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守仪:有孔虫研究的佼佼者

2024-06-17廖洋迟杰冀晓青

发明与创新·小学生 2024年6期
关键词:有孔虫中国科学院显微镜

廖洋 迟杰 冀晓青

1956年6月30日,一位文静娴雅的学子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从菲律宾马尼拉飞往香港的航班。后来,她成为中国有孔虫研究的佼佼者,使我国现代有孔虫研究跻身世界前列。她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郑守仪。

回国科研,填补空白

1931年,郑守仪出生在菲律宾。早年,父母迫于生活压力,从中国漂洋过海来到菲律宾,依靠打零工、做小生意度日。虽身在异国他乡,但父母时常告诉她“不能忘祖”。

1956年,郑守仪只身回到祖国。之后,她被分配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从事现代有孔虫的分类学与生态学研究。

有孔虫是一类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因其壳内“口孔”相通而得名。有孔虫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其物种组成和壳体元素构成记录了它们所在海洋环境的信息,能够反映重大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是研究长时间尺度海洋演化的理想指示物种,被称为“大海里的小巨人”。

郑守仪在童第周、曾呈奎等前辈科学家,以及导师郑执中的指导下,深入研究有孔虫,与有孔虫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与郑执中共同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现代有孔虫实验室,填补了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空白。

苦中作乐,成果丰硕

有孔虫的研究工作相当艰苦、烦琐。要把从不同海域监测站采到的样品烘干、称重、冲洗、再烘干,并加以药物浓缩,置于双筒显微镜下挑选,然后进行种类鉴定、形态描述,绘制出形态图,还要在显微镜下对不同种类的标本一一计数,以定量分析各海域的有孔虫区系和分布特征。

由于长时间对着显微镜,郑守仪常常感到头晕、恶心。不过,她有独特的放松方式。“别人节假日出去玩的时候,我就想着赶紧回实验室完成工作。每次完成一个任务,我就轻松一点。”

功夫不负“苦”心人,郑守仪先后完成5篇共计50多万字的研究报告,并于1988年出版了专著《东海的胶结和瓷质有孔虫》。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促进了我国生物海洋学、地质古生物学,尤其是生物地层学的研究,而且直接为我国石油勘探和开发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基础参考资料。

坚守信念,为国奉献

2001年,郑守仪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郑守仪荣获美国“库什曼有孔虫研究杰出人才奖”,该奖被世界有孔虫学术界视为最高荣誉,迄今为止,世界上只有31位学者获此殊荣。

不仅在科研上成果丰硕,郑守仪还在有孔虫的模型制作上发现了新的乐趣。没有学过雕刻的她从头学起,一步步摸索,探索出了一种能保持一定韧性、便于解剖的有孔虫模型制作方法。如今,她制作的有孔虫模型已被开发成科普教具、旅游纪念品、服饰图案、饰品等,有的还走出国门,进入国外市场。

在普通人眼中,有孔虫的研究工作烦琐、枯燥,可郑守仪却乐此不疲,现已94岁高龄的她仍然日复一日地在实验室中忙碌着。

“有孔虫回报了我美的享受,这就是最大的收获。”郑守仪表示,1956年自己归国时的信念从未改变,她要为祖国、为科研鞠躬尽瘁。

本文节选自《郑守仪:一见钟情有孔虫》,内容有删改。

猜你喜欢

有孔虫中国科学院显微镜
郑守仪:有孔虫研究的佼佼者
《中国科学院院刊》新媒体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
东海内陆架近两百年来有孔虫组合变化及原因
你会使用显微镜吗
祝贺戴永久编委当选中国科学院院
显微镜
钙质壳有孔虫溶蚀率和体表结构的影响
显微镜下看沙
《中国科学院院刊》创刊3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