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苏轼题画诗中的生命意识

2024-04-27易红仪

今古文创 2024年15期
关键词:生命意识苏轼

【摘要】苏轼一生写了大量的题画诗,内容丰富,质量上乘,是题画诗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苏轼在题画诗中阐释了自己的绘画理论,展示出精妙的写作技巧。阅读苏轼的题画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真挚的情感,还可以看到苏轼题画诗中的生命意识:诗人对时间的思考,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与超脱以及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苏轼;题画诗;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5-003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5.009

基金项目:天津外国语大学2023年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论苏轼题画诗的生命意识”(项目编号:2023YJSSS049)成果。

生命是文明的基础,也是文学产生的源头,透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而生命意识“是人对生命的感性认识,具体说,就是对生命的感受、体验与感悟” ①。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璀璨的奇迹,千年来无数的人在他的作品中汲取力量,而题画诗是其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苏轼的题画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对于时间、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而对待生命本身,苏轼有着极为豁达的人生态度。

一、华发与光阴——关于时间的生命思索

早在先秦时期,先哲们就有了对时间的感知。孔子以“逝川”比喻时间流逝,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②人如蜉蝣,置身于苍茫的天地中,渺小如沧海一粟,一生如朝露般短暂。一个敏感的诗人,必然会对时间产生思索,必然会惊异于时间流逝的快速,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生命是如此短暂,而自己的人生似乎还在风雨中飘摇,不知何去何从。

苏轼题画诗中也不乏对时间的表达,诗中有多处直接出现“老去”“华发”“白发”等描述。“白发”是一个具体的意象,是时间带走青春具象化的表现。人对于衰老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青丝白头不断提醒着诗人:岁月不待人,时不我待。对于时间的思索,是一种生命意识的凸显,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探求。

苏轼题画诗《李颀秀才善画山,以两轴见寄,仍有诗,次韵答之》写于公元1073年,此时诗人任杭州通判,不过三十出头,正是意气风发之际。但由于政治斗争,诗人因反对新党变法而被贬杭州。在这首唱和诗中,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归隐山林的愿望。诗人写道:“诗句对君难出手,云泉劝我早抽身。年来白发惊秋速,长恐青山与世新。” ③诗人惊惧于时日飞逝,自己的生命被消磨,于是诗人决心超脱于物外,去寻求一个心灵的慰藉之所。时间的流逝是令人无可奈何的,仕途艰难,人生理想难以实现,于是诗人选择归隐山林,在自然中寻求人生的寄托,以求超脱俗世纷扰。在《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中也有着对于岁月流逝的描写,“遥知别后添华发,时向樽前说病翁” ④。这两句写诗人与友人离别之后的孤寂,岁月易逝,白发越来越多,只有借酒消愁,聊以慰怀。诗人对于时间的流逝有着敏锐的感触,把离别放在时间中去观看,离别带来的孤寂更加令人难以忍受。经此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而岁月匆匆,现世难以把握,唯有思念在时间的余韵中越发厚重。

诗人对时间的思索,还体现在对四季更迭的感知。当诗人将目光投向自然,四季更迭难免会引起诗人心绪的改变。刘勰《文心雕龙》论季节变换引起诗人的情感活动,催生作者的诗情:“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⑤而陆机《文赋》也写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以芳春。” ⑥时间流转,季节更替,景物变化,身处异乡,难免引起诗人伤春悲秋之情。在《郭熙秋山平远二首》其二中苏轼写道:“木落骚人已怨秋,不堪平远发诗愁。” ⑦这是一幅秋景图,秋日寂寥,落叶飘零,诗人不由感慨岁月流逝,流光把人远远抛在身后,美好的年华与事物不断流逝。“不堪平远发诗愁”道出诗人无法抑制的内心情感,化为满腔的诗意喷薄而出。诗人的悲秋之情,实际折射了诗人的心境:现世的困境,前途的渺茫与秋天的寥落碰撞,生发出诗人心中无尽的伤感和悲哀。

在《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中有四句描写黄州的春夏秋冬:“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丹枫翻鸦伴水宿,长松落雪惊醉眠。” ⑧春风摇着江水,天空广远,傍晚的云卷着雨,山色秀美动人。朱红色的枫香树与飞鸦,人宿在江边。老松树上雪掉下来,惊醒了树下醉倒的人。作者勾勒出黄州一年四季的美景,但如同仙境一样的“桃花流水”终究不是归宿,纵使有路前往却无缘得见。诗人始终没有为自己找到寄托之所,“人生如寄” ——孤零零寄予在这个世界上,空耗青春,徒然度过一生,这是诗人内心最深处的恐惧。这些恐惧逼迫诗人不得不去思考一个问题: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究竟是什么?

二、墨竹与骏马——人生价值的追求与超脱

苏轼的题画诗有多首描写墨竹,描写对象多為文与可所画墨竹。文与可是北宋著名的画家,擅长画竹。文与可热爱竹,主张“竹如我,我如竹”,成竹在胸,运斤成风,所画墨竹姿态潇洒,极富神韵。苏轼非常喜欢竹,在诗中直言道:“可使居无肉,不可居无竹。” ⑨(《于潜僧绿筠轩》)对“竹”的欣赏和喜爱,实质上反映出苏轼的人生追求:“群居不倚,独立不惧。”

文与可画竹讲究写意,奇特怪异,超脱于物像之外,世所珍之。苏轼认为自己“赏会独予最”,因为苏轼对竹也有着同样的追求和理解。竹作为一个传统意象,自古以来就是清高自傲,不向污浊世俗屈服的象征。文与可所画墨竹,如“瘦节蛟蛇走”,傲视风霜。《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其三写:“晁子拙生事,举家闻食粥。朝来又绝倒,谀墓得霜竹。可怜先生盘,朝日照苜蓿。吾诗固云尔,可使食无肉。” ⑩开篇叙述晁补之家庭贫寒,紧接着写晁补之为人豁达,与人做墓志谋得文与可的墨竹画。“吾诗固云尔,可使食无肉。”表达诗人与晁补之一样热爱竹,借竹写自己的志气与不俗。竹是一种精神象征,象征着诗人高洁的人格与不屈的灵魂。

苏轼借写“竹”表明自己的价值取向,而借写马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表达自己渴望被重用,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苏轼虽受佛道思想影响,但是其思想的根基仍然是儒家。苏轼晚年注解了《易》《诗》《论语》,他深以此为傲,在信中写道:“所喜者,海南了得《易》《书》《论语》传数十卷,似有益於骨朽后人耳目也。” ?在经历大半生的坎坷曲折后,苏轼仍然没有选择逃离避世,而是希望自己能够有益于世。

在《戏书李伯时画御马好头赤》诗人将战马与厩马进行对比,为“夜嚼长秸”的战马感到愤懑,为国厮杀的战马得不到优待,而厩马却悠游度日。这令诗人感到不平,于是诗人愤怒地呐喊:“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当谁看。” ?(《韩干马十四匹》)作者欣赏“天马西来从西极,势与落日争分驰。龙膺豹股头八尺,奋迅不受人间羁” ?(《次韵子由书李伯时所藏韩干马》)的骏马,于是更加痛心骏马不遇伯乐,境况凄凉。苏轼通过描写骏马的处境,实际在浇自己心中的垒块。骏马昂扬飞驰,不应该被困在现实的荆棘里,被扎得满身血污,而是应该飞奔在战场上,驰驱前进,英雄得用。

苏轼少年得志,天资聪颖,他的人生理想,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就是成就一番功业。但是世事艰难,党争激烈,政治生涯举步维艰,于是苏轼在佛道思想中去寻求超脱。在苏轼的题画诗中,“武陵”是一个独特的意象,指的是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诗人在遭遇坎坷时,寄情于自然,渴望归隐,他叹息道:“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 ?(《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在郁郁不得志时逃向山水,在陶渊明笔下的避世桃源中寻求精神的慰藉,这是一种无奈的遁逃,是面对难以改变的现实一种不甘心的回避。但是诗人最终完成了这场伴随他一生的自我对话,他并没有从现实中逃脱,从“身如不系之舟”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以坦然又豁达的心态完成了对人生价值的超脱。

三、悲剧与诙谐——豁达者的人生态度

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县,眉山县位于眉山山和青城山之间,青城山是道教圣地,而峨眉山是佛教名山,生长在眉山的苏轼从小就受佛道两家的影响。与传统的儒士不同,苏轼深受蜀地文化影响,儒家是他的思想底色,但是佛道两家也对他的生命有着重要的影响。

苏轼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贬谪生活中度过,后人在评价苏轼的时候常常使用“豁达”“乐观”这两个词语。林语堂则将苏东坡塑造成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但是真实的苏东坡真的是全然的客观,天生的积极吗?透过苏轼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加丰满的,真实的苏东坡。在他的题画诗中我们得以窥见他的人生态度——他是一个豁达者,一个在悲剧中诉诸诙谐风趣的人。

苏轼所生活的北宋,外有辽朝与西夏雄踞一方:辽朝国力强盛,领土面积甚至比北宋还大,而西夏屡次击败宋军,军事实力强大,三个国家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外患未除,而北宋内又存在冗官冗员,积贫积弱等问题,范仲淹等人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都没有将这个国家拉出泥淖,反而形成了越发激烈和残酷的党争。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乌台诗案之后被一贬再贬,他在《自题金山画像》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首诗作于公元1101年,此时的苏轼被贬琼州,在北归的途中写下了这首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是一句心理独白,在经历种种打击之后,苏轼心如死灰,难以再生涟漪。他这一生就像一条在大海中航行的小船,被肆虐的风浪打向未知的远方,不知归途。在谈及自己这一生成就的时候,诗人用自嘲的口吻道:“黄州惠州儋州”,诗人在这三个地方度过了十三年的光阴,笔耕不辍的同时也为当地的百姓做出了许多贡献。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写道:“‘对命运开玩笑,这是一种遁逃,也是一种征服,偏于遁逃者以滑稽玩世,偏于征服者以豁达超世……豁达者虽超世而不忘怀于淑世,他对人生,悲悯多于愤嫉……豁达者的诙谐可以称为‘悲剧的诙谐……中国诗人陶潜和杜甫是于悲剧中见诙谐者。” ?苏轼写诗崇尚陶渊明,写有上百首和陶诗,苏轼与陶渊明一样,都是在悲剧中见诙谐者。《自题金山画像》是一首自嘲的自传,用谐语写成。苏轼自问自答,是自我调侃,也是自我嘲笑。命运已然如此,自我嘲弄是瓦解苦情悲剧一种无可奈何又极其高明的人生态度。既然命运可以开玩笑,那一个聪明的,豁达的诗人又为何不可呢?

苏轼的诙谐,在其题画诗意出尘外,奇趣横生的神话意象中可见一斑。如《赵令晏崔白大图幅径三丈》写道:“扶桑大茧如瓮盅,天女织绡云汉上。往来不遣凤衔梭,谁能鼓臂投三丈。” ?诗人以神话起全篇,将两个神话故事融为一体,起笔不凡,所写意象奇特新颖,别出心裁,颇有生趣。其次,苏轼有着极为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使他能够在极平常的生活中挖掘出不一样的乐趣,《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是一首千古绝唱,为历代读者所喜爱。诗人不过随笔写来,绿竹丛外的三两枝桃花,红绿相映,春天的气息就扑面而来了。一江春水之上,鸭群嬉戏追逐,一片春回大地,温暖的气象。这是日常生活常见的画面,而经由诗人的点化变得生趣盎然。

我们不妨再看看苏轼其他的题画诗,写于公元1078年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是一首诙谐有趣的诗,诗人熟练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两座山峦比作美人。既有远看:山苍苍水茫茫中,大孤山和小孤山立于水中央;又有近看:山崖险峻,连猿猴和飞鸟都不能停留,唯有高大的乔木高出天际。在完成远景和近景的描述后,一句“客舟何处来”将读者的注意力拉向船夫的棹歌声中。作者想象船中之人卧躺看山,山与船一同起伏。“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烟雾笼罩的山峰如同美人的秀发,湖面澄净如同明镜。最后两句把小姑山和彭浪矶比喻为一对夫妻,一语双关,妙趣横生。

李思训是唐代画家,擅长山水画的创作,苏轼对其画作喜爱万分,赞叹不已。这一幅《长江绝岛图》在诗人的眼中有着别样的生趣,山水是静态的,但是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仿若有着奇特的生命力。细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意的奇趣和诙谐,更可以读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豁达。诗人能在普通中见出妙处,在一片寂静中见出欢欣。不论诗人处于怎样的人生境遇,都能笑对苦难,以诙谐和乐观去消解命运的玩笑。

阅读苏轼的题画诗,我们不仅可以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还能够透过那些跨越千年的文字,去与一个伟大的灵魂产生思想共鸣。苏轼深受后人的喜爱,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写下了无数的千古绝唱,更因为他对生命的热爱,他极其顽强的生命力与意志力以及他在面对人生苦难之时的豁达与诙谐。他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与超脱,能够给予我们永恒的力量。

注释:

①詹福瑞:《诗仙·酒神·孤独旅人:李白诗文中的生命意识》,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21年版,第4页。

②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658页。

③④⑦⑧⑩???????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27页,第698页,第1540页,第1607页,第1523页,第767页,第1502页,第1607页,第2641页,第1482页,第1401页,第872页。

⑤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14页。

⑥刘运好:《陆士衡文集校注(上册)》,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⑨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349-351页。

?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82页。

?林语堂:《苏东坡传》,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6页。

?朱光潜:《诗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6页。

作者简介:

易红仪,女,汉族,广东惠州人,天津外國语大学古代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猜你喜欢

生命意识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水调歌头.中秋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浅谈赵师侠词的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