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4-04-27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刘新社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刘新社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培育具备高技能高素养的创新型、专业化农业科技人才,成为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在农业类专业课程开展中,存在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偏离市场需求,所培育人才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不符合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的问题。基于此,有必要正视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结合具体的专业课程进行改革探索,为农业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一、高职农业类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农业类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自2019 年我国推行高职扩招政策以来,各大高职院校逐步扩大了招生数量,并放宽了招生条件,在职农民、村干部、退役军人以及农资管理相关企业的员工均可走入高职院校与普通学生一起参加专业学习。扩招学生农业类专业占比较大,因此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结构出现了类型复杂、体量增大的特征。然而不同的学生群体,具有不同的学习动机,学习需求也存在差异,且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各不相同。按照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在扩招时需要秉持不降低标准、引入多元化模式、采取灵活性学制的原则,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现行课程教材、采用的课程教学资源、教学组织形式、师资力量基础均与百万扩招的要求不相契合,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课程教学难以取得理想成效,因此,农业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农业类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
1.课程教学内容脱离农业生产实际。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生产诞生了一些新的技术工艺与生产方法。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课程教学主要以教材为准,但是教材内容相对陈旧,没有随时代发展变化、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的改变而同步更新与优化,致使教材内容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不相契合,出现了教材内容与农业生产一线相偏离的问题,无法将先进的农业科技融合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因而难以有效提升农业类专业学生的现代化农技水平。目前,农业类专业教材编排时以理论内容为主,未引入实例,且没有将农业生产实践中需要用到的知识技能全部纳入理论教学内容,所囊括的农业生产技术方法、生产技巧不够详细与先进,并且未选取适合的技能应用案例对理论内容进行深度剖析。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对于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理解力稍差,从而导致学生难以有效吸收农业理论相关知识内容,无法全面掌握契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能方法。
2.教学组织形式不契合现代高职教育发展需求。在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新时代,农业产业逐步呈现出现代化发展趋势,同时也推动了高职教育的现代化、创新性发展。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所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相对陈旧。在百万扩招政策提出之后,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的学生对自身认知定位更加清晰,并且具有更加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因而学生在农业类专业课程学习方面目标较为明确,具备更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来自农业生产一线的学习者,具备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其学习目的是深化专业理论,夯实专业素养。部分就职于农业企业的人员,在高职院校学习的目的主要是学习先进农业知识,从而提高就业质量或实现成功创业。因此,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构建高效课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者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式,以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然而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不足、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会对课堂教学高效开展产生阻碍,无法为学习者成长发展产生有力驱动。
3.课程教学团队缺乏一线生产经验。培养专业化、高技能水平的现代化农技人才,需要以能力素养兼备的专业师资团队作为有力支持。然而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课程教师多是农业类本科院校毕业,虽然理论基础知识较为丰富,但在毕业后没有在农业生产一线工作的经历,且从教之后学校也没有为其提供农业生产部门实习实践的机会,因而多数农业类课程教师并不具备丰富的农业技术应用经验。因此,这些教师面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技能、生产技巧基本来源于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实习经历。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农业生产技能也不断创新发展,部分教师所掌握的技术经验已不再契合当今时代的农业生产形势,致使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课程的师资水平达不到目前专业教学的需求,从而限制农业专业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
二、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一)聘请行业专家优化课程教材及内容
高职院校应结合农业类专业课程所对应岗位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根据农业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考试的具体标准,参照农业类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聘请农业基层部门专家、农业企业一线专业人才,与本校课程科研人员共同改革农业类专业课程教材。应对教材内容中冗余、过时的理论知识进行删减,围绕对应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采取模块化方法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根据高职学生乐于动手实践、对网络信息接受度高的特征,从网络上下载相应资源,用于开发实操性、分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而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开展提供引导,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此外,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亲临农业生产基地,现场录制农业技术应用视频,作为农业类专业课程教材的补充,从而扩充课程教学资源总量。
(二)重新设计农业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
为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农业类专业课程教师需要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可采用直观演示法、现场教学法,或者采用翻转课堂、微课教学,并发挥出视频图像、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帮助农业类专业的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农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利用网络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并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应用职教云平台,在课前为学生传送预习资料,课后在平台上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以此推动课堂教学过程的信息化、高效性。教师可以借助此平台的动画视频素材,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具象化,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吸收农业知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对课前预习、课中讲解、课后巩固三个环节给予同等重视,并将理论与实际一体化形式融合于实践课程教学过程,利用校内实习基地有效开展农业技能实践教学活动。
(三)优化农业类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结构与分工
为解决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课程教师一线工作经验不足的现状,需要对现有教学团队的结构进行调整,从而使各位教师的优势专长得到有效展现。以往高职院校每门课程由一位教师任教,但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可结合教师专业水平、教学特征,根据其课题研究方向,在一门课程中安排多位教师联合授课,每位教师负责不同的教学模块,通过优势互补,保障农业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例如,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专业,可以安排多位教师分别负责植物害虫防治技术课程中某个模块的教学工作,如具有农药应用与管理课程教学经验的教师,可负责讲授害虫综合防治知识;具备标本室、昆虫展览馆管理经验的教师,可为学生讲解害虫形态特征、为害状况等知识;在植物病虫害方面研究较为深入的教师,可负责讲述害虫发生规律、调查方式等知识。除此之外,还可以聘请行业专家或农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负责实训教学,从而在多位教师配合下,保障农业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三、农业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在高职院校植物害虫防治技术课程的“玉米害虫的防治技术”专题教学中应用本文提出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法,经过一段时间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一)教学过程可控、教学质量提升
在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专题讲解中,采用工作任务驱动形式,围绕能力提升这一宗旨,根据玉米害虫类别设置了对应的教学内容,重新整合了玉米害虫预防控制相关知识,并结合开展课堂教学、田间实训教学,为学生创造了深入化、系统化了解玉米害虫的机会。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害虫的发病规律,且掌握了适合的防治技术,提高了实训教学的实施成效,并使教学过程更加可控,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升,为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二)拉近师生距离,构建活力课堂
在课堂教学实施环节,课程教学采取了模块化教学方式,多个专长不一的教师分别负责不同模块的教学,并为各个教学模块设计了独特、有趣的标题。如负责讲解害虫形态特征及调查方法的教师,将这两个模块分别命名为“虫来如此”“众里寻它”;负责讲解害虫发生规律及为害症状的教师,则根据教学模块的内容设计了“前世今生”“蛛丝马迹”两个标题;负责讲述害虫综合防治知识的教师,将教学模块的标题命名为“虫口夺粮”。这些新颖的标题既与教学内容相对应,又具有趣味性与吸引力,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内容的兴趣,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积极性,并扭转了学生心中教师的刻板形象,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打造了更具有活力的教学课堂。
(三)学习成绩显著提高,促进学生意识情怀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专业教学摒弃了传统板书结合幻灯片的授课方式,引入了职教云平台,运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大幅提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应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对比与分析讨论害虫形态特征,提高了学生对玉米害虫辨识的准确率。同时,运用动画演示、实际操作,提升了玉米害虫综合防治措施讲解的直观性,加深了学生对植保无人机飞行预防、生物防治等先进方法的了解,使学生的害虫防治技能有所提升。此外,以企业、植保站作为实训教学基地,学生在专家指导下参与岗位体验,通过任务驱动、分组合作实习实践,使学生的协作意识得到了大幅提升,培育了学生不怕吃苦的精神,并促进了学生“三农”情怀的发展。
农业类专业课程与乡村振兴发展、农业生态治理密切相关,因而农业人才培育时,除了要提高其农业生产技能,还要求其具备良好的食品安全与环境安全保障能力。因此,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农业类专业课程教学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需要围绕时代发展趋势,结合农业产业的人才需求变化,积极推动农业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要聘请行业专家优化课程教材及内容,还需要重新设计农业类专业课程教学组织,并应优化农业类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结构与分工,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师资三个方面推动农业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进而为该类专业课程教学的高质效、科学性开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