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口述实录定格文化宝藏书写短视频时代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2024-04-25吴德玉

传播力研究 2024年8期
关键词:川剧匠心四川

◎吴德玉

(封面新闻,四川 成都 610012)

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一个个闪耀在四川大地的文学艺术名家,就是四川灿若星辰的文化符号。从2018 年7 月至2023年这5 年间,封面新闻以“口述历史”“匠心”的方式,相继采访了文学界的马识途、王火、李致、流沙河,川剧界的许倩云、徐棻、蓝光临、晓艇、魏明伦、许明耻,曲艺界的扬琴徐述、清音程永玲、金钱板谢惠仁和张徐、谐剧沈伐、散打评书李伯清,以及多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推出《口述历史》《匠心》等专题,用短视频方式留住了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留存住随着时间的流逝即将消失的“文化宝藏”。

在传统媒体时代,传媒资源都掌握在大众媒介手里,普通人只能被动接触到传播媒介,也难以做到随时随地发声。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媒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发声者。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走红,越来越多的受众习惯通过短视频来获取信息,短视频平台也成为了青少年获取新知的重要工具[1-2]。这期间,短视频平台也乱相频生。如何生产制作符合内容导向要求、符合公序良俗原则、符合网民兴趣爱好的优质短视频,封面新闻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

一、短视频乱象横生

2016 年被称为短视频元年、2017 年是短视频创业年,2018 年短视频生产方式不断进阶,内容题材垂直深耕、数字技术助力传播。值得注意的是,短视频风头正劲的同时,虽然使得很多“草根”、普通人也有了展现自我的平台和机会,但也因为从业者的素质不一、良莠不齐,在爆款、精品频出的同时,使得一些制作粗糙、内容低劣的短视频充斥于网络,不仅有损网络环境,而且对受众的舆论导向有负面效应,尤其是粗制滥造的画面、错别字满篇的字幕、低俗的内容,使互联网垃圾呈井喷之势。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2 年1 月11 日发布公告称,自2021 年10 月以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开展为期2 个月的短视频节目和账号专项治理工作,持续清理违规账号38.39 万个,违规短视频节目102.40 万条。一大批“伪正能量”节目、借“网红儿童”牟利账号、“低级红、高级黑”内容得到清理,违规传播未经审批而引进的境外视听节目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互联网电视短视频业务得到规范引导。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于主流媒体而言,做短视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趋势了,而是势在必行,做精品短视频、做有深度的短视频更是迫在眉睫。封面新闻作为一类资质新闻网站,作为权威媒体,利用新媒体平台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传递时代的声音,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感。

在纸媒辉煌的时代,《华西都市报》的宽窄巷副刊一直是传媒界的标杆,作为《华西都市报》的新媒体,封面新闻在留住传统读者的同时,如何在新媒体上吸引新兴读者,如何向新一代互联网用户推送有价值的阅读,我们进行了认真的研讨与思考。

二、媒体的责任与担当:短视频时代的深阅读

口述史学本身具有悠久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可追溯到远古时期[3-4]。较之于其他历史学科,口述历史是历史学最古老的形式,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民间传说或口头传说[5]。虽然口头传说与当代口述史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它就像一面镜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乃至历史史实[6-7]。

作为有责任、有担当、有远见的主流媒体,封面新闻APP 从2021 年开始,陆续推出了《口述历史》《匠心》专题,每期以两个整版的量在《华西都市报》进行纸质呈现,同时在封面新闻APP 上,《口述历史》《匠心》以每个人物5—6 期的节奏视频呈现,内容构架,并在封面新闻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发布。如今,《口述历史》《匠心》成为网络媒体报道中的一股清流,为社会传递了一股股正能量,将传统文化和名家精髓提供给受众。

紧紧把握住短视频时代的风口,封面新闻的《口述历史》《匠心》始终以文字+视频的融媒体形式推出。《口述历史》第一季推出《蜀地文心》系列,马识途、流沙河、王火、李致、白航五位文坛名家陆续亮相。其中开篇人物马识途的报道,《我的生命当中,没有“投降”二字》《谈新作“夜谭续记”:常梦到故事里的人物与我对话》《发奋写作,让癌魔甘拜下风》《我有一个梦:希望能将飞虎队的故事搬上银幕》《长寿之道:与哥哥有一首“三字诀”多达观,少烦恼》,文字+视频在封面新闻APP的总阅读量达到230万+,微博微信阅读量总计140 万+,各平台视频播放量300 万+,话题#蜀地口述历史#阅读量447 万,全网阅读量高达千万级。

面对面访谈名家,迄今为止,已经进入第七季,人物涉及文学界、音乐界、戏剧界、曲艺界、抗战老兵、学术界。从马途识到王火,从许倩云到徐棻,从徐述到沈伐,从严西秀到陈福黔,从包德宾到朱宝勇等等,囊括文学、川剧、曲艺、演艺、音乐等五大领域共30 位的蜀地名家大咖。并于2020 年年底结集成《蜀地文心:四川文艺大家口述历史》,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个体记忆是宏大时代叙事的底色,透过这些名家的口述史,我们得以一窥20 世纪四川本土文化的轮廓样貌,梳理四川本土各个艺术领域萌芽、发展、创新的脉络,体悟老一辈艺术家为人从艺的精神品格。

同时,封面新闻将《口述历史》《匠心》的内容进行拆分,在封面新闻官方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进行分发。2022 年12 月27 日,封面新闻抖音号发布了一条仅8 秒钟的《著名作家马识途109 岁啦!生日当天也不忘跳健身操》短视频,收获36.2 万点赞,1.2 万评论,2.6 万转发。

2022 年、2023 年,封面新闻与四川省档案馆再度合作,推出“口述历史·匠心”栏目,寻访四川省内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拍摄他们讲述和展示的视频,深入记录、挖掘四川特色的非遗手艺,弘扬大国工匠精神,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曾在推特上点赞,并介绍了四川藏羌织绣艺术及其传承人杨华珍。华春莹称赞杨华珍致力于羌绣的再创作,传承了中华民族之美,通过高端品牌走向全球。封面新闻《匠心》的“杨华珍的织绣梦”专题,包括“一根绣针闯天下,从媒体人到藏羌绣传承”“与四大名绣相比,藏羌刺绣有何特点?”“当民族刺绣遇上国际大牌,匠心最重要是创新”“传统的就是时尚的,藏羌刺绣的代代传承”。

三、争分夺秒:已有七位大家相继去世

在这些采访陆续刊播的过程中,不时传来噩耗,一些文化大家相继去世,使《口述历史》《匠心》的文化传承更加迫在眉睫。这些珍贵的影像,对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进行了抢救性的留存[8-9]。随着时光的流逝,一些大家渐渐“谢幕”,令人扼腕,同时也庆幸,因为《口述历史》,将他们的文学思想、文化成就、艺术人生进行了永久传承和传播,得以留下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2018 年12 月15 日21 时32 分,川剧表演艺术家蓝光临先生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病逝,享年83 岁。“感谢华西都市报,感谢封面新闻,同年9 月份,在蓝光临弥留之际,封面新闻《口述历史》还为蓝光临拍下了珍贵的视频!”在蓝光临先生家中,蓝光临夫人赖茵女士向封面新闻表示了谢意。

2019 年11 月23 日,流沙河先生病逝。2018 年7 月23日起,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连续七日,与大家分享了流沙河的前世今生,他的诗与文,他的梦与想。《口述历史》将他的音容笑貌定格,让他的学术研究永世留存。

2020 年8 月5 日上午6 时,四川荷叶传人、著名电视导演黄志因病去世。2018 年,黄志接受封面新闻《口述历史》栏目组采访。当时已经阔别舞台多年的他退而不休,教学生、写唱词,对四川荷叶进行抢救,力图让这一传统曲艺、传统文化形式重现生机。近年来,在他的努力下,四川荷叶渐渐回归。

2021 年8 月24 日,著名四川清音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遗项目四川清音代表性传承人程永玲因病去世,享年74岁。成都曲艺界人士纷纷发文悼念:“一代芳华,一世清音。沉痛悼念程永玲老师。”2018年,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口述历史》栏目曾专访过程永玲本人,她花了数年时间整理资料,并于2016 年录制完成的唱片《四川清音八大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音像资料。

2022 年6 月1 日,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导演、国家级川剧代表性传承人任庭芳因病去世,享年80 岁。任庭芳曾主攻武生兼武丑,把川剧独有的传统表演元素与新的审美观念融为一体,形成以风趣、幽默为主要表现手法的川剧丑角表演风格和戏剧流派,成为了新一代著名丑角表演艺术家。

2022 年12 月23 日,川剧界著名丑角演员、成都市川剧研究院表演艺术家熊应政因病去世,享年76 岁。其功底雄厚、表演细腻,善于运用川剧唱、做、念、打传统程式出色地刻画和表现人物形象,在长期的川剧舞台艺术生涯中,用生动、传神的表演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其《花子骂相》曾荣获1985 年四川省川剧表演大赛优秀奖。

2023 年5 月16 日,非遗项目四川扬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述老师去世,享年85 岁。四川扬琴又称“四川琴书”,因采用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徐述便是四川扬琴首屈一指的大师。生前接受封面新闻《口述历史》栏目采访时,甚至有人开玩笑地问过徐述老师,“你二天要走咯是不是还要哼声大腔再走?”她高兴地拍着胸脯,竖起大拇指回应:“如果最后一口气还能唱扬琴,好,好角色!”

四、内容与形式创新升级:沙画视频成为融媒体创新范本

短视频和直播是当下这个时代最流行的传播载体,人们已经习惯用短视频来记录自己,记录各式各样的生活。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模式,短视频也需要创新,才能不断满足受众的需求[10-11],封面新闻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沙画是近几年开始流行的一种新型的绘画艺术,封面新闻将其运用于文化新闻和人文视频创作,成为融媒体创新范本。其中,《纠正千年谬误改写教科书 2021 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来了》获2022 年国家文物局文物好新闻。

封面新闻2022 年3 月发布的沙画视频新闻《纠正千年谬误改写教科书 2021 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来了》,以“黄沙之下,岁月留痕,文明溯源,重建信史。”为主题,以2021 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最终进入20 强的20 大遗址作为主线,从13 万年前的四川到600 年前的明中都遗址,以时间为主线,串联起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脉络,以巧夺天工的沙画表演勾勒起了考古遗址的历史尘埃。该新闻集最动态的新闻、最特别的表现方式、最时尚的呈现手段于一体,成为融媒体时代媒体创新的一个范本。在封面新闻的国际账号,以及四川国际传播中心在脸书、推特、YouTube 等国际平台同步推出。该沙画推出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在第一时间点赞并转推,扩大了封面新闻的国际影响力。

2023 年1 月10 日(农历壬寅年腊月十九日),是苏东坡诞辰986 周年。由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承办的名人大讲堂活动“苏东坡文化季”也正式启幕,并在1 月10 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重磅发布苏东坡沙画,作为一份“生日贺礼”,回顾了这位千古文豪的非凡人生。为了使整个构图看起来更和谐,采用了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开篇苏门三子从眉山乘舟出川的画面,远景的留白以及婆娑的山景,有着宋画的意境。此后,封面新闻将沙画视频予以延续,运用于名人大讲堂的考古季、杜甫季、李白季,使之成为一个系列产品,强化了受众的记忆。

五、结语

智能手机改变了世界,开创了时代,改写了传统媒体的命运。受众对短视频的火爆追捧,体现了当下人们对资讯接受习惯的改变。传统媒体面对这一现状,必须积极转型。应该在短视频与文化传承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既不能让短视频平台一家独大,更不能让一些简单粗暴的内容占据网络空间,挤压主流媒体发声的空间。以上种种,均需要主流媒体进行深度探索,科学转型。封面新闻牢牢抓住最易于受众接受的传播方式,深入采访、深入加工,辅以优质的文化内容,使《口述历史》《匠心》成为短视频时代的一道光,书写了短视频时代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猜你喜欢

川剧匠心四川
神奇的川剧变脸
A gift I treasure
川剧版画传四方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三生 致敬匠心
致敬匠心
匠心,一种倔强的坚持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坚守川剧的后现代主题
灾后两年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