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下“创·兰州”课程体系的构建

2024-04-25韩元明

当代家庭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构建新时代

韩元明

摘 要: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要的意义。作为国家级综合实践基地,兰州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学校积极践行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大力构建涵盖“绚丽甘肃、生态兰州、创新之城、九曲不回”四大板块的“创·兰州”课程体系,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02-0121-03

*此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劳动教育专项”课题“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下‘创·兰州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S[2020]GHBZX021)的研究成果。

当今中国的基础教育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新时代背景下大力开展劳动教育,对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积极探索“五育融合”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1],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由此被提上议事日程。各地就如何建设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科学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作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这为区域和学校推进劳动教育规划、劳动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方向和依据。兰州市中小学生实践教育学校立足兰州地域特色,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着力打造富有兰州地域特色的“创·兰州”课程体系。

一、“创·兰州”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劳动教育肩负着塑造学生积极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公民的重要使命。“创·兰州”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五育融合”目标一致,坚持劳动育人理念和创新理念。

(一)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强化对劳动观念的培养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创·兰州”课程体系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应立足于人的整体发展,融合多学科知识,在劳动育人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和各种社会、自然要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二)遵循科学规律,注重劳动过程中手脑并用

“创·兰州”课程体系遵循教育心理学原理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劳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劳动的同时,注重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精心安排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增强体质、增长智慧、塑造良好品格。

(三)坚持传统与创新结合,彰显新时代特征

在引导学生继承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创造奉献的优良传统的同时,也应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关注劳动新样态、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创新劳动实践形式,满足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应积极探索适应当前环境和条件的劳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应鼓励基于实践探究、基于项目式学习、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创造性劳动,实现课内和课外、线上和线下、脑力和体力、传统和现代相辅相成的劳动教育模式,进一步彰显时代特征。

(四)深挖地域资源,彰显兰州特色

如何进一步挖掘兰州地域文化资源,促进兰州市中小学生实践教育学校课程纵深发展,如何让这门课程兼具本土文化特色和独到魅力也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创·兰州”课程体系中的“绚丽甘肃”“生态兰州”“创新之城”“九曲不回”四大板块,是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所建的劳动教育场馆。这些场馆建设彰显金城兰州、陇原大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以“立德树人、实践育人”为核心理念,全方位构建“创·兰州”课程体系下的22间劳动实践场馆群,打通各场馆之间的课程载体,通过把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充实劳动育人的全过程。

二、基于地域特色构建“创·兰州”课程体系

新时代劳动教育落地生根的主要路径是课程。兰州基地在顶层设计“创·兰州”课程体系时,将“没有劳动就没有创造”的劳动教育理念融入“绚丽甘肃、生态兰州、创新之城、九曲不回”四大板块的“创·兰州”课程体系,通过非遗文化体验、生态文明教育、工程教育、生活教育等方式开展不同层次、形式和内容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手脑并用”,实现“知行合一”,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基于地域非遗文化体验的“绚丽甘肃”课程建构

作为省会城市,兰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资源,学校基于这些资源设计开展“绚丽甘肃”课程,让学生体验兰州太平鼓、兰州刻葫芦、兰州牛肉面、兰州面塑、兰州剪纸等一系列兰州特产和非遗文化。

“绚丽甘肃”课程依托兰州本土地域文化,强调真实情境体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文化體验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局限于对某种技能的掌握,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我要开兰州牛肉面馆”“兰州土特产营销”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策划实践能力,“这就是兰州”微视频制作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整合与发布能力。

在“我要开兰州牛肉面馆”课程中,学校通过精心设计的6课时学习情境,让学生体验分工合作完成面馆设计,然后进行和面、拉面、熬汤、煮面、品尝、推销等实践活动。接着让学生围绕“兰州牛肉面为什么风靡全国”这一主问题进行项目式学习和探究。当学生达成初步共识后,学习主题可再次延展——兰州除了牛肉面,还有更多可走向全国的其他本土特产如苦水玫瑰、兰州百合、皋兰软儿梨、兰州高原夏菜等。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土特产,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调查、分析、假设,最终设计出一份完整的兰州土特产营销方案。

(二)基于地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兰州”课程实践

曾经的兰州因空气污染被称为“黑兰州”,如今的兰州则有“兰州蓝”的美名,空气愈发清新。为使“兰州蓝”成为常态,让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兰州”课程应运而生。课程中的无土栽培、校园环境监测、挑战PM2.5、防止水土流失、“塑战塑决”、家庭水培、豆芽菜之旅、“草木有痕”等课程颇受学生欢迎,学生可通过农事体验、环境保护、植物培育等活动,在劳动实践中感受生态之美,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校园环境监测”和“挑战PM2.5”等课程关注生态微环境,充分借助和利用学校已有的环境资源,以培育学生科学的生态观为目标,通过真实情境与跨学科主题的创设,整合各学科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实验和体验中观察、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学校习得基本劳动技能后,可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田间地头、果园林地、厂矿企业,在劳动实践中“手脑并用”,体验“知行合一”。在兰州皋兰古梨园研学时,学生耕田犁地,认识传统耒耜,体验摇耧播种;在“夯歌飞扬”活动中,学生合力提起木夯,感受团队的力量;在“碾磙转转”活动中,学生推动古老的石碾,感受前人的智慧;在“植物敲染”活动中,学生用从黄河边捡来的黄河石,以采摘的鲜花、百草为材料,敲染出个性化的植物画作。

(三)基于学生创新素养提升的“创新之城”课程优化

纵观历史,兰州从不缺乏创新精神,彩陶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都在这里被赋予更多新鲜的内容。

关注手脑并用的“创新之城”科技实践类课程如创客、工程创意搭建、电子创意搭建、机械创意搭建、3D打印、玩转A4纸等陆续诞生。

机器人课程涉及物理、数学、计算机等多门学科,学校已研发出数门结合生活实际,内容、难度各不相同的机器人课程,如“智能风扇”“机器人足球射门”“机器人大作战”等,让学生在游戏竞赛中了解机器人的结构以及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机器狗”“认识循环”“神奇的眼睛”“智能台灯”等可让学生认识各类传感器;“智能存钱罐”“信号灯”等可让学生了解变量在机器人编程中的应用,进而感受编程的魅力。

在“机械创意搭建”“电子创意搭建”等工程技术类课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实践,掌握多种搭建技能,综合运用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教师通过木条、电子元件、成套器材等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完成具体的物品制作。这些课程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创意设计、动手操作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

(四)基于兰州精神赓续的“九曲不回”课程探索

历史上的兰州人民为战胜自然环境的诸多挑战,展现出顽强的生存能力,这种能力是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勇气的延伸。为了传承这种兰州精神,学校打造“九曲不回”课程,开展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

学校带领学生到社区、养老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开展服务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培养自理能力、自立精神及爱劳动的态度。每次活动结束,学校会考查学生是否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习惯,是否能主动与家人、老师、同学分享劳动的体验和感受,努力构建家校社共育的劳动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

针对学生认知、实践、创新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学校进一步对非遗文化体验、生活教育、工程技术搭建等项目课程进行细分设计,让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呈现不同层次和网络结构,让学生学会尊重劳动、热爱生活、热爱家乡。

三、基于办学理念下的“创·兰州”课程体系实施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立德树人、实践育人”,学校立足主题劳动实践活动,让每一名学生学有所获、劳有所得。课程顶层设计遵循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原则,开展具有主题化、序列化、精细化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

课程着重培养五至八年级学生的认知、实践、创新等关键能力,找准学习切入点,对非遗文化体验、生活教育、工程技术搭建等项目课程进行细分设计。例如,布艺类课程涵盖手工缝纫与绣制、沙包缝制、汉服秀等活动,种植类课程涵盖育苗、施肥、采摘、收获、售卖等活动,搭建课程涵盖桥系列、挖掘机、創意家电、投石机等活动,使得不同层次劳动教育模块下的课程内容呈现体系化分布。

在原有劳动教育的基础上,采用专题教学方式细化课程设置:五年级采用生活教育+非遗体验(课程自由选择)+1(“生态兰州”劳动体验或劳动技术创新创造项目二选一;七、八年级采用生活教育+绚丽甘肃(课程二选一)+1(“生态兰州”劳动体验、劳动技术创新创造皆为必选。

课程力求精心策划、合理安排,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与实践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在课程、活动等方面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使学生接受适合的教育和锻炼。打破单一形态劳动教育实践的弊端。

“立德树人,实践育人”不仅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更是我们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行动指南。学生通过来校参加1~5天的新时代劳动教育研学实践营,参与22个专业场馆、20亩劳动场地以及营地生活教育活动,形成“专业教室-劳动场地-营地生活”的立体育人模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下的“创·兰州”课程体系,实施新时代劳动教育,应坚持劳动教育课程化、核心素养校本化、课程结构体系化的原则。建立“基地+学校”素质教育模式,推动综合化、跨学科、跨领域、项目化、生活化的课程建设,坚持学科课程基地化、学习空间场馆化、功能教室主题化、特色课程博物馆化以及地域多元化发展方向,让学校劳动实践教育课程建设打开新格局。这样的劳动教育课程实践研究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区域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索具有积极意义。

(责任编辑:谢蓓)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

[3]张丽丽.构建特色劳动教育体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J].天津教育,2023,(31):21.

[4]张敏.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模式与建议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3,(08):3.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构建新时代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