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思想引领工作的价值意蕴及推进策略

2024-04-25

陇东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思政思想大学生

陈 会

(安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新媒体”是一个具有比较性、历史性、流变性的概念,与“传统”一词相对。近年来,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加持下,新媒体迅猛发展,催生了以短视频、社交媒体、智能媒体等新媒体为核心类型的传播方式。截至2023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即时通信、网络视频、短视频的用户规模仍稳居前三,用户规模分别达10.47亿人、10.44亿人和10.26亿人,用户使用率分别为97.1%、96.8%和95.2%[1]。相较于报纸、期刊、书籍、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更具有主体的平等性和自由性、内容的即时性和海量性、形式的数字化与交互化、语境的碎片化和虚拟化等特点[2],也呈现出个性化的特质,因此拥有了海量的受众,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与多维度传播对社会、经济、文化等产生了广泛影响。在此影响下,高校思政课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作为高校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环节,思政课程肩负着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职责。面对新挑战、新要求,高校思政课程要顺应社会发展形势,结合新媒体特点与自身特色,扎实推进思想引领工作,积极发挥新媒体在思想引领方面的功效,开拓思想引领工作新局面。

一、新媒体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思想引领工作的价值意蕴

(一)新媒体发展的时代诉求

高校思政课程思想引领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结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新媒体作为当今的重要媒体,为高校思政课程思想引领工作提供了新的思维和方法。将新媒体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思想引领工作,无论是从高校思政课程改革,还是从青年学生发展来看,都具有重要价值。高校思政课程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工作是适应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模式、思维方式、学习习惯、交往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传统单一的高校思政课程既不能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也不能激发当代大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基于此,高校思政课程应积极运用新媒体等形式,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想引领工作,开拓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开展思想引领工作的新渠道、新阵地。

(二)教育现代化的现实要求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影响,当代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多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愈来愈多元化和个性化。传统的思想理论课程中“灌输式”“填鸭式”的单向教学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思想引领工作的现实要求。而高校思政课程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充分结合自身需求,通过互联网官方渠道获得更多信息与资源。例如,大学生可以通过慕课、学习通、学习强国等APP以及一些官媒的公众号去了解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此类线上平台提供的教学资源比较时新、全面,教学方式也更加新颖、多样,能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多样化、差异化学习需求。因此,高校思政课程要依托新媒体平台打造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新载体,实现信息共享与教育引导,建立以“信任”为核心的社交关系,提倡思辨性沟通交流,促进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深入开展,从而实现由“一元独白”向“多元对话”的转变[4]。

(三)高校思想引领工作的政治要求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媒体在高校思政课程中发挥的技术赋能作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5]。这一要求在2021年7月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得以固化。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6]。这为高校思政课程继续深化思想引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指明了前进方向。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必须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相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明确“三全育人”的职责要求,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推动当代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二、新媒体融合高校思政课程思想引领的机遇

新媒体为高校思政课程的思想引领工作拓宽了新视阈,开辟了新环境,打开了新格局,赋予了高校思政课程在思想引领工作中新的发展契机和动能,呈现出多种特性。

(一)思想引领工作方式多样化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高校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引领工作,有力促进了高校思想引领方式的多样化,有效拓宽了高校思想引领工作的覆盖面,提高了时效性和实效性。传统高校思政课程思想引领的内容和方式存在过于抽象、缺乏互动等问题,致使学生的兴趣点较低,理解难度较大,难以产生共鸣。当前我国更多高校正在逐步突破传统思想教育内容抽象、方式单一的困境,充分结合社交媒体、短视频、智能媒体等平台,通过开通抖音账号、微信公众号,举行思政微视频、思政微课比赛等方式,开拓高校线上思想引领新阵地,构建“线上+线下”思想引领矩阵,使高校思想引领内容和方式呈现趣味性强、可参与度高等特点。在未来,智能媒体融入思想引领工作更将是一种新的模式。

与传统单一的思想引领模式相比,新媒体技术将图片、音频、动画、视频等结合起来综合呈现,符合当下大学生的阅读习惯,有效激发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政教育学习的内生动力。以社交媒体、短视频、智能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已经渐渐取代了报刊、公告栏等传统的媒介形式。新媒体凭借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信息快捷等优势对大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思想引领工作聚焦精准化

新媒体已经全方位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之中,成为大学生学习、社交的重要途径,蕴含着强大的思想教育引领功能。因势利导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遵循之一,而“作为新媒体时代的用户生力军,青年群体在接触与使用媒介的过程中,对媒介产生了过度依赖”[7]。这也为高校思政课程提供了新的着力点:通过新媒体平台精准聚焦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

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对所发布信息的浏览量、点赞量、转发量等进行统计分析,及时掌握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另一方面运用QQ、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介与学生进行互动,真正了解大学生的所需所缺,为他们发声、为他们答疑解惑。这样,思政课程才能更科学搭建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因人施为,真正为思想引领工作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思想引领工作理念科学化

高校思政课程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理念,因此更要正确认识新媒体技术在开展思想引领工作过程中的重要价值与位置,避免因过度注重形式,而忘记思政教育的本质。要在思想引领工作推进中树立科学理念,全面系统地谋划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思想引领工作的有机结合,实现协同育人、高效育人。探索更具有针对性的思想引领内容和方式,持续推动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创新。

高校思政课程应积极拓宽思想引领内容,增强思政工作的趣味性。不再局限于抽象化的理论灌输,而是通过新媒体技术融入更多的音视频教育教学内容。例如将短视频、智能媒体、社交媒体合理引入思政课堂教学中,以智能媒体助力思政课、社交媒体活跃思政课和“短视频+主导价值观念”融合方式破解传统意义上枯燥乏味的思政教学困境,发挥新媒体在当代文化引领和价值塑造的正向引导作用[8]。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进行思想引领工作。例如河南卫视2022年中秋奇妙游中的《嫦娥奔月》和《我欲乘风》就很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起了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其次,高校转变思想引领工作方式,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学生碎片化学习更灵活、更高效。依托新媒体技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库,思政教育教学工作者负责对资源库中的信息资源进行上传与更新,而学生则可根据自身的需求随时随地从信息资源库中选取自己需要的资料进行学习,推动思想教育引领更灵活、更高效、更科学。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程价值引领工作的现实困境

为更好地了解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程价值引领工作,笔者使用问卷星对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蚌埠医科大学、合肥大学、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高校展开了调查研究,共回收问卷1300份,其中有效问卷1285份,通过对问卷数据分析发现,当前高校思政课程在思想引领工作中的实践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思想引领阵地未与时俱进

当前,新媒体影响到大学生生活、学习、社交等各个方面,并且对他们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泛娱乐化现象造成大学生审美异化和价值观导向扭曲,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开展,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播效能[9]。据统计,87.63%的同学表示平时使用最多的新媒体是抖音、B站等短视频分享平台,排在第二位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思政课程必须守住这一块思想引领的重要阵地。因为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三观尚未稳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缺乏一定的信息甄别能力、隐私保护能力、风险防范意识,在辨析网络是非、区分主流价值观和非主流价值观方面经验欠缺,因此易受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的误导。例如,一些负能量“网红”的盛行,容易使大学生滋生拜金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价值观,给高校思想引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由于网络平台监管机制尚不完善,网上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垃圾信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观造成不良诱导。在此影响下,有些大学生漠视集体利益,将一些有待考证的行为观点在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进行炒作、扭曲、放大,对社会热点话题盲目跟风评价,滋生个人主义,这给高校新媒体平台的监管也增加了难度。再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正是利用网络新媒体散播历史虚无主义言论,误导青年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基本史实的认知,迷惑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判断,使大学生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言论的围困之下产生思想混乱[10]。更有甚者,一些反动势力利用新媒体传播中的主体的隐蔽性、受众的开放性、信息的交互性等特点,通过散布虚假舆论、垄断网络信息等方式来宣扬误导性的价值观念,以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入侵。

(二)队伍建设亟须强化

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字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结合数字技术、学科课程及教育理论,让数字技术成为思政课的创新发展动力,提高数字化在教学中的应用水平[11]。这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到思政课程的本质,深入思考当下教育的背景、方式,考虑应该如何适应当前新形势,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据调查统计,当前使用学习通、雨课堂等为平台进行新媒体教学的思政教师已经达到86.01%,但是熟练使用的为53.39%。这就需要对网络热点事件和社会热门事件有高度的敏锐性,又能利用新媒体能够将价值理念多维度、多层次地呈现在学生视野中。同时高校运用新媒体在思政课程中开展思想引领工作,仅依靠思政理论工作者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让学生动起来,自己教自己,在老师和学生中来培养具备新媒体基础知识以及运营管理经验的多技能人才。目前来说,这样的工作队伍还是比较欠缺的,多数高校新媒体运营与思政课程是完全脱节的,未能培养出一批政治坚定、理论丰富、熟悉新媒体平台和新媒体传播的中坚力量,导致新媒体在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始终停留于浅层形式、运作不畅,大大降低了运用新媒体开展价值引领工作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三)工作模式有待完善

高校在灵活运用新媒体融合高校思政课程思想引领工作时没有顺势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媒体运营机制。首先,高校教师在运用新媒体之时更多是用于课堂展示来说明知识点,没有考虑到学生实际所需,真正将学生带入进课堂。数据分析发现,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45.45%。如果高校仅运用新媒体在思政课堂上进行说教式的理论灌输,而忽视大学生关切的现实问题,则很难赢得大学生的认可与参与,从而降低思想引领工作的实效。其次,思政课程不应该成为“独行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且也应该和学生管理部门达成良好沟通协调渠道,以形成合力。但是现状却是学校各部门的运营媒体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独立运营新媒体,各个平台之间缺乏沟通互动,未能有效结合成一个完整的工作系统,容易造成各个平台发布的内容重复,效率下降。最后,高校对思政工作的统筹规划不足,没有通过组织手段将思政教育与高校各项工作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造成各部门对思政工作的价值认识不足,不能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思想引领工作模式[13]。

四、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引领的推进策略

目前,新媒体彰显出巨大的优势和应用价值,其前景无疑是广阔的,但在高校思想引领中的应用同样面临一个“破”与“立”的问题。今后高校思想引领工作部门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思想引领规律,切实将高校思想引领推向纵深。

(一)多维度打造思想引领阵地

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引领工作,必须坚守政治底线,开展价值观教育引导活动,强化大学生群体的主流价值观。高校思政教师要利用新媒体平台要主动走进大学生的生活,通过多渠道实现双向积极互动,引导大学生群体深入了解社会热点话题的来龙去脉,站在客观、理性的立场发声,发表富有责任与担当的言论与见解,增强网络思政话语权。首先,把新媒体作为一座桥梁,使高校的思政课堂教学重心从一个一个的知识点教学逐步转向热点问题为引子的专题教学。通过新媒体平台的技术优势把大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多维度、立体、形象地展现,让学生的关注点突破新媒体在大数据影响下带来的个性化推送,打破信息茧房,拓展学生的思想、理论视野。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继而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立场明确的目的,提高思政课堂教学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其次,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与学生进行互动答疑、交流沟通,提高学生对这一阵地的信任度。比如通过校园超话、贴吧、短视频平台、在线课堂等不定型、不定时的交流和沟通,引导他们对某些社会热点问题、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新媒体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和观点,在互动中构筑更加坚实的思想引领阵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二)双主体重塑教育队伍

新媒体已然成为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主要方式,高校思政教师应该因时而变,正确认识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并了解相关知识,依据实际情况将其纳入授课方式,不断探索,深入挖掘,确保建立一套与新媒体相融合的、学生易接受的高校思想引领工作的长期有效机制。在双主体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同一个教学时空界限内,为了更有效地达成思政课教学目标,主体和客体可以基于教学实践的需要相互转换,复合性地发挥教学主体的效能[14]。老师需要在自身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指导下,融合新媒体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教学活动中做出积极的反馈。同学与同学之间也能因为思政课程而有更多交流,在交流合作中更好地完成思想引领这一工作。在实践中形成一套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良好的双主体教育队伍。

(三)“多元一体”创新教育模式

构建多元一体、多方协调的教学模式,是新媒体视域下思政教育引领的重要依托与坚实基础。以双主体课堂教学模式为切入点,改变以往的单纯的说教和固定的教学方式,强调课堂之内和课堂之外的多元互动与一体化教学。

首先,思政教师不仅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还要关注校园要闻,从校园生活中积累素材、立意发声。同时要遵循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差异,理解他们的切身诉求,用他们更为易于接受、易于理解的形式发布信息,并对其关心的问题及时进行回复。利用新媒体平台把抽象的理论同现实具体问题形象地结合起来,使思想引领工作更贴合大学生群体的意愿表达与实际诉求。其次,利用好思政课中的实践模块,可以与学生处、团委等学生管理部门协同开展课程,着力打造“校—院—班”三级一体的创新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组织作用,结合青马工程培训、青年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不断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切实拓宽思政课程中价值引领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高校的各项活动都是围绕着“育人”这个大目标的,在明确“培养什么人”这个目标后,就要想好用什么手段和形式去解决“怎样培养人”这个问题。当下,新媒体就是搭建在学校和青年之间的一座新桥梁,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和形式。我们要俯下身子,走进学生,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这一新手段,做好对大学生价值的教育、培养、引导工作,认真了解青年群体的思想动态,将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思政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