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多样化学习情境中提升思维

2024-04-24阳迷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4年4期
关键词:船长办法冲突

阳迷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讲了在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上发生的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笔者认为,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不应该停留在了解故事情节、感知船长形象的层面。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心理活动、提升思维能力,笔者创设了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船长思维的全过程。

巧设问题,以问导思。教师可以通过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文本内容。教学时,笔者结合課文内容以“如果你在现场,除了这个办法,还有别的办法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学生想到不少办法,比如“在甲板上铺充气垫”“打救援电话,派救援直升机”“搬一架梯子”“把帆布拆了当作滑滑梯滑下来”“慢慢爬下来”……这些方法是否可行?这就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通过再思考,学生发现受限于时间、物资等方面的因素,这些方法都不可行。学生还借助文本中的“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证明以上列举的方法不可行,进而感知到船长做法的合理性。

关注插图,以“图”引思。插图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插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例如,在学生讨论救援方法时,笔者引导学生关注插图。学生通过对插图的细致观察发现:桅杆既细长又高耸,难以攀爬;高处的绳索极细,估计难以承受一个人的重量;摆动的衣角、帽子上飘扬的带子说明桅杆顶端风很大。综上,学生得出结论:男孩身处的环境非常危险,可能会马上掉落下去,必须尽快想办法争取时间实施救援,越快越好。借助插图,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紧迫及救援所面临的困难之大,也理解了这处描写能为凸显后来船长的好办法埋下伏笔。

制造冲突,以辨促思。教师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讨论,能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临场反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第5自然段时,笔者相机向学生抛出问题“你觉得船长真的会开枪吗?”这一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为学生提供辩论的空间。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得到两种答案:船长不会真的开枪,他这么说只是为了吓唬儿子,让儿子尽快往海里跳;船长即使开枪,也不会对准儿子。这一问题支架有效地帮助学生拓展了思维,促进了学生思辨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协同发展。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笔者适时拓展文本,出示一段对船长的描写:“船长看见儿子得救了,突然大叫了一声,好像有样东西梗住他的喉咙似的,走进自己的房舱去了,因为他不愿意让任何人看见他哭。”接着,笔者追问:“读了这段话,你对船长有了什么新的认识?”片段中对船长形象的刻画与课文中截然不同,这就营造了一种强烈的认知冲突,文中的冷静果断与拓展文本中的大哭形成鲜明对比。在拓展文本的启发下,学生逐渐意识到船长表面上看起来是如此果断、冷静,其实举枪的那一刻船长内心非常紧张,但为了救孩子,他强装镇定,不敢表现出一丝一毫的犹疑。这样,笔者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人物形象,感受到船长不仅仅是船长,此刻更是一位担心孩子的父亲。

(作者单位:天门市蒋场镇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孙爱蓉

猜你喜欢

船长办法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出发吧,船长
最好的办法
当船长
船长,我的船长
我们有办法
想办法抓住水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