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麻对老年患者应激反应及镇痛效果的影响
2024-04-24邱晓红杨路宽崔燕
邱晓红,杨路宽,崔燕
济南市济阳区人民医院麻醉科,山东济南 251400
近年来,我国髋关节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其常用术式[1]。因该疾病患者年龄偏高,手术易损伤机体,引起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增加手术风险,不利于术后恢复[2]。因此,需采取有效的麻醉方式。该术式主要采用了多种麻醉方式,如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等,其中椎管内麻醉对患者体位要求较高,且受抗凝限制;全麻易致高龄患者死亡;神经阻滞麻醉无法快速起效,且阻滞不完全[3]。喉罩全麻方式无需切开气管,操作简便,对循环、呼吸系统起到保护作用,并发症少,缺点为神经阻滞不完善,很难达到预期镇痛效果。神经阻滞麻醉通过神经干注射麻醉药物实现局部神经冲动传导阻滞作用,局部麻醉效果显著,同时由超声辅助可使神经阻滞准确度提高,且把控麻醉剂量。以上两种麻醉方式联合使用是否可达到预期麻醉效果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选取2021年3月—2022年10月济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麻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组,各50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61~80岁,平均(70.15±4.36)岁;体质指数18.45~27.78 kg/m2,平均(23.11±1.51)kg/m2。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62~79岁,平均(70.23±4.12)岁;体质指数18.23~27.67 kg/m2,平均(23.32±1.62)kg/m2。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LWLL-2023-08)。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无全髋关节置换术禁忌证;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③病历资料完善;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并发症、急性并发症者;②心肝肾功能障碍者;③对本研究药物过敏患者;④免疫系统疾病者;⑤神经病变疾病者;⑥研究期间退出患者。
1.3 方法
对纳入患者入室前30 min注射常规药物。对照组采用丙泊酚乳状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51842;规格:20 mL∶200 mg)1.5 mg/kg、盐酸瑞芬太尼(国药准字H20143314;规格:1 mg)1.5 μg/kg、咪达唑仑注射液0.08 mg/kg、罗库溴铵注射液(国药准字H20234197;规格:5 mL∶50 mg)0.08 mg/kg麻醉诱导并置入喉罩。术中使用苯磺顺阿曲库铵注射液(国药准字H20223008;规格:2.5 mL∶5 mg)0.2 mg/kg、盐酸阿芬太尼注射液(国药准字H20203056;规格:10 mL∶5 mg)0.3 μg/kg维持麻醉,BIS为40~60,并连接麻醉机(确保连接后通气正常),维持正常的潮气量、通气频率,分别为8~10 mL/kg、10~12次/min。
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SonoSite型)行骨神经阻滞(患侧),患者平躺于手术台,头部放平,躯干平直,上肢自然放于躯体两侧,患肢处于外展状态,外展角度为15°。使用超声扫描,其扫描部位在腹股沟韧带,扫描股动脉,观察其波动程度,同时对股颈动脉、股神经进行扫描,其扫描部位为以上部位横断面。确定大腿外侧区域后选择穿刺位置(与探头部位较近,间隔约为2 cm),使用超声对穿刺部位皮肤进行扫描,观察其组织与静脉,并引导进针,以此穿刺股神经。穿刺后进行回抽,若无回血可将盐酸罗哌卡因注入机体,再对患者实施全麻,其全麻方法同对照组,术后进行抗感染治疗。
1.4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应激反应指标,于入室前、手术30 min、术毕采集患者静脉血样,对血样进行离心取上清液,保存于-40℃环境中保存待检。检测指标:皮质醇(Cortisol,Cor)、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鲁械注准20212220956,型号:KS-480),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于术前24 h、术后12 h、术后24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对应0、1~3、4~6、7~10分,分值与疼痛成正比。
1.5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应激反应指标、VAS评分为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应激反应比较
手术30 min及术毕,观察组Cor、NE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注:Cor:皮质醇,NE:去甲肾上腺素。
组别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值P值Cor(μmol/L)NE(μg/L)术毕283.57±22.73 230.91±17.47 12.989<0.001入室前390.23±40.17 390.58±40.18 0.044 0.965手术30 min 532.25±55.49 475.26±53.59 5.224<0.001术毕491.47±40.55 430.29±38.78 7.710<0.001入室前181.54±15.49 181.56±15.47 0.006 0.995手术30 min 312.34±20.41 265.44±22.59 10.893<0.001
2.2 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
入室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4 h VAS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分]
组别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值P值入室前5.12±1.45 5.36±1.24 0.889 0.376术后1 h 2.58±0.71 1.13±0.43 12.352<0.001术后24 h 3.68±0.67 2.03±0.54 13.558<0.001
3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髋关节疾病等疾病的常用术式,在我国临床应用较为广泛[4]。统计显示,自2018年,我国约有65万例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且因发病率逐年升高,行此术式患者也逐步增加[5]。但是,该术式具有侵入性,易损伤组织、细胞,引起炎症反应,改变内分泌代谢,导致机体应激反应[6]。
喉罩全麻是一种吸入式麻醉方式,通过呼吸道吸入达到麻醉效果,对机体组织、细胞无创伤,且对呼吸道刺激小,患者苏醒快,对呼吸有效控制,同时弥补神经阻滞麻醉阻滞不全的不足[7-8]。但是,局部神经阻滞作用欠佳,麻醉效果不理想[9-10]。Cor是一种糖皮质激素,由肾上腺皮质分泌,作为临床手术期间应激反应的细胞因子,可准确反映手术对机体刺激及创伤程度。机体处于压力时,需通过维持正常Cor对压力有效反应,确保血压稳定,且对炎症反应有效控制,若机体该指标水平异常,机体对外界压力失衡。NE是反映机体应激的重要指标,在机体中分泌量少,是一种拟交感药物,对α受体产生影响,增强其激动作用,其激动程度弱于肾上腺素,且可激动β1受体,但是激动程度相对较弱。神经轴突颗粒中含有一定量NE,随着激动产生,该指标含量逐渐增加[11-12]。
本研究发现,两组各时间点应激反应指标对比,观察组应激反应明显降低,主要是因喉罩全麻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达到麻醉效果,对机体组织无损伤,虽对交感神经缺乏抑制作用,但是与神经阻滞麻醉方式联合使用可确保局部神经阻滞的正确度性,对局部交感神经传导起到阻断作用,交感神经抑制作用明显,使Cor、NE水平降低,以此使应激反应减轻[13-14]。本研究发现,两组VAS评分对比,观察组手术30 min、术毕时间点降低更为明显(P均<0.05),与李孝新[15]研究一致。该研究者纳入了9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依据麻醉方式不同分组,联合组术后2、6、12、24 h VAS评分分别为(1.75±0.62)分、(1.42±0.40)分、(1.06±0.27)分、(0.98±0.25)分;对照组术后2、6、12、24 h VAS评分分别为(3.19±0.78)分、(2.85±0.68)分、(2.01±0.56)分、(1.50±0.39)分。主要是因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麻快速起到镇痛作用,对交感神经产生阻滞,促使下肢静脉血流量增加,在患者局部存留时间较长,镇痛时间长且镇痛作用较强。
综上所述,采用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麻术,可达到预期麻醉效果,可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改善Cor、NE水平,缓解炎症反应,镇痛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