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究
2024-04-25哈丽娜刘东李鑫
哈丽娜,刘东,李鑫
(1.宁夏医科大学 创新创业学院,宁夏银川 750004;2.宁夏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宁夏银川 750004)
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但仍存在着教育理念滞后、“专创”结合不紧密、教育方法陈旧、师资力量薄弱、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为了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015 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21 年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面对人口老龄化、医疗服务需求上升问题,国家需要大力支持应用型医学院学生创新创业[1]。医科类高校更需要“专创”教育的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拔尖创新医学人才。
1 医科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学习强度大,对创新创业重视不足
有研究显示:部分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存在创新创业意识不强、能力不足、创新创业竞争力不强、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缺乏经验、参与“专创”“科创”社会实践机会少等问题。近年来,医学院校为国家的医学事业培养了大量的医学人才,相较其他综合类院校,医学院学生学业负担重,压力大,课程多,学生更注重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创新创业意识和直线性推理思维较弱,对创新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这是医学院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难点所在。
1.2 学生缺乏创新创业主观能动性
许多高校都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但是从近几年部分医科类院校参加“挑战杯”或者“互联网+”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类竞赛的获奖情况分析,获奖的学生大多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意愿,其中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希望通过科技竞赛类的获奖能够拿到奖学金,甚至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的资格,即使学校没有大力宣传和鼓励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也是很高的。但是其他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类竞赛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不高。所以高校仅通过奖励、学分、奖金等外在动机驱动,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1.3 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原则之一是“强化实践”,但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失衡现象,缺乏创新创业专职教师队伍,未开设符合学生专业需求的特色课程[2],使得一些医学生难以解决医疗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师生间、生生间缺乏团队协作和互动。第二课堂是医学生获取医学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医学本科生提高科研素质和医疗水平的有效途径[3]。然而,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难以满足学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需求,从而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效果。
1.4 课程与“专创”“科创”的融合不紧密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高校专业课程建设存在困难[4],需要以大量的实践和调研为基础,但现状是医学类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多是零星的选修课,与“专创”“科创”的融合不紧密。一些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一些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了整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没有针对不同专业学科特征和人才培养需求的方案;一些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没有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如果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活动,很难实现从专业到专长,再到创新乃至创业的培养目标。
1.5 课程内容层次不明显,缺乏载体
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载体比较单一,以医学院校考试为例:发达国家高校均已采用计算机模拟、标准化病人考试,而国内医学院校多数仍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同时,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不平衡现象,实践教学多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针对与医学专业结合的创新创业教材较少,使用的教材未随医学行业的发展和先进技术的进步而变化。
1.6 指导教师创新创业实践性不强
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下,医科院校教师需要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科学研究,而且多数为基础研究,创业经历和企业家精神的缺失导致部分教师对于市场变化不敏感,这也是制约医学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学生虽有创新想法,但实践能力和经验不够,只能提出一些常规或宏观的思路,很难体现在操作层面。指导教师因受专业限制或者专业水平不高,创新创业实践指导能力不足,难以提出切实可行性的具体指导方案,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
2 医科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
2.1 加强医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念
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创业个性、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学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改变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注重调动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主观能动性[5]。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各类实践活动,提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新性采用“1N30”教学模式[6],凸显体验式实践教学特点。依托学科优势和特色,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竞赛紧密融合,以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主导,带动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及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建成多样化的创新创业竞赛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每年划拔专项经费,支持100 个校级“大创”项目,使学生“在比赛中成长,在竞争中凸显”,切实增强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2.2 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
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虽然是两个独立的教育生态系统,但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是一致的[7]。有研究表明:融合思政教育,提高学生对科研训练和科研赛事的参与度,将有助于提高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8]。应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思政课程,同时也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创新创业教育[9],使学生学习创新理念及树立正确价值观,顺应社会发展转型、高校教育改革趋势,提升医学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培训,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完善教师的思政理念教学思维[10]。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有利于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案。
2.3 推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
通过课程设计、内容优化等方式,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项目比例,在为大一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必修课程的基础上,邀请优秀创新创业教师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开设医学VR、医学3D打印技术、科创与智能化、医学管理学、医学大数据、SYB/GYB 等15 门具有医学特色的创新创业公共选修课,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在课程建设和实施中积极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和责任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科学方法、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11]。
2.4 推进“双创”实践平台的建设
“双创”教育要注重课堂教学,同时增强课外实践,同步推进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学习、创业技能提升和创业意愿增强[12]。建设具有医学特色、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库,打造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资源共享交流平台和创新创业实训平台。资金设备的投入是促进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优化创新创业支持环境的重要环节[13]。应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校内实践基地、大学生健康医疗创新创业园,建成医学3D 打印实验室、医学VR 实验室、健康医学大数据平台、投融资对接服务平台、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双创”支撑平台、电商室、头脑风暴室、路演室、苗圃区、创业区等,以“招就创”为契机,确立“改善学业、对接企业、引导就业、鼓励创业”的教育教学改革理念。
2.5 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培育
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创业选修课程教育及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同时鼓励“大创”项目以及各社团入驻学校创新创业园区。深度挖掘具有潜力的创新创业团队和项目,通过导师辅导、专项基金支持、学校宣传等方式进行重点扶持,打造培训学生创新创业的团队。这些创新创业团队对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起到了正面激励的作用,有效优化了医学院校创新创业的氛围。
2.6 打造专兼结合“双师型”师资
完善校外导师聘任机制,引入企业家、企业高级管理人才、投资专家或相关政府工作人员等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为兼职创新创业导师[14]。医学院校可以建立专兼职教师队伍,提升教师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达到优势互补。鼓励活跃在科学研究领域的高水平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相关的教学工作,促进教学、实践与科研的融合。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成功创业的校友等优秀人才担任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导师,举办“双创”系列讲座、“双创”座谈沙龙等,选送校内教师到企业进行“双师型”培养,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力。
3 医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效果显著
3.1 以医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通过创新基础能力课程、医学专业能力课程、医学实践能力课程3 个模块,达到“实基础、重应用、有特色、高素质”的培养要求。激发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构建全新的课程知识体系与能力要求体系。构建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基础、就业指导教育相结合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打通校、院两级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机制,开发相关“双创”课程体系,贯通课内与课外、实践教学与社团活动、创新实践与“双创”竞赛等“双创”实践渠道,打造渐进式“双创”实践训练体系。紧密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改革实际,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以课程建设为着力点,统筹协调、综合施策、协同发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2 以企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建立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有效机制
构建学校、企业等协同育人机制,将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就业创业教育与各学科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校内校际校医校企联动”的专兼职师资队伍,联合校内校际师资力量,挖掘优质教学力量,整合(学)校医(院)、(学)校企(业)“双创”资源,拓展实践训练基地,联动完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能力、创业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形成集互动性、体验性和真实性为一体的课程环境,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良好的平台,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教学改革促进招生就业工作成效显著。招生工作在全国17 个省区开展,录取分数线逐年增高,其中本科录取线平均高出一本控制线60~100 分。在学生就业方面,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满意度为97.5%,对毕业生满意度达到98.57%。2020 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8.94%,2021 年超过80%,2022年达到85%,毕业生就业率为宁夏高校首位。
3.3 完善就业创业教育组织保障机制,加强对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服务
加强就业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打造“课、项、赛、孵、转”全价值链“双创”教育育人平台体系。建立“‘专创融合’+任务驱动+创新实践”新模式。遵循“三赛三学”的理念,积极孵化创新创业团队。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理念,加强协同育人,补齐创新创业教育短板,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竞赛紧密融合,以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主导,带动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及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双创”竞赛。2017 年至2022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300 多项。荣获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银1 铜的优异成绩,近5 年荣获国家级、自治区级(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类奖项近200 项。在校培育创新创业团队34 支,创建格影AI 医疗、八珍益智颗粒、润目饮、BP 壹号(一种提高植物抗旱耐盐性的微生物肥料)、甘草手工冷制皂、驱蚊香囊等具有代表性的团队。
3.4 构建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就业创业教育课程群
建立“互联网+医疗”的“双创”实践教育体系。创新创业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加实践环节,加强知行合一;依托“互联网+医疗”技术和平台,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遵循寓教于乐、做中学创新、玩中学创业的教学理念;教学数据实时记录,决策行为智能分析;通过实践基地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医学生“双创”教育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方式,加强就业创业师资力量,强化教师就业创业教育教学能力。通过众创、众扶、众包、众筹理念4 个平台,逐步形成具有医学特色的“双创”教育体系,推动形成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双创”环境;推动个体创新创业潜能释放,推动新兴健康医疗产业的发展。“双创”教育成为既是大学生职业生涯、创新创业的启蒙课程,也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素质教育课。
通过“双创”背景下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创业,是医学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医学类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主要方向为“互联网+”制造业中的新产品研发,应该在系统规划、主动参与、主题多元、突出特色等方面,加大力度开展工作[15]。应改变医学生传统的课程体系;解决师资队伍缺乏行业和创业实践经验的问题,提升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学术水平、教学能力。今后,医学院校要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加大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满足医学生多层次的学习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