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文化”在高职专业课程中的培育策略研究
2024-04-24林圣存
摘 要:将匠心文化融入高职专业课程是当代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而匠心文化在高职专业课程中的培育策略研究鲜有报道,文章明晰了匠心文化培育的重要意义,总结了当前高职院校匠心文化培育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生、教师、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校企合作这四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中匠心文化培育的具体策略,以期为匠心文化在高职专业课程的培育研究提供具体参考。
关键词:匠心文化 高职专业课程 培育策略 教师 学生
1 引言
将匠心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中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是新时代下教育领域的新课题。企业在提升“匠心文化”人才培养效益的同时,高职院校也需保证“匠心文化”人才培养的质量[1]。以匠心文化培育为引领,高职院校通过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将培育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紧密相连,使匠心文化培育与高职院校的“匠心”理念相契合。通过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发现,对于匠心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研究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面[2],而匠心文化在高职专业课程中的培育策略研究报道较少,因此,这是一项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文章通过阐述匠心文化培育的重要意义,揭示当前高职院校匠心文化培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匠心文化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的培育策略,为匠心文化在高职专业课程的培育研究提供具体参考。
2 匠心文化培育的重要意义
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才作为保障,而各行各业对人才的统一标准和成才之路,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匠心文化上,那就是从“匠人”向“匠心”转变。通过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实际操作中贯彻匠心文化,学校可以为各行各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2.1 高职求索匠心路,培育英才顺潮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因此探索出一条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和职业特点的匠心文化培育道路是至关重要的[3]。“工匠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制造 2025”的品质。我们需要从职业教育开始对学生进行匠心文化的培育,才能确保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具备这种精神和能力,为国家的制造业转型和升级做出贡献。
2.2 匠心培育展新篇,内涵式发展谱华章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是匠心文化培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匠心文化的培育正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高职院校的匠心文化培育过程中,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不仅增强了就业竞争力,能够在同一批毕业生中脱颖而出,同时形成了较强的职业发展潜力,为日后的职业晋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 教坛耕耘需匠心,育苗树人需细耕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教育者,因此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需要通过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启迪学生,引导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和知识,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师自身的价值。
2.4 匠心培育助学生,自我成长始磨砺
高职院校对于匠心文化的培育,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首先,学生秉持追求卓越的匠心精神,通过提升对细节的关注,对生产质量的保证,进而发挥出色的职业能力。其次,学生秉持追求创新的匠心精神,通过职业技能操作不断的优化改进中,逐渐形成创新意识,能够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
3 当前高职院校匠心文化培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已逐渐重视对匠心文化的培育,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匠心文化的培育效果欠佳[4],具体展开如下:
3.1 就业率为主的评价指标弱化了对匠心文化的培育力度
就业率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这就导致了一些高职院校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就业情况,从而弱化了在办学过程中对匠心文化的培育,忽视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这使得毕业的学生总体综合素质偏低,对社会发展和变化的适应期较长,无法快速融入到实际工作中。
3.2 高职教师对匠心文化的培育认识不足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有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对匠心文化的培育认识存在不足,这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第一,高职院校对匠心文化的宣传不够到位和深入,使得一些教师对匠心文化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解,简单的认为仅需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就可以,从而忽视了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匠心文化的培育效果。第二,高职院校对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科研成果都十分重视,因此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匠心文化的培育是一个长期和持续努力的过程,使得教师较难合理安排,从而导致匠心文化的培育效果欠佳。
3.3 高职院校忽视了以匠心文化为核心的实践课程设置
目前高职院校主要是“2+1”的教學模式,这种模式往往容易导致学科的课程与实际操作环节存在脱钩,且专业知识相对滞后。匠心文化的培育和“工匠精神”的养成,是基于实践中获得,是需要不断地通过实践尝试最终内化于心。而现在的高职院校大都是重技能而轻人文的,在实践过程中匠心文化的融入程度不深,缺乏主动意识,不能真正做到在职业技能学习中融会贯通匠人精神,从而导致缺乏对匠人精神培养的实践性。
3.4 缺乏深度的校企合作,匠心文化的融合效果欠佳
尽管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有合作的企业,但从匠心文化的培育效果来看,多数校企合作的宗旨并未落到实处。一方面,由于企业生存的需要,更注重短期效益,未能从长远角度考虑技能人才的培养,甚至难以培养出独具匠心的大师级人才;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很大一部分只是短暂的、一次性的,缺乏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导致难以将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实践经验融入到匠心文化培育过程中,从而影响了匠心文化的培育效果。
4 匠心文化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的培育策略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性和综合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匠心文化融入其中,则需要学校、老师、学生和企业等多方的努力和配合[6]。文章从学生的“三匠”培养、构建具有匠心精神的教师队伍、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中融入匠心文化、深度的校企合作这四个策略展开讲述对高职院校匠心文化的培育,具体如下:
4.1 匠心文化为核心的学生大爱、大德和大匠的培养研究
匠人技艺和匠人精神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因此弘扬工匠精神,传承匠心文化,成为培养新时期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目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匠心文化为核心的学生培育成为大趋势和大时代的必然,通过构建“成果导向,育训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大爱、大德和大匠的技术服务人才[7]。
4.1.1 培养学生的“大爱”
引进《职业能力成长手册》,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全程记录职业能力成长过程,解决学生盲目成长、能力发展不完整等问题。引导学生树立规划意识,注重学生的过程培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融入“匠心文化”教育。以党建带团建活动为平台,借助匠心文化培育的方式,以团干、入党积极分子、青马工程预备党员等优秀学生为主要力量,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事业和国家。
4.1.2 培养学生的“大匠”
从专业领域发展的角度,把握课堂育人主渠道主阵地,在课程建设中融入“匠心文化”,是当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通过匠心文化的培育,在教案和课堂上实现专业教育与匠心精神的接轨。将匠心文化的培育工作由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具体,抽丝剥茧,一步步落实到具体的微观解决方案中,精心培育学生的“大匠”精神。
4.1.3 培养学生的“大德”
匠心文化培育元素的“大德”主要体现在职业道德、生活道德、爱岗敬业等,对学生进行这些“大德”元素的培育,离不开高职院校教师的共同努力。其中专任教师对应的是学生技能学习上的职业道德大德,辅导员教师对应的是学生生活中的生活大德,专业班主任教师对应的是学生学习精神大德,企业导师对应的是学生的爱岗敬岗的工作精神大德,思政教师对应的是学生成为合格公民遵纪守法爱国奉献的社会思想品德大德[8]。
4.2 构建基于匠心文化的教师队伍
优质的师资队伍能够确保职业院校的高水平育人,有利于职业院校深层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此,职业院校应对匠心文化有清醒的认识,提高教师对匠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促进教师队伍的共同进步和匠心文化的培育工作。
4.2.1 培养教师的匠心精神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教育者,应当具备匠心精神,因此学校应当注重培养教師的匠心精神,包括对职业的热爱、对教学质量的追求、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等,使教师能够以身作则,传递给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念和价值取向。同时,高职院校应当让教师认识到教学质量是评价其工作的重要指标,通过培养教师对质量的追求,可以激发教师对匠心文化培育的重视,并鼓励教师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达到学生具备工匠精神,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4.2.2 积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匠心文化追求的是对工艺的精益求精,对职业的高度热爱,“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还具有丰富的企业实习经历和较高的职业素养,因此对于匠心文化的传播与实践更具有可行性。首先,“双师型”教师能够自觉的以身作则,通过自己在企业的实习经历,引导学生在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养成工匠精神,形成较高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其次,“双师型”教师在教学工程中,能够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通过融入匠心元素,主动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而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通过构建双师教师队伍,可以促进“匠心文化”在高职专业课程中的培育。
4.3 匠心文化在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的融入与更新
4.3.1 构建包含匠心文化的专业课程
通常情况下,学生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因此专业课程教学是培养匠心文化的重要阵地,一是匠心文化培育内容与专业课内容结合,实现同向同行无缝对接,对应具体的专业课程知识,插入相应的匠心文化培育内容,实行模块化嵌入。二是需要具体剖析本专业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合理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针对各个同年级的学生,有阶段性地让匠心文化培育内容嵌入到专业考核中。
4.3.2 融入匠心文化的教学资源更新
高职院校在教学资源中融入匠心文化,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教师不知如何培育匠心文化,学生如何养成匠心精神等问题。以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为例,更新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入门教学资源、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在内的专业级教学资源,使匠心元素融入其中,建立“匠心文化在课堂”的教学案例库,推进教学资源更新,完善教学设计,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准确把握匠心文化在专业课程内容中的融入,让每位学生都能准确理解职业教育中具备匠心精神的重要性,达到匠心文化培育的真正目的。
4.4 统筹校企德育资源,打造匠心文化培育共同体
匠心文化的培育,需要靠企业文化的熏陶,更需要学生长期的实践积淀,才能真正培养出工匠精神。一是统筹校内外德育教育资源,依托专业教师、企业方代表、专家学者、道德标兵、优秀毕业生、社会成功人士等力量,积极整合育人资源;二是统筹各学科、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拓展课程功能,实现各大学科各类课程功能互补,资源共享;三是统筹校园、社团、企业、政府等阵地,形成校企联动的学科德育,建设一支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由企事业单位、行业专家、道德标兵、模范先进人物和思政课教师等共同组成的弘扬传承工匠精神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团队,同向同行打造“匠心”育人共同体。
5 结语
从“匠人”向“匠心”转变,是高职院校对匠心文化培育的目的,这是一个长久且持续的过程,需要学校、学生、教师和企业的多方面共同努力来完成。虽然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匠心文化培育存在一些问题,但针对这些问题,从学生的“三匠”培養,构建具有匠心精神的教师队伍、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中融入匠心文化、深度的校企合作这四个方面切入,有效的开展匠心文化培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基金项目:
基金1:2023年度柳州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匠心文化”在高职汽车专业课程的培育与研究》(LZJ2023C014)
基金2: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21KY1037)
基金3:2023年度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023-A022)。
参考文献:
[1]杨琳,汪琦.文化自信视域下新时代职业院校“匠心文化”建设内生路径研究——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2): 43-47.
[2]曹胜强. 中国匠心文化赋能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04): 34-40.
[3]丁洁,姜庆伟. “红色匠心”育人理念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HTML5设计与应用课程为例 [J]. 船舶职业教育,2022,10 (01): 32-35.
[4]杨璐铨. 工匠精神与职业院校课程体系融合的有效路径 [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1,23 (10): 89-92.
[5]吴星,林圣存,吴丽萍.“双高”院校以“匠心文化”建设为目标的课程思政路径探讨 [J]. 现代职业教育,2023,(12): 25-28.
[6]金秀岩. 论高职数学课程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中的地位和作用 [J]. 高教学刊,2018,(22): 178-180.
[7]陶红,单丽娜.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J].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17 (02): 18-24.
[8]刘小勇,段慧兰,罗美霞. 浅析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构建 [J]. 文教资料,2017,(17): 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