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重庆沙磁文化区研究

2024-04-27赵祥兵

今古文创 2024年15期
关键词:抗战

【摘要】沙磁文化区是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作为当时中国西部的文化中心之一,文化区内的学校一边组织进行反空袭斗争,一边鼓励师生们认真治学和努力学习,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力量。文化区内的艺术家们通过艺术创作等方式向外散播爱国、民主、科学等进步精神,向民众传达抗战必胜的信心,极大地鼓舞了抗日的民心士气。因此,文化区虽然地处抗战大后方,但却是文化和宣传领域的最前沿,起到了先锋和旗帜的作用。

【关键词】沙磁文化区;抗战;战时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4)15-0062-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5.019

沙磁文化区所在的地区本是巴县西部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同时也是重庆的小麦和蔬菜产地,但是其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逐渐向文化教育区发展,至卢沟桥事变前,已经形成文化区的雏形。全面抗战爆发后,大量的教育和文化机构由东部地区转移至重庆沙磁地区,沙磁文化区正式形成,并成为大后方著名的“文化四坝”之一。研究沙磁文化区,可以更好地了解抗战时期转移至重庆的学校等文化机构在重庆的发展,也可以更好地了解重庆在抗战时期的文化发展过程。此外,透过对沙磁文化区建设的研究,还可以间接地了解到重庆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城市建设和城乡开发。

一、沙磁文化区的形成

20世纪30年代,一批以梁漱溟、晏阳初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社会是以农村和农业为主的社会,由于受到外国的侵略和民国政府的盘剥,导致乡村经济被破坏,大量的农民因破产而流离失所,这成为中华民族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想要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就要从事“乡村建设,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 ①。因此,当梁漱溟提出“乡村建设”的主张,并在建立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后,立刻引起了全国各地区的响应,四川也在其中。

在刘湘主政四川时期,在磁器口成立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其创立的目的有两点:第一,学院可以培养一批人才来建设农村地区和发展农业生产;第二,学院可以主持和推进四川省的乡村建设运动。因此,四川乡村建设学院既是当时全国性的“鄉建运动”在四川的产物,同时也是四川乡村建设运动的“中枢” ②。

1933年,四川省教院又在磁器口附近设立复元乡村教育实验区,区内实行中心校制度,并且给实验区设定了若干目标:第一,对推行和普及乡村教育的方法进行实验;第二,对各类机关所使用的教学方式进行实验;第三,编写本地乡村民众可接受的教材;第四,实验如何改进乡村民众生活的方法。③

由于实验区内的学校教学方案规划是由教职员共同商议而定的,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的特点,使得其教学质量比传统私塾的教学质量高,因此实验区的学校受到了本地农村民众的普遍欢迎。因此,越来越多的家长将自己的孩子送往实验区上学,使得周围地区的私塾逐渐被淘汰,逐步实现了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化的目标。

1935年,磁器口又成立了嘉陵社会事业改进会,主要从事乡村社会的改进工作,下设实验小学、实验导生传习和教育组织,并在此后又创立了乡村小学、民众学校和妇女夜课学校。[1]27以乡村教育实验区、嘉陵社会事业改进会为代表的教育机构在沙磁地区陆续成立,并开展教学活动,由此沙磁地区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开始发展。

1936年,胡庶华在其发表的《理想中的重庆市文化区》一文中认为重庆市文化的水平低下,环境又不适合重庆市文化发展。因此,如果要改造重庆市文化,必须从环境入手,而建立新的文化区就能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如此,他还认为沙坪坝地区是最适合建立新文化区的地方,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远离城市,环境优美;第二,学校集中,文化氛围好,方便学校之间的交流,也方便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还方便推广社会教育;第三,沙坪坝磁器口地区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可以有效打破城乡文化交流之间的隔阂,有利于文化发展。④胡庶华的文章发表后,在重庆文化教育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受此影响,四川省内一些学校开始陆续迁往沙磁地区,这些学校与此前就在当地成立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共同构成了沙磁文化区的雏形。

抗战全面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的西迁,大批沿海以及平津一带的各级学校和文化机构向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转移,至抗战胜利前夕,迁入重庆的高校有36所之多,包括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等。⑤在迁入重庆的高校中就有16所迁入沙磁地区。[1]11除了高等院校之外,大量的中等学校、小学、卫生机构、迁川工厂和人口也随之迁入沙磁地区。

与此同时,国民政府要求各级学校兼办社会教育,这就为沙磁区开始有计划地建设大规模社会教育事业提供了基础。因此,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成立了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确定了以原乡建研究实验推广区为社会教育实施区域,在内迁各学校、公司、党派和社会团体等社会多方势力的帮助之下,社会教育的范围从教书识字扩展到时事宣传、文艺演出、传授科学技术等方面。

1938年2月,重庆开始遭受日本军机的狂轰滥炸,大量的学校和机构被迫再次向重庆主城以外的地区迁移,沙磁地区就是其中之一。当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四川省立教育学院、中央短波广播电台、重庆炼钢厂等12个团体向沙磁地区转移之后,发起了成立“文化区”的倡议,并在3月正式成立“重庆沙坪坝文化区自治委员会”,同时还推选出了主要负责人,另外还通过了文化区的组织大纲及工作纲要⑥,至此沙磁文化区正式形成。

二、沙磁文化区的文化艺术活动

在沙磁文化区形成之后,文化教育界人士和社会文艺团体开始以各种戏剧、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为武器,向民众宣传抗战,这使得沙磁文化区成为当时闻名中国的文化区。

在戏剧活动方面。抗战初期,各高校的文艺社团组织学生的剧种以话剧、独幕剧等为主,其题材也多为抗战题材。有时为了抗战募捐,这些剧团还会演出一些中外著名的剧目。此外,演出为了适应当地民众,部分剧团还会在农村地区演出时用方言。但是,这类剧目形式较为单一,对丰富民众娱乐生活的作用有限。因此,在1940年以后,演出剧目开始逐渐多样化。

除了学校和社会文艺团体之外,国民政府的部分机关也开始组织剧团演出,并且开始出现外文剧。

此外,文化区的戏剧活动还得到了专业戏剧作家和团体的帮助,从1941年开始,各高校陆续推出了自己的剧目,文化区也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研究戏剧的社团,这些活动都推动了文化区的戏剧繁荣。

在音乐活动方面。沙磁文化区的音乐与戏剧一样,得到了专业音乐界人士的帮助。当时活跃在文化区的音乐团体多数为高校和中学成立的歌唱团,这些歌唱团的音乐演出不仅是为了宣传和支持抗日,也是为了丰富民众生活,并且还起到提高民心士气、激发爱国热情等作用。不仅如此,在渝的著名音乐家,如杨大钧、金律声、毛崇麟等也常常登台演奏中外名曲。

1945年7月,在重大运动场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军乐晚会,文化区共有16所院校师生共8000余人参加了军乐会⑦,这场晚会成为沙磁文化区规模最大的音乐晚会,也成了抗战时期音乐演出的巅峰之作。

与戏剧和音乐不同,由于美术不能发展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所以美术方面的发展以专业的美术画家为主。抗战时期,沙磁文化区吸引了大量当时中国的画坛名家,如徐悲鸿、傅抱石、丰子恺等人。这些画家们用自己的作品宣传抗战和募集抗日捐款,徐悲鸿还带着自己的作品前往南洋一带筹措捐款,并沿途演讲,呼吁海外华人华侨为抗日捐款。

在抗战时期诞生的众多画作中,最为特殊的当为1940年诞生的《百鸽图》,该画是由时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的王宠惠委托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张书旂,在防空洞内创作的著名画作。这幅画创作的目的是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祝贺他第三次当选美国总统。此画一诞生就在重庆艺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各艺术大家对其高度评价。蒋介石在观赏《百鸽图》后,在画上题写“信义和平”四字⑧。1940年12月,国民政府正式将《百鸽图》赠送给美国,此画成为挂进白宫的第一幅中国画作。《百鸽图》赴美一事在当时的重庆传为佳话,各大报刊争相报道,这幅画也使得张书旂当时话题度极高的新闻人物。

不仅如此,文化区美术艺术家还经常创作一些反映现实生活、讽刺国民政府高层腐败以及汉奸的画作。此外,在沙磁文化区各学校和文化机构还成立了一些美术团体,如嘉陵美术会、蜀山美艺会等,这些美术团体经常举办画展,其中画作令前往参观的重庆各界人士和美军驻华军官都大开眼界。

抗战时期在沙磁文化区的艺术家们,以及从事艺术创作的团体,都围绕抗日救亡创作出大量的作品,戏剧、音乐、美术以及其他艺术形式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呼应,为抗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重庆在抗战时期的文化繁荣贡献了力量。

三、沙磁文化区的教育事业

沙磁文化区教育事业的兴盛发生于全面抗战爆发之后,这是因为有大量的学校迁入此地形成的,这里面除了高校之外,还有大量的中等学校、小学和职业学校也迁入了沙磁地区。

在高等教育方面。由于战争时期办学条件艰苦,学校只能租赁庙宇、祠堂、当地学校校舍或购买私人房屋为校舍。由于内迁各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国民政府的拨款,所以导致很多学校只能合用校舍,如贵阳医学院与上海医学院合用歌乐山的校舍上课;藥学专科学校在迁渝初期暂借四川教育学院的校舍上课,借重庆大学的宿舍为学生宿舍,这导致学生生活、学习地点分散,给学生造成极大不便。国民政府面对此情况,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缓解各学校的困难。如1938年,国民政府宣布在国立大学实行公费和贷金制度,并且规定了教师的月薪标准⑨。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为克服高校招生和办学弊端,统一制定了大学科目表以及国立和省立大学的招生制度。⑩除了政府采取的措施,抗战时期各高校也在向社会积极筹款用以办学。总的来说,沙磁文化区的教育成果,主要是广大教师认真教学以及学生勤奋学习的结果。

在中等教育方面。抗战时期中等教育之所以得到较大发展。至抗战胜利前夕,沙磁文化区内有中学11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两大因素:第一,大量的企业、工厂以及各种机构跟随国民政府迁渝,重庆社会急需大量的人才;第二,随着大量高校的迁入,也需要大量相应的生源。值得注意的是,与高等院校不同,在沙磁文化区内的中学多以私立为主。这是因为当时政府实行鼓励私人办学的政策,所以私立中学的数量最多,办学质量也比较好。根据国民政府的教育方针,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其课程设置都非常科学和全面,基本涵盖了近代中学教育的全部课程。另外,为适应战争时期的特殊情况,国民政府还要求初中设立童军课,由童军教官进行训练;高中设立军训课,由政府派遣的军事教官进行训练。

在教师方面,当时很多中学聘请了很多高校教师兼课,在聘用教师时也非常严格。在考核方面,当时的升留级制度特别严格,一般情况下“一科不及格即留级,两三门主科不及格便会遭到默退” ?。在如此严格的教学之下,当时中学的学生质量普遍较高,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中级人才,也为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小学教育方面。根据国民政府颁布的县各级组织纲要规定,当时的小学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国民学校(即初等小学);第二类为中心国民学校(即高等小学)。其中国民学校每一保设一所,中心国民学校每一镇设一所。

抗战时期,由于大量人口进入沙磁地区,原有小学不够容纳,导致失学儿童增多。对此,除了政府增加国立小学的数量之外,一些工厂、企业等机构也开始兴办职工子弟小学,以此来缓解入学困难的问题。

与此同时,国民政府为解决小学教育不足的问题,也施行了一些鼓励私人兴办小学的政策。

以上各类因素相加,直接使得沙磁文化区内的小学数量激增。据统计,至抗战胜利时,国立小学增加由17所至37所,兴办子弟小学11所,私立小学由1所增加至11所。?这些学校为沙磁地区民众接受最低限度的教育做出了贡献。

在职业教育方面。沙磁区在抗战时期集中了15所职业技术学校?,其门类较多,包括工科、商科、师范、农业、艺术等类。这些职业学校不仅拥有一批新式的机器设备和教学实验设备,还拥有一批随内迁而来的熟练工人作为教师。这些工人既能够熟练使用机器设备,还能够传授学生技术。与中学类似,一些高校教师也在职业学校兼课,甚至有的职业学校还开办了专科部,这部分学校不仅能培养中级技术人才,还能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此外,职业学校在教授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还普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品德和劳动习惯。

以上这些举措都使得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中国抗战和重庆社会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也为沙坪坝的战后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全面抗战时期,大量的学校随国民政府西迁至重庆,其中一批学校选择在沙磁地区复课,再加上沙磁区原来的学校,形成了包括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小学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内的完整教育体系,使得沙磁文化区得以快速发展。这些学校与区内的文化艺术活动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沙磁文化區的繁荣面貌。

四、结语

重庆沙磁文化区原本是巴县西部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在刘湘主政四川时期就逐渐成为四川乡村建设的实验区,并且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逐渐向文化教育区发展。在抗战爆发之后,大量的学校和文化机构受战争影响,跟随国民政府西迁来渝。但是由于日本侵略者开始轰炸重庆主城,导致各学校和文化机构被迫再次向重庆主城以外的地区移动,沙磁地区就是其中之一,沙磁文化区就此形成。

沙磁文化区一经成立,就迅速成为当时中国西部的文化中心,在面对日本军机队重庆和沙磁文化区长达数年的狂轰滥炸之时,文化区内的学生、老师、艺术家等肩负着“救亡图存”的伟大使命,一边参与反空袭斗争,一边认真治学和积极创作,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向民众宣传爱国、民主、科学等进步精神,向民众传达抗战必胜的信心,极大地鼓舞了抗日的民心士气。所以,沙磁文化区虽然地处抗战大后方,但其却是文化战线的最前沿,成为中国抗战文化的一面旗帜。

注释:

①重庆市沙坪坝区地方志办公室编:《抗战时期的陪都沙磁文化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年版,第24页。

②张建中主编:《重庆沙磁文化区创建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③重庆市沙坪坝区地方志办公室编:《抗战时期的陪都沙磁文化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年版,第26页。

④胡庶华:《理想中的重庆文化区》,《重大校刊》1936年第4期。

⑤常云平、刘力:《乱世飘蓬——抗战时期难民大迁移》,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231页。

⑥重庆市沙坪坝区地方志办公室编:《抗战时期的陪都沙磁文化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年版,第18页。

⑦重庆市沙坪坝区地方志办公室编:《抗战时期的陪都沙磁文化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年版,第99页。

⑧重庆市沙坪坝区地方志办公室编:《抗战时期的陪都沙磁文化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年版,第102页。

⑨周勇主编:《重庆·一个内陆城市的崛起》,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⑩徐辉主编:《抗战大后方教育研究》,重庆出版社2015年版,第467页。

?周勇主编:《重庆通史第二册》,重庆出版社2014年版,第491页。

?重庆市沙坪坝区地方志办公室编:《抗战时期的陪都沙磁文化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年版,第66-67页。

?重庆市沙坪坝区地方志办公室编:《抗战时期的陪都沙磁文化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年版,第73页。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沙坪坝区地方志办公室编.抗战时期的陪都沙磁文化区[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1989.

[2]胡庶华.理想中的重庆文化区[J].重大校刊,1936,

(4).

[3]常云平,刘力.乱世飘蓬——抗战时期难民大迁

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4]周勇主编.重庆·一个内陆城市的崛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5]徐辉主编.抗战大后方教育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

[6]周勇主编.重庆通史第二册[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14.

[7]张建中主编.重庆沙磁文化区创建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赵祥兵,男,汉族,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抗战
我听父亲讲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忆·抗战
抗战精神颂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多部抗战影片上映
抗战风骨不可丢
抗战初期昆明文协成立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