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景观与归乡游子:澳门回归以来在内地电影中的形象建构

2024-04-25马浩艺郝达瑞

电影评介 2024年2期
关键词:香港电影城市形象澳门

马浩艺 郝达瑞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介,不仅仅是艺术表达的载体,也是城市形象呈现的窗口。城市形象是电影“城市性”属性的银幕表现,作为视觉文本的符码组合,蕴蓄着城市禀赋、城市精神、城市文化与城市想象。[1]城市形象在电影中的展现不仅反映了城市的外在风貌,更传递出城市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电影对城市空间的银幕再现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视听延伸,也是文化象征结构的银幕显影。电影银幕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反向照进现实,影响着都市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国澳门因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际遇,成为华语电影不断书写和映现的对象。中国澳门以特定的视觉符码样式得到银幕的反复再现,构成审视澳门的重要文化维度。

中国澳门在电影中的城市形象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不断被改写和塑造的过程。以早期港产片为代表的影片中关于澳门的影像都与“娱乐之都”的角色密切相关,单一的城市形象塑造影响了观影者对澳门的想象与理解。回归之后,随着与内地往来交流的逐步深入,中国澳门才逐渐有了全新的身份认同,并通过此后生产的诸多以澳门为主题或故事背景的内地电影实现了城市形象的蝶变。[2]

通过对澳门回归祖国以来关于电影中的澳门城市形象研究的文献进行回顾发现,以中国香港电影为分析样本展开的研究占据绝大多数,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澳门与中国香港在地理位置上隔海相望,有着相近的文化结构和语言习惯,且由于中国香港相对于中国澳门更具优势的经济与文化地位,使得澳门常常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或其他叙事元素呈现在港片当中。这些影片不但强有力地建构了澳门的城市形象,更以香港本土的文化认同为基础,从而满足中国香港将自身定位为“中心”的文化需求。澳门回归之后,随着中国内地电影业的飞速发展以及众多港澳电影人“北上”,更多的内地电影和合拍片选择将中国澳门作为电影展现的主题或取景地,澳门城市形象也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开始寻求更为多元丰富的城市形象。回归之后,内地电影人开始更多地将目光投向澳门,从不同角度反映澳门风貌和澳门故事的影片开始更多地出现在内地的大银幕上,这也使得人们对电影中中国澳门城市形象的研究可以不再拘泥于中国香港电影,转而去探讨内地电影中所呈现的中国澳门。

本研究尝试归纳中国澳门回归以来公映的澳门相关题材内地电影(含合拍片)对澳门城市形象的呈现方式,探索澳门回归后内地电影对澳门城市形象的视觉建构与现实澳门的关联。回答澳门回归以来的内地电影建构出的澳门城市形象及其背后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更好地利用电影展现更真实、全面、立体的澳门城市形象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回归前后澳门的影像形象演变

澳门城市形象在影像中的历史变迁充分展示出这座城市的历史人文多样性与丰富性。从最初的刻板印象到后来的文化遗产、多元融合等方面的呈现,澳门在电影中的城市形象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而越来越准确地展现这座城市的面貌。

(一)回归前中国香港电影中的澳门形象呈现

1897年,澳门的城市形象首次在纪錄电影《澳门风光》(美国爱迪生电影公司,1897)中出现,自此以后,澳门形象在电影中的呈现经历独特的历史变迁,但始终难以摆脱西方和香港视角中“永远的他者”。由于毗邻香港且有娱乐文化的加持,澳门得到众多香港影人的青睐,成为香港电影拍摄的重要取景地。自影片《港澳传奇》(李翰祥,1975)开始,香港电影越来越热衷于刻画澳门的“纸醉金迷”。在早期香港电影的呈现中,澳门被构建为“娱乐之都”的代名词,商业化、娱乐化的形象被不断强化,渐渐忽略了对其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展现与表达。在香港电影中,澳门经常被导演作为“替身”角色来使用,尤其是发生在过去的电影故事。澳门保留了较多完好的历史建筑和区域,这为香港电影的取景拍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电影《胭脂扣》(关锦鹏,1987)的拍摄过程中,关锦鹏导演通过搭景,把亚婆井前地塑造为香港的摆花街,十二少倚坐窗台看着如花离开的场景中便可见到典型的葡式长形窗户。

受到其自身的文化认同需求影响,香港电影倾向于将澳门作为一种“他者”来呈现。[3]这种呈现方式使得澳门在香港电影中常常被赋予一种异国情调,作为情节的背景或情感的象征出现。“他者化”往往过多强化澳门的外在特征,却忽视了其内在的文化多元性和真实价值。刻板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观众对澳门的认知,使人们对澳门的了解局限于其商业娱乐产业,而忽略了其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电影制作技术和创作思路的不断发展,澳门城市形象开始呈现出多样性,例如电影《游龙戏凤》(刘伟强,2009)中,澳门不再仅仅是一个现代都市,而是被描绘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老城,其街道巷陌、西方建筑和文化传承都得到更为真实的呈现。

(二)回归以来内地电影中的中国澳门形象呈现

回归祖国后,中国澳门作为一个独特的城市主题在内地电影中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探索。内地电影制作人开始以更加客观和多元的方式呈现澳门,不只注重对其欧洲风格城市景观的展示,更注重对离散多年归乡游子形象的塑造。例如,《一切都好》(张猛,2016)关注在澳门奋斗的内地年轻人,使澳门成为故事的背景或情节的元素,并将街头艺人的表演等澳门的本土艺术和人文气息融入其中。内地电影中的澳门形象逐渐从“娱乐之都”的刻板印象解放出来,呈现出更为真实、立体的一面。

越来越多的内地电影人选择将中国澳门作为题材或取景地,以电影呈现澳门的风貌和故事。例如电影《妈阁是座城》(李少红,2018)在充分展现澳门地标性建筑魅力的同时,融合集体记忆的元素,强化澳门与内地关系的互动和情感的联结。此外,内地电影更注重展现澳门社会文化的多样性。特殊的历史使得中西方文化在澳门交汇融合,至今澳门依然保留着丰富的葡式建筑风格和餐饮、宗教、节庆文化,这些赋予了澳门独特的人文特征。而这样的人文特征在回归后的内地电影里被更多的关注和展现。例如《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薛晓璐,2016)中大量出现的融合东方美学的葡式建筑和澳门街巷景观,以及官也街的特色美食;《又见莲花》(袁炜/高桐,2019)在表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澳门神像雕刻的同时,也将千百年来守护澳门的“妈祖文化”融入其中。

内地电影更多地从小处着眼,挖掘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进而表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互动和融合,并以此强调澳门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进而展现回归后澳门城市的多元化发展,不断丰富着澳门回归后呈现出的新形象、新面貌。它给观众提供了一个新的窗口,使其更深入、充分地了解澳门回归后的城市变迁,以及澳门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社会的新形象,这有助于人们更清晰、立体、全面地理解澳门回归后的蓬勃发展以及内地与澳门之间的深刻联系。

21世纪以来,伴随着澳门在“一国两制”下的飞速发展,展现澳门城市形象和民众生活的内地影视剧不断涌现,创作者开始更多地关注澳门的时代变迁、文化遗产和人文风情,试图将澳门从商业化的形象中解放出来。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内地和澳门在影视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澳门人家》(刘逢声,2019)、《湾区儿女》(史卫强/周海军/潘秋婷,2020)、《青春之城》(郑桦/杨振宇/王硕/潘秋婷/孙皓,2023)等反映新时代澳门人奋进生活的影视作品在央视热播,剧中既有对澳门的各地标性建筑、度假村综合体场景的展现,也有对城区街道、日常生活的反映,同时展示大量的澳门品牌服装、珠宝、手信、文创等产品,并深度挖掘了独具港澳特色的疍家文化等历史人文元素。[4]

二、内地电影中澳门形象新特征及其建构视角

(一)“他者”形象的游戏化表达——香港兄弟视角的延续

长期以来,中国香港电影总是将中国澳门建构为种种天堂或地狱式的、奇观化的、他者的形象,以澳门都市奇观为代表的视觉符号和“刻板印象”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澳门城市形象的丰富性和延展性。[5]中国香港电影对澳门城市形象的塑造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早期香港电影涌现出的众多经典影片中对澳门的描绘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渗透至大众文化和观念中,成为澳门城市形象的一部分。香港电影的长期影响使得内地影人在影片中呈现澳门形象时会或多或少留下港片的印记。

因此,内地电影在呈现澳门现代化的都市奇观时,虽然在表现形式和风格上更显多样化,但依然逃脱不了大型商场、奢华酒店、摩登建筑等娱乐场所。例如王晶执导的《澳门风云》三部曲(王晶,2014、2015、2016)、李少红执导的《妈阁是座城》(2018)都强调了澳门作为繁华都市的一面,这些奇观构成内地电影中澳门的主要景象,同时又与内地的发展轨迹彼此汇聚,呈现出对内地镜像式的观照和折射。但与中国香港电影有所区别的是,内地电影中对澳门娱乐文化的展现更倾向于一种“游戏化”的表达方式,并将喜剧元素、情感元素融入其中。例如《澳门风云》系列主打喜剧和动作元素,把澳门娱乐活动作为一种展现人物矛盾、剧情冲突的游戏,这与20世纪末同样由王晶执导的《赌神》系列(王晶,1989、1994、1996)形成鲜明对比;还有《妈阁是座城》把澳门娱乐场所塑造为观照人性的“浮世绘”意象,并以此来折射主人公的感情经历,电影从女性视角出发,讲述了一场孤注一掷的爱情游戏。

(二)内地城市的观照式呈现——内地母亲视角的展开

与过去不同的是,澳门回归后的内地电影在呈现奇观的同时,开始更多地关注澳门的历史和文化,将澳门的历史和人文风情融入其中。例如《澳门往事》(徐子牧,2009)、《又见莲花》(袁炜/高桐,2019)等带有献礼色彩的影片,通过叙事和画面的方式,展示了澳门的殖民建筑、街道巷弄、非遗传承等,彰显了悠久的历史底蕴。纪念澳门回归20周年的献礼影片《又见莲花》就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角度对澳门形象进行有益补充,这部电影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出发,展现澳门回归前后神像雕刻技艺传承过程中传统手艺人与客人的关系,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追思和探寻,并通过“盛世莲花”的雕刻过程展现出回归以来澳门日新月异的发展。

澳门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现实地位,和内地有着紧密的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紧密联系。内地电影对澳门城市形象的展现也意在强调澳门与内地的这种内在联系,以及通过澳门与内地的关系折射内地发展。在内地电影的视觉呈现下,殖民文化下的建筑、美食等都被中华文化所吸收,甚至视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6]例如电影《十月初五的月光》(叶念琛,2015)虽然在主教山教堂、福隆新街、疯堂斜巷等带有欧式风格的取景地拍摄,但在叙事层面却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讲述了澳门回归祖国背景下,几对青年男女面对人生悲欢离合,如何回归初心做出爱情选择的故事。

此外,内地电影中的澳门与内地关系往往被赋予情感上的联系。创作者们通过赋予澳门“漂泊游子”的角色形象,展现澳门与内地之间的情感纽带,唤起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和作为华夏儿女的归属感,使澳门成为游子情感寄托的象征。例如电影《一切都好》中,澳门被设定为北京父亲的小女儿生活的地方,这种关系的并置从文化上、亲情上达成高度契合,强化了澳门与内地之间的情感联系,将两地之间的关系从单纯的地理联系转化为更为深刻的情感纽带。

三、内地电影中澳门形象书写的受制因素

基于以上论述,可以进一步探究形成回归后内地电影澳门城市形象的原因,具体可以归纳为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

(一)政治因素——身份转变

近年来,新主流电影以丰富的题材选择、类型上的融合与互渗、小人物的视角选择等,将主流价值与电影的商业性进行完美契合,并将主流意识形态蕴含于情节发展之中,让观众在沉浸于剧情的同时主动接受并认可电影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说,呈现出叙事创新、视听独特的新主流电影,满足电影观众多样化的观影需求。

作为“一国两制”实践的优质范例,澳门回归祖国20多年来,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社会保持稳定和谐,多元文化交相辉映。自然要通过电影展现出其蓬勃发展的形象,并结合“游子形象”和“回歸叙事”,突出澳门与内地的紧密联系。[7]

身份的转变意味着新的角色与历史使命,在澳门回归后,内地电影在塑造澳门形象时常强调澳门的现代化、繁荣和安定,以及回归祖国后新的发展成就,一定比重上减少对于博彩元素的展现,更多地突出地理风貌、历史背景、多元文化和城市风格,以传递澳门回归祖国后蓬勃发展、多元发展的样貌。

国家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规划后,澳门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澳门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进一步提升澳门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作用,保持澳门经济多元发展并长期繁荣稳定。澳门作为归家的“游子”,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迎来新的身份角色及历史使命。中国澳门与中国香港及中国内地将紧密联系,更多的交流内容与机会的出现促进彼此之间的深度融合,更高层次地参与国际事务并提升国际话语。澳门在长期的对外交往活动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电影也通过澳门历史与现实的交相辉映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的表达。

(二)经济因素——制片模式

21世纪以来,中国内地与港澳地区逐步建立起更为紧密的经贸关系,在电影产业方面,许多港澳影人纷纷北上拍片,内地资本也开始更多地涌入港澳电影产业。新时代,随着粤港澳融合进程的不断加速,国家大力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发展影视产业成为澳门经济“去单一化”的重要环节,对澳门影人而言,这是拓展市场的新契机,但也意味着新的挑战,其中之一便是如何适应内地的市场环境,特别是如何表现国家、民族、历史等议题。

在内地与澳门电影产业不断融合的背景下,两地合拍片出现新趋向,创作题材不再局限于本土化的城市景观,而是在保持其固有风格的基础上,越来越多地融入内地电影主流。它们或以新角度和风格讲述中国故事,充分利用澳门独特的城市景观,以独特的地理空间作为电影故事的内容空间,不仅是情节发生、发展的空间,亦可形成独特的视听景观,在内容与影像方面展现独特的气质,更易被电影观众理解并接受;或挖掘澳门与内地的深层联系,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累积的历史、神话、故事等都是影视创作的丰沃土壤,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让观众通过影像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在银幕上呈现出别样的家国情怀,澳门以“游子形象”触发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在“回归叙事”中触及国家与民族等议题。

(三)文化因素——中西古今碰撞

澳门回归后,中央和澳门特区政府都高度重视澳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神像雕刻、南音说唱、妈祖信俗等非遗文化和技艺也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同宗同源的历史与文化,将澳门与大陆紧密联系在一起,并积淀成澳门独有的气质与风貌。

回归后的澳门成为重要的中西方文化交流平台,这也给电影人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間,街道巷陌的历史建筑、特色美食和非遗技艺成为内地电影中不可或缺的表达元素。电影创作中随处可见多元文化的身影,语言彰显澳门独特的地理空间与文化特色,粤语及普通话在澳门人的日常生活、工作、文化娱乐活动中被经常使用,富有特色的语言成为电影中的台词及潜台词;澳门的历史建筑、特色美食等亦可作为核心情节融入到电影的叙事之中,观众在情节发展之中,游历澳门城市景观、品尝澳门特色美食,澳门的城市空间既承载着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又成为电影剧情的内容元素之一;澳门的多元文化亦可体现在人物塑造上,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展现、人物关系的搭建、人物图谱的呈现等都与故事空间、城市特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高度的文化融合给予内地电影人更为多元的文化创作视角与空间,使得电影不再拘泥于对浮华都市的单一表达,增添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底蕴。

内地电影还会更多地反映外来移民、文化冲突、城市转型等多种澳门社会样貌,澳门的历史与现状赋予澳门独特的经历与视角,澳门城市所经历的社会历史与现实在国内其他城市亦有所显示。在内地电影中呈现为“异乡”以及城市对人的“异化”,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影像与现实发生勾连,青年人离开家乡进入城市,作为外来人口的“新移民”与本地土著之间的交集与冲突,以及故乡成为“他乡”的文化冲突等,暴露出中国城市电影在面临城市转型时的困境与难题。澳门的城市样貌已经成为一扇展示的窗口,无数内地观众试图通过中国澳门来管窥中国当下城市转型所面临的难题,并引发观众深层次的思考。

结语

中国澳门回归以来,内地电影中的澳门形象从欲望之都、娱乐之城等西方与资本的符号发生转向,成为与内地其他城市景观并驾齐驱的平行叙事空间,内地与澳门如母子之亲缘关系互为镜像、和谐共生,在精神上相依相恋,在时空中相守相望。中国澳门的城市形象在内地电影中从单一逐渐演变为多元,逐渐摆脱中国香港电影的“他者”视角,重新构建起新的澳门形象,在以往以中国香港电影为主建构出来的固化的澳门印象基础上,注入内地元素,以更加包容全面的视角展现澳门的都市景观以及作为归乡游子的文化身份。同时,澳门与内地的联系在内地电影中得到突显。随着内地与澳门往来的不断加深,对澳门的更多视觉形象进行挖掘、探索新的空间能指的必要性逐渐加强。因此,未来的相关电影创作需要平衡现代化与历史传承、文化的独特性与多元性,进一步深挖澳门的历史文化,打破刻板印象,塑造更为立体、真实的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朱怡蓉.电影符号学视角下的城市文化名片[ J ].声屏世界,2022(15):54-56.

[2]姚睿.当代华语电影中澳门的视觉形象与文化再现[ J ].当代电影,2021(08):107-112.

[3]马希雯.想象与镜像:香港电影对澳门形象的建构[ J ].新闻春秋,2014(04):75-85.

[4]张宇奇.符号学视域下影视文本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以电视剧《澳门人家》为例[ J ].新闻知识,2022(01):79-84.

[5][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2.

[6]刘茉琳.华语电影中的澳门形象转变研究[ J ].当代电影,2019(08):170-173.

[7]韩丛耀.澳门视觉形象传播理论研究[ J ].中国出版,2017(06):35-38.

【作者简介】  马浩艺,男,河北南宫人,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影视传播、新媒体传播、视觉传播研究;郝达瑞,女,河北邯郸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影视艺术传播与影像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3年中国传媒大学教学改革基金项目“视听传播前沿问题研究”(编号:CUC23CGJ26)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香港电影城市形象澳门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论1930年代上海与香港电影的多元互动关系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澳门回归日
香港电影:似水年华,如“影”随形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
许冠文喜剧与香港电影本土化
香港电影要造本土“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