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渗出性皮炎病的综合防治
2024-04-27泌阳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刘洪兵
泌阳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刘洪兵
仔猪渗出性皮炎病是由表皮葡萄球菌引发的猪高度接触性皮肤病,多发于初生哺乳仔猪。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仔猪在感染后会产生表皮剥脱素等毒素,促使仔猪表皮细胞相互分离,使病原在表皮细胞层中迅速扩散,刺激仔猪皮肤渗出大量浆液性、黏液性渗出物,发展至后期将引发坏疽性皮炎。在规模化养殖背景下,仔猪渗出性皮炎病的发生率有所提高,仔猪感染后不仅会影响猪只正常发育,严重时将导致仔猪死亡。因此,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一、临床症状
从患病仔猪的临床症状来看,初期存在食欲差的现象,但体温正常,观察未发现其他异常。随着病情发展,出现精神沉郁、打冷战、无力吸乳等症状,伴有排稀粪现象,粪便呈黄白色,观察发现凝乳块。发病仔猪最先出现红色斑疹的部位为嘴角、下颌和眼圈,身体最初出现斑疹的位置为受损皮肤,分泌出黏性渗出物,斑疹部位破裂后开始向周围延伸。患病仔猪皮肤渗出液和皮屑、污物融合后,附着在仔猪皮肤上,呈黄脂色或棕红色,观察和触摸都带有油腻感,并伴有异味。
二、病理剖检
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后,发现病死猪身体消瘦,呈现脱水状态,病变位置皮肤干裂、增厚,结痂为黑色,剥离后皮肤呈桃红色,周围淋巴结肿大、渗血。检查病死猪心、肺等脏器,发现病死猪患有心包炎、腹膜炎,肝脏组织变质易碎,呈土黄色,脾脏、肾脏肿大,呈现出脓性肾炎病理变化,伴有纤维素性渗出物。一头病死猪肺脏脓性坏死,肠壁充满黄白内容物,无其他明显病理变化。
三、实验室检查
根据患病猪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结果,难与皮炎肾病综合征、猪痘等疾病引发的皮肤症状区分开来。为避免延误治疗时机,及时取病死猪身体组织开展实验室检查。使用酒精对病猪结痂部位消毒后,刮开接种病料,使用大豆酪蛋白琼脂培养基接种,在37℃下培养1 d,使用血液琼脂在37℃下培养1 d,平板上生长出带有溶血环的灰白色菌落。取单个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后发现为革兰氏阳性。分离细菌开展药敏试验,确认对头孢噻呋、青霉素等药物敏感。取病死猪的脾脏、肺脏等组织混合,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PCR 检测,结果提示猪瘟、蓝耳等检测呈阴性。
四、疾病诊断
综合分析临床症状、病理剖检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仔猪渗出性皮炎病。通过走访调查,确认周围猪场都曾经发生过仔猪渗出性皮炎病,淘汰率达15%,给猪场带来严重损失。询问猪场管理者,发现产崽期间多为阴雨天气,猪舍环境潮湿,母猪从妊娠舍转入产房期间,未经过体表清洗、消毒处理,将病菌带入产崽舍,给仔猪群发病留下了隐患。仔猪在出生后经历了断脐、断尾、断牙等过程,由于操作不规范,导致部分仔猪皮肤受损,给疾病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综合防治措施
(一)治疗措施
在确定疾病类型和诱因后,为防止疾病发生给养殖户带来过大损失,要及时开展疾病治疗工作。考虑体表葡萄球菌在周围猪场流行过一段时间,可能带有一定的耐药性,决定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每天肌肉注射2 次40 万~80 万IU 青霉素,并肌肉注射1 次5 mg 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连续用药3 d 后,全部仔猪按照1.1~2.2 mg·kg-1剂量服用头孢噻呋,每日用药1 次,连续用药3~5 d。与此同时,使用1%温热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患病猪皮肤,并涂抹鱼肝油,破损严重部位涂抹红霉素膏,每天用药1~2 次,连续用药5 d 消除皮肤炎症。此外,治疗期间按照1:500 比例稀释戊二醛消毒剂,每天开展环境消毒工作。
(二)预防措施
1.做好消毒工作。养殖户应从源头上减少病菌,做好临产母猪驱虫、消毒等工作,加强母猪生产全过程的卫生消毒管理,防止母猪带菌进入产崽舍。
2.加强饲养管理。养殖户要确保产崽舍通风、干燥,围栏、地面等应保持平滑,并在仔猪出生后规范开展剪齿等工作,防止仔猪受伤。一旦仔猪皮肤受损,需及时使用聚维酮碘溶液消毒。技术员一旦发现发病仔猪,在立即隔离和选用敏感药物治疗的同时,使用高锰酸钾等溶液全身药浴,能够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3.采取早发现、早治疗措施。仔猪渗出性皮炎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但在高湿、高温环境中容易发生,并且一旦一窝中有1 头仔猪感染,将在整群仔猪中迅速传播。该疾病发病较急,尽管多数仔猪能够耐受,但会给仔猪生长发育带来严重影响,因此,一经发现应尽早治疗。由于体表葡萄球菌具有耐药性,治疗时应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并通过轮换使用有效控制患病仔猪病情,通过向仔猪注射抗菌药物可取得理想疗效。考虑仔猪渗出性皮炎病无法通过疫苗预防,养殖户应采取综合防控手段,降低疾病的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