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价值取向的建构

2024-04-25张智华梁天宇

电影评介 2024年2期
关键词:题材价值

张智华 梁天宇

中国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網络剧的价值取向不是简单直白的宣讲,而是潜藏在剧集的画面、声音与时间之间,通过视听语言、人物设计等完成价值取向的建构,例如《白夜追凶》(王伟,2017)、《无证之罪》(吕行,2017)、《沉默的真相》(陈奕甫,2020)、《隐秘的角落》(辛爽,2020)、《谁是凶手?》(孙浩,2021)、《你安全吗?》(曹盾/杨彪,2022)、《开端》(孙墨龙/刘洪源/老算,2022)、《猎罪图鉴》(邢键钧,2022)、《漫长的季节》(辛爽,2023)、《回响》(冯小刚,2023)、《尘封十三载》(刘海波,2023)等。因此,本文从审美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和商业价值取向等三个维度,结合视听语言、人物设计与传播策略等方面的具体案例对中国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价值取向的建构策略进行深入分析。

一、审美价值取向建构

视听觉是人类重要的感知神经,在人类认知世界和真理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关视觉文化的各种学说被用于分析影视艺术,屡屡阐发洞见。[1]相比于其他美学表达形式,视听语言带给人们更直观的感受,能在更短时间内对受众产生冲击。作为一种借助影像表情达意的艺术,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围绕视听语言已建立起完善独立的艺术修辞。因此,分析视听语言有助于理解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的审美价值取向建构策略。

(一)视听狂欢塑造后现代主义美学景观

苏联文艺学家米哈伊尔·巴赫金提出狂欢理论,他认为狂欢颠覆了原本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和社交距离,取而代之的是狂欢、喜悦的特定世界观,全民都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其中的乐趣。[2]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以夸张的台词表演和具有冲击力的视觉表达,将碎片化信息迅速地拼贴在一起,刺激人们的精神和审美欲望,体现了狂欢的精神,成为体现后现代主义美学倾向的奇特景观。

碎片化镜头的迅速组接是后现代主义影视作品审美价值取向的典型特征之一。曹盾执导的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你安全吗?》聚焦时下热点的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在视听语言表达上也贴合互联网语境下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价值取向。剧中,导演以几乎每秒一个镜头的速度娴熟地将娱乐场所内酒水的碰撞与人群的欢呼剪辑在一起。镜头间扭曲变形的转场方式,绚烂夺目的色彩搭配,电子音乐的轻快节奏,加强了视听的动感效果。当不法分子窃取人们的个人隐私时,平行蒙太奇连接了冰冷的信息进度条特写和浑然不觉的众人喧闹依旧的场景,颇具后现代主义“赛博朋克”的审美趣味。在表现两位主人公秦淮和周游第一次交手的片段时,导演的处理也十分巧妙。曹盾没有遵循传统的视听手法,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舒缓的管弦乐取代了急促的鼓点,追逐的场景也由升格加以替代。慢中取动的新颖手法完成了对传统的大胆解构,反映了后现代主义的审美价值取向。

在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中,创作者擅长运用戏剧化的光线设计营造诡谲惊悚的景观。《谁是凶手》在展现主人公老师夏金兰遇害的场景时,孙皓导演逆向思维选择温暖的阳光作为主要光源,以极富冲击力的处理方式塑造出戏剧化效果:受害者躺在冰冷的地板上,橙色的光线从屋外投射在她的面庞上形成伦勃朗光①的典型明暗分区。随着镜头的缓慢拉远,夏金兰面带僵硬的奇怪笑容,身下的鲜红血液在明亮的地板上格外醒目。此时,高长调的画面并未如往常一般给予观者足够的明快与温暖感,反而因为凶手巫术仪式化的作案手法而呈现出诡异的氛围。当冷小兵和夏木推理沈雨设计让何伟光产生梦魇的过程时,场景中的光线设计也较为精妙。导演不仅使用低调布光的技巧渲染沈雨制造的现实“噩梦”的诡异气氛,更在众人将要分析出真相之际,借助电源跳闸的设计让原本光线充足的环境瞬间陷入黑暗,将思维空间的恐怖诡异景观代入现实世界,令人不寒而栗。

故障艺术也是中国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中颇具后现代主义美学色彩的表现方式。所谓故障艺术是指一种在画面中模仿电子显像设备故障状态的视听手法,常用以表现“意外的突变和缺憾的美感”[3]。每当《心理罪》(五百,2015)中刑警邰伟回忆自己在贩毒集团当卧底的痛苦经历时,画面上就会出现剧烈的晃动与电信号的彩色噪点破坏画面的稳定性。借助故障艺术本身的残缺与失真,唤醒受众潜意识中的损坏记忆,进而产生感同身受的心理暗示,直观又新奇地体现出人物回忆时所承受的心理伤害。

(二)真实再现传达现实主义审美价值取向

自《白夜追凶》《无证之罪》起,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一直坚持运用精良的视听语言追求真实效果,为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现场感。2020年,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在现实主义美学表达上持续发力,通过真实再现的视听语言建构现实主义审美价值取向的手法日益成熟。利用视听语言对自然环境的逼真复现,是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建立现实主义审美价值取向的基础。

剧集中人物关系的呈现、矛盾冲突的展开受限于自然环境,精心设计的自然环境能有效提升真实的视觉观感,所以对自然环境的再现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剧集的审美价值取向。例如,由欧豪主演的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胆小鬼》(张晓波,2022)将故事背景设计在世纪之交的一座东北小城中,通过十年间发生的两起跨时空却高度相似的命案,讲述了一个关乎人性善恶的青春故事。为了让故事内容真实可信,导演借助视听语言着力表现出小城的冰冷萧瑟。剧情始于一次抢劫案件:灰蓝色的天空下,白色的水蒸气弥漫时而遮挡视线,褪色的建筑和雕塑已覆盖上厚实的积雪,路边雾凇沆砀、寒风呼啸、人烟稀少。在白茫茫的风雪中,一伙恶徒残忍地杀害了无辜的厂长并劫走了工人们四个月的工资。《胆小鬼》全方位展现了衰落的东北老城,严寒的自然环境让突然出现的暴力犯罪显得真实可信,增强了剧集的沉浸感与真实感,体现出显著的现实主义美学价值取向。

值得一提的是,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在视听语言上的真实再现不是对现实环境的机械搬运。正如美国学者弗·杰姆逊指出,现实主义并不是镜像般被动地复制现实世界,“摹仿现实中发生的一切,那将是很枯燥无味的,同时也歪曲了现实主义”[4]。有时,创作者会利用视听元素重建犯罪现场,还原犯罪过程,通过虚拟现实的方式帮助观者更好地理解悬疑案件背后的推理逻辑。在《猎罪图鉴》中,沈翊要求杜城对自己在辉格酒店的行动轨迹进行复盘。导演并没有选择传统的情景再现手法,而是通过镜头语言让沈翊进入杜城的讲述时空,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全程观察案件的经过,并结合现实时空中沈翊的观察建构出真实可信的推理世界。同时,当画面展示沈翊在案发现场的观察时,引入杜城的声音旁白,从而贯通了多维时空。

由此可见,创作者们可以娴熟地运用多种视听语言手法展示富有真实感的影像效果,进而传递出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在审美价值取向上对现实主义美学的实践。

二、社会价值取向建构

中国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以展现侦破案件、维护法治社会为主要内容。在社会价值取向上,传递出赞美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关注边缘群体的人文主义精神和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人是戏剧的主人公,对事件起到支配作用。作为表现人类高智商活动的剧集,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容易引起观众注意的是剧中鲜活的人物设计。剧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质和行为举止,在潜移默化中透露出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的社会价值取向。因此,分析人物设计有助于理解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的社会价值取向建构策略。

(一)主要人物塑造承载社会核心价值

不论是《法医秦明》里严谨细致的法医秦明,还是《白夜追凶》中睿智沉稳的刑侦支队队长关宏峰,抑或是《沉默的真相》里舍生取义的正义检察官江阳……在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中,创作者们通常会将主要人物,特别是主人公塑造为“卡里斯马”型人物。所谓“卡里斯马”型人物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超越世俗、富有神圣感召力的伟大英雄人物。学者王一川认为:“卡里斯马”代表了文化内部价值体系,是“赋予混乱以秩序的特殊力量。”[5]因为“卡里斯马”型人物代表了社会核心的文化价值观念,所以具备“卡里斯马”特征的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中的主要人物能够体现剧集的社会价值取向。

首先,當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的主要人物自身可以有不足,但在重大问题上应当具备非凡的勇气,坚持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开端》中的肖鹤云,是一个在无意间卷入时空循环的游戏架构师。起初肖鹤云的身上有着固执己见、冷漠无情等诸多性格缺陷,他在有机会可以正常离开公交车后,拒绝与希望报警解救其余乘客的李诗情一起行动。在肖鹤云看来,善良和勇敢应与能力相匹配,而李诗情的举动只会增添麻烦。但随着时间推移,肖鹤云也逐步意识到自私性格的弊端,其人物性格向勇敢负责、博爱尚义方面发生转变。在最后的生死考验时刻,强撑虚弱的身体制止犯罪分子,令观众感受到其人物形象的升华。由此可见,在塑造主要人物价值取向时,应当与社会主流观念相统一。

其次,强调主人公的群众属性能够体现集体主义精神的社会价值取向。尽管主人公是剧集中挺身而出的英雄,但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对集体英雄和个人努力的辩证价值观念要求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既要塑造典型人物,又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例如,《沉默的真相》(陈奕甫,2020)中江阳为伸张正义而独自奔走多年,但多年来因为黑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收效甚微。最后江阳的努力感动了众人,在集体行动的配合下制造死亡疑案,引发对“侯贵平案”的重新调查。最后,受害者们获得了迟来的正义和公道。可见,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彰显了人人皆可成为英雄,而英雄应该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最后,对主要人物的塑造也需要兼顾大众对于个人英雄的崇拜情节。在过往古今中外的悬疑刑侦题材艺术作品中,创作者们塑造了如夏洛克·福尔摩斯、赫尔克里·波罗、明智小五郎、狄仁杰等经典人物形象,也奠定了主要人物形象的基调:他们普遍拥有较高的智商和冷静思考的能力,不仅很少判断失误,甚至拥有某项异于常人的技能帮助他们带领众人还原案情真相。他们与犯罪分子之间的较量往往不涉及利益之争,而是正义与邪恶、法律与私刑之间的对抗。[6]因此,在塑造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主要人物时,也需要考虑到其应具备优秀的案件侦破能力,可以在蛛丝马迹之间抽丝剥茧,引导观众穿越悬疑迷雾。

(二)次要人物多维设计映射社会现实

在英国小说家福斯特的文学理论著作《小说面面观》中,福斯特提出扁形人物和圆形人物的区别。所谓扁形人物是由一个简单意念所创造出的“最单纯的形式”;而圆形人物则是给人以新奇感的复杂形象。[7]底特律编辑罗伯特·麦基将维度概念引入人物形象塑造之中,丰富了圆形人物的内涵。在他看来,“维”是人物塑造与深层性格之间,以及人物性格之内的矛盾。优秀的人物形象往往是拥有复杂特质的多维人物,人物性格和行动中的种种矛盾将成为吸引注意的焦点。[8]

从常理出发,主要人物作为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的核心,理应是一个丰满的圆形人物。但是学者付李琢指出,当代悬疑刑侦题材影视剧创作中存在人物塑造悖论。[9]为了让主人公坚持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原本应当立体塑造的主要人物被局限于单一维度、不能存在多义性的灰色地点;而次要人物则可以获得更多维度的塑造,他们的悲欢离合映射了社会现实,他们复杂的行为选择也承载了更多的社会价值取向。

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开端》成功塑造了多位具有鲜明性格特质的圆形次要人物形象,并借助他们体现了社会中普通百姓的缩影。例如,乘客焦向荣是饱经磨难的中年农民工,也是平日里容易被城市发展忽视的人群。该剧在塑造焦向荣形象时,创作者从五种层次逐渐递进。首先,焦向荣以贫苦劳工的形象出现:他蜗居在城市角落的车库,朴素的衣着沾满尘土;其次,因为成绩优异的女儿要辍学打工而焦急却又无能为力,迫于生计登上了投奔工友的45路公交车;再次,焦向荣在车上默默为李诗情提供卫生用品的举动,体现出这个木讷男人的细心和善意;当肖鹤云希望焦向荣能够见义勇为时,人物并没有像英雄般爽快答应而是牵挂是否能够获得奖励,顿时将一个中年男人面对危机时的谨小慎微描摹呈现;最后,他毫不犹豫地加入到制止罪行的行列中。创作者赋予焦向荣辛苦奔波的民工、含辛茹苦的父亲、细致贴心的路人、谨小慎微的普通人、勇敢正义的市民等五层维度。借助次要人物丰满细腻的形象,《开端》努力探讨如何包容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儿童教育、社会贫富差距等深刻的社会议题,试图传递包容平等、关爱边缘群体的社会价值取向。同时,人物关键时刻无谓利益的挺身而出,也体现出对于劳动人民质朴、勇敢和热情的赞美,呈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情怀。

(三)探求人情法理边界的社会价值

美国学者查·德里认为,经典悬疑刑侦题材文艺作品至少需要由罪犯、侦探和受害者组成,三种角色之间可以构成互为对立关系的三角关系。[10]譬如,罪犯与受害者之间构成罪恶情节,侦探与罪犯之间构成猫鼠游戏,受害者与侦探之间构成悬疑谜题。但是,中国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人物塑造颠覆了经典三角关系,“侦探、罪犯与受害者的角色边界逐渐消解,且每两者之间的距离可以无限接近,甚至出现角色间的相互转化”[11]。在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中部分行凶者和受害者的身份界限日益模糊,不论是《隐秘的角落》里一错再错的张东升和朱朝阳,还是《无证之罪》中以极端方式逼迫警方重启妻女失踪案调查的骆闻,或是《开端》中试图以爆炸案为女儿寻求公道的王兴德夫妇……他们虽是触犯法律的施害者但同时也是复杂社会矛盾的受害者。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通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消解角色身份的边界,融入更多人情与现实的考量。人物设计的复杂与多义,传递出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社会价值取向,有助于观众思考社会犯罪背后的问题。

与角色边界消解化不同,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在法律边界上日益明确,剧中人物对法律法规的严格遵守体现出鲜明的捍卫法治与规则的社会价值取向。在《暗黑者》(周琳皓,2014)、《余罪》(张睿,2016)等题材拓荒阶段的剧集还存在办案人员的法外私刑或超脱法律范围的调查取证,但此后的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中出现的执法人员都坚决捍卫法律法规,表现出宣传法治精神、坚持依法办案的社会价值取向。例如,《谁是凶手》中迫切希望知道“海舟案”真相的警察冷小兵和夏木被排除在专案组之外,但是两人仍选择相信组织安排、遵守回避制度,不去触碰近在咫尺的卷宗档案;《开端》塑造了恪尽职守的刑警队长张成,当李诗情询问张成如果他收到陌生报警短信是否会立即出警时,张成表示:自己不害怕遭遇假警,因为如果警情是真的,将有机会挽救全车人的生命,他相信所有警察都会做出一样的举动。《开端》通过张成之口道出警察的意义,给予公众在危难时刻要信任警方的信息,也彰显了警方捍卫社会公平正义,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积极价值取向。此外,一些特殊角色的加入,也拓展了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社会价值取向的内涵。例如《你安全吗?》在剧集人物之外还设计了安全科普员的形象,通过该人物的讲解向观众传播信息安全知识,提高观众防范意识和采取法律途径正确维护自身权益的价值观念。

由此可见,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申明法理边界,包容人情冷暖,在社会价值取向呈现上达到情法兼顾的境界。

三、商业价值取向建构

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论述了商业价值的重要性,他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中指出,当代社会是由大众媒介构成的“仿真”世界,泛滥的拟像在消弭于现实的分界线中,消解了真与假、美与丑等价值判断,而商业利益则是打造“仿真”世界的主导因素。[12]鲍德里亚的理论主张具有一定的道理。互联网视听平台希望观众在观看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被剧集内容吸引,在潜移默化之中陷入资本编织的欲望之网。因此,互联网视听平台需要通过适合的传播策略吸引受众注意,而传播策略也在商业价值取向的建构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社交媒介互动激发剧集营销

学者宋秉华指出,在互联网技术大行其道的今日,当代中国已从传统的人际社会进入人际流量社会。公众每日需要处理海量的信息,来自熟人传递的信息因为信源可靠程度较高通常信息本身也会被默认拥有一定的可信度。[13]同时,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让公众形成通过社交媒介快速获取最新讯息的依赖。因此,包括微博、弹幕在内的社交媒介成为当代涉案网络剧进行营销传播的理想渠道。

作为开放式的社交媒介平台,微博用户使用媒介的成本较小,可以在获取信息的受众与发布信息的传播者之间灵活切换,因此颇受青年群体喜爱。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在微博的营销方式主要有话题营销和粉丝互动两种路径。首先,微博按内容形成的兴趣社区和按关注度形成的热搜榜单,让互联网视听平台可以利用垂直化的圈层区分精准地寻觅潜在受众开展营销,提升剧集知名度。此外,互联网视听平台还利用微博上活跃的明星粉丝群体,通过转发、抽奖等互动方式,让粉丝参与到剧集的营销活动中。微博的互动营销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打破题材壁垒,吸引普通公众观看剧集,而粉丝则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资本的“数字劳工”。

弹幕互动也是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常用的社交媒体传播策略之一。弹幕互动是观众在观看网络视频时,即时发布观点的一种互动行为。早期的弹幕互动是观众观看体验的反馈,让素昧平生的观众可以随剧集内容推进交流观点,进而形成群体认同感的愉悦情绪。在洞悉弹幕的积极影响后,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有意识地通过弹幕互动引导观众参与讨论,从而与剧集深度绑定。例如,腾讯视频允许观众在观看时以剧中人物作为头像发表弹幕,或是在关键部分以弹幕形式进行预警。互联网视听平台有意识地引导观众发表弹幕,不仅激发了观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又有利于让部分观众形成为追求弹幕效果反复观看剧集的习惯,增强了受众黏性。

社交媒介的营销传播,既减少了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在传统媒介投放广告的成本,又提升了剧集在网络受众中的观看欲望,契合投资方追求最大利益的商业价值取向。

(二)剧场化策略构建悬疑空间

在激烈的网络视听赛道竞争中,各大互联网视听平台已不再满足于单部作品成功所带来的短期关注度。它们希望能够培养忠实的网络剧受众,以免用户注意力被游戏或短视频平台分流。经过多年发展,网络剧市场题材细分化与受众分众化趋势逐步明朗。当代悬疑刑侦题材领域的受众往往比其他观众更具有互动与付费的意愿。因此,爱奇艺、优酷视频和芒果TV等互联网视听平臺纷纷启动剧场化策略,将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集中于剧场播放。

互联网视听平台试图通过剧场化策略构建主题化、精细化、互动化的立体式矩阵传播模式,最终形成如鲍德里亚“超空间”理论所预言的悬疑空间。调查显示,56%的受访者认为剧场化策略有助于互联网视听平台增强用户黏性,另有受访者表示剧场化策略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14]因此,在悬疑空间内,剧场化传播策略有利于互联网视听平台打造高辨识度的商业品牌;维护优质用户续约,吸引全新用户付费;创新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的传播方式,刺激精品化剧集创作与平台招商引资等,最终拓展了平台商业价值。

例如,优酷推出“悬疑剧场”播出《白夜追凶》等剧,受到广大网民好评,豆瓣评分9.0以上①。爱奇艺于2020年推出“迷雾剧场”,首部剧集《十日游戏》(臧溪川,2020)上线即获得好评。此后,《隐秘的角落》(辛爽,2020)、《非常目击》(杨苗,2020)、《在劫难逃》(五百,2020)、《沉默的真相》(陈奕甫,2020)、《八角亭谜雾》(王小帅/花箐,2021)、《淘金》(蒋卓原,2022)等剧集陆续登陆“迷雾剧场”,保证剧场在全年无间断地播出优质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此外,剧场化策略也有助于互联网视听平台对不同等级用户的权利进行区分。平台的VIP会员不仅可以比普通用户提前看到最新的剧集内容,部分互联网视听平台甚至允许VIP会员在剧集上线两天之后就可以直接观看大结局。由此可见,剧场化的传播策略已经成为互联网视听平台拓展自身商业价值的重要运营策略。

剧场化的传播策略是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价值取向建构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体现了互联网视听平台的商业价值取向由早期的粗放式追逐短期利润,向长远布局、精细化发展的转变。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在商业价值取向上的发展,也将会在以剧场化运营为代表的传播策略支持下,构建出更符合受众与平台利益的商业价值取向。

结语

价值取向的本质是主体所持有的意识形态的基本价值立场,以及与外部世界交互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倾向。任何一个能引起受众广泛共鸣的艺术作品,必然在内核上符合其价值取向。中国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作为近年来颇受欢迎的题材,其价值取向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和人民对待罪案与法治的思想情感。通过对中国当代悬疑刑侦题材网络剧价值取向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明确价值取向对该题材剧集的演化规律、建构方式和形成因素的影响,对未来创作更多人民喜爱的文艺作品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杜安,袁恺雯.凝视的逆袭——《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视觉机制与叙事策略[ J ].文化研究,2018(02):125-139.

[2]陆道夫.狂欢理论与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 J ].外国文学研究,2002(04):21-27,154-170.

[3]侯冬梅.拼贴与重构——《蜘蛛侠:平行宇宙》的后现代主义漫画电影美学[ J ].当代电影,2019(09):167-170.

[4][美]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44-245.

[5]王一川.中国现代卡里斯马典型——二十世纪小说人物的修辞论阐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5.

[6]张智华,孙聪为.变化与发展中的中国网络剧[ J ].艺术评论,2018(10):12-21.

[7][英]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冯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72.

[8][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407.

[9]付李琢.价值冲突与融合:中国电视剧艺术生产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1:95.

[10][美]查·德里.悬念惊险片:一个定义[ J ].肖模译.世界电影,1992(06):28-45.

[11]王韵,李蓉蓉.边界消解与落差转化:我国悬疑剧类型转向下的悬念构建[ J ].中国电视,2021(12):65-69.

[12]周玥.鲍德里亚象征交换概念的本真内涵[ J ].江西社会科学,2021(01):20-27.

[13]宋秉华.中国网络自制剧的营销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99.

[14]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中国网络文艺发展研究报告(2020-2021)[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57.

【作者简介】  张智华,男,安徽合肥人,北京师范大學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网络影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副理事长,主要从事影视艺术、网络影视研究;梁天宇,男,江苏南京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影视艺术、网络影视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张智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研究”(批准号:17ZD0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题材价值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粒米的价值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给”的价值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信息
开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