来的剧组摄制和旅游经济为主要盈利模式。始建于 1987 年的央视无锡影视基地属于典型,其占地面积约1200 亩,可使用水域约3000 亩,是江苏省乃至全国最早建成的历史文化、影视文化与旅游文化完美结合的5A 级主题景区,已接待拍摄剧组《三国演义》《水浒传》《唐明皇》《大明宫词》《笑傲江湖》《大宅门》《射雕英雄传》《天下粮仓》《那年花开月正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该基地以古装类影视摄制为主,然而因为相关配套服务与设施的欠缺,以及横店、象山等影视基地近年的急速发展与壮大,吸引了大部分古装剧组入驻,所以央视无锡影视基地现阶段基本以文旅产业为主营业务。盐城大纵湖影视基地也属于此类,地处大纵湖畔,依水而建,毗邻大纵湖芦苇荡迷宫,独具“平湖秋月”的特色风光,但影视业态的运营管理情况后继乏力。
(四)数字科技型
此类影视基地依托于数字化虚拟制作、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基建,在云制作、云发行、云储存、云传输等应用上构建了强大的数字底座,赋能影视生产提质增效,搭建了影视产业全流程云端平台。这一类型的影视基地以高新影视工业技术为核心,以影视产业集聚为支撑,以影视文化体验为载体,集影视摄制技术、文旅休闲、产教培训等多元产业为一体,将成未来主要发展趋势,如在建的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二期工程、江苏西太湖影视产业基地二期工程和扬州·中国电影世界影视基地等。
二、存在的具体问题和面临的发展困境
作为重资产、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态,影视基地通常都会在“硬件”上发力,易陷入囿于造景面积大小、复合景点数量、服化道库和工作用房等硬件设施和配套服务质量的比拼等,导致市场趋于饱和,差异化核心竞争力的缺乏是各影视基地目前的通病。实际上,我省各地局部地域的人文地理环境相似度高,人工造景的可复制性也高,如“上海滩”“江南水乡”“仿古宫殿”等在全国多个影视基地均有建设,其外观雷同、功能相似,缺乏唯一性;其中一部分非标和低标准重复建设,利用率不高,废弃后即成为不良资产遗留;部分企业盈利模式不够清晰多元,陷入前期投入大、后期“造血”能力差、抗风险能力低的窘境,甚至开始压低人工投入、比拼奖补,引发无序竞争的局面。
(一)旅游开发模式缺乏创新力
以影视基地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是影视基地较为普遍的盈利模式。江苏省内影视基地大多都实行旅游与影视服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通过吸引各类剧组、知名影视团队、明星流量入驻,进而吸引大量的游客、粉丝群体等,带动影视旅游的发展。但多数影视基地建筑风格雷同,易引发游客审美疲劳,旅游开发缺乏创新力,旅游产品较为单一、旅游功能不够齐全,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多元的出游需求,因此多数影视基地未能形成可观稳定的盈利模式。
(二)缺乏运营管理人才
放眼全国同行业,影视基地的专业运营管理人才缺乏是业内较为普遍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江苏省内。部分影视基地的管理者具有专业的影视文化背景,但下级运营者和服务者并不一定具备相应素质,对行业及行业发展规律欠缺理性认知和敏锐洞察,对市场环境的变化无法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此外,目前影视基地服务唯一可参考的国家标准《影视拍摄基地服务规范》(GB/T32944-2016)的制定时间较早,已不能适应当下行业数字化、高新化、智能化的时代发展趋势,加之从业人员专业背景不足、服务人员专业素养不够,进而导致无法充分保障影视摄制的安全有序生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南北地域分布不均衡
影视基地建设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实力较为强势的地区,更多地选择人口稠密地区和城市周边发展,且大多依托一二线城市的资源发展。江苏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处于南高北低的状态,不仅仅影响了影视基地的地域分布,也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如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央视无锡影视基地、江苏西太湖影视产业基地、在建的扬州·中国电影世界影视基地、苏州周庄“梦工厂”等都分布在苏南、苏中地区。苏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对影视基地的开发布局能力相对不足,同时为相关聚集产业提供配套服务的能力也相对薄弱。
(四)帮扶政策不同,各地奖补力度差异大
影视基地从建设到后续的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内各省、市和地方政府对影视制作均出台过各种扶持政策,成立影视基地联盟或相关行业协会,然而各地相关政策和奖补力度的差异影响了影视基地的发展。纵观江苏各市,如无锡持续多年出台了各项相关利好政策,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政府支持,奖补力度超千万,对文化产业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而江苏部分地方政府对影视产业重视度不够、相关政策细则不够细致具体、奖补力度不够充足、各个影视基地在政策的具体实施上也各有不同,因此相较于横店、青岛等地的相关帮扶政策和实施情况,江苏省的相关政策落实力度相对较弱。此外,为巩固和提升省内现有影视基地的发展优势,江苏省以2 个国家级影视基地和4 个省级影视基地为基础,组建了江苏省影视基地联盟,但该联盟目前的影响力并不大。
三、行业思考和对策建议
(一)夯实竞争力,多元经营,集群发展
影视基地的发展规划必须要利用各方资源禀赋夯实竞争力,打造体系化、复合化的产业集群。在建设上,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特色,深挖差异化元素,增强核心竞争力;在经营上,文旅需要全面融合,深耕影视和旅游的多维度、多元化创新与发展,最大化开发市场价值;在服务上,不断升级基础设备设施,保障各项服务工作高质高效;在产业链的构建上,积极与各影视相关行业探索建立联动合作机制,整合资源共享平台,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共同打造复合产业,赋能影视产业集聚,全省一盘棋,抱团发展。
(二)推动制定行业标准,管理运营与时俱进
制定符合江苏省影视基地发展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促进“标准+”赋能影视基地发展。制定包括服务方面、统计方面和安全方面的规范标准,根据实际情况持续更新已有标准,以体系标准拉动产业升级,并确保从业人员严格遵守实行。同时,影视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进具备相应影视知识和行业嗅觉的职业经理人、文旅专业人才。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是行业管理、运营、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立资源共享、加强多方联动、合作相关院校,对影视基地的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对相关专业的学生展开产教融合培养,是解决相应专业人才匮乏问题的可行之路。
(三)鼓励高新化、智能化、工业化发展
“智能+”的时代背景下,高新技术的进一步广泛应用是影视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影视工业必然向着数字化、虚拟化转变,及时有效地跟进高新技术发展是江苏省影视基地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的重要机遇。需鼓励和支持影视技术的研发和更新、拍摄制作环境和设备设施升级改造,并紧跟影视创作和市场热点的迭代升级,重点支持、鼓励和打造以高新化、智能化、虚拟化应用场景等高新技术支撑的影视基地建设,通过“文科融合”模式,加快数字化转型,构建多元综合型影视产业链,推动影视产业从“制造”到“智造”的飞跃,助力江苏省内影视基地在多应用领域处于领军地位。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优化扶持政策体
影视基地的发展,需要各方沟通建立协同的良好生态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形成行业整体发展的向好态势,真正实现影视基地互补发展的局面。一是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联合,健全服务体系,为影视基地搭建可供交流互动、资源分享的信息平台,真正实现影视基地资源互补。二是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市场主体协力,创造公平、透明、集聚的业务推广渠道,为影视基地的发展提供更多展示的机会。三是行业主管部门和市场主体通过荣誉和奖励手段,为企业、项目、人才搭建发展的舞台,提高从业人才、企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此外,江苏省内影视行业相关的扶持政策下行至各个市级各不相同,利好政策和奖补力度不均,可参考青岛、浙江等地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政策细则,制定更为详尽的、适用于江苏本土的政策实施细则,细化到影视基地剧组入驻数量、剧组住宿及有关摄制投入、影视企业集聚量、优秀影视项目等方方面面,构建更为完备的扶持政策体系,适当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奖补力度。
(五)聚焦打造三角生态圈,促进省内协同联动发展
可以省内目前运营较好的以影棚为主的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在建的扬州·中国电影世界影视基地和坐拥“影棚+ 实景”的西太湖影视产业基地互为支撑,互补互惠,不断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促进良性的差异化竞争,形成三强融合态势,在省内组建起影视基地行业的稳定三角生态圈,健全江苏省影视拍摄服务的协同运作机制,完善产业链布局,以强劲的省内循环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高服务效能。聚焦打造省内影视产业建圈强链,不仅对于长三角区域,对于国内影视基地产业的建设与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开创和示范意义。
四、结语
影视作品通过可视化的影视语言、可辨认的城市空间,精准赋能城市形象输出,以自然而真实的场景为作品带来实在又贴合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共鸣,作品也从文化内涵层面给城市注入勃勃生机,而影视基地就是联结影视创作和城市形象输出的纽带,助力影视与城市的双向双赢奔赴。
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产生高效引流的“爆款效应”,打造出一张张城市特色名片,这其中影视基地的贡献功不可没。通过影视文化输出,不仅能增加城市知名度,扩大江苏各市影响力,同时也展现出百花齐放的地域文化魅力,激发人们对于荧屏上美景的向往,选择亲身走进影视作品构建出的奇妙异世界,带来文旅与城市发展的新机遇。
影视基地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依托离不开经济、政策、人才与科技发展,所以国内影视基地未来的建设发展必将主要集聚在长三角城市带区域。在江苏省发展影视文化基地产业,不仅可以利用江苏独特的“江湖河海”丰富充裕的地貌资源和经济实力、人才优势,且有助于拓展对外传播路径,扩大影视文化辐射范围,实现文化输出和地域形象传播的共赢,通过城市集群化运作促进影视行业的发展,促进提升我省文化竞争力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并为中国文化产业做强和中国文化“出海”蓄力赋能,扬帆奋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