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从络论治心力衰竭
2024-04-25柴苗苗费元敏张忠南尹静
柴苗苗,费元敏,张忠南,尹静
杭州市临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浙江 杭州 311100
心力衰竭是心脏的舒缩功能障碍,导致心排血量不足,引起肺循环淤血,无法满足组织血液供应而出现的一系列心脏循环障碍综合征,表现为咳喘、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双下肢水肿等。属中医心水、水肿、痰饮、心积等疾病范畴。近年来,心力衰竭发病率及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5 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1]。因而及时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截断心衰的发展,延长生存时间,降低住院率,提高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以络病理论为指导,提出心力衰竭的病机是心络气虚阳微、络脉瘀阻,最终导致络息成积的病理变化,治疗上补虚养络,活血通络利水,为有效防治心力衰竭提供思路。
1 络病学说渊源
络病理论始于《黄帝内经》,奠定了络病的基础。张仲景发展了络病理论,提出了络脉瘀阻、络病空虚两大病机,为从虚、瘀治疗络病提供了依据。清代络病理论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其中叶天士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等论点,强调“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认为风、寒、湿、热等邪蕴结脉络,或情志、劳倦、跌仆等损伤脉络,或久病入络,导致络中气滞、血瘀、津凝或络脉损伤所致,阐明了络脉病证的病因病机,认为疾病演变是由浅入深、由气到血的过程,提出络病分虚实,络脉瘀滞为络病发展的核心,提出辛温通络,为络病的治疗提供了方向。王清任创立了补阳还五汤,将补血与活血运用于络病中。唐容川提出了“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的论点,从血证方面对络病学说进行了阐发。王永炎认为,络包含经络之络与脉络之络,经络为气络,脉络为血络,为气血运行的载体,认为络脉瘀滞是络病的重要病机,提出活血、化瘀、通络是治疗络病的重要思路[2-3]。吴以岭[4]教授提出,根据络脉的结构特点,络病具有“易滞易瘀”“易入易出”“易积成形”的病机特点,提出了“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虚不荣”等八大病理变化。经过后世医家的总结,现络病理论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2 从络病理论探讨心力衰竭病因病机
心力衰竭在络病理论中归于心络病范畴,属本虚标实,病位在心之络脉。心力衰竭病因复杂,但不外乎内外因,外因为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机体,内因为情志损伤,饮食不节,久病劳损,失治误治,脏腑亏损等。笔者认为络病的病机与虚、瘀、痰、毒等密切相关,而心力衰竭发病离不开气、血、水。心力衰竭的病机为久病心络气虚阳微,心络瘀阻,瘀停络脉,久则水饮停聚,各种邪气相互胶结,最终导致络息成积的病理变化。
2.1 气虚阳微是发病根本黄元御说:“脉络者,心火之所生也,心气盛则脉络疏通而条达。”认为心气充足,心阳气血充沛,使得脉络通畅。心衰发病,首先涉及气分病变。若心气不足,气虚及阳,阳气衰微,心气、心阳推动、温煦功能失职,导致血液运行不畅,日久入络,导致络脉空虚,络脉失去灌注濡养,即失去“气主煦之、血主濡之”作用,导致组织缺血,引起组织灌注减少,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要而发心衰。因而心络气虚阳微是心力衰竭发病根本。络脉类似于现代医学“毛细血管、微循环系统”,络脉空虚即是络中气血不足,认为是组织缺血,微循环灌注不足[5-6]。
2.2 络脉瘀阻为发病关键《灵枢·经脉》云:“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认为血液正常运行有赖于络脉的通畅。心衰发病,久病入络,日久必然累及血分,气血亏损,络脉充盈不够,运行无力,气虚血停,血脉不利,导致心络瘀滞;或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阻滞心络,加之络脉本身结构特点,更会加重瘀滞。另外,心与肺在功能上相互影响,心主血脉,上朝于肺,肺主宗气,贯通心脉,两者相互配合,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各脏腑、组织的新陈代谢。正如《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若心血不足,血无气的推动,血失统帅,心络瘀滞,日久传肺,肺朝百脉功能失调,肺络瘀滞,肺助心行血功能失调,进一步加重血络瘀滞,“瘀”必然存在于心衰发病的过程中。中医瘀血、痰浊概念与现代医学微循环障碍类似[7]。心力衰竭病变过程中,存在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即微循环的障碍,而瘀血、痰浊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血流流速异常、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出现缺氧、缺血改变,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进一步加重心衰[8]。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提出“血不利则为水,名曰水分”的论述,《血证论》云:“血积既久,其水乃成”“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也。”均是表明血络瘀滞日久,津液不布聚而为水,导致血瘀水停,络脉瘀阻反过来加重气血津液运行障碍,又会加重络脉瘀阻,形成恶性循环。
2.3 络息成积为病理变化《灵枢·百病始生》云:“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认为邪气久聚络脉,形成积聚。心络瘀阻,络脉不能正常输布气、血、津、液,导致瘀血、水饮、痰浊等有形的病理产物,它们相互胶结,结聚成形,导致络息成积的病理变化,类似于《难经·五十六难》云:“心之积,名曰伏梁。”而“心积伏梁”所形成的有形病变类似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后期心脏扩大、心室重构的病理变化[9]。
3 辨证施治,气血水三分同治分消
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应注重整体观念,标本兼治,辨证施治应从整体出发,全面分析,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络以通为用”的治则,治疗上从“通络”入手,同时结合心力衰竭气、血、水三分病变,分别侧重治以温阳、化瘀、利水之法,从而截断或扭转心络“络息成积”的病理改变,达到气、血、水三分同治分消的原则。益气温阳即补虚养络,以治心衰本,使心之络脉气血充足,阳气旺盛,发挥其推动温煦作用,同时配合活血通络药,使络脉畅通,气血运行正常,应用利水消肿药,使停聚水饮得消,津液运行畅通,津血互换正常,共同治其标。
3.1 益气温阳法叶天士云“大凡络虚,通补最宜”。气虚阳微为心衰致病之本,气为血帅,气能行津,气行则推动血、津液行,气虚则血、津液停,因而气虚阳微能导致瘀血、水饮停聚,瘀血、水饮两种病理产物又会耗气伤阳,恶性循环。治疗首应从益气温阳入手。人参能大补元气,尤其是补益心气,还能通百脉,和五脏,人参总苷具有正性肌力作用,能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氧耗,改善血流动力学,保护心功能[10]。黄芪,甘温,味轻气浮,能补益肺脾之气,振奋元气,行血脉,还能利水以布散精微,以助络脉气血充足,现代研究发现,黄芪甲苷为黄芪其有效成分,能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能量代谢,抑制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11-12]。附子辛温作用,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本草正义》云:“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药。”附子贵在辛温通利,通阳散结,化气行水,使气足阳盛。另外,桂枝也有能温通经脉,善于通心阳、行气血、通经络,皆是从气分上治疗心衰之本。
3.2 通络利水法明代缪希雍《本草经疏·续序列上》说:“血瘀宜通之……法宜辛温、辛热、辛平、辛寒、甘温,以入血通行。”心衰以气虚为本,气虚导致血瘀,或痰浊、瘀血、毒邪等病理产物损伤络脉,加上络脉的结构特点,以及肺络瘀滞,进一步加重心络瘀阻,血瘀又能导致水停。“络以辛为泄”,治疗上辛味走窜能行,能散,能通,能透达络脉,可使络中瘀结行,进而津液布散,通调水道,另外,能制约他药凝闭之弊,对于络病甚为相宜。其中丹参、红花均具有辛味,具有活血化瘀通络之功,丹参提取物丹参酮ⅡA、红花提取物红花黄色素,均能扩张冠脉血管,改善微循环,保护血管内皮,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13-14]。川芎性味辛,能“旁通络脉”,亦有活血通络之效。另外,辛润通络之当归,能补血通络,使活血而不伤血。葶苈子味辛、苦,辛能散、苦能泻,能利水消肿,以通调水道,使津液得以布散,现代药理研究提示,葶苈子提取物还能强心,增加冠脉血流量,抑制RASS 系统激活,抗心肌纤维化,延缓心衰进展,也能治疗右心衰竭[15]。通络利水药是从血分、水分入手以治心衰之标。
4 病案举例
尤某,男,75 岁,2022 年12 月25 日初诊。主诉:胸闷气急咳嗽咳痰10 余年。患者10 余年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急,发作时伴咳嗽、咳痰,活动后明显,无其他不适,于外院查冠脉造影提示前降支狭窄70%,回旋支狭窄60%,右冠脉未见明显狭窄,诊断为冠心病。予药物对症治疗,症状控制可。患者1 周前因受凉后出现胸闷、气急,伴咳嗽,吐稀白痰,伴眼睑及双下肢水肿,难以平卧,活动后及夜间加重,尿量减少,心悸气短,面色 㿠白,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四肢厥冷,口唇紫绀,舌淡、苔白边有瘀斑,脉弦涩,近1 个月体质量增加10 kg。体温36.3 ℃,血压(BP)110/78 mm Hg(1mm Hg≈0.133 kPa),心率102 次/min,血氧饱和度(SPO2)95%,双肺底可闻及湿啰音,心律齐无杂音,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 BNP)5 889.6 ng/L,血钾3.9 mmoL/L,心肌酶、肌钙蛋白I(TNI)、肝肾功无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T 改变。西医诊断: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证;治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通络。予桂枝茯苓丸合茯苓四逆汤加减,处方:桂枝、桃仁、赤芍、牡丹皮、生晒参各15 g,附子、干姜、炙甘草各10 g,茯苓、黄芪各30 g。7 剂,水煎,每天1 剂,分早、晚2 次服用。
二诊:服用7 剂药后,喘憋、水肿较前减轻,余证及舌脉基本同前,复查NT-proBNP:1 890 ng/L,血钾4.0 mmoL/L。因“水停日久,瘀血必存”,瘀血为病机关键,加用益母草、泽兰、葶苈子各10 g,增强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之效。7 剂,服法同前。
三诊:服药后症状明显好转,舌下络脉瘀曲减轻,体质量较前减轻5 kg,在二诊方的基础上去葶苈子、泽兰,加陈皮、玉竹各10 g。7 剂,服法同前。
四诊:患者胸闷胸痛、憋气基本好转,无其他不适。守三诊方继服1 周。
按:结合患者舌脉,四诊合参,考虑患者老年男性,脏腑功能减退,久病耗气,久病入心络,导致心络气虚,心络失养导致络脉阻滞,瘀血与水饮互结于络中,停聚阻滞气机,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故口唇青紫;气虚则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虚日久及阳,则阳虚温煦无力,则面色㿠白,四肢怕冷;瘀血稽留于肺,肺之宣降失司,气逆导致喘憋。辨证为心络气虚,络脉瘀阻,治以益气温阳荣络,活血利水辅以通络。其中黄芪、人参益气以荣络;附子温阳以荣络,共用以治气虚阳微之本,还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桂枝能温通经脉,善于通心阳、行气血、通经络;赤芍入血分,入肝经,既能活血通络,又能养血柔肝,助桂枝调和营卫,使桂枝温通经脉而不伤正;另外重用茯苓健脾利湿,起到伐水邪之功,且利水不伤阴;炙甘草调和诸药。牡丹皮既能活血通络,又能退瘀热;桃仁能活血逐瘀以通络,使得血行则水行,意在活血化瘀,既可除瘀阻所致之水湿、痰饮,又可使瘀血从小便排出;诸药合用,活血化瘀通络,益气温阳利水,有气血水同治之功。二诊加用葶苈子泻肺利水,取“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之意,使邪气从小便而出以减轻心脏负荷;益母草、泽兰加重活血之力,又能利水消肿,取“血不利则为水”理论,使血行水消,共奏活血利水之功能;三诊恐黄芪补益太过化热耗伤阴津,故加玉竹滋阴防活血利水药物过于燥烈伤阴,加陈皮化痰以防气机壅滞,标本兼顾,可达良效。
5 结语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阶段,西医治疗主要是利尿、强心、扩血管。而在心衰的治疗后期,西药的有效性大大降低,治疗遇到了瓶颈。笔者提出从络病学说入手,心力衰竭病机为气虚阳微,心络瘀阻,最终导致络息成积病理变化。治疗从络入手,荣络为主,通络为辅,同时可以配合利水治疗,标本共治,为现代中医临床诊疗心力衰竭提供新思路,更多的理论依据,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