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极早和超早产儿粒细胞与其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关系
2024-04-24周杰,程雁
周 杰,程 雁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安徽 合肥 230601)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导致新生儿早期死亡的重要因素,尤其多见于极早产儿和超早产儿。胎龄在28 ~31+6周的是极早产儿;胎龄<28 周的是超早产儿。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目的为探讨BPD 发生及发展与粒细胞比例的关系,为BPD 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近11 年我院儿科收治的极早和超早产儿共计417 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排除标准:(1)入院时月龄超过2 周;(2)住院期间因肺部发育问题死亡或放弃治疗;(3)本研究完结时出生不满8 周;(4)缺少2 周以上的粒细胞计数资料。其中对照组356 例,BPD 组61 例。使用倾向等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匹配平衡胎龄、出生体重及性别差异后,共纳入122 例。
1.2 方法
临床数据资料收集:(1)一般资料: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等;(2)围产期资料:胎膜早破≥18 h 等;(3)BPD 诊断标准:根据文献,以患儿矫正胎龄达到36周时的用氧情况为诊断标准[1]。
1.3 观察指标
极早产儿和超早产儿生后8 周内粒细胞比率的变化;生后1 ~4 周粒细胞比率对BPD 的预测价值。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3.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PSM 平衡BPD 组与对照组差异。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 精确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分析和曲线下面积分析不同时间粒细胞对BPD 的预测价值。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设立对照组及BPD 组
将417 例极早和超早产儿分成对照组和BPD 组。由于各组胎龄及出生体重差异较大,为平衡组间差异,采用PSM 平衡差异后,分析两组胎龄、胎膜早破、体重、性别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倾向值匹配前后的患者基线资料
2.2 极早和超早产儿生后8 周粒细胞比率变化
生后第1 天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均值为2.23%,生后4周内,升高至峰值为9.6%,与出生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在第2 天后缓慢下降,嗜碱性粒细胞第一天最高,后为下降趋势,生后4 周为3.7%,与出生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
图1 生后8 周内粒细胞比率变化
2.3 BPD 组与对照组粒细胞比率变化
中性粒细胞比率在第五周有差异,第七周时差最为显著。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在第四周有差异。嗜碱性粒细胞比率在第四、第七周时有差异,第四周时差异最为显著,见表2。
表2 不同时间粒细胞比率t 检验结果(%,±s)
表2 不同时间粒细胞比率t 检验结果(%,±s)
注:T 为时间(天),★P <0.05,★★P <0.01。
分组中性粒细胞T=1T=2T=7T=14T=21T=28T=35T=42T=49T=56 BPD 组33.31±19.87 55.59±21.59 42.91±17.90 40.27±12.35 36.43±12.90 31.26±13.49 30.15±13.51 29.60±13.21 29.15±13.30 27.53±11.08对照组 34.63±16.08 52.52±19.35 38.35±14.93 39.74±13.80 36.63±12.36 29.13±14.61 24.31±11.01 26.04±11.27 23.12±8.67 23.44±11.49 t 值-0.3930.8121.5140.218-0.0870.8102.4891.4182.6721.683 P 值0.6950.4180.1330.8280.9310.4200.014★0.1590.009★★0.096嗜酸性粒细胞分组T=1T=2T=7T=14T=21T=28T=35T=42T=49T=56 BPD 组 2.35±2.891.87±3.274.10±3.384.75±4.947.18±5.39 11.01±7.81 9.57±7.70 10.60±8.36 8.65±6.457.10±6.27对照组 2.14±2.462.51±3.654.89±4.854.49±3.87 6.13±5 b.42 8.26±6.389.50±6.629.69±6.267.44±5.975.92±4.45 t 值0.409-1.019-1.0490.3181.0502.0720.0580.6010.9671.001 P 值0.6830.3100.2960.7510.2960.041★0.9540.5490.3360.320嗜碱性粒细胞分组T=1T=2T=7T=14T=21T=28T=35T=42T=49T=56 BPD 组 1.06±1.410.53±0.710.37±0.360.30±0.240.43±0.530.44±0.330.59±0.990.44±0.330.50±0.500.37±0.33对照组 0.88±1.590.55±0.720.46±0.640.39±0.520.34±0.300.31±0.220.38±0.550.46±0.760.30±0.240.39±0.30 t 值0.646-0.201-0.975-1.1971.1282.5921.385-0.1912.570-0.202 P 值0.5190.8410.3320.2340.2620.011★0.1690.8490.012★0.840
2.4 生后1 ~4 周粒细胞比率预测BPD 的价值
生后1 ~4 周嗜酸及嗜碱性粒细胞比率均可预测BPD,其中以生后第四周时嗜酸性与嗜碱性比率的AUC最大。生后第四周以嗜酸性比率11.85%为截点特异性最高,见表3、表4。
表3 嗜酸性粒细胞预测BPD 价值
表4 嗜碱性粒细胞预测BPD 价值
3 讨论
近10 年来国内外BPD 发生率及病死率不断增高[2-3]。BPD 是一种以遗传为主要致病因素的疾病,各种环境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肺部发育不成熟,其中包括炎症介质等,而粒细胞与炎症关系密切[4-5]。机械通气激活炎性通路,宫内感染等会增加BPD 发生率,患儿胎龄、出生体重及胎膜早破也与BPD 发生相关[6-7]。本研究采用最新BPD 诊断标准,采用倾向等分匹配避免患儿出生前因素影响。其中BPD 组生后第4 周时嗜酸性粒细胞比率与对照组有差异,与国内报道一致[8]。本研究还发现患儿生后第4 周时用嗜酸与嗜碱性比率预测BPD 发生的敏感度最高,但其AUC 均小于0.8,嗜酸性粒细胞比率特异性较高(>0.8)。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缺少病理及实验室相关分析结果,因此在揭示粒细胞与BPD 发生发展的关系方面仍不全面。
综上所述,生后第四周嗜酸性与嗜碱性比率预测BPD 发生最有价值,但仍需相关进一步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