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课程设计*
2024-04-27马晓燕吴玉峰孙裕钰
◎ 马晓燕 吴玉峰 孙裕钰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2020 修订版课标》)中明确指出,鼓励地方和学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设与地理相关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兴趣和个体发展等需要。研学旅行是一种将理论教学和实地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设计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使学生在室内、野外和社会的真实环境下,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能力。[1]基于《2020 修订版课标》相关要求,遵循将研学课程作为学校地理基础课程的有效延伸与拓展的原则,本文以沪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第二册第三单元“产业区位选择”为例,探索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课程的实施途径,助推研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促进地理学科育人方式变革,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一、设计背景
产业活动是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区位选择是高中阶段人文地理的重要组成内容。其中农业区位分析综合性强,依托丰富的地理背景知识,涉及多学科内容,是人文地理学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在教学中本着体现地域特色、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原则设计研学课程,通过社会调查、绘制专题地图、地理实验等方法,让学生真正走近农业,走进生活,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让地理真正服务于生活。
“十四五”是国家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迈出坚实的决定性步伐的重要时期。上海作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龙头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节点,对素有“上海之根、浦江之首、沪上之巅”的松江,“十四五”期间如何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结合“产业区位选择”单元的课标要求和学习要求,以松江区的地理标志产品——仓桥水晶梨作为突破点设计研学课程,探究影响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分析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地区产业的影响过程,学会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工业、服务业,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方法,运用所学的区位地理原理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
二、课程设计与实施
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课程设计基本流程及各阶段实施要点如图1 所示。
图1 地理研学课程设计的基本流程及要点
(一)确立研学主题
基于教材分析和课程标准要求,在充分了解当地研学旅行资源的基础上,挖掘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研学旅行基地,将研学旅行课程与研学旅行基地有机融合。
仓桥水晶梨是梨中的独特品种,盛产于松江仓桥地区,是上海地区乃至于长三角地区久负盛名的特色产品,松江仓桥地区种植梨历史悠久。仓桥水晶梨已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A 级绿色食品,2011 年被国家质检总局列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单。教师实地走访后发现,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孕育了仓桥水晶梨的独特品质,但当地在发展水晶梨产业的过程中,也遭遇了困境。因此,以“探寻仓桥水晶梨产业促区域发展之路”为主题设计研学课程,基于松江本土的名优农产品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还可以促使学生对于“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有一定了解,提升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二)选择研学基地
为了使研学课程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增强研学过程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深度及针对性,选择研学基地时要遵循教育性、安全性、可操作性及实践性原则。根据研学主题及课程的实施对象,本次研学课程选择松江仓桥水晶梨专业合作社、上海梨文化博物馆、上海市梨研究所作为研学基地。它们在松江区仓桥镇集聚,且距离学校不超过10 千米,易于开展研学。
(三)明确研学目标
根据研学基地的实际资源、学情及基础课程的相关学习要求,从培育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确立研学的课程目标。
本次研学课程以沪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单元“产业区位选择”为主要内容,结合研学基地的实际资源,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融合了沪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土壤》及化学“水质监测”部分内容,基于核心素养培育,设立课程目标如下。
(1)利用遥感地图,辨识仓桥水晶梨种植基地的地理位置和地理范围。
(2)利用地图,辨识和归纳仓桥水晶梨基地的产业区位因素,逐步形成用地方、区域、尺度分析地理事象的区位意识。
(3)综合分析仓桥水晶梨种植基地的区位因素,解释当地水晶梨产业区位选择的时空变化过程;初步掌握系统、动态分析人类活动的基本方法。
(4)收集仓桥水晶梨基地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地理信息,设计和实施水晶梨相关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实地调查的方案及问卷,开展实地调查,整理分析调查结果,并能作出简要解释。
(5)结合地理环境各要素评价当地水晶梨产业区位选择的合理性,多层次、多方面理解产业区位选择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四)制定课程内容
围绕研学课程目标细分不同的研学子课题,以专家讲座、课题驱动、教师指导、同伴合作的学习方式,基于研学基地提供的真实情境,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本次研学课程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形式,根据内容安排8 课时(40 分钟为一课时),其中校外5 课时,校内3 课时,具体如表1 所示。
表1 研学课程主要内容和课时安排
(五)进行课程实施
在研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或价值不在于单纯地教给学生现成的结论(知识体系),而在于通过学习活动的设计,帮助、引导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下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对于学科知识和能力的灵活重组,最终形成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本次研学课程基于研学基地和基础课程的要求,以小课题研究驱动学生进行学科探究活动,具体内容如表2 所示。
(六)注重课程评价
研学课程将表现性评价和思维结构评价相结合,用评价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学会认知、学会思考、学会行动。
1.表现性评价
课程设计关注地理实践力培养,依托学生研学过程中的表现,使用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表现性评价量表[3],从行动能力、表达能力、学科品质三个方面衡量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水平,也为后续培养提供方向(见表3)。
表3 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实验表现性评价量表
研学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以表现性评价为主,比如仓桥水晶梨生长地区的气候条件调查、水质调查、土质调查等。基于学生研学过程中的真实表现,综合每名学生的自评、互评和师评的具体数据,准确掌握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水平;通过进一步评估学生群体各二级指标的得分情况,了解其优势和弱势,便于针对性提高。
以仓桥地区水质检测实验与调查活动为例, 综合每名学生的自评、互评和师评数据,统计发现学生表现性评价的平均得分为72.20,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各二级指标得分如图2 所示。
图2 水质检测表现性评价二级指标得分分布图
图2数据显示,目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验报告撰写能力、交流展示能力和实践态度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然而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记录总结能力和问题解决与创新意识较弱,这启发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总结的意识,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性思维。
2.思维结构评价
对思维结构的评价可以参考基于“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分类理论,即SOLO 分类评价理论。[4]核心素养背景下运用该理论评价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学习质量,可参考图3。
图3 地理问题及相应的SOLO 思维表征
表4 是“探寻仓桥水晶梨产业促区域发展之路”研学报告的思维结构评价量表。
表4 “基于可观察的学习成果”思维结构评价量表
三、总结与展望
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注重体验式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在课程设计时突出地理实践力培养,通过基于新课标的多样化研学活动设计,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学习经历。学生置身于研学基地创设的真实情境,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查、地理实验、小课题研究等学习方式,将地理概念、原理与地理情境相联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次研学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何进一步完善,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实现育人价值?以下是研学课程实施带来的几点思考。
1. 课程设计可以基于项目学习,进行多学科融合
以仓桥水晶梨为突破点,形成基于水晶梨的相关研究项目,在知识构成上进行多学科融合,比如生物学、化学、音乐、语文、美术等,将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进行融合,从跨学科的交叉学习和综合应用目标入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建立及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提升研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研学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动态、开放、不断生成的过程,涉及教师、学生、基地等参与主体,因此在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等不同阶段,都要体现多元参与、民主协商的原则。教师因为其所具备的专业素养,在课程开发的各个阶段都处于核心地位,但绝不能忽视学生和基地作为课程参与者的重要地位,尤其是要充分尊重学生和基地的独特性和差异性,通过建立起顺畅的多方评价及反馈调节机制,促使研学课程不断完善,引导学生在自我反思、自我体验的过程中,学会参与,健全人格,提升各方面的素养水平。
基于真实情境的研学课程,在实施时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从问题入手,通过开展调查、收集数据、解决问题,形成地理学科的探究能力。通过研学课程设计、研学评价体系设计,落实“双新”的实施要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探寻相关策略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