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麦种植及生育前期病虫害防治技术
2024-04-24颜慧
颜慧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而小麦是极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以提高小麦产量为目的,通过理论分析阐述了小麦高产量种植技术研发的重要性,从种植实践的角度出发,围绕整地选地、播种、水肥管理及除草工作进行细节分析,并且结合生育前期的病虫害类型和防治技术进行讨论,能够为当前小麦高产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种植;技术体系;生育前期;病虫害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1–00-03
1 小麦种植技术体系研发的核心价值
1.1 提高小麦产量
小麦的产量与天气条件、种植环境、种植技术都有直接的关联,而在实际种植的过程中,种植技术也是对其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1]。科学有效的小麦种植技术体系能够从选种、生长等周期进行精细化管理,不仅可以结合自然环境合理调整小麦种植的细节,还可以在面对恶劣天气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时,及时进行人工干预,有助于提高种植产量。
1.2 提升粮食品质
坚持因地制宜的核心原则,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打造小麦种植管理方案,不仅可以提高种子的抗病害能力及自然灾害抵御能力,还可以通过水肥管理、农药管理,保证小麦的整体品质符合农业市场需求,也可以为人们提供健康安全的粮食。
1.3 推动农村经济体系的深化发展
目前,农村地区已经形成绿色循环经济,而农业经济占据了农村经济中的绝大部分,从农业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农产品加工、管理、营销行业,不仅能够反向促进小麦种植和生产的创新,还可以增加大量的附加价值。而本着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的需求,提高小麦种植的效率和质量,可以在农村地区打造更多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对增强我国农业发展实力、强化农村产业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2 優质小麦的种植技术体系
2.1 小麦种植整地选地技术
小麦的种植环境对其产量和品质会产生一定影响,科学地选择种植区域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要素。保证小麦种植区域的土层深厚,具备较为丰富的营养物质;周边有大型的关键设施或自然水域,以便于日常排灌;土壤pH值控制在6.5~7.5之间,适合小麦的生长有机质含量较高且结构疏松,具备较强的保水保肥能力,能够提高小麦的整体产量。
种植地块选择结束后需要进行翻耕和整地工作翻耕的深度控制在25~30 cm之间,能够为小麦扎根提供良好基础;每2~3年需要进行1次大型的深耕处理,可以利用旋耕机在原有处理深度的基础上增加15 cm,将大的板结的土块粉碎,能够为后续的播种提供稳定的条件。
2.2 播种管理
首先,确定播种日期及播种的密度。这2个要素要结合小麦种植所在地进行分析,由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及地理环境有较大差异,冬小麦需要在寒露前后进行播种,并且结合每年的温度变化情况调整前后时间,在实际播种的过程中,要调整播种的密度,
55 000~60 000株/hm2较为常见,也可以结合不同地块的土壤肥力及产量需求进行调控。
其次,需要做好种子处理。优质的小麦种子能够提高小麦产量,也可以避免一部分病虫害对小麦产生的影响,在选种的过程中优先选择当地农业部门推广的品种,还要考虑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大部分选择的品种,可以通过每年不同品种的产量及质量进行筛选;种子的选择还需要结合不同的土壤环境及肥力要求进行选择,如高水肥的地块,可以选择具备较强抗倒伏、分蘖力强及植株较矮的小麦品种,邻近沿海地区及多风的地区可以选择分蘖力中等、茎秆粗壮、株高较矮的大穗型品种;土壤肥力较差或播种次数较多的地块,主要选择具有较强抗旱能力及分蘖力中等、株高稍高的品种。南北方地区的小麦种子选择还要考虑抗旱性这一需求避免恶劣天气影响小麦的产量。
选好品种后,要挑出其中的发霉颗粒、干瘪颗粒及残渣颗粒,选择有光泽且颗粒饱满的种子;播种前需要进行晾晒,严格控制其含水量,也可以提升种皮的透性,便于种子的呼吸和成长;晾晒结束后进行药剂拌种,能够有效预防地下害虫对种子产生的影响,保证小麦的出苗率。可选辛硫磷进行拌种,每50 kg的小麦种子用药量在0.1 kg左右,加入2~3 L水进行拌匀;也可以添加48%毒死蜱,用药量按照种子用量的0.3%进行控制。拌匀后堆闷4~6 h,即可播种[2]。
2.3 水肥管理
小麦播种结束后需要及时进行施肥,遵循早施追肥的原则,促进小麦早发壮苗,为后续的成长奠定基础,通常来讲基肥的用量占据总施肥量的60%~70%,主要选择农家肥,适当增加一部分氮磷肥料;小麦出苗返青后,需要在生长状态较弱的地区额外追加氮肥。小麦拔节后,针对颜色较暗淡的区域再次增加氮肥;扬花灌浆期,需要施用1.0%~1.5%的尿素溶液,作为叶面肥,能够加快生长速度和提高效率,也可以增加穗粒数。
从灌溉管理的角度来讲,要结合小麦的出苗情况及当地的降雨量进行合理调整,如冬小麦在入冬前需要进行首次灌溉,确保小麦安全过冬,灌溉量要控制在田间无积水状态下。春季首次的浇水可以按照小麦拔节的时间进行调整,在浇灌的过程中还需要配合前期追肥;针对萌发生长情况较好的地块,可以将浇灌时间延伸到拔节末期;灌浆及孕穗期可以结合当地降雨量,适当地增加浇灌的次数和浇灌量。
2.4 田间管理
除草工作要遵循越早越好的原则,往往在杂草的3~5叶期,通过用药的方式进行除草,能够增强防治效果,越冬前要适当用药,避免冬小麦被杂草覆盖;小麦拔节期间尽量避免用药除草,以免影响后续的产量。
除草农药的选择必须在增强除草效果的基础上,具备无污染、对于农作物和人体无毒无害的作用,大部分会选择双氟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等药物混合使用,还可以结合不同的杂草类型,合理地选择药物,如禾本科杂草可以利用20%炔草酯、唑啉草酯等药物进行防治。通过药物除草时,温度要控制在5 ℃以上,在每天10:00~15:00晴朗无雨无风时作业。
3 小麦生育前期的病虫害防治方案
小麦从播种到成熟这一阶段为生育期,以100~
120 d为主,冬小麦的生育期会适当延长,结合小麦的生育特点,为了便于进行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通常会划分成12个不同的生育周期,而生育前期通常指的是小麦出苗、3叶期、分蘖、越冬、返青、起身阶段,这些阶段小麦的整体长势较为旺盛,同时枝干较为细嫩,也是受到病虫害影响最为严重的阶段。因此,该阶段进行病虫害防控能够为小麦产量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3-6]。
3.1 播种到出苗阶段的病虫害防控
3.1.1 苗芽虫
苗芽虫又称密虫和油虫,通过口针吸取小麦汁液,在小麦出苗后,会以成虫或若虫的状态聚集在小麦的叶片或茎秆位置,导致局部出现黄色斑点,累积过多会形成黄斑,最终整体植株枯死。不同地区的苗芽虫越冬状态及生活习性有一定差异,南方无越冬期,而北方黄河流域以上存在越冬期。在比较寒冷的地区,苗芽虫会以卵的形态存留在土壤或杂草中,气温回暖后会快速暴发。因此,苗芽虫的暴发速度较快,但由于其有越冬期,应该注意对其进行防治。主要防治方法是通过播种前的药物控制。播种前用种衣剂加新高脂膜拌种,可以驱除一部分未越冬的成虫,也能够避免虫卵附着在种子上;药物防治则可以利用吡虫啉拌种,减少蚜虫用药次数,还可以使用啶虫脒、吡虫啉、阿维菌素、噻虫嗪等在芽苗虫多发期间进行喷雾防治。
3.1.2 纹枯病
该种病害会对小麦的不同生育期都会造成影响,会导致小麦烂芽,出现病苗或死苗,在小麦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花秆、烂茎、倒伏、枯穗等不同类型的症状,通常发生在小麦的3~4叶期。主要呈现在小麦的叶鞘上,会出现边缘褐色、中间灰白色的斑点,新叶抽出困难最终导致死亡。
从农业防控的角度来讲,通常会在选种方面进行优化,要选择具备较强抗病耐病的品种,避免过早播种,平衡施用磷、钾肥,减少氮肥用量,在出现较为严重的病害时,可以通过施用钾肥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所施加的农家肥需要通过高温进行腐熟,加强日常的田间防涝防旱和除草作业。
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或预防的过程中,主要选择咯菌腈、福美双、苯醚甲环唑等药剂拌种;一旦出现大规模的发病,可以利用环唑、氰烯菊酯、井冈霉素、粉锈宁等药剂喷雾防治[7-9]。
3.1.3 冻害
小麦虽然具备耐低温的特性,但温度超过极限会影响小麦生长发育。从日常防治的角度来讲,要选择具备抗冻害的品种,提高对低温的抵抗水平;播种后需要施足底肥,也可以结合当地的气候变化情况,适当地选择播种日期;在寒流来临前进行大规模灌溉,也可以减轻晚霜冻害对小麦产生的影响,还可以选择传统的烟熏方法升高田间温度。
3.2 小麦分蘖阶段的病虫害管理
小麦分蘖就是分杈,每产生一个分杈,会额外形成一个麦苗。而能长出麦穗产生种子的分蘖为有效分蘖,反之枯萎死亡的叫作无效分蘖。冬小麦大部分会有两次分蘖高峰期,第1次在冬季来临前占据整体数量的75%左右,第2次则是在返青后,占据整体的25%左右,因此,在入冬前进行病虫害管理对小麦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而具体的管理内容包括以下2个方面。
3.2.1 田间杂草管理
小麦冬前除草。通过用药进行精准管理,所消耗的资源和成本较低。而且清除杂草后可以减少与小麦之间的养分争夺,可以为小麦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水分和养分,该阶段的杂草清除工作,可以通过用药及田间人工清除为主。
3.2.2 红蜘蛛及蚜虫的预防
高温干旱少雨的季节是小麦红蜘蛛和蚜虫高发的季节,对于其产量产生的影响较大。红蜘蛛的治疗通常以药物治疗为主,利用18%阿维菌素乳油、40%氧化乐果,以及15%哒螨灵乳油、40%氧化乐果等进行喷雾去除。蚜虫则需要和出苗期的防治方法相同。
3.3 小麦返青及拔节阶段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3.3.1 纹枯病及白粉病
若未在出苗期间遏制纹枯病,在本阶段会产生大量的病斑,形成云朵状的纹路。由于田间的湿度较大,会在小麦上形成丝状的白色菌丝,不同菌丝缠绕起来会形成黄色的均衡,发病严重的小麦会腐烂、倒伏,“枯白穗”的形成也象征着小麦严重减产[10-13]。白粉病在发病初期通常表现为黄色的点状颗粒,若未能进行前期控制,会逐渐发育成圆形状的病斑,表层有白色粉末,最终会覆盖小麦的整体植株,导致植株矮小细弱,且发黄枯萎。
主要通过用药对这2种病害进行防控,常规的药物包括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烯唑醇、粉锈宁、井冈霉素等,可以选择任意2种,额外加上磷酸二氢钾通过喷雾方式进行防治。而小麦返青及拔节阶段也是红蜘蛛和蚜虫多发的阶段。
3.3.2 倒春寒
入春后小麦刚进入旺盛生长的阶段,遇到寒流影响必然会出现死苗。与常规的防寒操作不同的,本阶段进行防寒控制主要围绕着物理操作和化学操作展开。
物理操作是通过在田间铺撒粉碎后的颗粒,确保小麦的根茎和土壤紧密结合,也能够防止冷空气入侵土壤,还能进一步增加表层的含水量,缓和温差过大对小麦造成的影响。
化学防控则是在小麦返青一直到起身阶段,可以额外添加15%的多效唑可湿性粉剂,用量为50~
60 g/667 m2,可以短暂抑制小麦的生长速度,从而提升抗寒能力。
4 结束语
小麦的成长分为不同的阶段,进行小麦种植技术体系的创新和病虫害防控要围绕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主要针对小麦的田间管理及种植技术进行了分析,并且围绕生育前期的不同阶段探讨了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控方案,在营造健康稳定的田间环境的基础上,也可以为我国农业体系的可持续化创新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付威.优质高产小麦栽培技术的运用[J].种子科技,2023,41(17):45-47.
[2] 樊萍.小麦种植过程中的施肥技术研究[J].当代农机,2023 (8):85,87.
[3] 张云.现代化农业中小麦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的探讨[J].农村实用技术,2023(8):69-70.
[4] 李振兴.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子科技, 2023,41(14):27-29.
[5] 秦福民.山东高产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核心探寻[J].种子科技,2023,41(14):118-120.
[6] 雷蕾.不同防治方法对小麦病虫害防效及产量的影响[J].种子科技,2023,41(21):111-113.
[7] 姚攸世.金湖县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药减量增效技术[J].农机市场,2023(10):78-80.
[8] 李启明,徐良华.齐河县小麦病虫害全过程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报告[J].种子科技,2023,41(16):7-9.
[9] 王光辉,袁光柱.小麦病虫害3种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应用效果试验分析[J].种子科技,2023,41(14):15-17.
[10] 张银刚.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J].农村实用技术,2022(6):101-102.
[11] 刘景峰.小麦病虫害智能绿色防控与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应用[J].農业工程技术,2023,43(5):79-80.
[12] 朱喜霞.安阳市小麦主产区绿色植保防控体系实现路径与探讨[J].河南农业,2022(28):40-41.
[13] 王亚瀑,何继红.小麦病虫害防治误区及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2(4):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