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机收减损技术应用分析
2024-04-26韦立姣
韦立姣
(广西环江县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广西 河池 547199)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紧扣“农时”、抢抓“农事”,做好“双抢”阶段的农机化生产,按照《广西2022 年主要粮食作物机收减损工作方案》文件精神,做到“颗粒归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本文以河池市环江县为例,该县积极开展水稻机收减损工作,寻找薄弱环节,有效提高了粮食产量,成效显著。
1 河池市环江县水稻机收减损现状
河池市环江县积极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补齐农业机械化短板弱项,着力提高农机装备技术支撑能力,扎实推动农机化高质量发展,助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为此,环江县开展常态化机收减损大宣传、大培训、大比武活动,组织开展机收损失监测。2023年8 月4 日,在环江县大才乡重楼村召开自治县2023年“万台农机促双抢”推进会暨水稻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现场会,参加大比武活动的4 台收割机在正常作业条件下,平均机收损失率(2.7%)均达到现行作业质量标准[1]。截至2023 年11 月,环江县投入农业生产的农机具共2.2 万台(套),机耕面积超29 万亩,使用农机购置补贴(含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资金140.29万元,完成绩效考评任务的100.207%,共使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补贴资金159.5 万元,兑付补贴资金113.07 万元,项目资金使用及排名居全区前列。全县种植的16.76 万亩水稻全部完成收割,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1.06%,全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60.50%。通过此种方法,降低了收割成本,水稻能够直接脱粒、装袋运输,同时降低了粮食损耗,提高了收割效率,节省了农民支出。
2 水稻机收减损技术应用的影响因素
2.1 机械因素
市场收割机品质不一,农民选购机具时,有时未能考虑适应性能、制造品质、新技术集成等,仅凭借经验或价格诱惑购买收割机,可能出现性能不符、品质不高的情况,对作业质量造成影响。此外,高喂入量、大功率的联合收割机虽已普及,却仍有老旧收割机作为补充机具,两者技术标准存在差异,作业性能不同,且收割机最佳收割年限是3 年,超出年限将导致零件磨损,作业质量降低,增加机收损失[2]。例如,水稻机收中,若排草口排出的稻草含有籽粒,主要是谷草分离装置运转问题,凹板筛孔堵塞,出现变形磨损的情况,必须及时更换零部件。
2.2 人员因素
俗话说:“三分机器,七分使用。”操作人员作为收割机操作者,其素养、技能水平与机收损失息息相关。农忙阶段,由于机手紧缺,难以寻找经验丰富、技术纯熟的机手,个别机手未经过培训,相关操作、专业知识不足,日常无法维护收割机,遇到作物过熟、作物倒伏等特殊情况难以及时调整,也会增加损失率[3]。还有机手对“提质增效”缺乏认知,由于水稻机收是以作业面积计算费用,无法量化作业质量,导致个别机手在操作时追求速度,对作业质量有所忽视。例如,水稻机收中,收割机拨禾轮过高、转速过快,籽粒会被打脱在地,造成籽粒损失。
2.3 方法因素
水稻机收中,应遵循机械化收获技术指导方案、农机作业质量标准、操作规程等规章制度。但是,如果机手操作不当,未能按照指导方案开展工作,不了解收割机工作原理与构造,不注重操作技能,未能合理规划行走路线、调整作业速度,存在反复倒退、方向调整进而碾压水稻的情况,籽粒损失较多。例如,脱粒损失中,存在喂入量不均匀,穗头无法充分、均匀脱粒等问题,需减小割幅尺寸、收割速度。
2.4 其他因素
环江县山高水阔,现有水稻种植多是散种,适宜联合收割机的田块较少,难以保障机收质量。此外,受专业技术、项目资金等限制,部分机耕道、下田坡道设置不合理,规划难度高。而在水稻留茬高度、水资源管理、行进路线选择方面,若遇到大风、强降雨等恶劣天气,将会出现水稻倒伏、农田积水的情况,增加收割难度,无法制定最佳减损方案,农艺农机融合度不足。
3 提高水稻机收减损技术的举措
3.1 保障收割机械质量
在水稻机收减损中,机具选型、维修、配件、保养至关重要,应当发挥农机报废更新与购置补贴政策作用,引导机手选购安全可靠、适用先进、环保节能的机械代替老旧机械。
1)制定政策,引导机械生产企业对产品更新升级。以农技推广服务为基础,加快普及高效智能收割机,攻克薄弱环节,将信息化、智能化元素融入收割机产品中,提高机具清选、分离、脱粒、割台能力,提升减损性能,合理配备风扇与空调,提高驾驶空间舒适度[4]。
2)引导种植户选购正确的水稻收割机。市场上的收割机良莠不齐、种类繁多,需综合考虑作物情况、生产效率、产品质量、配件供应、售后服务、三包期限等,合理选择最符合自身需求、满足质量标准的收割机。收割机质量标准如表1 所示,应根据水稻植株倒伏情况、生长高度、产量等,调整机具至最佳状态,降低作业损失。
(5)返回至上一步重新确定聚类中心并开始重新聚类,重复迭代直到新聚类中心到上一次聚类中心的距离E≤threshold为止。
表1 收割机质量标准
3)注重保养收割机,排除常见故障。机手应做好定期保养与日常保养工作,严格按照收割机操作规程,根据环境变化调整工作部件,掌握机械构造、原理及零部件的作用,不能盲目拆卸损伤机械或是使收割机带病作业,导致丰产不丰收。
3.2 提高操作水平
收割机是收割水稻的重要设备,农机手则是机器的操作者,其能力、机收热情等对是否能够达成增收、增产目标具有直接影响,必须以大示范、大样板模式,落实惠农补贴,强化入户指导,方能稳步提升水稻播种面积、产量等,降低水稻收割损失。
1)分类施策。不同水稻种植主体的内在需求、驱动力均有不同,需采取恰当的扶持方法,将地方补贴、中央补贴叠加后,使各类主体主动使用水稻机收方法。构建服务平台,全面监控环江县机收工作中各环节人员对接、调度统筹工作,提高机具利用率。同时,为促进机收,不能仅停留于某一区域,应当带动机手跨区域服务,通过提供维修配件、供应油料等方法,突破跨区作业问题,进而普及机收减损工作。同时,跨区域作业时,应检查机手是否持有相应证件,只有拥有驾驶证件、设备合格证件等的机手方能跨区作业,避免由于机手状态不好,影响水稻收割效率[5]。而主管部门则负责检测减损情况,结合监测结果,确定水稻损失率指标并纳入粮食安全考核中,实现机收损失率与粮油园区建设、农业生产项目的有效衔接,提高机收减损重视度。
2)加强机手培训。要求农技普及人员走入跨区服务店、合作社、田间地头等,与地方农业从业者协同合作,共同为民众宣传水稻机收、农机操作等知识,并及时回答农户提问,为其发放操作手册、展示操作视频等,保证操作人员熟悉水稻机收方法,提高操作水平。同时,联合农业专家共同开展环江县调研,分析水稻机收中,仍有哪些环节能够改进、哪些操作需要摒弃等,确定损失原因,制定针对性减损方案,进而将其融入到机手培训之中,安排专人授课,进行现场实训,借助农机合作社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培训效果。同时,多层级协作,将中央、省市技术优势结合地方难点、疑点等,构建巡查指导团队,在水稻收获期提供现场示范、远程服务,通过上下联动的方式,增强减损实效[6]。
3.3 规范操作方法
1)选择机型。环江县多种植环江富硒米,种植面积稳定在5 万亩,川山镇下丰村为核心产区,通常每年4 月份种植,生长期150 d~180 d,一年一季稻。水稻穗幅差低于25 cm,高度为65 cm~110 cm,采用半喂入式收割机,适当增加割茬高度,调整浅脱粒喂入深度。
2)检查田块。农机运行中,容易受到田间石块、木桩等杂物制约,挂损底盘,需提前检查水稻田,在容易陷落、倾翻的地方做好标记,为机手提供参考。对于过高的田埂,则应该人工割出空地或两端开出缺口,以免增加谷粒损失。
3)开出割道。在收割中,应沿田块在右侧割出一行收割道,以便多次倒车、前进等。之后,机器即可直线运行。在机器工作时禁止边割边转弯,不仅容易漏割,还会压倒谷物。
4)机具行走。机手操作中,需结合田块大小、形状等确定路线。在规则的大面积田块开展四边作业,收割道开出后,即可将割台放下,收割谷物。而面对不规则的小面积田块,则需要左旋收割,沿田块两头的割道,从长边方向收割到头,无需倒车,持续向前,左转弯后收割另一区。在地质较硬位置装卸粮食,要求机手保持精神高度集中。此外,机具在收割初期处于磨合期,应减小作业负荷,适当降低作业速度。结束磨合期后,在水稻长势好、秸秆高、密度大或是杂草过多的田块,应降低作业速度,减少喂入量,以防止喂入量过大导致谷物含杂率高、作业损失度增加。若水稻矮小稀疏,则应适当加快速度,保持发动机额定转速运转;如果在地头转弯,需放慢作业速度,以免将物料甩出[7]。
水稻留茬高度根据地块平整度、水稻成熟度确定,半喂入收割机留茬高度约为15 cm,全喂入收割机留茬高度约为38 cm。为保证秸秆粉碎质量,应定期检查留茬高度及秸秆粉碎情况,还要检查拨禾轮,若弹齿断缺或变形弯曲将会影响作业质量,需及时更换修复[8]。
5)调整参数。收割机工作时,需根据水稻情况,调整机具操作参数,具体如下:
①潮湿作业。检查清选筛、凹板筛堵塞情况,做好清理,确认作物与田块状态,如果收割机倾斜、下沉、打滑,则应降低作业速度,禁止急转弯,避免急退、急进,及时将谷粒排出,减轻机具负担。
②收割倒伏作物。提前将田内积水排出,安装“防倒伏弹齿”与“扶倒器”装置,放慢作业速度。对于倒伏<45°的水稻,适当将拨禾轮下调;对于倒伏45°~60°的水稻,前移拨禾轮,弹齿角度调整后倾;对于倒伏>60°的水稻,全喂入收割机逆向收割,前移拨禾轮位置,调低转速。
③收割过熟作物。木翻轮压板增加帆布条用于缓冲,降低拨禾轮高度,使其不会打击穗头位置,降低拨禾轮转速,减少掉粒损失。
3.4 强化环境控制
在水稻机收减损中,应结合稻田地形地貌、极端天气、温湿度情况,优化机收环境,减少损失。
1)改善作业条件。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宜机化”为建设稻田的标准,解决由地形因素导致的“小、偏、散”田块与不规则田块引起的损失问题。
2)积极和气象部门合作。湿田如果较为泥泞,需将稻田积水排干,选择晴天、空气干燥的时间收割;如果遇到台风、高温等天气,为避免水稻倒伏,应按照抢收预案,增加装备与机具,及时收获,减少机收损失。
3)应用智能监控设备。将含杂率监测、损失监测、破碎率监测等融入其中,使得作业异常后,能够迅速自动报警,修正机具参数,提高操控机具的便利性。并推进机具轻型化、小型化发展,提高收割机脱离、清选、分离能力,优化机收减损成效[9]。
3.5 提升应用效果
1)增强减损意识。水稻机收减损是减少农业生产损耗、提高粮食产量的关键手段,关系到个人利益与国家粮食安全,推广机收减损技术,有助于环江县农机手及相关主体认识到减损等同于增产,并将减损技术全面融入到粮食储运、流通、加工等环节。
2)提高装备水平。环江县认真落实农机更新保费补贴政策,推进农业装备、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立足于农业项目,加强资金保障,推动农机更新换代,提高装备水平[10]。
4 结论
综上所述,水稻机械化收割技术能够减轻劳动强度、优化劳动效益,但存在损失率高的问题,不仅影响到了粮食安全,脱落的谷粒还会对下茬作物生长造成影响。因此,应积极探索应用水稻机收减损技术,结合实际情况,从保证机械质量、开展机手培训、规范操作方法、强化环境控制等方面出发,采取科学合理的收割方式,降低机收损失,有效推进河池市环江县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