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探索
2024-04-27殷翠云李君红
■殷翠云 李君红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也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在此背景下,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不断探索劳动教育新途径,优化劳动课程设置,打造“3+3+5”劳动课程体系,即以培养劳动意识、提高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为目标,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3 块阵地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学校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坚持校内与校外实践体验相结合,坚持挖掘校内特长教师与引进专业人士相结合,坚持集中实施与分散执行相结合,坚持分级管理与全面评价相结合,促使学生理解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丰富与增强难忘的劳动体验,学习与具备实用的劳动能力,培养与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品格,塑造与传播必备的劳动精神,最终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全面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一、营造劳动氛围,培养劳动意识
1.优化校园环境,营造劳动氛围
校园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教育。学校通过以劳动为主题的黑板报布置、班级“劳动角”的设立、公告栏上学生劳动精彩画面的张贴宣传等活动进行劳动文化的建设,营造劳动氛围。
2.学科渗透教育,加强宣传引领
有效的劳动教育,需要将劳动教育的理念、实践和其他“四育”融通起来。在这样的理念下,学校结合学科特色,积极探索各门学科和劳动教育的融合点,在学科教学中巧妙地渗透劳动教育。例如,在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学科中融入劳动观的培养,数学学科中融入“树人农场”收获期售卖环节中的数学知识,生物学科中融入不同作物的生长习性,地理学科中融入“蔬菜种植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美术课堂中带领学生到“树人农场”实践基地写生,音乐课堂中带领学生演唱劳动歌曲等。通过这样的融合渗透,充分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
3.开展专题活动,提高思想认识
适当地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可以更好地烘托氛围,促使学生关注劳动,热爱劳动,提高思想认识。学校每学期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同时,结合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五一劳动节等重要节日,开展劳动实践,感悟劳动真谛。此外,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等形式,宣传“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光荣”。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培养了学生劳动意识。
二、开展劳动实践,养成劳动习惯
劳动教育是一种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征的教育,是一种生活化的教育。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学校应统筹各方资源,不断丰富拓展劳动教育的实践场所,让校园成为劳动实践育人主阵地,同时盘活家庭、社会等劳动实践资源,形成“三位一体”的劳动育人新格局,从而开展体验式劳动教育,形成协同育人格局,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1.整合学校资源,丰盈劳动教育新风采
学校本着“地尽其利、物尽其用”的原则,将校园的角落和土地都进行规划设计,打造“树人农场”精品劳动实践基地。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划分责任田,各班自行选择蔬菜品种,在四季更新中遵循各类蔬菜的生长规律,做好翻地、播种、除草、施肥、浇水、除虫、采摘等工作,在校园内就能体会到农耕的乐趣。同时,学校在收获期开展“爱心菜义卖”“我的蔬菜变美食”等活动,让学生也能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
此外,学校把校园的一些教室、功能区等包干到班级,让学生积极参与校园保洁、绿化和美化活动,强化学生亲身参与的体验感。学生通过对教室的精心打扫,培养热爱劳动、学会生活的品质,感悟生命价值,厚植劳动品格,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整合家庭资源,重塑家庭教育新力量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学校广泛吸纳家长担任家庭劳动实践指导师,引导家长以身作则,随时指导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
学校在节假日、寒暑假的告家长书中,结合劳动课程安排,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居家劳动作业。居家劳动作业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内容包括要求学生每日参与家务劳动,如饭后主动收拾、清洗碗筷;定期扫地或拖地,定期清洗自己的衣物;学会打扫卫生、整理与收纳;制作一道美食等内容,让学生学会一些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选修内容参考各年级的劳动教材,分层设计,学生可以结合教材上的操作说明,在家长的指导下选择其中的1至2 项来完成。居家劳动的开展,真正发挥了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3.整合社会资源,打造实践育人新赛道
结合德育工作,学校为学生积极开拓社会资源,遴选校外劳动实践地点,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
学校长期与周边的社区、福利院合作,结合劳动节、重阳节等节日,组织学生进行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同时,学校与汶河街道仁丰里社区梧桐院非遗文化传习所合作,成立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往梧桐院开展非遗文化的研学活动。学生通过体验剪纸、拓印、中国画、篆刻、通草花、刺绣等非遗项目,感受工匠精神,感悟劳动真谛。此外,各班级积极寻找校外实践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劳动实践。航空馆、交警支队、国防园、法院、光电公司、帽子加工厂等地都留下学校学子的身影。学生通过职业体验,参与到各行各业中去,体会劳动的艰辛,涵养劳动的意识。
三、制定保障措施,保证育人成效
为了保证劳动课程的开展,使劳动教育落到实处,真正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学校制定了各项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校区校长等校级领导为副组长,教务处与学工处人员为组员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组织实施作出决策和部署,负责总体协调、人事安排、经费投入、政策支持、资源开发等方面工作,并及时管理和调控实施过程,全面把握实施状况。
2.课时保障
新课标要求,初中三年的劳动教育课程课时总数为60 课时。每个年级每学年劳动教育课程必须满足20课时。学校结合劳动教材中的内容与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实际情况,将初中阶段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板块进行重新调整与整合,将各年级的20 课时分为校内劳动必修内容4 课时,居家劳动选修内容8课时,校外实践体验内容8 课时。在具体实施时,充分利用好劳动课时间、居家时间、综合实践课时间,同时根据劳动实践的现实需要,将劳动课时间与综合实践进行适度打通,通过调整课时,确保校外劳动时间。
3.师资保障
师资队伍是开展课程教学的基础,开设劳动课程需要具有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教师,这是众多学校面临的共同挑战。学校坚持挖掘校内特长教师与引进专业人士相结合,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学校根据劳动教育需要,组建由班主任为主体、以学科教师为辅助的劳动教育课程校内师资队伍;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指导教师,开展全员培训,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聘请校外专业人士、家长志愿者等担任学校部分劳动教育课程和校外实践体验劳动的指导教师,直接指导学生劳动。
四、完善劳动评价,挖掘育人价值
劳动评价是保证学校劳动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措施,合理的劳动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学校在设计劳动评价时注重多维评价,既关注劳动成果,又关注劳动过程表现;既重视平时表现评价与实践综合评价相结合,又要考虑定性定量。在具体实施中,根据班级学生劳动课程参与率,学生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品质,以及劳动前认识与准备、劳动中调整与创新、劳动后成果与反思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自评、他评、师评的“三评”机制,最终确定学生及班集体的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评选“学期劳动之星”“劳动教育优秀班级”等荣誉称号。具体评价方式如下:
档案袋评价。设计劳动教育评价表,每名学生建立劳动教育课程档案袋。评价表中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每次校内必修劳动内容、居家劳动选修内容和校外实践体验等活动记录,并配以此次劳动的文字、图片,乃至音像资料。二是劳动指导教师对学生每次劳动过程观察的记录,劳动成果的评价。
学习成果展示评价。成果展示包括小论文、调查报告、研究笔记、劳动成果等,学校每学期举办劳动教育课程学习成果展示评价活动,每学期举办劳动成果展示评比活动。
学分认定评价。根据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活动出勤、任务完成、劳动成果,以及每次劳动课程的档案袋记录情况,参与劳动成果展示的评价结果等进行综合评定,并确定是否可以获得所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对应的学分。
劳动之星、劳动教育优秀班级。根据全年级学生所获劳动教育的学分进行排名,积分靠前且在劳动教育成果展示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的学生可获得校级“劳动之星”称号,获得“劳动之星”称号较多的班级将获得“劳动教育优秀班级”称号。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完善劳动课程体系,组织劳动实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