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每一个新闻现场,在自我突破中成长
2024-04-24文_陈沫
文_陈 沫
保持热爱和好奇,奔赴每一个新闻现场
2018 年,我成为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初入职场,手握话筒第一时间跑进新闻现场成了我的工作日常。
2020年12月31日,温州泰顺县迎来首条高速公路——文泰高速正式开通。作为一名交通线的跑线记者,我已往返杭州泰顺三次,见证山区高速公路的从无到有。新闻现场,通车瞬间很短暂,但两个中年男人的落泪,我也许会铭记一生。
文泰指挥部总指挥长张仲勇是项目总管家,也是我在泰顺结识的第一位“老友”。看着自己亲手从零起步筑造起来的高速,他饱含深情地说“这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倾注了我们全部心血”。我特意花上了一天的时间,与他重走了一遍这条路,听他讲述了自己与文泰高速鲜为人知的故事。他说,这3年多来,他常常以天地为伴,以项目组为家。在山区、海岛建设高速,要忍得住寂寞、耐得住艰苦。一开始,我还不明白这其中的含义,直到他带领我徒步5个小时,绕着山群走完了整片施工场地,我才有了深切感受。
文泰高速,地处泰顺县的崇山峻岭间,平均海拔500 多米、桥隧比72%,堪称浙江“天路”。经过上百名施工队员1000多个日夜奋战,崎岖变平坦,天堑变通途。在有高速前,这里的大山和大山之间没有桥梁相连,要造路,先要架桥。令我印象最深的当数“洪溪特大桥”。绕路到山下,抬头向天望,大桥切开群山,深V 的峡谷悬崖接近70 度。“几乎垂直”,张仲勇用4个字道出了我对于这座“天桥”的惊叹。他骄傲地向我介绍,当初为了向高山峡谷要空间,施工队员们攀崖伏壁排危石,硬生生“啃”出了130多公里的施工便道,成功在悬崖峭壁上打下了60多根基桩。看似是很轻松的阐述,但他哽咽多次。
南浦溪镇库村村民包登峰在现场流下的激动泪水也让我难忘。作为文泰高速泰顺段首个下站点,在通车的大日子里,南浦溪镇从村口开始,一路张灯结彩。包登峰用一句“文泰高速圆了几代泰顺人的高速梦”,道出了大山深处的泰顺人民对高速路的向往。上世纪80 年代,泰顺到温州的交通,只有一条砂石公路——58 省道,“全是盘山路,弯道多而急,加之路况不好,人坐在车里就像磨豆腐一样甩来甩去,很容易晕车呕吐。山里人没有什么要事急事,一般都不愿出山去。”就这样,出去的人也不再愿意回来,昔日热闹的村子成了空心村。可如今,随着高速通到家门口,产业回来了,村民发展文旅的热情被激活了,村里还谋划建造了“旅游集散地”,“空心村”不再寒心。包登峰的热泪,饱含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包含着对全村发展的美好愿景。
杭州到泰顺,直线距离417公里,以前单趟行程超7小时,文泰高速通车后时间缩短至5.3小时。当我见证了通车时,百姓的期盼之喜、施工者的自豪之喜,才深刻感受到新闻现场的鲜活度,是在办公室通读文稿时想象不到的。《圆梦·县县通高速》《浙江之巅“天路”通车 实现县县通高速》《圆梦时刻:文泰高速今天全线通车》等报道推出后,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浙江的山区高速建设之难、山区26 县百姓共富之盼,甚至吸引了投资商、开发商的目光。我也更意识到,新闻报道不光是记录今天的新闻事实,走近人民群众、用心用情扎根每一个新闻现场,才能挖掘鲜为人知的故事,才能用事实激活新闻报道背后的深层含义,才能真正体现党和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的决策下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工作的这6年,我走遍了浙江11个地市。走进一个个新闻现场,我学到了记者必备的一项技能——保持热爱和好奇,勇往直前。
推自己一把,突破舒适圈
作为一名95 后,正处于对社会、对生活满怀期待和幻想的年纪,如何让工作、生活更富有生命力,突破自我,是当前我最渴望的。而我首先“破”的,正是工作的“舒适圈”。
“船停在港湾,风平浪静,但这从来不是造船的目的。”破局,源于一次“触电”。2022年初,我省迎来轨道交通——杭台铁路正式通车的新节点。曾参与制作文泰高速、衢丽铁路、商合杭铁路等多个全省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通车报道的我,以固有思维,提前一个月得知信息后,简单上报了选题。有着丰富经济报道经验的主任给这条原本在我心里只是简单动态消息的报道,套上了“经济类重大动态选题”的帽子。对“经济形势”外行的我,总觉得经济类报道“高深莫测”,心里不禁犯怵。
文泰高速建设场景
一条铁路线何以与民营企业挂钩?在反复查阅资料后,我8次拜访、请教国铁集团、中国铁建、中国PPP基金等权威机构,省发改委、发规院等官方部门对我的采访一遍又一遍耐心解读。我开始逐渐清晰其背后深层含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基础设施建设领域PPP模式是投融资体制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实践,这其中铁路建设被称为改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自从2015年推进以来,遭遇重重挑战,各地推进难度极大。而凭借浙江地区的独特优势,杭台高铁建设时曾首创PPP模式融资建设,民营企业联合体出资占股51%,它的正式建成通车运营,也意味着全国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在浙江率先破题。杭台高铁也成了全国首个,也是唯一成功运用PPP模式建成的高铁线路。
如此重大的选题,要想短时间内驾驭,对我来说难度太大了,但我没放弃学习此类报道的宝贵机会。我与部门小伙伴们在一个月里,几乎不眠不休,找“小切口”切入主题,独家排摸、采制典型和关键性人物:民营联合体、主管部门、国家权威机构以及中国铁建等改革亲历者,尝试从实践出发讲述改革之变,完整展现改革路线图,凸显浙江投融资改革在全国的突破性和引领性。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一个月,倾注大量心血完成的报道《铁路投融资体制破冰 全国首条民营控股高铁通车运营》,在第33 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而我,也由此开启了拓展自己原本不擅长的经济报道领域的新征程。
“知不足而后进,望山远而力行”。荣获中国新闻奖,可以说是我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光时刻”,也更让我懂得,我们要学会随时推自己一把,跳出舒适区,在人生路上收获更多的风景。
做好短视频,创新是关键
2021 年起,我试水“原创式新媒体短视频”创作,在小屏端用时下流行热点话术讲新闻。作为一名短视频“小白”,秉承着“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的土办法,我把当年所有获奖的短视频一一翻阅了一遍,还在网上学习剪辑技巧。我发现,当前,爆款新媒体短视频讲究“快、狠、准”,即“发现热点话题,出击要快”“狠心突破自我,用亮点博关注”“把握时机,精准出击”。发挥出镜记者的优势,我决定从“变身”入手,沉浸式情景演绎。这几年,我在蹲点南泥湾时,演过“西北老农”,用耕地开荒的第一视角演绎老红军们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将荒芜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的情怀;我也曾身着“古装”,在横店影视城吊威亚、上绿幕,第一视角把“足不出棚、取景古今中外”的现代影视产业展现得淋漓尽致。本以为十几秒的短视频比三四分钟的电视新闻简单得多,实则不然。短视频,追求短而精,既要紧跟热点,又要突出亮点,还要保证官方媒体的站位,在短时间里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表现宏大主题。在摸索中前进,我们的短视频形式也从原创演绎的微短剧向纪实Vlog、长视频向短视频转化,把老百姓听不懂、不想听的话变得好看好听,让主流价值观输出形成声势。
有了情景演绎式短视频火遍全网的经验,我们又开始拓展新的传播手段,配套大型新闻行动进行原创采访的二次加工。2023 年,是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的节点。我所在的《浙江新闻联播》栏目推出特别策划——大型全球融媒体新闻行动《筑梦丝路》。5组团队分别走进五大洲,在越南、新加坡、斐济、哈萨克斯坦、西班牙等十个国家,拍摄“一带一路”上的浙江人创业奋斗的故事。小伙伴们在出发前经历整整半个月的头脑风暴,检索、搜寻资料,决定将新媒体产品以“十人十城十梦”的自述体展开人物短视频制作。我所在的亚太组,经历14天采访行程。在新加坡街头,我们遇到了一位被当地人称呼为“果汁大王”的中国人。他生动的表达、卓越的成就和默契的配合度让我们立刻把人物报道的目光锁定在了他身上。在经过坚持不懈的沟通和对接后,我们制作了60秒短视频《靠卖20元一杯的橙汁 何以身价上亿 记新加坡的传奇“果汁大王”》,点击量在一小时突破百万。靠着这样的经验,“十人十城十梦” wap页面通过十个爆款短视频,在全网高热度传播,截至目前,传播浏览量破亿。依托独家采访的优势,各大官方账号、外部号也主动分发推送。
新媒体给了我们更大的叙事和创作空间,我们要做优做强“内容、渠道和结构”的主职主业,真正夯实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自身的传播底座。最近大火的ChatGPT、Sora等AI新技术腾空出世,但我认为,人类的创新创造能力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这也是记者的核心竞争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