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众化科技知识传播的发展与相关建议探究
——以有孔虫知识科普为视角

2024-04-26刘济超刘成盼郑守仪

科技管理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有孔虫小众圈层

刘济超,刘成盼,郑守仪

(1.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092;2.中国民航大学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天津 300300;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 266071)

0 引言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于2002年颁布后,我国科普工作已经逐渐融入社会运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公众开始从更加丰富的视角来看待我国的科学成就与科技发展,科学普及成为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5 月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1]。科普活动不仅需要采取引人入胜的形式,还需要运用具有文化特色、契合时代价值的方法与手段[2],方能适应科技发展与时代进步的需求。

历经不同时期的研发,当下的科普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除却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时下脍炙人口的热门研究领域的科普外,另有数量庞大的小众研究领域,尽管凝聚了无数研究者的心血,产出了璀璨的科技成果,但公众往往知之甚少,普及度并不高,且面临着种种发展局限,亟需有针对性地扩展传播渠道,促进传播形式多样化,推动科普工作的积极发展。科技知识虽有大众与小众之分,却无贵贱之别,都应该享有传播渠道和资源[3]。

鉴于小众研究领域浩如烟海,本文将由面及点,以我国有孔虫研究为切入点展开论述。有孔虫是海洋单细胞原生动物,平均大小约1 毫米,壳上有一个或多个开孔伸出伪足,故名有孔虫。有孔虫及其化石覆盖全球海洋底部三分之一以上[4],已知的古代种类达40 000 余种,6 000 余种尚存于世,演化历史长达5 亿多年[5],不仅是古今海洋环境的优越指示生物,也对海洋开发、地层划分、石油勘探、污染监测等具有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现代有孔虫分类学与生态学领域,发达国家已有一个多世纪的研究历史,而我国尚属空白[6]。在生物学家的不懈努力下,1996年、2003 年被誉为“国际有孔虫研究最高奖”的美国库什曼奖先后两次授予中国科学家[7],我国现代有孔虫研究后来居上,跻身于国际前列[8]。有孔虫研究发展快、水平高、应用广,知识传播历史、渠道、形式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研究希望借助有孔虫知识传播之管而窥小众化科技传播之豹,促进该类型科普的积极发展。

1 我国有孔虫知识传播的3 个重要阶段

小众化科技成就虽受众规模较小,却在科技领域中留下了重要足迹。探明其发展脉络、梳理发展背后所折射的逻辑理路,对于理解该成就本身以及其传播特征具有重要作用。与其他科技知识一样,小众化科技成就的传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严肃探索到多模态传播的历程。纵观有孔虫知识传播的发展演进,可以粗略划分为3 个阶段,即纯粹严肃的科研探索期、单一模态的科普期以及多样化的科普期(如图1 所示)。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及传播特征。

图1 有孔虫知识传播重要阶段

1.1 严肃科研探索期

在这个时期,有孔虫研究专家扮演着主导角色,以实事求是、严谨客观的求知态度钻研探索,并以高度学术化的语言将知识凝练汇聚至专著、论文中,进而传播给有限的受众。有孔虫知识传播的早期阶段以该研究领域的权威人士为主导,以深厚的学术背景、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以及卓越的科研成就,成为有孔虫研究领域的引领者。在当时科研条件相对有限的状态下,有孔虫专家克服种种阻力,采用系统化的科学方法,对有孔虫各个层面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探究,为该领域的科研工作确立了坚实的基础。

该时期,专家们对有孔虫知识的凝练多以高度学术化的语言为主,大量使用专业术语,主要关注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鲜有顾及语言的通俗性和传播力。这种语言风格的使用将有孔虫知识记录于册,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但也因为用语的小众化而增加了一定的知识传播门槛。毕竟,复杂程度过高的科学语言要求受众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这使得只有在该领域拥有一定背景知识的人才能够理解和消化相关知识。普通大众很难理解和欣赏这类高度学术化的文章和研究成果。因此,早期的有孔虫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将普通大众拒之门外,无法实现大规模的知识传播,缺乏广泛的影响力。

虽然在知识传播上无法形成规模,但是不可否认,正是得益于早期有孔虫知识传播的高度专业性以及专家们实事求是、规格严谨的探索精神,后期该研究领域的繁荣发展才有了坚实的基础。该时期的研究规模虽然有限、研究成果虽然小众,却为后续的研究定调定向。在时间的推移下,有孔虫知识传播将逐步突破小圈子的囹圄,进而走向普通大众。

1.2 单一模态科普期

正如诸多严肃的科学研究成果终归流向大众、为大众所了解、认识并应用,有孔虫知识也不可避免地从纯粹的科研端逐步为大众端所接受,这符合科研成果的常规流动路径。科学研究的价值在于它所创造的知识和解决的问题,而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或学术界的闭门造车。仅仅局限在严肃科研端,限制了其实用价值发挥,亦无法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知识福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有孔虫科研人员和对该领域关注的相关人士也开始意识到知识普及的重要性,并尝试以通俗易懂方式进行传播。于是,有孔虫知识传播进入了单一模态的科普期。首先,从纯粹的科研源头过渡到大众端需要有效的载体,但在这个阶段,受制于物质条件的有限性,相关人士只能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书籍等印刷物形式传播。其中典型例子就是1980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有孔虫》一书,它兼具严肃的科研深度及科普风格,便于初学者自修。其次,有孔虫科研成果中包含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概念,例如活体胶结、有机质胶黏、钙质胶黏等比比皆是的术语晦涩难懂,无异于在科研人员和大众之间构建了一面阻碍理解沟通的屏障。有鉴于此,科学传播需要化繁为简的能力,能够将复杂的知识以简单明了的方式传达给大众。这就需要传播者具备良好的科学沟通能力,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科学概念。这也是这个时期传播者努力的方向。

1.3 多模态科普期

单一模态的传播形式在传递有孔虫基础知识方面确实有效,但对于复杂和抽象的概念(如有孔虫立体化构造等),图文形式所起到的明晰作用毕竟有限。如今,得益于多媒体等诸多科技以及硬件条件的发展,知识传播从单一模态到多模态是发展的必然。

毫无疑问,多模态科普期的首要特征之一便是种类繁多的传播形式。在这个阶段,有孔虫知识的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图文模态,而是呈现出多模态化,包括科普文章、新闻报道、科普视频、科普讲座、开放实验室、博览展览等等。多媒体技术的崛起对知识传播的促进作用相当可观,在为传播者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也使其能够将严肃的科学知识以更加生动直观乃至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大众。而国家的支持加持以硬件科技的发展,也使得像有孔虫雕塑园之类别具一格的科普载体得以面世,为流动性极强的载体提供了基地支撑。

多模态科普期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聚揽了比以往更为广泛的受众。传统图文模态的传播形式多以汇聚科技爱好者和具有一定基础的入门者为主,而多模态传播形式使得有孔虫知识能够走入各行各业的普通大众。以有孔虫雕塑园为例,短短3 年,首座雕塑园即吸引游客超过百万[9],那些从未接触过这类海洋生物的群体亦得以一睹真容,在其已有的生物知识结构中增添这类新知识。

再者,多模态科普期能够极大调动知识的互动性,这是该时期第3 个显著特征。受众不再僵化地定格于接收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在知识传播的链条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亦成为知识传播的贡献者。当下的自媒体平台不乏有孔虫科普的视频,很多均是有孔虫爱好者出于知识传播的目的精心制作而成的。

传播形式多样化带来的最为直观的益处便是提高了有孔虫知识的传递效率。通过多媒体技术,传播者能够将信息更加迅速地传递给受众,大大缩短了知识传播的时间,弥补了传统印刷形式所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多模态传播也提高了受众的参与度和记忆效果,通过视觉和听觉元素的结合,受众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复杂的科学概念。

纵观有孔虫知识传播的3 个阶段,可以看出,通过致力于将有孔虫知识走出科研圈,将研究成果呈现给公众,让大众认知海洋中这类神秘的生物以及它们在生态学、进化史中的独特地位。当下阶段,受益于种类繁多的传播载体,有孔虫知识传播变得更加多样化、更加生动、更具互动性,既提高了科学知识的传递效率,也吸引了更为广泛的受众。历经不同科普时期的发展与传播,有孔虫知识不仅帮助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也激发了更多有着同样兴趣的人士参与有孔虫研发,为后续传播与探索提供更多动力。

2 有孔虫知识的传播形式

明晰有孔虫知识传播的主要阶段有助于理清其发展的脉络,佐证了小众化知识传播的延续性。换言之,该类知识的传播历程并没有因为规模的局限性而被阻断,同样具有旺盛生命力。从当下有孔虫知识传播所依托的多种渠道来看,该类小众化科技成就也同样善于利用当下的各种模态,实现多样化形式的传播:既有科普文章、新闻报道、音视频形式等网络传播途径,也有科学家开放实验室讲解答疑、举办科普讲座、博物馆巡展等实体传播途径。各类型科普百花齐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缺点(见表1)。

表1 有孔虫知识传播形式特点

2.1 科普文章

作为传播有孔虫知识的传统方式之一,此类文章通常以文字为主,通过详细描述有孔虫的特点、生态、分类等内容来传达知识,具有信息传递全面、深入的优点。科普文章提供详细的相关领域知识,涵盖多个方面,能够满足读者对有孔虫不同的了解需求。文本阅读形式深受喜欢静态文字的读者喜爱,文章方便保留、存档,利于深度思考,反复查阅,对知识的长期传承具有积极作用。

不过,一些读者可能觉得科普文章过于冗长,难以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一些科普文章知识点密度高,信息量较大,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读者往往需要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尽管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持续快速提升,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在2022年达到了12.93%,比2020 年提高了2.37 个百分点[10],但仍远远达不到全民的水平。由此可见,单一的科普文章具有一定的传播局限性。

2.2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是一种快速传播有孔虫知识的方式,通常以简短的文章或视频形式呈现。能够及时传达最新的有孔虫相关信息和研究成果,内容精简,时效性强。新闻报道的内容往往通俗易懂,无需深厚的科学知识,易于受众理解消化。由于新闻受众广,且常常具有引人注目的标题和图像,能够吸引更多的关注,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同时,由于篇幅和时间限制,新闻报道通常只能提供有限的信息,无法进行全面、深入报道。随着新闻媒体与互联网平台的加速融合,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和方式趋于碎片化、移动化[11],为了追求简洁性,新闻报道可能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过度简化,可能导致受众产生的认知较为模糊、浅显,难以发挥足够的科普功效。

2.3 科普视频

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展让科普视频、科普播客成为当下流行的传播方式。结合了视觉、听觉的图片、文字、声音等多媒体的方式,能够更加生动地呈现出有孔虫的特点与生态,易于受众理解,极大地提升了科普的吸引力。视频和播客便于通过社交平台分享,能够迅速传播知识内容,受众在观看时或发表评论,或与内容创作者互动,或形成社区和参与讨论,能够发挥传统文章形式所不具备的科普效果。

相较于以文字形式为主的科普文章和新闻报道,音视频形式的科普优势明显,但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不同制作者的视频和播客的质量和准确性各不相同,诸如冒充专家学者、假科普真带货的情况亦不容小觑,面对铺天盖地的视频资源,受众需要提升辨别能力,自行筛选可信的信息来源。

2.4 开放实验室/科普讲座

科研机构开放实验室供大众参观,科研工作者在学校、场馆等举办的科普讲座,都为受众提供了直接接触有孔虫研究的机会。这些线下的形式让大众有机会亲临实验室,观看研究过程,体验科普教具,与科学家直接交流。这些面对面形式的科普利于受众深入了解研究过程和方法,观众还可以就理解上的困难直接提问,获得专家实时的答疑解惑。生动的体验有助于激发年轻人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尤其给中小学生埋下了探索的种子。

线下形式的科普活动别开生面,具有线上活动无法比拟的体验性和互动性,但其特殊的地理局限性也成为科技传播的最大短板。大学、科研机构的开放活动往往只能服务学子及周边局部居民,受众较窄。且不同于可以利用碎片化形式阅读和观看的线上科普,线下活动固定的开放时间也难以辐射到学业、工作压力较大的受众。参与者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使该形式难以适用大规模的科技传播。

2.5 主题展览

博物馆等单位采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科普方式,通过公共、免费的开放空间进行科普展览,让参观、休闲的人们能够接触到科学知识,成为了近年来的热门。诸如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推出的“大海里的小巨人——有孔虫”科普展,山东博物馆开展的“海洋之心——有孔虫科普展”等不胜枚举。主题展览通过艺术手法,将科学知识及科研工作者背后的研究历程生动地呈现给观众,既从多角度呈现出有孔虫超越想象的艺术之美,增加视觉上的吸引力,提升了科普的趣味性,也展现了我国科研团队领先世界的学术成果。如山东博物馆展出的有孔虫标本均搜集自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模型呈贝壳、陶罐、哨子、花环等不同形状,极具观赏性。

主题展览寓教于乐,生动逼真,但展览本身传递的信息量通常有限,进一步了解往往需要额外的解释和教育,涉及的复杂科学概念依然需要受众的深入学习和理解,科普深度具有一定局限性。且此类科普为主题的展览并非大多场馆的主营业务,展览数量、时间有限,难以达到长期、稳定的传播功效。

3 有孔虫知识传播的局限性

由上可知,有孔虫科普事业经从无到有、从单一图文模式到多模态的传播转变。虽然3 个传播阶段佐证了这类小众成就绵延不断的传播力,但不可否认,其科普工作起步较晚,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无法形成较大、较为系统的规模;此外,虽然当下该类科技成就也善于利用科技之便实现多渠道传播,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和外界等因素制约,有着碎片化和圈层化传播的明显特征(如图2 所示)。

图2 有孔虫知识传播局限

3.1 传播规模较小

当下有孔虫知识传播充分得益于多媒体等新技术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其传播规模仍旧相当有限、传播渠道仍旧狭窄、传播受众仍旧小众化,故此很难形成较大的影响力。

首先,传播规模与经济利益具有一定关系。有孔虫知识与大众化科学领域(如量子力学、医学等)不同,很难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纯粹的、以人类知识共享为目的的知识传递,而非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动机。换言之,其知识传播本着一种纯粹而高尚的目的,为探究海洋生态、揭秘海底生物、传播知识、共享知识而不懈努力,而非倾向于以追逐金钱之利益。基于这个底层逻辑,传播渠道中很难调动足够的传播资源,相应的科普工作可能受到资金和资源的限制。毕竟,相对于有强大的资源支持的、较大规模科普项目,如天文台、自然博物馆等等,有孔虫科普力度可谓是寥寥无几。

其次,经济利益的淡化进一步导致传播载体有限的传播配额。虽然科学报道是媒体平台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块,但是在择取科学信息时,媒体平台并非一视同仁,而是有所考量、有所甄选的,而其择取信息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是受众的关注度,反应在数据上便是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这些能够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数据。尤其是在当下,更多流量带来的更高收入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媒体在报道科学内容时通常以吸引眼球为目标,最大程度提高报道的阅读量,因而更倾向于报道大众化的科学知识。相较之下,诸如有孔虫等小众化领域难以吸引足够的关注,难以获得媒体平台的青睐。

再者,从受众角度审视,普通大众的精力有限,这与广阔无垠的科学领域和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种类繁多的科研领域面前,普通大众无法一一顾及,只能选择自身感兴趣的领域,或浅尝辄止、或深入探究。在这种有限经历的支配下,受众的涉猎范围更多是大众化传播平台所呈现的内容。

3.2 碎片化传播

虽然有孔虫知识传播形式多种多样,但其传播通常呈碎片化的形式,以零散的信息片段出现在各种媒体平台上,无法形成较大的规模和系统化的传播。这也是当下诸多科学领域的传播现状。正如前文所述,很多媒体平台将点击量定为关键绩效指标,倾向于发布引人注目但内容碎片化的信息,而不是深入报道和分析。在这种模式下,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与更为吸睛的娱乐新闻等内容无法匹敌,很难在传播平台中占据一席之地。

此外,当下传播渠道过于繁杂,导致科学知识信息量严重过载,远远超出了受众的接收能力。加上快节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受众为了快速获取所需信息,倾向于只看标题、概要、部分段落等支离破碎的内容,很难进行深入阅读或思考。很多传播媒体为了捕获受众的青睐,利用复杂的算法引导并进而决定受众端的接收内容,这些算法基于用户所感兴趣的知识范围进行过滤和排序,在这种隐含的算法之下,诸如有孔虫知识之类的小众化内容很容易被算法过滤掉,极难传输到受众端。

3.3 圈层传播

有孔虫知识虽然无法呈现大规模、系统化的传播,但在有孔虫爱好者的小圈层中有着相当可观的传播度。圈层传播虽然能够促进小众化科学知识传播的深度,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将知识固封在圈层以内,这种局限性可能导致有孔虫知识无法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中。换言之,圈层以内尽人皆知,圈层以外却无人晓知。

科普媒体的兴盛打通了有孔虫知识的传播渠道,聚拢了一部分对其怀有浓厚兴趣和热情的爱好者。这部分人中既有有孔虫知识的生产者,即科研工作人员,亦有来自各行各业的业余爱好者。他们在分享、探讨、深究这类知识的过程中逐渐走深,在互动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圈子,但难以拓展到对此毫不知情甚至对有孔虫特定的术语和语言无法通晓的其他人群。久而久之,圈子日益固化,与圈外的距离逐渐增大。

圈层以外的人群亦有自己所熟知且能游刃有余的圈层,在信息茧房的作用之下,很难突破自身所处的圈层而去触及其他圈层。尤其是在信息量过载的当下,有限的注意力导致人们倾向于选择与自身兴趣、信仰、观点一致的信息源,入驻与自身倾向高度契合的圈层,而忽略与之相悖的空间。同理,圈层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亦无法做到兼收并蓄,而是择同者而取之。这种双向但是极为挑剔的过程导致信息茧房,进而阻断了有孔虫之类的小众知识向圈层以外传播。

4 有孔虫知识传播的发展与建议

科技传播工作保证了小众知识不会陷入零传播之窘境,对该类科普意义重大。但是,由有孔虫知识传播的发展阶段、传播载体以及当下局限性可以看出,小众知识科普工作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只有在遵循其传播规律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运用契合其传播方式的方法与手段,才能克服传播的诸多问题,适应科技发展与时代进步的要求。科学普及是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只有让小众化科技知识的传播经久不衰,才能实现科学普及的百花齐放。

4.1 科技传播的艺术与生活化

一方面,小众化科技知识的传播资源有限且传播信息多呈碎片化,无法获得大众知识同样的曝光率,难以引起公众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大众精力毕竟有限,难以对所有领域的科学知识深入了解,小众研究也不应占用过多的传播渠道与资源。因此,盲目采取高投入、大规模的方式进行该类知识传播并不可取,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公众逐渐从更加丰富的视角来看待科技。在科学与公众的新型关系中,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科普空间正在不断缩小[12],以日常生活为空间的科学文化建设正在打开。以有孔虫为例,其壳体的房室构造美观、线条的节奏与韵律变化独特,为艺术设计提供了灵感来源。国家海洋博物馆接受科学家捐赠的、由“乳小滴虫”放大110 倍制成的“海洋之心”水晶模型即是其中的代表,其原型采集于东海水下130 米处,形似心脏,被誉为昭示海洋秘密的艺术符号。依托有孔虫的艺术特性所制成各式各样科研教具、艺术品、旅行纪念品、灯饰、服饰等,虽不属于传统科普领域的产品,却可以将它们承载的科学文化带进生活,激发兴趣,推动传播。

例如,依托有孔虫制成的香烛和陶瓷等不同材质产品曾亮相于广交会[13],吸引外商驻足,光明日报报道的科学家置于学校实验室的有孔虫教具等[14],也推动了相关学校的海洋文化创客节的举行。随着有孔虫雕塑群先后落成于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山东青岛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国家AAAA 级景区城市阳台等,让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 赞叹大自然比雕塑家具有更加丰富的想象力[15],短短几年吸引游客超百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科普效果。

基于有孔虫独特的艺术价值研发而成的产品担当了科学文化的载体,也为小众化知识的传播方式、渠道等提供了新的参考。由此衍生的有孔虫雕塑园还推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契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新时代的小众化知识传播需要因材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积极开发适合自身的新型科普空间、科普产品,方能推动科学文化深入群众,深入生活。

4.2 圈层传播的完善与突破

圈层是对小众化科学知识持有同样兴趣和热情的爱好者集散地,圈层传播是有孔虫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特征。这种当代较为凸显的传播方式一方面保证了小众化科学知识的传播力,另一方面亦有其固有的传播局限性。有鉴于此,圈层传播可以在如下方面进行完善乃至突破(如图3 所示)。

图3 圈层传播完善

首先,理解、遵循并尊重圈层文化的发展规律,是保证小众化知识在圈层之内有效传播的前提,也是维系和延续圈层生命力的底层动力。有孔虫知识圈层成员需要充分了解圈层的价值观和底层逻辑,在圈内建立信任和共鸣。圈层的萌生、发展与壮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圈层成员的共同努力,违背发展规律便会扼杀圈层的成长空间。

其次,在圈层文化基础之上完善圈层话语体系是保证小众化知识在圈层内外话语权的必要元素。圈层内部有一套特定的专业术语,在语言内容和风格上尤其具有独有的特征,这是圈层文化最为凸显的元素。这种话语体系既浓缩了有孔虫研究者的心血,亦汇聚了有孔虫知识传播者在传播语言方面所做的努力。持续不断完善圈层话语体系,包括建立、充分、完善术语表、提供注释、构建网络百科全书等等,这对于知识在圈内的流动、向圈外的扩散以及提高知识的可理解性和吸引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再次,为保证圈层知识的传播规模效应,应充分运用多载体传播平台,利用传媒科技之便,将有孔虫知识播撒至形形色色的传播渠道中。当下,单一形式的传播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科学知识的探索需求,多模态、多样化的传播是维持乃至突破知识传播规模的必由之路。

最后,为调动圈层内成员知识传播的积极性,应鼓励成员间的互动和参与,进而保证有孔虫知识的传播效果。有孔虫知识圈层成员是圈层内容的缔造者,是圈层文化的构建者与维护者,是圈层传播的主体。圈层成员的沟通交流内容充分维系知识在圈内的流动。可以通过创建社交群组、知识分享、研讨交流乃至建立奖励制度来鼓励成员积极传播,调动圈内的氛围。

圈层传播能够促进小众化科学知识传播的深度,但固守成规、故步自封的圈内传播久而久之会使知识固化、流动性日趋降低,最终成为信息茧房。为避免知识局限于圈层内部,既需要从圈层的底层逻辑做起、尊重发展规律、促进圈内交流、推动传播深度,也需要鼓励成员主动向圈外推送、展览,参与特定的知识传播乃至跨界活动,从而吸引不同兴趣领域人员的加入,推动不同圈层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提升小众化科技知识的传播效果。

4.3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的相辅相成

科技传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科研人员致力于知识传播,以多种多样的科普形式,激发大众兴趣,推动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1],科研人员不能仅以知识普及为首要任务,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相辅相成,顾此失彼、厚此薄彼均不可取。

再以有孔虫为例,尽管现存六千余种,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但因其平均大小仅一毫米,过去只能借助显微镜一窥真容,无疑对科普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而有孔虫科普展品、科研教具及雕塑、U盘、灯饰等等的出现,让公众能够轻而易举地观察曾经肉眼不可见的微观世界——这些推动科普工作的新产品离不开我国科学家首创的有孔虫属种放大原模研发。国际微体古生物学和微观化石研究的权威机构、英国微体古生物学会在其出版的专著中,将中国科学家与微体古生物学的奠基人阿尔西德·道比尼(Alcide d' Orbigny)一道视为有孔虫模型研究的里程碑,给予了该研究极高的评价[16]。

科技创新能够助力科学普及的深度化、全面化、大众化,科学普及又能推动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数十年科研探索的创新成果催生了有孔虫属种放大原膜的研发工作,带动了科普工作多渠道、多角度的开展,而科普工作的积极有效开展激发大众兴趣,让更多人投入到该领域的科研工作中,新成果才得以不断创造。正因如此,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推动了科学与技术的新发展,新未来。

5 结语

科学普及对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于脍炙人口的大众化科研领域,小众研究数量庞大,成果众多,同样具有重要的科普价值。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严肃探索到多模态传播的历程,尽管具有绵延不断的传播力,但面临着规模小、碎片化、圈层化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类科普工作的发展。本文以具有较高科普价值的有孔虫研究为例,从其知识传播的历史阶段、表现渠道等多角度出发,分析当下传播的局限性,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希望借助有孔虫知识传播之管而窥小众化科技传播之豹,促进该类型科普的积极发展。

小众化科技成就的科普工作起步较晚,传播渠道较窄,受众规模较小,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无法形成较大、较为系统的规模。但盲目增大投入、扩张规模并不可取,还可能占据过多的公共传播渠道,引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应当以当下的传播空间为基础,以时代价值为导向,善用已有的多种传播模态,积极开发符合自身特点的新型科普空间、科普产品,推动科学文化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为促进科技知识传播的经久不衰,实现科学普及的百花齐放,为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升尽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有孔虫小众圈层
郑守仪:有孔虫研究的佼佼者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虽小众但可贵
东海内陆架近两百年来有孔虫组合变化及原因
北京CEDRUS小众买手店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B站冲破圈层
找到属于自己的“小众强需求”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钙质壳有孔虫溶蚀率和体表结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