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教育背景下产学研建筑美术课堂教学创新研究
2024-04-24晋景
晋 景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山东 济南 250200
一、“产—学—研”育人模式的发展历程
依据知网样本文献关键词发展的时间线,将产学研育人研究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生在2006 年之前,该阶段是“产—学—研”育人模式发展的起步阶段[1]。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该阶段主要矛盾点在科研与实践生产上,因此,主要发展点集中在科研成果的转化方面,并提出“研发合作”为主题的育人口号。随着国家对企业、高等院校、研究院之间的合作推动,将高等院校、研究中心、生产运营中心等作为培养路线,共同创造协同育人的新模式。
第二阶段,2006—2011 年,“产—学—研”育人模式发展的攻坚阶段与强化阶段。随着国家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与优化,进一步提出,高校应与社会、研究中心等进行深度合作,创新教育发展共同体,培养高技能社会应用型专业人才,做到有处学,有地用,有场研的育人模式。协同联盟、创新体系、组织模式,以及战略发展等成为研究的关注点。
第三阶段,2011 年以后,“产—学—研”育人模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该阶段主要是以教育界的创新教育路径、创新教学思路、创新考核评价机制等关键点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以科技创新发展,课堂创新教学实践研究,职业创新创业教育等为核心的文献迅速增长,文章发行量高达百余篇。该阶段为“产—学—研”育人模式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与丰富的实践经验。随着该阶段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关于产学研相关的研究理论不断融入课程教学,课程改革,为课堂教学的多端发展与多维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产—学—研”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
基于职业教育背景下,“产—学—研”育人模式应用于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产”为首,“产”即经济力量,企业寻求技术、理念等方面的不断突破,以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成果的成功输出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支撑,同时为科研院所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和人才开发利用的资源。在“现场工程师”“双师型”教师体系化与规范化育人模式中,“产”是一种连接与互通,旨在完成企业和高校之间技术与理论的相互转化,将“产”作为“现场工程师”“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根本出发点。教师应重视校企间的科研工作、实际实践案例,充分利用企业优化教学实践案例,为教师更丰富地“教”和学生实践性地“学”提供教学基础与学习平台,促进“产学”的深度融合与快速转换[2]。
其次,关于“学”,是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基本教育职能。优化职业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实践,将“社会”实践作为第一课堂的基本要求,将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与科学实践能力上。牢牢把握“教学”这一重要基本环节,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方式,广泛开展“集中授课小组研讨”的教学模式。此外,教师要精准把握每一门课程的特点,合理运用教学方法,精准课程定位,精密结合学情学况。如建筑美术隶属专业基础课,开设对象为大一新生,由于该课程章节间连续性较差,动手实践性强,且部分章节偏重于综合实践性。于是教学必须落地,实际解决这些脱节问题,将重点章节“组块化”,专业问题“形象化、可视化”。利用线上平台,上传建筑美术相关视频、材料,其中包括教师建筑作品手绘讲解步骤、古今建筑欣赏、古今建筑表现技法的区别与表现特点、建筑配景视频分析等一系列原创视频。结合学生学情学况,将课程中建筑表现中的重难点分别以视频的形式进行阐述、讲解,以备适于各学生学习情况。课堂实践上,通过现场刻画讲解、视频回放、作业点评等方式引导学生将一点透视、二点透视充分消化,进而进行作品临摹、作品写生、作品创作等实践工作。集中讲解知识点,小组写生,作业现场辅导,解决实际问题,总结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旨在解决建筑设计专业学生“眼高手低”“大脑空白”等问题。
最后,是在“研”,即高层次要求,是职业教育人才的最高要求。鉴于此,建筑美术课堂教学实践创新须用科研来指导教学,利用产学研育人平台的成果不断更新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同时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各类建筑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参加本科生创新计划、走进实验室,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将产学研体现在课程成果方面[3]。
三、“产—学—研”育人模式在建筑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建筑美术课程基于学情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将产学研育人模式从章节引入进行课程内容的重构,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为课题设计的主要路线;章节融入课程思政,与产学研育人平台进行思政元素的结合与转换,从而达到全面的职业教育育人目标。
(一)“产—学—研”育人模式在建筑美术课程中的内容架构如表1 所示:
本课题将围绕建筑设计专业,逐步实现建筑美术课程产学研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及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和解决方案,构建模式、构建措施等进行深入研究,最终设计出符合建筑设计专业发展的产学研实践教学体系模式,并为该模式的推广与应用制定相应的策略。
(二)基本思路
将校内课堂教学中的课程实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科研实验中心三大课堂融入课程体系,该育人模式为基本框架体系,展开研究路线,以课堂基本理论知识为研究基础,以企业实践平台为研究方向,以科研机构为提升标杆。在职业教育背景下,以国家政策为基本依据,产学研育人平台能够更好地激发该课程的改革潜力与动力,实现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标准,为社会提供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以科技教学媒体为有力工具,进行课堂教学创新。
不断优化课程教学资源,积极推进建筑美术课程思政建设与发展,建立在线精品课程,完善课程资源库建设等,实现职业教育线上学习,线下创业的产学研育人机制。着力改变“教与学”的思维模式,实施教师与学生的定位转变;实现建筑美术课堂内外兼修,构建产学研产业链课堂育人创新模式、可持续育人平台。
(三)创新之处
本课题通过“改变教学任务与课堂教学方法”,建立长效稳定的“产学研”课堂教学实践平台,建立“请进来,走出去”的校内外联合建筑设计专业育人机制,以实际建筑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建筑工程设计的相关能力,培养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学校、企业、科研研究中心等的共同育人模式,培养职业学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配合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为建筑设计就业岗位实现专业人才的有效输送。
1.教学方法的革新
依据办学宗旨,建筑设计人才培养标准,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的选题不能求高求大,而要以不同的学生自身个性特点及学习能力来制定不同的任务。利用项目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立体教学、实践教学;鼓励学生“自己说话”,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2.教学内容的更新
加强思政课程建设,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第二课堂将企业岗位培养方针作为实践训练的基本要求,将科研研究精神等作为第三课堂提升精神。以岗位需求为理论课堂教学目标,以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为课堂教学目的,结合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将教学任务与实践实验相统一,实现产学研的平台有效搭建,如图1 所示。
图1 教学内容与育人平台思政逻辑框架图
3.教学模式的突破
加强“双导师、双师型”育人模式。以线上学习,线下创新创业为路线,实现“多课堂”教学模式,以学校课堂教学为中心,以企业岗位实践为核心,以研究实验为重心,加大对岗位职业认识的深入探讨,探索切实可行的产学研产业链建设。
4.考核方式的创新
评价角度、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考核方式的重点。教学任务评价、实验实践评价、岗位技能评价、研究实验结果评价等,进行多端口、多维度、多主体、多元性、多方位评价等,形成一个更为丰富的评价体系。
四、小结
建筑美术课程利用产学研育人模式,充分将课堂实际问题实践集中化、组块化,在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教师也在不断提升自己,改革教学方法,即双向教学受益,既可以培养“现场工程师”的职业精神与专业能力,又能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职业素养与综合教学能力。[4]将企业发展的所需项目案例融入课程教学任务之中,更好地进行“项目化”教学[5],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利用科研平台解决问题,推动产学研育人模式的革新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