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专业定位与学生就业风险及其规避策略研究

2024-04-25刘喜旺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偏差职业院校

刘喜旺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208)

一、引言

判断职业教育是否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专业设置是否与行业企业的发展变化相一致。[1]在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实施的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教育领域和社会各界普遍研究和关注的重要问题,如何推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如何提高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水平等问题关系着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与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风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与职业院校关系最为直接也最为根本的就是专业定位。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就业风险的发生概率同职业院校专业定位偏差呈现高度相关性,因此,搞清楚导致职业院校专业定位偏差的因素及其与学生就业风险的作用机制,对于有效防范、化解和规避学生就业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职业院校专业定位与学生就业风险

(一)专业定位视角下的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风险类型及原因

1.学生就业风险类型

专业定位视角下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风险,就是依据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与从事职业岗位的专业匹配程度而言的,第一种是希望而未能从事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机会,第二种是从事了专业相关职业岗位,但专业知识技能对职业价值实现的贡献或作用十分有限,第三种是由于多种原因放弃寻求专业相关职业岗位。

2.原因探究

(1)造成第一种学生就业风险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自身方面专业知识技能习得水平较低造成的自身职业竞争力不高,另一方面是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说明产业企业的用人需求不多,同时也说明了职业院校专业供给侧方面出现了过剩问题,专业招生规模超过了劳动力市场需求,这时职业院校的专业定位出现了问题。同时,学生个体的专业知识技能习得水平不高、职业竞争力较低,也有可能是由职业院校专业定位偏差和专业教学水平问题所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因为职业院校所培养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错位或脱节,从而影响了学生就业,这本质上也是由专业定位问题与偏差所引起的。

(2)造成第二种学生就业风险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习得与职业岗位需求之间的差异和偏差。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多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差异、错位、隔阂甚至脱节,造成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职业岗位之间存在失衡和脱节,以致学生习得的专业知识技能对其职业价值实现的贡献度不高。很明显,这是职业院校专业定位的不科学或偏差所导致的。

(3)造成第三种学生就业风险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学生主观原因所致,但实际上可能是由于人才培养和专业定位方向与学生的职业期待和目标差异较大,学生不能接受,不得不放弃专业志向,也有可能是学生在就业选择时选择了他认为的比所学专业更有希望、更有价值而与专业无关的职业岗位,这时专业知识技能的习得对于他个人来说对职业价值的实现基本就不起作用。

(二)职业院校专业定位与学生就业风险产生机制

1.职业院校专业定位偏差的产生及其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职业学院专业定位的基本逻辑是通过专业教学来培养学生面向某一职业岗位的专业知识技能和通用综合素质能力,职业学院的职业性决定了其在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上需要根据产业的职业需求来进行设计。近年来,随着科技、经济和商业模式的快速变革、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职业结构也发生了快速变化,旧的职业岗位不断消失,新产业、新技术、新工艺等催生了一系列新的职业岗位,这种情况下职业学院专业定位、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也必须随之调整,传统的那种以现有职业和工作岗位需求为参照和目标的专业定位、教学等将不再适用,如果不及时调整就必然会带来专业定位偏差,进而引发学生就业风险。基于社会职业结构和工作岗位的快速变化与变革,职业院校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就应该实施动态调整,重塑专业定位逻辑,重新组织专业教学方式。

职业院校专业定位偏差的表现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专业设置、规模、结构与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之间的偏差;二是学生习得的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之间的偏差;三是专业人才的职业定位与学生职业期望之间的偏差;四是学生专业学习成果对职业价值实现、职业发展的贡献较低与职业发展要求较高之间的偏差。上述几种职业院校专业定位偏差,任何一种都会引发学生的就业风险,进而影响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与功能实现。

2.职业院校专业定位偏差引发学生就业风险的机制

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来看,它是一个满足学生学习成长、社会用人需求和职业学院资源及发展定位的动态协作过程,也就是说职业学院在进行专业设置、定位及教学内容设定时,既要考虑学生学习成长与就业、社会劳动力市场需求,也要考虑专业的产业成熟度、吸引力以及学生对相关职业的认可接受程度,还要考虑自身的资源约束,以及在长达三年的人才培养周期内环境的变化、各方意愿等对学生就业风险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多方主体、异步协作的动态环境下,要实现学生、社会和学院三方的均衡,实现学生充分就业、用人单位满意、学院发展目标达成,是一个具有相当大挑战的任务,再加上社会职业岗位结构的变迁对专业设置、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与冲击,专业定位偏差所导致的上述几种学生就业风险的发生就会大概率出现。

三、职业院校专业定位与学生就业风险的规避策略

(一)对接产业链与职业结构,调整专业定位逻辑,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动态化

新时期新形势下新技术、新工艺、新产业、新职业等不断涌现,面向产业办专业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专业定位的基本原则。因此,职业院校必须调整传统的相对稳健的专业定位逻辑,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实现动态化,从而最大程度降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外部导向性所引发的专业定位偏差及其带来的学生就业风险问题。

第四次工业革命势必改变现有劳动力市场格局,提出全新的人才培养要求。[3]人才培养目标的动态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方面是专业方向的多元化,即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定位与方向具有更为宽泛的覆盖,它是一个具有内部关联的职业区间段或职业领域,专业方向可以在该职业区间段或领域内进行多次调整;另一方面是学生职业发展方向的多元化,学生从进入职业学院进行学习到完成学业毕业,整个过程内都可以在对应的职业区间段或领域内进行动态调整,同时为了保持核心专业方向的相对稳定性,将调整范围原则上限制在对应的职业区间段或职业领域范畴之内。

这样,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相应地转化为以相对稳定的核心专业方向为基点,以职业所属领域的产业链、行业链、专业链为依托,由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的职业组成职业群。职业群内各职业具有大致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基础性知识,岗位转换的壁垒较低,同时随着技术演变、职业变迁和岗位调整,各职业之间的分融和交叉也出现不确定性变化趋势。[4]基于此,相应的专业教学,首先应该确保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适应性,同时确保其迁移性和拓展性;其次,在确定具体方向后再着重培养岗位应用型知识与技能,从而最大程度上确保人才培养的适用性,降低就业风险。

(二)突破现行专业管理模式,创新教学组织方式,实现专业教学分步化阶段化

要有效规避由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周期较长带来的专业定位偏差及其引发的就业风险,突破现行专业管理模式、创新和优化专业教学组织方式,是比较有效的方式。在现代社会,职业结构和工作岗位的变迁不可避免,即使采用最为精准的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方法和工具,也不可能单纯地通过专业设置来规避就业风险问题。但是,如果通过专业教学组织方式的创新和优化,在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构建一种动态的协调适应机制,同时在专业设置上采取分步与延时的方式来增强自我调节能力,通过这种实践上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专业定位偏差及其引发的就业风险。

要实现专业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和优化,就必须突破现行专业管理模式的束缚,将基础通用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专业职业技能、通用素质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分步化、阶段化的方式进行专业教学,从而提升职业教育价值和专业学习成果,规避或降低就业风险。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一方面遵循了学生职业能力生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另一方面采用分步、延时、阶段化的策略,有效降低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周期较长所带来的专业定位偏差及就业风险。[5]

分步化、阶段化的专业教学组织形式,能最大程度上降低或规避专业设置偏差及就业风险,其机制如下:它将专业教学划分为具有时间先后顺序关系的四个阶段,即基础性通用知识和素养教学阶段、专业基础知识技能教学阶段、职业岗位技能技术教学阶段、专业知识技能发展支持教学阶段,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培养目标、重点都不相同,每个阶段完成后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多元化的选择。

(三)调整专业设置生成机制,全面调动各方主体,实现专业设置分层动态协调

在社会职业变迁和产业快速升级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传统的专业设置生成机制必须改变和调整,国家最高教育管理部门必须切实转变职业教育管理方式,不应继续充当和扮演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决策者的角色,而应成为职业教育、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和就业信息的发布者和信息咨询服务者,为包括地方政府、职业学院、学生等在内的相关各方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依据,并进而在国家、地方政府、职业学院、学生等各主体之间实现专业设置的分层动态协调,降低或规避职业学院定位偏差及其引发的就业风险。

地方政府要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促进职业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6]一方面,对本区域内的产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进行详细具体的调查、统计,测算好某一时间段内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专业、数量及层次要求等,并将信息公开发布为职业院校、学生以及相关主体等的决策提供支持。

职业学院方面,应该将分步化阶段化专业教学与专业设置调整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职业学院要沉着稳健面对社会职业和产业结构的变迁,以理性、务实、负责的态度进行专业定位决策,综合考虑和权衡专业定位中自身的资源约束及政府、社会、学生等相关主体的诉求和期望;另一方面,职业学院也必须抛弃传统的静态化的专业建设理念,认识到动态性的专业设置与定位本身是一个持续渐进开放的循环过程。

就学生而言,一方面可以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教学改革中获取更多的专业选择权利,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也应该意识到专业选择的偏差及其带来的就业风险,在更多自主选择权的基础上也要敢于面对相关风险。

(四)抓好职业院校生源源头,加强职业认知教育,增强学生的职业目标认同度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生源多元化格局在初步形成,但普通高中教育依然是职业院校生源的主力军,同时也是就业风险高发的重点群体。因此,加强对高中阶段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从源头上提高学生的专业选择理性,增强其职业目标认同度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高中阶段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观念以及相关专业选择、专业规划等意识和认知水平还比较低,为此需要开展系统化的职业生涯及其规划认知教育,提高其对大学阶段特别是职业教育阶段的专业、学习、职业目标等的认识。这不仅是规避未来职业教育就业风险的重要举措,而且也是提升其职业教育专业学习成果、实现职业价值的关键所在。

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梳理对应学习领域。[9]高中阶段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方面,要让学生对专业、职业及其关系有基本的了解,认识到个体发展有职业选择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方向与选择进行理性的思考。具体来讲,高中阶段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帮助学生对职业生涯、专业选择和职业定位有基本的认知;二是通过个性化的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学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进行理性的选择与设计;三是通过职业体验实践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对职业岗位的直观体验和感知;四是构建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职业生涯教育辅助体系。[7]

(五)面向不同职业岗位差异,完善职业教育结构,构建专本研的层次化职教体系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多类型、多层次的,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乃至同一岗位的不同层次,其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所需要的教育类型和层次也是不同的,层次越高则需要的教育投入和学业年限就越多、越长,反映在职业教育层次上就需要一个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在内的多层次、立体化、清晰化、比例合理、规模适中的职业教育结构,这也是有效规避职业院校专业定位偏差及就业风险的一个重要策略。[8]

四、结语

职业类型、岗位层次等的差异是确定和评判职业教育结构的重要尺度。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或职业院校应该将人才培养和专业定位在那些所需专业知识不高但动手技能要求较高或者专业知识要求较低或新兴专业相对的职业或岗位;根据时代发展情况进行专业定位,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或职业院校应该将人才培养和专业定位在那些所需专业知识较多、经常面临复杂技术问题、系统化程度较高的职业或岗位;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或职业院校应该将人才培养和专业定位在那些所需专业知识较高、具有深厚的专业研究能力、有一定技术开发或改造能力的职业或岗位。但无论哪个层次的职业教育,都应该把职业性和发展性有效统筹起来,职业性是所有层次的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这也是它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根本特征,同时要为学生的发展和人才成长提供畅通的渠道。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偏差职业院校
如何走出文章立意偏差的误区
两矩形上的全偏差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关于均数与偏差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