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讨
2024-04-27黄旺根
黄旺根
(福建省雄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福建 莆田 351100)
1 引言
建筑工程施工难度较大、建设周期较长、投入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众多,所产生的成本也极其高昂。工程造价是提高建筑工程实施利润,提高企业生产效益的关键环节,其贯穿在建筑工程的全生命周期,从前期的投资决策,到勘察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上述环节的成本控制均有赖于工程造价的科学预算[1]。工程造价是根据工程量清单、图纸等将工程实施过程中涉及的用工、 耗材等进行费用折算,科学计算工程施工成本、内部管理费用等[2]。工程造价对于工程施工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价值,施工单位可依托工程造价管理科学核定施工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支出,合理控制工程施工成本,以免施工成本超出预算,切实缓解施工单位的经济压力。
2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现状分析
2.1 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不完善
建筑企业对于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未形成较为系统的指导策略和标准,所依托的国家工程造价法规不具备行业针对性与工程针对性,因此,当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标准性与规范性不足。一方面,建筑工程的计价标准通用性不够,在具体的建筑工程实施中无法套用与参照,部分定额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适配当前实际市场成本[3]。一方面,工程的审查标准本应作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依据,但是在实际造价管理过程中,招投标造价控制、工程审计等环节均未能按照相关标准实施,导致工程造价管理存在偏差。
2.2 工程变更随意性强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建设单位需根据建设内容科学分析经济及技术方法的可行性等,以便筹措建设资金并按照流程进行严格的拨付审批。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建筑工程的工程内容、投资金额等均有较为明确的论述,项目施工应在投资金额的总体控制之下统筹推进各工程内容。但是当前不少建筑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科学性与严谨性不够,前期对现场环境勘察不到位,建设需求把握不清晰,导致工程设计、施工组织方案设计等也与现实存在偏差,施工单位在实际实施时随意变更工程建设内容,通过变更签证增加工程量与实际施工成本,影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水平[4]。
2.3 工程造价管理动态性不足
套定额是当前建筑企业普遍采用的工程造价管理方式,其是指以劳务人员的工时、 材料设备在某一时期的市场价格等为标准,测算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支出成本。该造价计算方式未能将造价动态关联到施工阶段的各类资源 (如材料、机械、劳务等)的使用与消耗中进行量化测算。定额管理模式下的计价标准是一定时期的市场价格,与动态波动的市场价格相比,其更新变动频率较低,导致定额管理模式下测算出的工程施工成本与实际支出存在偏差[5]。此外,在局部区域特殊气候条件、地方特有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的进度、施工内容、施工方法等与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若工程量清单更新动态性不足,会影响工程造价管理的精细度,影响建设工程施工成本管控的成效。
2.4 工程造价过程化、专业化管理不到位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工程设计施工同步,涉及钢结构、消防等多个专业,增加了工程造价管理的难度与复杂度。从专业技术条件来看,建筑工程中的若干分部分项各有其施工内容与侧重点,如钢结构的施工内容为现场测量放样、关键部位预埋预设、钢板组装与锚定等,若造价工程师对施工内容实施的过程化掌握不足,会导致工程造价管理缺乏过程数据支持,全局性与整体性不够。同时,工程造价管理涉及诸多方法,常见的如ABC 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6],不同的造价管理方法适用场景不同、优缺点各异,部分造价工程师对建筑工程的施工内容与工程特性把握不足,所选用的造价管理方法不合理,或者造价管理专业技能偏弱,都会导致工程造价管理与实际施工存在偏差。
2.5 造价管理覆盖不够全面
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不少建筑工程均采用 “拿地即开工”的开发模式,进一步压缩工程施工周期。在此模式下,工程造价管理未能将前期工程设计有效囊括在其中,导致工程造价管理精细度与精准度不够。例如,建筑工程设计环节需提交可操作性强的设计方案,上述设计内容均涉及工程施工成本,是造价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设计阶段缺少造价管理是当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3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3.1 完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
在工程设计与施工阶段,需要依托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指导前提投资估算与修正、施工成本管控、中间计量以及工程决算,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严谨性与可操作性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施工成本过程化管理的精准性。因此,建设企业需结合建筑工程的特殊性以及市场资源与成本动态情况优化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一方面要落实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动态性,根据市场计价准则调整与优化计价规范,为工程设计概算、中间计量等提供动态、准确的造价管理指导[7]。一方面要注重造价管理的公开性与科学性,根据审查标准对投资估算、 设计概算、 施工图预算等环节的成果进行审核并组织公开,确保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透明性,并为工程决算提供过程化造价管理依据。
3.2 强化工程造价过程化管理
工程造价过程化管理需紧贴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对偏离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报告、施工图预算报告的事项加以重点关注,如工程量变更、施工方法或施工工艺变更、施工顺序变更等。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受到施工现场环境条件、各参建方意见、地方政策调整等诸多因素影响,实际施工情况与预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部分施工内容需调整,部分施工工艺需优化。针对此类变更问题,工程造价管理应强调过程化跟踪,以严格过审为前提,由建设单位组织各参建方严格审查变更内容与变更必要性,并科学核算变更前后的工程造价变化情况,确保工程造价管理贯穿在项目施工的全过程中[8]。此外,工程造价过程化管理应动态跟踪各个施工环节涉及的劳务、材料、机械等成本支出情况,通过过程化的管控提高工程造价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为建筑工程建设成本控制提供过程化成本数据支持。
3.3 优化设计方案的造价管理
设计阶段相关方案对工程造价控制的影响度达75%左右,将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囊括进工程造价管理中,设计环节需通过合理的设计与充分的论证确定建筑工程的空间布局、施工材料的规格参数等具体内容,为设计与施工单位交底提供可操作性强、造价管理合理可靠的设计方案。具体来说,工程设计中的造价管理根据设计进度分为方案阶段、 初步设计阶段与图纸设计阶段。在设计方案编制时,依托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投资概算等前期资料同步编制出建设安装工程造价估算书。在建筑工程初步设计时,通过合理的计价方法与造价估算书等资料测算出工程造价的上限及下浮率等。在建筑工程图纸设计时,根据工程图纸以及造价上限额度等进一步明晰工程量,结合动态更新的定额数据与计价数据进一步修正投资概算,为工程施工提供过程化的成本支出参考[9]。因此,建筑工程各参建方应认真做好上述3 个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以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管控工程造价,提高造价管理的实效性。
3.4 落实施工成本动态管控
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伴随着施工进度而动态变化,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施工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或多或少存在偏差。鉴于施工成本动态管控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成效,各参建方应按照动态控制的理念,严格管控实际施工成本与预期目标成本之间的差距,动态管控施工成本,及时发现超额支出现象,科学论证支出的事项内容及必要性,并及时调整施工成本支出总体规划与支出明细表,确保建筑工程施工成本在目标范畴下动态管控。
3.5 实行建筑工程限额设计
建筑工程限额设计需对照限额标准,科学理清建筑工程的具体工程量,并详细测算出相应工程施工内容下的各项费用,包括劳务费用、材料费用、内部管理费用等。鉴于当前造价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可借鉴与套用现有的建筑工程限额设计内容,结合本建筑工程的施工特点,进一步明确分部分项的工程量以及各环节的各项费用支出,提高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3.6 强化招标控制与审计管理
招标控制价的设置是建筑工程在招投标阶段控制与管理造价的关键环节。建设单位应根据工程计价、取费标准对招标控制价进行估算与编制,造价单位应在对施工现场、施工作业内容、施工工艺流程以及成本相关要素全面、翔实掌握的基础上编制招标控制内容,充分体现社会工程造价的平均水平。同时,结合建设单位设置的招标控制价以及投标单位的报价对报价的合理性以及成本压缩空间等进行检验与估算,为工程投资估算、设计概算、修正概算等提供参考。同时,在招投标阶段要求投标单位对建筑工程总价与分项清单分别报价,精细化检验不同分项的投标报价,有效防止不平衡报价。在建筑工程审计方面,应结合实际经济指标以及工程竣工结算资料对建筑工程进行初审、终审,进一步核实建筑工程量以及人员、材料、设备等要素的成本,夯实建筑工程造价管理。
3.7 提高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素质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是影响工程造价管理成效的关键因素。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地参加工程造价管理相关课程培训与技能深造学习活动,将所学理论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实践相结合,对工程造价管理方法与模式进行优化与调整,在国家工程造价法规的指导下进一步推进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同时,为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效率与精准性,造价管理人员应积极引入互联网技术与信息化技术对建筑工程的工程量、 清单计价等内容进行动态更新与管理,实时统计与对比实际工程成本与工程预算的偏差,为建筑工程成本控制与造价管理提供便捷且有效的技术支撑。
4 结语
建筑工程的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在有限的建设周期与建设资金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尤为重要。为提高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水平,达到项目投资建设效果,各参建方应着力优化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并在招投标、设计、施工、审计等环节做好招标控制价编制、投资估算、施工图预算、工程决算等工作,实现房建各环节造价的精细化管控与动态化管理,推动建筑行业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