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以浙江省余姚市四明山革命老区为例
2024-04-26朱一鸣
邱 缘,朱一鸣
【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强调要“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随着红色旅游不断向纵深发展,以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展示为核心的主题旅游逐渐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以四明山革命老区为例的红色旅游景区发展概述
根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红色旅游蓝皮书《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2)》显示,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从2004 年的1.4 亿人次增长到2019 年的14.1 亿人次,红色旅游发展持续向好。2020—2022 年,尽管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但2022 年红色旅游人数仍达13.24 亿人次,呈现稳中向好趋势。
从2023 年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区发展总指数来看,排名前5 位的依次是浙沪红色旅游区、大别山红色旅游区、湘赣闽红色旅游区、鲁苏皖红色旅游区、左右江红色旅游区。其中,浙沪红色旅游区作为当前颇受游客喜爱的红色旅游目的地,辐射沪、浙、苏“长三角”一带,涵盖了多元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且主要集中于农村地区。近年来,在浙沪红色旅游区中,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西部的四明山革命老区注重红色旅游创新,运用多种手段激活红色旅游,让19 个革命根据地之一的浙东抗日根据地红色资源焕发新光彩。
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的四明山革命根据地,其革命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43 年4 月,中共浙东区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进驻四明山区,开辟了全国19 个抗日根据地之一——以余姚梁弄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根据地领导机关中共浙东区委旧址及其周围的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浙东银行旧址、《新浙东报》旧址、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旧址、浙东鲁迅学院旧址等党史胜迹位于梁弄镇南3 公里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横坎头村。近年来,当地政府联合地方商业机构以四明山革命文物和革命旧址为基础,持续进行红色旅游开发,带动群众开展休闲旅游服务,形成了以红色旅游为主,兼容农业种植、物种繁育、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的景区。
从数据上看,2022 年,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65 亿元、经营性收入0.45 亿元,分别较5 年前增长29.6%、158.3%,年经营性收入30 万元以下村目前实现动态清零,红色景区拉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二、四明山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路径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座谈等方法,归纳出以浙江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区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景区在旅游开发上不断创新的经验,包括增加景区互动环节串联主题教育游线路,发掘人文古迹、生态景观等周边资源,结合其独特的历史沿革,持续推动红色旅游开发的系统化深耕,带动当地百姓联合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服务。
(一)增设景区互动环节,提供个性化路线选择
从景区互动环节上看,近年来,浙江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区根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主题,结合景区文物资源、旧址遗迹、自然景观设置了14项互动体验项目,内容包括“学一次总书记回信精神”——学习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内容;“当一回红色主播”——景区搭设红色电台,让游客体验红色播音过程;“做一次红报小编”——以“红报”为载体制作纪念报等,可供不同类型的参观团体根据时间和主题定制红色教育路线,兼顾体验感和学习性。
(二)培养地方群众资源,完成畅通化供需闭环
浙江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区充分挖掘地方群众资源,在红色旅游的主题下,带动乡镇里的民宿经营者、种植业大户、非遗传承人、党校老师等群体,为游客提供包括农家乐红色餐饮住宿、樱桃杨梅采摘、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糕制作、红色课程学习等多元化服务;同时,乡镇旅行社工作人员协助景区开辟游客资源,尤其注重与学校和机关事业单位的长期合作,实现群众资源联动和消费的有效闭环。
(三)联动周边人文古迹,实现扩圈式旅游体验
从人文古迹上看,以浙江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区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景区不断扩圈,开发旧址群周围的古迹资源、建设红色纪念馆,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浙东红色旅游文化圈。目前,浙东红色旅游文化圈整体以四明山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为中心,涵盖山中的战备基地、山脚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等小型人文古迹,以及附近横坎头(浙东红村)红色旅游片区,依托承载红色历史的古老民房以及新式的红色文化纪念馆等资源,发展红色研学旅游及会务培训,带领游客寻访浙东红色之路、感悟革命精神;同时联动梁弄镇正蒙街的韬奋书店、正蒙学堂以及镇中心小学,与周边阳明古镇、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合作,营造红色学习氛围,形成由点扩圈的圈层式文化圈,持续丰盈红色概念,开发多元红色之旅。
(四)开发生态游览项目,完善“红色+”服务
从生态景观上看,近年来,以浙江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区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景区因地制宜地开发了诸多休闲游、生态游项目,带动地方以全域景区化、村庄景观化为理念,全方位带动乡村红色经济发展。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热潮中,四明山延续革命老区精神,打造十大四明山文旅新场景,包括梁弄镇正蒙街、横坎头红色旅游片区、四明湖片区、丹山赤水风景区等,打造“红色+生态”之旅、“红色+疗养”之旅、“红色+运动”之旅,为定制红色研学路线开辟新思路。
(五)整理历史发展沿革,形成传承性发展思路
除上述措施以外,浙江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区结合近年来的建设历程和红区历史沿革,不断更新史料馆展现的文字内容。2003 年春节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曾专程来此考察,并提出了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期望。此后,横坎头村被打造成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留下了诸多信件、照片等历史材料。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照片和回信陈列在横坎头村“家书馆”里,成为促进红色旅游传承性发展建设的重要资源。
三、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要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根据四明山革命老区发展范式,结合相关红色旅游景区发展范本,提炼共性发展路径,建议红色旅游景区秉持“化零为整”核心思路,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开辟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新模式。
(一)拓展旅游资源开发性利用,推动乡村产业融合
在产业振兴方面,红色旅游景区可持续拓展旅游资源多种功能,挖掘其多元价值,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一批既包含红色文化,又富有乡土气息的综合性红色乡村产业。例如,江西井冈山革命老区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不断深化红色旅游与休闲采摘、建筑组群融合发展新模式,把革命旧址遗迹、自然风光、城建成果等串珠成线、连线成面。截至2022 年年底,井冈山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 412.8 公里,以井冈山革命景区为中心,通往茶叶、毛竹和果业等第一产业密集园区;互联当地神山村与黄洋界、八角楼等热门景点,推动特色食品加工、建筑修缮等第二产业持续发展。相似的案例也体现在原国营苍山农场知青兵团旧址所在的沂蒙山革命老区,其通过在园区内建设知青食堂和知青书店等,全方位展现了中国知青的历史发展,便于游客体验“知青生活”,同时带动地方第一、第二产业发展。
(二)加强文化遗产整合性修复,促进乡村文化繁荣
在文化振兴方面,红色旅游景区应以红色遗产保护为主,加强对乡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合性修复、保护和利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多次到访革命圣地、革命纪念场所,他反复强调“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跟随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革命圣地的“红色足迹”,可以看到当前地处乡村的诸多红色旅游景区,如延安、沂蒙山革命老区等地,不遗余力地保护文化遗产,不仅关注景区内的红色遗产,还十分关注附近村落里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列修复保护范围,赋能文化振兴。如延安革命老区近年来以“红色革命”“非遗技艺”为媒介,开辟延安红色文旅与非遗剪纸文化、乡村古建筑群结合发展路线,以红色遗址联动乡村旅游产品和旅游古迹,创新旅游业态,使地方文化遗产通过红色旅游走进更多人的心中;又如,沂蒙山革命老区不仅提供众多的红色历史遗迹供游客参观,还在景区内架设了以“沂蒙历史”“沂蒙风俗”“沂蒙声音”等为主题的多个院落群,对当地非遗民俗进行活态传承。
近年来,各地红色旅游景区采用将文化遗产和红色研学旅游深度结合的方式,不仅加强了对革命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保护,更是继承和发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地方村民加入其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文旅市场有机融合,实现了以红色联动乡村遗产保护、传承之目的。
(三)构建红带绿全域性旅游,发挥乡村生态价值
在生态振兴方面,红色旅游景区可持续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构建“以红带绿、融合发展”新格局,实现“红+绿”模式下的全域旅游。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保护和发挥生态环境价值,也是红色旅游景区生态方面“化零为整”的重要体现。例如,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平山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也是我国首批“生态示范县”。该县近年来依托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等红色旅游遗址和红色文化,促进地方红色研学、生态休闲、温泉康养、民俗古镇、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等深度融合,同时辐射周边村庄,开发建设了西柏坡红旅小镇、李家庄美丽乡村、泓润生态园、中山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新业态,促进了绿色生态产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催生了北庄、梁家沟、李家庄等一批国家和省级乡村旅游专业村,形成了“全域旅游、四季平山”的旅游供给体系。又如,广东汕头潮南区红场镇依托入选广东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的红军医院遗址以及红场镇、雷岭镇的红色文化,围绕“以红色旅游、农业观光旅游为特点,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地、山地特色林果旅游城镇”目标,开发生态溪河、鹅地温泉、东老百花山镇级森林公园等生态资源,加快“红绿融合走廊”示范带建设,促进乡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潜力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各地红色旅游景区当前已按照这一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在原有红色参观基础上有效利用绿色生态资源,丰富游客体验感、参与感,为构建起红带绿全域性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强化组织管理人才整合,激活地方群众创新活力
在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方面,红色旅游景区应持续强化组织管理,秉持人才“开源节流、系统整合”思路,既要充分整合地方群众资源,又要挖掘和培养旅游人才。如河南省平顶山革命老区通过“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大对革命老区低收入群体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扶持的力度,发展红色产业开发公益岗位,强化弱势群体就业帮扶,引导脱贫群众实现稳定增收。在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巴中市,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开发红色文化课程、开展红色主题讲座、组织红色艺术活动等,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激励有志青年积极投身革命老区建设,助力革命老区人才振兴。
2021 年2 月20 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地方完善人才政策和激励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目前,红色旅游景区持续加大高素质红色讲解员、导游员的培训力度,加强对当地群众的职业技术培训,并采取多元人才持续引进等方式,改善现有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创新人才数量不足的现状,增加服务力量,提升服务队伍技能素质,为红色旅游持续赋能。
四、结论及建议
红色旅游作为民众感受革命历史、体悟革命精神的重要方式,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民族基因和时代底蕴的历史使命。当前,以浙江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区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景区积极适应新形势,设置多元互动环节、扩大旅游活动范围,同时联动乡镇群众提供文旅服务,打造乡村振兴新增长极。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节点上,红色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不断攀升,发展持续向好。建议红色旅游景区以红色遗址、红色思想为内核,秉持“化零为整”理念,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协同助力革命老区产业振兴;加强以红色遗产保护为主,乡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合性修复、保护和利用,促进革命老区文化振兴;依托红色文旅资源,发展“红+绿”模式下的全域旅游,推动革命老区生态振兴;加强组织管理,秉持人才“开源节流、系统整合”思路,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打造红色旅游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