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技术视域下冀东皮影数字可视化与场景传播策略研究

2024-04-25赵征刘华欣

电影评介 2024年3期
关键词:冀东皮影

赵征 刘华欣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的智慧结晶,非遗的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受众接受传统艺术的覆盖面与影响力。唐山皮影作为冀东文艺三枝花的代表之一,如何对其进行传播和保护,成为引人深思的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元宇宙、虚拟现实等数字媒介技术与可视化场景传播模式相互融合,为皮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创新媒体平台,也是非遗艺术生存发展的研究价值所在。

一、场景理论与场景传播的应用特征

“场景”一词最开始是被运用在文学、戏剧、影视作品中的,指的是具象化的时间与空间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所构成的关系与氛围,其核心是场所和景物等硬要素,以及空间与环境等软要素。传统意义上的“场景”主要是以镜头设计和画面视觉设计的方案为展现方式,而互联网应用背景下的“场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范式,已经成为传播的主流方式。场景传播的应用特征体现在多个维度的技术融合与应用,旨在提供个性化和精准的服务体验,包括VR、AR、MR等视觉场景技术和社交媒体、传感器、定位系统等即时场景技术。视觉场景是利用视觉技术从可视化的角度改变受众观看的视觉效果,即时场景则是通过建构特定的空间与不同情境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播营造一种持续且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环境。

冀东皮影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今网络技术与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沉浸在技术支撑下带来的娱乐便利之中,对于皮影这种枯燥又不紧跟时代潮流发展的传统文化失去了兴趣,怎样利用场景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方法为冀东皮影文化信息的获得、传播、交流营造一个有吸引力的环境氛围,如何利用场景传播对冀东皮影进行可视化手段的创新和改革,使冀东皮影更好地传承下去,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场景的引入,不仅仅是利用数字化手段对非遗进行记录、储存、播放,而是以“人”——传承者和体验者为核心,研究受众在不同时间、空间的活动场景及消费需求,准确把握大众的文化消费心理,借助、整合或创造各种媒介场景或生活场景,巧妙融入非遗的文化、历史、故事、手艺、传承等元素,通过新技术手段,让古老的非遗“活”起来,给目标受众带来在场感和生动化的非遗体验。[1]

冀东皮影的保护、发展和推广,需要非遗空间的拓展与场景传播的适配,在皮影戏演绎空间的真实环境与影人虚拟形象转变过程中,数字化创新和传播不可或缺。数字化创新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品或服务进行改造或创造,以提高其价值和效率。数字化传播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将信息或内容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编码、存储、处理、传输和展示,以实现信息或内容的快速、广泛、多样和互动的传播。利用数字媒介技术对冀东皮影进行艺术创新和文化传播,触发非遗艺术的在场体验,为其在数字化产品转型方面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思路和建议,是本文的最主要目标。

二、冀东皮影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皮影戏,也称为“影子戏”和“灯影戏”,它是利用灯光照射成的各类剪影表演神话故事、民间趣事的一种戏剧表演艺术。表演时,操控者一边在幕后操纵剪影人物,一边用方言曲调唱述故事,皮影戏在演绎过程中需要配以锣、鼓、二胡等多种乐器,是一种非常亲民的民间艺术。皮影艺术历史悠久,距今已经有近2000多年的历史。史学家认为,中国皮影起源于宋代,发展于明代,兴盛于清代。[2]

冀东皮影,也称为唐山皮影,源于明朝万历年间。据记载,明朝秀才黄素志屡屡落榜以后,不再对科考抱有希望,于是决定远去关外。在异乡漂泊的生活中對仕途失去希望,黄素志偶然对皮影提起了兴趣,于是对皮影的多个方面都进行了改良,由此大多数学者认为,唐山皮影当溯源于此。[3]唐山皮影能够辉煌发展,黄素志的贡献功不可没。在他的改良下,唐山皮影无论从唱腔还是雕刻材料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并逐渐传入各地。黄素志先生不仅对唐山皮影进行了改良,还创作了不少唐山影戏剧本,例如反映东周列国故事的《望儿楼》等剧本。经过改良后的皮影再加上新创作的剧本,使唐山皮影得到了人们的喜爱。

(一)冀东皮影的兴起与兴盛

冀东皮影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北方皮影戏中代表性的地方文化。《河北省志·第79卷:文化志》里就详细记载了唐山皮影在明代发展的情形。[4]冀东皮影在当时深受人们的喜爱,处于稳定发展时期。清朝乾隆年间,冀东皮影被带入北京,深受北京人的欣赏,掀起了冀东皮影的表演热潮,同时从乾隆年间北京人开始学唱皮影戏,北京的东路影戏就是在唐山乐亭皮影的基础上形成的。清末民初,冀东皮影的发展达到兴盛,这一阶段冀东皮影的剧社最多、剧本种类多样、唱腔渐渐完善、皮影艺人层出不穷。

(二)冀东皮影的衰弱与衰落

从古至今,无论哪个时期的文化发展都与时代环境息息相关,经济发达、政治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自然会滋养文化发展与繁荣。反之,经济落后、政治动荡、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文化的发展必然会受到时代环境的冲击,甚至会导致文化的衰退。

冀东皮影第一次因时代环境发展受阻是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对中国发动入侵。在占领了东三省后,河北也沦为战区并被日寇占领。日本侵略者在占领河北后进行高压统治,还出台了禁演政策。没有正常的演出活动,皮影艺人的生活变得艰难困苦,为了维持生活许多皮影艺人开始了逃难生涯。这一时期,皮影艺人不仅在生活上贫困潦倒,还遭受日本侵略者非人的折磨。冀东皮影在这一时期大有失传之势。

新中国成立后,为促进文艺事业的发展,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在国家的高度关注下,冀东皮影有所发展。1996年唐山市乐亭县被当时的文化部认定为“皮影之乡”,从此,冀东皮影进入到平稳发展时期。

当下“全媒体”时代的发展,媒体应用展现出社交化、移动化、智能化、数据化的核心特征,网络信息的覆盖面全、媒介载体以及受众传播面广,媒体内容呈现为视听化的主流表达,在这样的聚合形态平台中,人们会更多地关注具有智能属性以及社交属性的内容,这对当前冀东皮影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一定压力,发展土壤越来越小。

(三)冀东皮影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艺人才流失,传承人培养困难

冀东皮影在发展中不仅面临着时代进步后将会被更高级、更先进的文娱方式所替代的考验,同时皮影传承本身也存在着学艺人才流失、传承人培养困难等问题。

冀东皮影培养继承人的方式目前仍为拜师学艺的传统方式,没有形成系统学习的学校,导致冀东皮影学艺人才流失的局面。随着老一辈皮影艺人的退休、故去,冀东皮影已经到了艺人匮乏的状态。皮影戏的演唱多为长篇剧目,唱词繁重,其曲调、唱法都由老艺人口传心授,需要常年苦练才能掌握,由于演出市场不景气,挣钱又少,年轻人不愿意学,许多老演员收不到学徒,加之系统性枯燥、乏味且漫长的学艺生涯严重打击学员积极性,导致冀东皮影面临传承人断层的窘境。

2.受众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现象

皮影戏的自我生存能力至关重要,唯有保持其活态存在,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才能拥有恒久不衰的生命力。过往皮影戏多在人群聚集的广场等公共场所表演,大家对这种“实体演出”的文化传播方式具有黏度,信息传播方式单一匮乏的年代,百姓会很容易被这项活动吸引,并衍生出一系列周边话题。

然而,全媒体场域下,冀东皮影的社交属性以及文化交融能力可见一斑。而作为痴迷于皮影戏的老年观众,有能力进入剧场的越来越少。而本应作为传承主力军的青年一代从小在城市中成长,受到新兴媒体和流行艺术的影响,对于皮影这种“过时”表演已不再感兴趣。在乡村,青少年观众少、演出市场萎缩,这直接威胁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受众断层严重。

3.演出剧目缺乏创新

传统剧目由于历史局限,情节结构松散,缺乏创新,有些剧目甚至保留着封建迷信思想,再加上演出耗时过长,许多剧目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观赏需求。皮影剧本内容也没有及时创新,很少衔接当今时代背景,多是因循守旧,正如前代研究者汤际亨指出的皮影戏的劣点:“影戏思想可概括为‘封建思想‘团圆主义,前者表现的是升官发财中状元,后者代表的是逢凶化吉大团圆,千篇一律。”[5]剧本的陈旧也是制约冀东皮影传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今,皮影戏的演出剧目依然围绕着历史演义、民间传说、武侠公案、爱情故事、神话寓言等传统题材,例如观众耳熟能详的《白蛇传》《西游记》《牛郎织女》《龟与鹤》等。皮影剧目整体上缺乏对内容的创新,更缺乏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场景时空属性的再造。

4.传播渠道过于单一

自明清时期,冀东皮影传至今日仍然保留着传统剧场演出的表演形式。唐山皮影专业剧团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国营性质的剧团。例如,唐山皮影剧团就是国营性质,剧团演职人员经常深入农村、学校和幼儿园进行表演,积极地培养新一代的皮影艺术传承人。他们不断对剧本进行多元化的改编,以确保每次的演出都能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和启发。第二种是民营性质的剧团。唐山皮影的民营剧团大都是自己组织活动,多处于亏损的状态,剧团的人数也不多,演出的节目大多是传统类的经典剧目,而且没有固定的演出时间和地点,一般的演出活动都是在农村进行,加上可以组织的活动也不多,所以民营剧团并不景气,又由于缺乏创新精神,面临着生存危机。无论是国营剧团还是民营剧团,主要依靠艺人以线下表演的方式进行传播,传播途径过于单一,受众范围有限。

三、冀东皮影与场景传播的融合重構

作为冀东文艺三枝花的首要代表,皮影戏是地方文化的象征,常常在剧院或社区里演出。在文化空间线下演绎的同时,线上的场景构建同样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因为传统民间文艺情景搭建的特殊性与局限性,再加上皮影语言的碎片化、日常话语式的特征,造成皮影演出过程中现实场景与虚拟场景很难切换,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并不是很顺畅。因此,非遗一定要和场景要素相关联,从而获得沉浸式的消费体验。

皮影艺术场景构建的有效传播,需要将传播主体的圈层通过社交媒体联系起来,继而体现出“场景、数据、算法、体验”等非遗传播场景的核心概念,打造媒介技术连接的皮影演出情境。从场景传播的角度出发,“时空一体的全景式构建”“人的在场”以及“叙事性”是构成非遗场景的三个要素。[6]时空一体侧重建构非遗体验的拟态环境并进行情感渗透,人的在场侧重身体参与非遗实践的意义,叙事性侧重通过故事讲述非遗文化,展现核心价值观。因此,冀东皮影应该依据其特有的唱腔腔调、服装服饰、工具道具来还原场景传播的真实性和意义空间,通过创造皮影戏场景中的人物与事件达到时空传播的适配与平衡,从而突出特定时空的人物与事件,对虚实结合的具身性非遗文化进行整体性传播。

可见,冀东皮影的传播方式正从信息传播走向场景传播。场景作为一种能够让人产生互动并且具有沉浸体验的传播方式,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交往需求,从而使人们在情感上获得愉悦。其意义在于,信息传播不再局限于单纯的非遗信息传递、技艺展示,而是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场景建构,推动非遗内容与生活、消费紧密联系,即当下非遗的“信息消费”逐渐转向“场景消费”。

在媒介技术与身体场景融合发展的今天,皮影这种非遗艺术正是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的场景重构,担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使命与重任。在场景互动与精准投放的过程中,皮影艺术的悠久历史以及AI科技的沉浸体验发挥着重要作用,使非遗场景传播彻底打破场域限制,打通了线上线下的全域渠道,并实现了非遗艺术的二次传播。

四、媒介技术视域下冀东皮影数字可视化策略

场景建构对传播传统文化的意义在于,视觉场景可以打破传统文化与个体之间存在的意义上的联系,即重塑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即时场景不仅涵盖针对个体信息的传播场景,同时也包括群体传播的社交媒体场景,也就是说即时场景就是在营造一种环境氛围。那么,利用场景传播的理论和实现方式对冀东皮影的可视化手段进行改革创新,重新激发冀东皮影的艺术魅力,应是当下的重点。

(一)打造全新的冀东皮影场景呈现方式

皮影,以二维的舞台呈现,是控制于指尖的戏偶傀儡艺术,借由巧妙的光影交织和唱腔的细腻渲染,才能将一段段经典剧作演绎得淋漓尽致。皮影造型,非复刻现实,不拘泥于现实之摹仿,而是借助独树一帜的美术语言,塑造理想之美,其造型之道,或委婉内敛,或大胆显著,将难以言表之意,映照于形象之上,让观者在欣赏中领略无形之境界。[7]冀东皮影因用料考究、造型特点突出而独树一帜,但随着冀东皮影发展逐渐没落,其独树一帜的造型艺术也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构建即时场景可以营造出冀东皮影造型艺术回暖的环境氛围。即时场景既包括针对个体的信息传播场景,也包括群体间的社交场景。所谓个体的信息传播场景就是针对用户的需求对用户进行个性化、精准化的定位服务,群体间的社交场景是具有同样需求的群体为交换信息所构建的场景环境。

1.营造冀东皮影造型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传播场景

冀东皮影,汇聚民间美术精华,其造型之妙,为现代设计树立了标杆。它所蕴含的中国文化象征,为当代平面设计注入创新思路,启迪思维无限。例如《舌尖上的中国》(陈晓卿/李立宏,2012-2018)的商业海报,巧妙借鉴皮影艺术精髓,将国风山水以影绘形,捕捉光华和影韵之美,这样的设计,不仅恰到好处地演绎了祖国山川的壮丽意境,更透过温暖的色彩之光,营造出一种深沉的中国情调,为观者呈现一幅幅味觉与视觉的双重盛宴。[8]

皮影造型艺术既然可以应用到海报等平面设计中,同理服装设计也可以借鉴冀东皮影独特的造型艺术特点,针对服装设计师这一群体进行个性化、精准化的定位,设计师将冀东皮影的元素符号融入现代化的服装设计中,构建出时尚传播的即时场景,以达到传播冀东皮影艺术的目的。

2.构建冀东皮影造型艺术在美妆产品设计中的传播场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需求也开始丰富多样,美妆产品是帮助人们追求美的一种工具。近年来,各种品牌的美妆产品流入市场,但比较受追捧的还是韩国和欧美品牌。相比之下,我国本土品牌的受欢迎程度远不如国外品牌,本土美妆品牌可以说物美价廉,在各品牌中属于性价比较高的品牌。但是,很多本土品牌包装样式简单,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够惊艳。

冀东皮影造型艺术充分体现了地方传统文化的特点,因此,冀东皮影也可以借鉴其他优秀文化产品视觉设计的改革方法,针对人们尤其是女性群体对美妆产品的需求,与美妆品牌合作,生产具有冀东皮影造型艺术特色的美妆产品,将皮影设计应用到美妆产品包装之中,以达到宣传冀东皮影艺术的目的。

(二)利用现代数字科技研发冀东皮影主题产品

随着数字科技与媒介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特别是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学习生活中的逐渐渗透,现代信息传播已进入智能传播时代。数字媒体艺术与非遗文化融合带给受众的亲身体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目光定位在情感互动与身体在场的场景化非遗感知体验上,这使得数字技术与移动媒体的属性不断外延,促进冀东皮影场景营造的多元化研发。

1.利用计算机数字动画技术制作皮影动画、电影

皮影作为中国传统的影像艺术,在数字动画的应用还是比较明显的,也制作出反响不错的动画产品。例如,《桃花源记》(陈明,2006)就是经典皮影动画。但是,冀东皮影的数字动画应用还并未明显体现出来。其实,冀东皮影可以利用数字动画技术创作出表现地方特色的动画产品。不仅如此,冀东皮影还可以进行创新,在以往的皮影动画作品中,虽然利用计算机数字动画技术将皮影制作成了动画,但其制作的都还属于二维动画,冀东皮影可以将数字动画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制作出具有三维甚至四维立体效果的动画产品。

2.开发具有操控机制的皮影互动游戏

网络游戏就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玩家在线上虚拟环境下对人物角色及场景按特定游戏规则进行操作以达到娱乐消遣和脑力开发的数媒产品。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游戏行业蓬勃发展起来,冀东皮影艺术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虚拟环境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例如,可以将皮影线下实地操控人物的演艺形式转换为具有互动娱乐性质的线上游戏形式。这种富于娱乐性的互动游戏,集皮影展示、演艺、参与、互动于一体,沉浸式的用户体验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对冀东皮影艺术产生兴趣,还可以为继承冀东皮影事业注入新鲜血液,打破冀东皮影青黄不接的局面。

3.建设皮影数字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简单来讲就是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三維图形图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计算机技术将博物馆以虚拟的三维立体方式展现于网络上。参观者可以在虚拟的博物馆中浏览藏品、获取藏品信息等一系列活动,轻松又便捷。虚拟数字博物馆的建立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满足游客随时随地欣赏皮影艺术的需求。

冀东皮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可以采用线上博物馆的新概念,打造属于冀东皮影的线上博物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有关冀东皮影的各类资料数据库,例如道具数据库、艺人数据库等。对冀东皮影文化知识进行全面的整理与收集,以便参观者可以得到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然后利用VR建模生成冀东皮影数字模型,将在线博物馆打造成具有3D效果的环境,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体验。

4.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跨媒介传播

虚拟现实技术需要通过计算机技术打造出立体的三维视觉效果,通过建模和渲染打造冀东皮影的虚拟表演环境。在推进冀东皮影数字化的进程中,不仅要确保其在数字世界中的真实“存在”,更应积极创新数字化内容,充分结合VR、AR、3D等前沿技术和元宇宙的崭新概念。通过这些技术,冀东皮影的历史脉络得以细致梳理和展示,古老的场景得以复活并赋予新的生命力,传承人的风采和绝技也能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此外,皮影的动作细节和背后的传承故事也能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得到深入挖掘和呈现,从而创作出既有特色又充满创意的数字化内容。这种虚实结合、融合共生的方式,不仅能让冀东皮影这一文化遗产在物理世界中继续传承,也能在数字世界中大放异彩,让更多人领略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实现文化遗产的双重呈现和交相辉映。

利用数字孪生技术,还可以对冀东皮影的数据进行全面采集分析,跨媒介创建冀东皮影虚拟影像和数字模型,不光解决了冀东皮影成品保存的难题,也降低了冀东皮影的制作难度与成本。对冀东皮影可视化手段的创新,不仅构建冀东皮影全息跨媒介的视觉场景,更有利于皮影艺术传播与共享。

结语

当下,场景传播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推广的有效途径,在媒介技术的加持下,超越时空的全息投影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带动皮影艺术在数字技术场景构建的环境中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总结冀东皮影数字可视化场景传播的时空场域与媒体属性,可以发现其本质是基于新媒体技术的身体在场与皮影戏媒介互动行为所产生的具身性体验。在现代数字科技与元宇宙技术的推动下,将冀东皮影的戏曲唱腔、表演方式、制作工艺等传统优势与声光电等可视化场景交互融合,營造真实与虚拟互嵌的媒介延伸场景,是皮影戏未来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韦曦.智能传播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场景传播研究[ J ].传媒观察,2021(12):62-68.

[2][3]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38.122.

[4]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志·第79卷:文化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522.

[5]郑心.浅谈唐山皮影艺术在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 J ].中国民族博览,2016(06):109-110.

[6]顾炳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景传播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23.

[7]崔永平.略论中国皮影戏艺术[ J ].文艺研究,1993(03):55-65.

[8]上官大堰.融合与嫁接——结合传统皮影人物造型的当代动画角色的设计实践[ J ].装饰,2013(07):88-89.

【作者简介】  赵 征,男,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媒介文化、新媒体运营研究;刘华欣,女,河北沧州人,唐山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新媒体传播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媒体环境背景下冀东皮影发展口述史整理与传播研究”(编号:HB19XW005)最终成果。

猜你喜欢

冀东皮影
冀东地区野生大豆幼苗期耐盐碱特性鉴定
冀东麻地岩体铷等稀有金属元素赋存特征
月光皮影
月光皮影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皮影的来历
冀东地区草塘坨航磁异常的查证效果
皮影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