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科学“四项学力”增值评价校本化实践

2024-04-24吴国荣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学力科学素养科学

摘要 教育新时代的到来将彻底转变原有的教学评价方式。小学生科学学习评价可以从核心素养出发,提炼出基于科学素养的“四项学力”,通过分析科学素养增值评价现状的“痛点”,探寻增值评价“节点”,厘清增值评价“评什么”的问题,建立四项学力“如何评”的机制,建构增值评价“怎样增”的路径。从而建立起一个长期追踪学生学习能力增值状况的评价系统,给学生可持续发展创造可量化的维度,实现科学素养的增值。

关  键  词 小学科学;四项学力;增值评价

引用格式 吴国荣.小学生科学“四项学力”增值评价校本化实践[J].教学与管理,2024(08):63-67.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指出,科学课程要培养小学生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四大方面的核心素养,倡导通过综合性、增值性、过程性的评价方式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1]。显然,基于科学核心素养,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审辨认知力、高阶思维力、自主探究力、情感自信力四项科学学力,探索科学增值评价,开展校本研究,已经成为了新时期革新科学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契机。

一、审视小学科学增值评价的“痛点”

当前,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状况是怎样的呢?笔者通过调查本校3~6年级26个教学班的科学教学情况,访谈学校12位科学教师,发现诸多问题,特别是学科增值评价的缺乏,成为评价中的痛点,亟需一线研究者重新审视。

1.依赖最终结果评价,缺少过程审辨思考

笔者通过调查“技术工程”领域的学业评价后发现,学业评价集中在的纸笔测试、单一作品评价、竞赛活动结果评价和作业结果评价上,对过程性评价关注较少。科学学业评价过于重视最后结果的呈现,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审辨思考的成果,轻视学生科学观念的形成,而增值评价几乎空白。

2.重视短时碎片评价,缺少整体科学思维

教师在日常科学学习评价中,以短时、口头、即兴评价为主,缺少统一明确的目标和整体安排,评价呈现碎片化和低效化,无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科学思维是科学素养的关键和核心,学生却未能从这样的评价中获得激励和改变,无法从中抽象出规律,获得能力的提高。

3.习惯惰性程序评价,缺少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在自主探究实践中展现出来的能力和思维是鲜活的、灵动的、多元的,不能用陈旧的、惰性的、程序的方式来评价。笔者在访谈中发现,教师习惯于固定的惰性评价,缺少多样评价的手段,难以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实现学生探究能力的增值。

4.擅长知识技能评价,缺少科学情感价值

笔者通过走访调查,统计了科学教学中教师对沟通交流、学习态度、科学情感、科学观、责任意识等方面的关注比例。发现教师对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责任意识的关注较少,缺少对学生科学情感的塑造,不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研究态度和责任意识。态度责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的必备品格,是学生科学情感和学习自信力的来源,体现了科学素养的方向性,需要教师引起重视,加以培养。

二、探寻小学科学评价的“节点”

“双减”之后,不少教师为刻意追求所谓的“高效高分课堂”,往往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方式,忽视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情感需求。素养导向下的评价理念要求教师改变评价方式,发挥科学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1.四项学力:锁定评价的原发点

基于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四个核心素养,结合学校的校情和学情,笔者提炼概况出四项学力:审辨认知力、高阶思维力、自主探究力、情感自信力。四项学力从“表达—输出”的角度刻画学习者对核心素养培养所应具有的行为能力表现[2],探索科学核心素养的校本培养方式,增强素养教育落地的操作性,锁定科学评价的原点。

2.增值评价:素养本位的基准点

增值评价下的科学课堂内在发展机理,顺應以学生为主的学习逻辑,促进课堂从“学科本位”发展观向“核心素养本位”发展观的转型,凸显科学课堂的育人功能[3]。增值评价以学生学业成就为依据,追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业成就的变化,着重衡量学生的进步幅度和增值空间,为不同学生的素养发展量身定制适切的学习方案,寻找素养导向下科学评价的基准点。

3.价值共生:评价方向的联结点

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科学课,应该关注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的表现与思维活动,探索增值性评价,改进学生学习过程,提升学生学力。为此,在真实情境中,教师应遵循整合性的评价逻辑,设计指向学生素养提升的评价连续体,把握科学评价的节点,在真实情境中考察学生的学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4]。评价中,教师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关注学生个体的评价需求,将学科素养发展作为评价方向,整合评价项目,定项突破,做到定向与定项的融合,实现评价的远点。

三、小学科学“四项学力”增值评价策略

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追踪测量学生“四项学力”的增值情况,关注学力的起点,以“学力原点—学力基点”变化作为评价依据,以学生的提升幅度作为评价标准,将评价重心聚焦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建立一个长期追踪学生学习能力增值的连续评价系统,形成一种全新的连续评价体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创造可量化维度,使评价从“检测功能”升格为“赋能模式”(如图1)。

1.因学施评:厘清增值评价“评什么”的问题

按照科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以科学学科素养为导向,从挖掘学力内涵、明确学力重点、量化学力标准三方面,全面分析小学科学增值评价需要评什么的问题。

(1)梳理要素,挖掘学力内涵。笔者依据科学学科素养,梳理其中的关键学习能力后,得到的“四项学力”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四项科学素养一一对应。这体现了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能力的变化和素养的发展,将对学生学习评价的重点放在这“四项学力”的发展上,可以直接体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2)基于发展,明确学力重点。“四项学力”的评价组成一个整体,是一个评价连续体。教师要运用好这个评价连续体,就要将着眼点放在学生发展上,评价重点关注的是 “学力原点”到“学力基点”的动态变化,不仅看重评价中产生的“绝对值”,而且要连续评价持续变化过程中的增长值。有增长值便能说明学生学力得到了发展。笔者立足学科素养,甄选本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形式,细化评价内容,明晰价值导向,提炼出符合学校实际的“四项学力”校本表达(如图2)。

(3)蜂币赋值,量化学力标准。为实现学生增值评价,扎实推进素养提升,教师利用勤劳智慧的“小蜜蜂”作为评价体系形象,以“蜂币”形式量化评价标准。各年段围绕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细化分解,对每一项指标进行细致描述,为制定评价标准提供依据(如图3)。同时,制作1分、2分、5分等“蜂币”值,为每位学生建立“增值评价电子档案”,开通一个“蜂币”积分储值账户,将积分累计到账户中。

2.借力增值:建立四项学力“如何评”的机制

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主导,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构“实景动评—结构智评—项目创评”四项学力评价体系。通过这一评价组合拳,打破原有的单项评价,将单一的评价体相互链接,组合成增值评价连续体。同时,利用基于网络云平台技术的学生评价系统,借助信息化平台,围绕学生的“四项学力”进行综合评价,完成评价的量化与增值数据的呈现。

(1)实景学力动评,全程助力学习增量

以科学课单一教学内容为主要载体,设计基于真实情境的实景动态连续评价体,从复现学生阶段性学习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到改变原有探究学习情境要素,助力学生培养迁移运用实践能力;再到创设基于真实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创造发展。一连串的评价形成嵌入式、迁移式、创生式实景评价链,真实、连贯、动态的评价,实现学力的增值。

①嵌入式动评,关注思维变化。嵌入式动态实景评价是在学生完成阶段性的学习任务后,摒弃单纯的纸笔测试,复现阶段学习中的真实探究情境,通过说想法、画模型、动手做等方式对学生的动手操作、知识理解、解决问题等方面进行评价,着重考核学生研究过程中的动态表现,关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变化。

例如,学生在五年级学习“身体的运动”一课后,教师利用手臂肌肉、骨骼、关节的模型和举哑铃活动,复现学习内容,设置基于真实情境的动态评价。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能否正确找到肌肉、骨骼和关节,并能画出肌肉、骨骼和关节的变化,说明三者在运动时的作用,能通过自己举哑铃的活动指出肌肉、骨骼和关节是如何配合运动的。教师利用嵌入式评价量表,对学生进行动态评价,对其表现出来的科学学力进行蜂币赋值(见表1)。

②迁移式动评,调取高阶思维。在阶段性学习之后,教师可以改变和替换原有学习情境中的某些要素,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出富有思维含量的真实问题,让学生在新情境中说一说、画一画,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此时的迁移式动态实景,迫使学生联想原有的学科思维和知识概念,调取高阶思维,解决问题。

③创生式动评,指向问题解决。创生式的动态实景评价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再次将评价向纵深推进,引导学生内化科学思维能力,实现“具体情境—抽象情境—具体情境”的迁移,考察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类似问题的思维能力,关注科学素养自觉性和迁移性。

(2)结构学力智评,层层推进思维发展

教师可以从大单元学习视角出发,以某一领域连贯的学习内容为主要载体,引领学生自主制作某一领域的图表式作业、地图式作业、作品式作业,通过对这些特色作业进行自主评价,组成有结构的评价连续体,直观表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科学本质,层层推进学生科学学力的发展。自主式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变化中检视自己的思维,不断扩充认知区域,引发主动思维的同时,培养积极自主的科学情感和健康心理。

①图表式智评,激发个体反思。学生利用图表整理某一领域连贯的学习内容,并在教师安排下自主评价和分享,从中明晰内容间的联系,明确知识间隐藏的规律。教师可以将学生自制作业作为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穿插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用图像或数学的方式更直观地表达事物之间的变化关系,总结所用到的学习方法及其优势。如基于研究活动绘制思维导图、科学图册等,呈现学生个性化的科学思维,激发个体反思。

②地图式智评,贯通学力发展。概念地图、思维导图等地图式作业,能够帮助学生比较不同的科学概念,分辨二者的异同。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作业进行自主评价,有利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突出重点内容。地图式智评以学生自主评价为主要手段,通过对学生制作的微课视频、概念地图、实践作业、思维导图、科学图册等的评价,统整同一领域内的学科知识和进行能力迁移,贯通学习能力。

③作品式智评,内化习得融通。教师在图表式或地图式学生自主评价后,可以开展作品式的评价,将学生作业通過高品质的作品呈现,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实现知识和实践的融通。

学生为了完善自己的作品,在评价之后,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研究,通过不断实践,将已有的学习内容吸收内化,梳理出适合自己的逻辑链条,促进了科学素养发展。

(3)项目学力创评,多向滋养创新意识

教师要以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为主要内容,搭建融合共进的评价体,通过跨学科、团队合作或项目化学习等方式,运用个性批判、团队协商、多维度链接,组成评价连续体,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而实现科学思维的多维度发展、知识与实践的统一、跨学科和跨领域的融合、情感责任的共进。

①批判式创评,驱动质疑修正。批判式评价活动主要以组内和课堂内展示学习成果、模型、学习作品、设计方案等方式开展。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作出各个方面的评价,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理质疑。相互质疑与学习评价贯穿整个活动流程,学生从评价中反思自身,并对学习成果加以修正和完善,驱动深度学习。

在真实学习中,针对学生差异化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开展优势互补的评价,实现提优补差、互相促进。例如开展学科错题库展评、给学习手账本打分等评价,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的学习方式。

②协商式创评,内生学力迭代。学生项目化学习活动的作品需要不断迭代,评价要为学生提供二次开发的有效场景和学习领域。在成果的不断迭代中,学生不断尝试,激烈讨论,团队的创意一次次地被删减、替换、重组、拓展、添加,从而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应用,多次的迭代使学生思维从应用上升到创造[5]

③多维式创评,引导思维多元。多维式的项目化评价,通过项目化学习成果展评的方式,在学校内实现科学项目活动跨学科、跨领域和跨年段评选,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思考,不断深挖科学问题,促进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

在展评中,学生为了获取成功,会积极尝试多途径、多维度的思考,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内容进行链接,既确保了多种科学思维方法的使用,又将学科知识内容与实际问题有效融合,达到知行合一。

3.依图赋能:建构增值评价“怎样增”的路径

学生素养能力的提升隐含在动态评价的“数值”之中,通过数字画像和大数据分析,教师可以绘制学力原点图、动态图和生长图,将“学力原点”数值与一个学习阶段后评价观测的“学力基点”数值进行比对,科学评价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成长,进而因材施教,探索学生学力生长路径,绘制素养提升的科学图谱。

(1)绘制学力原点图,锚定学力观测起点

在增值评价一开始,教师需要对学生阶段学习的初始状态进行评估,这是增值评价的首要环节,也是确定评价观测起点的重要一步,对增加值的准确采集至关重要。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了解,根据不同维度的特征,利用适切的方法整体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绘制出学力发展的原点数据画像,确定学生学习起点。

(2)绘制学力动态图,追踪学力增值变化

学生学习能力的变化是动态的,增值变化并非是线性增长。所以,在评价中教师需要及时更新学生的观测数据,绘制出动态变化图,追踪学力增值变化情况,通过“进步+成长”的理念、“过程+数据”的方法、“知识+能力”的机制为每位学生绘制学习成长的数据画像,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追踪学力增长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策略,定点突破学习困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3)绘制学力生长图,建构学力发展路径

学生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发展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贯穿其学习生涯。因此,学生学力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一年段或者某一阶段,要将眼光投射到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所以,教师要及时跟踪学生后续学力发展情况,收集学生小学六年的科学学业发展数据,探索学生学力生长机制,绘制学力生长图,建构学力发展的路径,为以后的学习提供研究和借鉴(如图4)。

新时期的科学教育弱化了知识技能为主的学习目的,更重视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学习目标。相对于知识技能评价的直观性,科学素养的评价更为隐性,也更难反映其增量。通过研究,基于小学生科学“四项学力”的增值评价系统,以“学力原点—学力基点”变化作为评价依据,以提升幅度为评价标准,将评价重心聚焦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形成完整的科学学力增值评价体系,能将模糊定性的内在素养转变为清晰定量的外显学力,显著提升评价在学习中的正向效应,有效重塑素养立意下的评价新形态,实现学生科学素养增值发展和全面育人的导向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學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20-121.

[2] 魏锐,刘坚,白新文,等.“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设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02):20-28.

[3] 肖菊梅,周婷.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英语课堂增值评价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3(12):104-108.

[4] 刘徽.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5] 吴国荣.在课后服务中开展微项目生成性学习[J].小学科学,2022(21):28-30.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学力科学素养科学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学历与学力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语文“学力发展”课堂“形态论”
科学拔牙
大学生学力评价的问题与改革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