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题里的“语文密码”
2024-04-27
虽然读懂数学问题通常不是困难的事儿,但是,阅读理解不过关,数学成绩肯定难以提升。一般而言,年级越低,阅读理解能力和数学成绩的正相关性越强。
先来看这样一道题:
一天下午,一个男孩和他的妹妹在街上散步时遇到了一位善良的老人。当老人问他们的家庭人数时,男孩很快就回答了。他自豪地说:“我的兄弟人数和我的姐妹人数一样多。”女孩补充道:“我的兄弟人数是我的姐妹人数的3倍。”你能说出他们家总共有多少孩子吗?
我把这道题出给四五年级的学生做,可是他们做不出来,因为不理解题意。
我发现,很多学生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他们只适应单一地写得数和列竖式计算,或者根据老师给的同类型题目算出答案,但在阅读、理解、提炼、归纳和运用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有些学生不会做数学题,不是因为他们不会计算,而是因为他们读不懂题,其实说起来这是语文没过关。
事实上,阅读并理解题意,迅速捕捉问题中的逻辑关系和数量关系并提炼要点,进而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是有效学习数学的完整过程。这一过程是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最紧密的部分,也是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提高自己对数学的敏锐度的过程。
一般来说,学生们在读数学题的过程中通常会碰到3类问题。
读错题
学生读错题是一个令人感到头疼的问题。有一段时间里,有些同学读数学题跟读小说一样,一目十行,经常看错题。
现在的小学数学试题基本是大家反复练习了几十次的题型。面对这类问题,学生一看面熟,更容易不看完题目就开始动笔。对此,我建议大家一定要读完两遍题后再开始做题,切忌一读完题甚至没读完就下笔,否则很容易因为解过相似问题而掉进“坑”里。
会错意
与读错题不同,会错意是指对文本内容内涵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比如本文开头给出的问题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题目中,男孩说他的兄弟与姐妹一样多。学生首先要搞清楚的是男孩的兄弟不等同于所有男孩,而是比所有男孩少1人(也就是男孩自己不包括在兄弟之中)。如果一开始把这句话理解成男孩和女孩人数一样多,那么后面一句妹妹说的话“我的兄弟人数是我的姐妹人数的3倍”,就不可能成立了。因此,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家里有3个男孩、2個女孩,总计5个孩子。
又如下面这道小学二三年级的题:
苏珊一直在等待她的好朋友塞斯。塞斯在星期六离开,并定于17天后返回。请问塞斯返回的时间是星期几?
这个17天后到底怎么理解?如果有疑问,不妨用小的数字尝试一下,比如1天后返回怎么理解?肯定不是星期六返回,那是星期日返回还是星期一返回?按一天24小时来理解,那么应该是星期日返回,这种理解是最正确的。所以,题中说的“17天后返回”,可以理解成过了17个24小时。由于17÷7=2…3,因此,返回时应该是星期二。
再看一道题:
小蜜蜂要采蜜,每只蜜蜂可以采直线方向三格内的花朵(如图1),每朵花只能被一只蜜蜂采蜜,且蜜蜂所在的格子不能有花朵(如图2),图中有三只蜜蜂采蜜,该如何安排蜜蜂的位置才能保证所有花朵都被采到蜜,请在图3中用▲标出三只蜜蜂的位置。
这个问题也容易会错意。每只蜜蜂可以采直线方向三格内的花朵,每朵花只能被一只蜜蜂采蜜,仅从文本角度直接理解有一定难度,但结合题目给出的图,题意就清楚了。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这类理解起来可能有偏颇或歧义的题目,可以使用常识进行验证,或者结合问题所给的图进行理解。有些时候,题目的前后句子还会相互呼应,可以借此印证或否定自己的理解,而图示则能让原本较难理解的文字变得更直观。
真的读不懂
我们来看下面这道题:
屋子里有51个人。求最大的n,使得“这个房间里至少有n个人,他们生日的月份相同”这句话总是正确的。
对小学生来说,这道题其实挺难理解。问题中既有一个抽象的字母n,又有“最大”“至少”,还有“总是正确”这样的逻辑用语。
如果遇到一开始就确实读不懂的题,我的建议是:别轻易放弃,多试试,在试的过程中慢慢发现题眼是什么,考点是什么,从而寻找突破口。
以上面这道题为例,我们不妨从n=1开始。“这个房间里至少有1个人,他们生日的月份相同”,这句话肯定正确。
当n=2时,51个人是否至少有2个人生日的月份相同?一年只有12个月,所以n=2也是可以的。到此,大致就能知道这道题的考点是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最重要的是构造“苹果”和“抽屉”。在这道题中,“苹果”就是51个人,“抽屉”就是12个月,将51个人放进12个“抽屉”,至少有一个“抽屉”有5个或5个以上的人。因此,n的最大值为5。
当然,如果在平时遇到实在读不懂的题,那就虚心请教吧;如果在考试中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后还是读不懂题目是什么意思,那就早点儿放弃。
最后,再举两个例子:
例1:师父对年轻的徒弟说:我在你这年纪时你才5岁,等你到我这年纪,我就71岁了。请问,他们各多少岁?
这里面的“你”和“我”出现了很多次,“你这年纪”“我这年纪”,听上去相当绕。为了正确理解题目表达的意思,可以画图辅助。
例2:有50名学生参加联欢会,第一个到会的女生同全部男生握过手,第二个到会的女生只差一个男生没握过手,第三个到会的女生只差2个男生没握过手,依此类推,最后一个到会的女生同7个男生握过手。问这些学生中有多少名男生?
这道题要读懂也不是那么容易。不妨做个简单的假设:假如男生、女生各有25人。那么,第1个女生和25个男生握过手,第2个女生和24个男生握过手,依此类推,第25个女生应该和1个男生握手才对。这说明女生应该比男生少。如果女生有24人,男生有26人,那么第1个女生和26个男生握过手,第2个女生和25个男生握过手……第24个女生应该和3个男生握过手。
可以看到,少1个女生,最后一个女生握手的男生数量多了2个。因此,如果是23个女生,最后第23个女生应该和5个男生握过手。如果是22个女生,那最后一个女生就和7个男生握过手。
让抽象符号具体化,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剖析问题,会让问题变得更清晰,也更易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