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女的格局
2024-04-26陈芝
文/陈芝
东南沿海的福建女子,常常被贴上“小家碧玉”的标签,比如时下的网络流行语“南方小土豆”。然而,这只是外在表象和刻板印象,翻开历史卷轴,你会发现,福建女子或许和你想的不一样——
她们是最早的职场先锋
风云际会的近代中国,19岁福州姑娘许金訇登上1884年的《纽约时报》:“闪着杏色双眸,穿着绣花的中式衣裙,脚蹬绸缎便鞋的中国女孩来到了美国。”
这个女孩有多前卫?她是中国最早留学海外的女医学博士、中国第一代职业女性。
当时还是女子缠足的年代,许金訇能踏着一双健康的大脚出洋,刚到美国连英语都不懂,却在10年后取得美国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学成后,许金訇回到福州行医。任福州娲氏纪念医院院长。在长24米、宽9米,只有一层楼的医院,接诊人数高峰时一年可达1.7万人次,平均每天接纳46名住院和门诊病人。许金訇上午坐诊,下午常常要连续出诊数次,时常凌晨才到家。
许金訇对当时女性的影响不小。她开设医学学习班,培养女医学生。不少医护人员被外省医院聘用,河北、天津、上海等地医院都有她的学生。
1906年,医学班入学考试中,一个考题是“为什么来这里学医”,一名考生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中国女性已经被遗忘几百年,许多因为缺乏女医生为其治病而命丧黄泉,我强烈希望学习医学,以拯救自己的姐妹,这是我唯一的理由。”这份答案至今读来仍涌动炽热,可见福建女性渐渐觉醒,从家庭走向整个社会。
行医之外,许金訇极力挞伐缠足风气。她成立反缠足协会,动员全社会为妇女放足,直接领导了福州反缠足运动。
可以说,许金訇是19世纪末的中国职业女性杰出代表,用超级胆量和智慧,换来了社会对女医生的认可,为后来人开出一条职场赛道。
进入20世纪,更多福建女性投入职场,有的成为中流砥柱。厦门姑娘林巧稚——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就是其中之一。
林巧稚任职的北京协和医院制度严格、竞争残酷,青年医师必须“住在医院”24小时值班,同时面临淘汰法则,每年有1/3的人被停聘,一人被选拔为总住院医师。大部分人需要5年才能成为总住院医师,但林巧稚只用了短短半年走上“宝塔尖”。而她也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
在中国,有5万名婴儿被林巧稚接到人间,包括傅作义的小儿子,冰心和吴文藻的3个孩子,梁思成和林徽因的2个子女,还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人说她是“万婴之母”,接生数量能创下世界之最。
她用毕生精力,攻克胎儿宫内呼吸异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难题,无数婴儿和产妇被她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很多父母感念林巧稚医德医术,就给孩子取名为念林、爱林、敬林、仰林……晚年的林巧稚,在病床上写下50万字专著《妇科肿瘤》,完成她为妇幼健康所做的最后努力。
林巧稚作为优秀的医学人才,她选择妇产科,很多人不理解,认为她到其他科室更能发挥才华。然而林巧稚关注的却是:当时中国产妇的死亡率1.76%,中国婴儿的死亡率高达27.5%。她说:“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的母亲和婴儿需要我回去。”
妇产科的大门,她一踏进去,就是一辈子。弥留之际,她梦呓着:“一晚上接生了3个,真好!”在微笑中长眠。
她们长着最硬的筋骨
毛主席说:“妇女能顶半边天”。烽火年代,福建女性没有缺席,她们不做奴隶,就算直面死亡,也要挺直民族的脊梁。
在山西平鲁烈士陵园,一尊福建姑娘的塑像迎风雄立,跃马提枪,挺拔如峰。
为什么相隔千里的山西省会塑造福建女性的雕像?
她是抗日女英雄、印尼归侨李林。贺龙对她钦佩不已:“一个女同志,能带领骑兵,在长城内外大战鬼子”,是“我们的女英雄”。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林一把双枪一匹马,指挥骑兵驰骋雁北、绥南作战,长途奔袭、孤军深入,以近乎零伤亡的最小代价,捣毁日军在绥蒙高原上的20多处据点、火车站。
直到1940年4月,为掩护大部队撤退,李林冲杀在前,将敌军引开后被围困。最后关头,她将仅剩的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牺牲时,这个姑娘腹中怀着3个月身孕,年仅25岁。
“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这是李林在厦门上学时写下的话,她用自己的鲜血,践行了诺言。
同样在1940年,另一个福建女孩的生命也永远定格在25岁。
永定籍缅甸归侨陈康容,因开展地下工作被抓捕,敌人为从她口中获得情报,将她吊在房梁抽打。即使皮开肉绽、鲜血淋漓,陈康容也绝不招供。
她的“自首书”写着:“青春无价比,团聚何须提,为了伸正义,岂惧剥重皮!”这个年轻倔强的生命,最终被残忍活埋在山墩上。
她们的境遇如此相似,这些女孩,消瘦的身躯里,流淌最热的血,长着最硬的骨头,有一颗勇敢的心。
她们营造了人间美好
林徽因是中国第一个女性建筑家,是五四运动后的新女性代表。她用清新优美的文字介绍中国建筑,给人如入画境的享受。
“七七”事变后,林徽因肺病加重,在长期的颠沛流离中身体每况愈下。她的好友费慰梅多次劝她去美国治疗,都被林徽因拒绝,林徽因在给费慰梅的回信中说:“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假如我们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们也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12岁的梁从诫问母亲林徽因:“如果日本人打进四川怎么办?”林徽因冷静回答:“怕什么,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长江)吗?”
这些话语流露的,不再是人间四月天般的温柔,而是坚定如山的信念。林徽因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参与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徽。设计国徽期间,她不仅患有肺结核、还切除了一个肾脏,但她仍投入全部心力,完成泣血之作。
另一个因才气闻名的福建女性冰心,五四运动将她震上文坛,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400余万字作品,她宣扬“爱的哲学”,一盏“小桔灯”点亮一代代孩童的心。
福建文化对冰心影响不小,她在多篇散文、自传、人物传记中屡屡提及家乡民俗文化和她的童年故事。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冰心故居内,有一“紫藤书屋”。冰心说这个堆满书的地方,是她的“乐园”,她一有空就钻进去翻书看。柱子上的对联写“海阔天高气象,风光月霁襟怀”“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她说:“这两副对联,对我的思想教育极深。祖父自己写的横幅,更是到处都有。”
“我很喜欢我的父母之乡。那边是南国风光,山是青的,水是绿的,小溪流更是清可见底!院里四季都有花开。水果是从枇杷、荔枝、龙眼,一直吃到福桔!”她将童年的快乐投射给读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真挚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得知家乡的女性刊物《海峡姐妹》创刊,她欣然为之题写了刊名。
正如冰心所言:“世界上若没有了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不论是冰心的哲思,还是李林的热血,抑或林巧稚的仁心,都化作真善美的养分,激励启迪着一代代福建女性的心智。
回溯从历史中走来的福建女性,不难看出她们的共通点,思想独立,视野开阔,胸有丘壑,在多个领域首开风气之先,甚至敢用生命换取理想。她们的性情,或与福建海纳百川、壁立千仞的山海地理有关,或与福建人本身崇尚拼搏的精神基因有关,或与福建向海而生、融通中外的历史渊源有关……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从丰富多元的福建女性群像中,可以窥探福建文化的一二,也只有真正了解福建,她们的形象才更鲜活真实。百闻不如一见,如果寻访过福建的坊巷人家,脚踏过海滨渔村的浪花,穿越过延绵不绝的山脉,也许会对这里的女子有更深的理解与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