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堂初探

2024-04-27■魏

初中生世界 2024年12期
关键词:古诗文中华初中语文

■魏 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要“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实现语文学科育人目标?这既是语文学科新课程教学的要求,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

一、巧妙关联、优化重组,体悟传统文化的精髓

初中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古诗文名篇,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局限于对诗文意义的解释,学生简单机械地进行古诗文记忆、背诵、默写,诗文的意蕴、育人价值得不到充分彰显。如果教师巧妙地将古诗文进行关联,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更能在这个过程中启迪学生理解古诗文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精髓。同时,可以通过内容的优化重组、结构的调整,选择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将其引入教学,拓展延伸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认知更加丰富。

例如,教学周敦颐的《爱莲说》时,教师可以对文中出现的三种花及其分别对应的文化进行专题探究。通过诗文材料的分组品读、深入探究,引导学生体悟“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中唐人对牡丹所代表的富贵的追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菊所象征的逍遥自在、淡泊名利的品格,“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中“荷叶”“芙蓉”所代表的洁身自好、不愿与世浮沉的品质。通过这样的整合阅读,学生收获的是语文知识、文化积累、素养提升的多重效果。

二、尝试变革、建构情境,体悟传统文化的意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创设学习情境,科学设计教学活动,探索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在体悟传统文化的意蕴的同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例如,教授《春望》时,可以基于唐朝“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和杜甫的生平境遇,创设具体的情境:以视频解说资料展示“安史之乱”这场标志唐王朝由盛转衰的重大历史事件、杜甫人生的四个阶段和“安史之乱”特定时期中的杜甫;接着让学生化身为杜甫,深情吟诵《春望》,以PPT呈现“安史之乱”中山河破碎、城池毁坏、百姓流离失所以及杜甫衣衫破烂、满头白发的画面,让学生切实感受诗歌的思想和情感。这样的情境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三、做中学、创中学,在实践中升华认知

“坚持素养导向,强调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是新课标的核心要义,是落实新课程教学的关键举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实践元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通过合理设计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创中学,让学生在语文学科实践中丰富体验,升华认知。

在诗歌和词篇目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自主创作环节。学生根据教师所提的要求,创作格式正确的律诗、绝句,或是按照词牌填词。例如,教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教师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毛泽东的同题作品《卜算子·咏梅》。学生通过对比鉴赏,领悟陆词借助梅花的生长环境恶劣和群芳争妒、零落尘泥却香气如故,寄寓诗人屡遭打击、坚贞不渝的精神追求;毛词通过写梅花凌寒独放、美丽、积极、坚贞,赞扬革命者的傲骨与操守。在对比中总结出词托物寓意、表情达意的技巧:要准确把握所托之物的特点,根据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有选择地呈现物象特点;写景写物,不仅要取其形,还要写其神;既要遵循传统审美认知,也鼓励独创性的理解。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增强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了写作技能和语文素养。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学习方式变革探索了可能性。教师应勇于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通过内容的重组、重构,优化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创中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文化创造提供肥沃的土壤。

猜你喜欢

古诗文中华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