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括能力的进阶培养及其思维可视化

2024-04-24柯兵余惠芬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4年4期
关键词:语段丁香母语

柯兵 余惠芬

“文学作品之基础概括能力训练”是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关键的一步。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语段,运用不同的方法概括内容,再用思维导图让思维可视化,进而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

一、抓中心句概括段意

教学伊始,教师提示学生“基础概括能力”与概括段意能力类似。随后,教师出示如下示例,让学生试着概括段意。

①在现代化都市里,“地铁”真是一个奇特的场所。②随着道路越来越拥挤,住处越来越偏远,“地铁”便越来越和人们密不可分。③“地铁”成了流动的空间,连接着人们从起床到工作、再到睡觉的若干个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④只有在“地铁”里才可以看到那么多人拥挤在一起,能够听见彼此怦怦的心跳,却是彼此隔膜着,心的距离比身子紧贴着的距离不知远了多少倍。

一名学生概括道:“‘地铁和人们密不可分,在‘地铁里,那么多人拥挤在一起,能够听见彼此的心跳,心却是隔膜着。”另一名学生发现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地铁和人们的生活联系得很紧密”;第二层意思是“地铁里人们身体离得近,心隔得很远”。教师肯定这名学生分析得很有条理,并引导学生将这两层意思用一句话概括。又一名学生概括道:“‘地铁真是一个奇特的场所。”教师点拨“在概括时不仅要把内容说全,还要做到简洁”,并让学生看看这句话来自哪里。学生齐答“第一句话”。由此,学生找到了本段的中心句,概括出了段意:地铁是一个奇特的场所。

此时,教师出示如下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再次梳理思路。

首先,从话题(对象)是什么、述题是什么(表述了什么)、话题(对象)的特征三方面读懂每个句子;其次,读懂句与句的衔接——是横向关系,如承接、并列、因果等,还是纵向关系,如中心句与支撑句,主观评价与客观陈述等。

二、结合关键句概括段意

在学生掌握了抓中心句概括段意的方法后,教师出示如下示例,引导学生尝试概括段意。

①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②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鹰隼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③一切,都被母语表达和诉说。

刚开始,有学生按照前述抓中心句概括段意的方法,将段意概括為“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有学生质疑:“‘这样的魅力并没有指明母语到底有怎样的魅力。”教师肯定了学生的质疑有思考价值,并让学生继续明晰母语的魅力。

学生在逐句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第②句话很难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先分别找出四个分句的表述对象——日升月落,流水荒野,鹰隼羊群,泪珠中的哀怨和呐喊中的愤懑;再“合并同类项”——前两个是景物,第三个是动物,可以合称为“物”,后面两个是写“情”;最后梳理“物”和“情”与母语的关系——母语表达和述说着物与情。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进一步梳理思路。学生绘制出如下思维导图。

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关键词概括本段段意:母语具有抒情状物的魅力。

三、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

对于一些没有中心句或关键句的语段,我们该如何概括段意呢?教师出示如下语段,让学生概括段意。

①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②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③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④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⑤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⑥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学生发现语段中没有概括性的句子,但整个片段都是围绕丁香来写的。教师引导学生逐句梳理出整段围绕丁香写了些什么。学生梳理的结果如下:第①句写城里街旁开满雪白的丁香花;第②句写丁香半树银妆,缀满枝头,惹得人回头望;第③句写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第④句写图书馆北面的白丁香和紫丁香;第⑤句写月光下的丁香,白的潇洒,紫的朦胧;第⑥句写丁香有幽雅的甜香。教师引导学生先将每句内容整理出来,然后“合并同类项”,进一步概括,最终梳理出如下思维导图。

最终,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本段段意:城里城外的丁香花数量繁多,颜色漂亮,味道香甜。

四、分层整合语言概括段意

教师出示如下语段,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该语段段意的概括。

①人会老,树会老,万物会老,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会老。②就连那沉寂于低洼之处的小溪,也会经不起日月的打磨,渐渐萎缩干涸;孤坐草丛之中的岩石,也抵不过风雨侵蚀,日益松散风化。③老是归宿,是终结,是面对时光潇潇洒洒地流逝而无可奈何地放弃。

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后,有两个小组的代表分别在黑板上板书。A组写“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会老;老是归宿,是终结。”B组写“老是面对时光流逝而无可奈何地放弃。”这时,有学生反驳:“A组说有生命的东西会老,可第②句中的小溪和岩石没有生命,我认为前两句可归纳为万物都会老。”一名学生补充:“我同意刚才同学的修改,但是他没有概括第③句的内容。”另一名学生发现第③句的前半句讲“老是归宿,是终结”和“万物都会老”是一个意思,后半句讲“老是面对时光流逝而无可奈何地放弃”,前半句是说老是所有事物的归宿,是不可改变的,是本身就存在的,而后半句是说人对这种存在的无可奈何。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分析结果,并引导学生梳理出如下思维导图。

学生理清层次后,将本段段意概括为“老是万物的归宿,老是面对时光无可奈何地放弃”。最终,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读懂语段的方法,即读懂每个句子,读懂句与句的衔接,读出句子间的语意层次。教师还强调:文本的自然顺序与事理逻辑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内容。

(作者单位:柯兵,武汉市东西湖区教学研究室;余惠芬,武汉市吴家山第二中学)

互动链接

“阅读进阶,能力提升”主题下的《分析与综合》是一堂阅读能力提升课。课堂的第二个环节需要学生细读迟子建的文本《梦想开始的地方》第二自然段。我运用建房理论引导学生读懂这一段——首先,学生集中精力数清楚这一段的句数,相当于弄清有几块砖;其次,学生在3分钟内独立思考,把每个句子的主干寻找出来,相当于拂去砖头上的尘土;最后,学生思考这几块“砖头”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摆放。学生很快找出了夏、秋、冬、春的时间线索。我又问:“仅仅把砖头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就能建好房子吗?这里面有没有对房子起支撑作用的物体,比如这一段表面上是在写植物变化,实际上是在写什么呢?”学生发现实际上是要引出“我”对人生最初的认识。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继续追问:“建房子时先打地基,再建房,对于这个片段而言,地基是什么?房子又是什么?”学生陷入了深思。我乘机引导学生对本段的叙、议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切分,也把本段从描述表面现象到点明观点、感受这一内在逻辑告知学生。至此,我引导学生对本段7句话进行分析和综合的工作就完成了。

今天下午,包括我在内的六名课题组成员将要首秀“辩论式评课”新玩法。针对高老师和杨老师分别执教的两节课,对方认为《蛇义》一文的教学价值宜侧重于艺术手法;我方认为其教学价值宜侧重于文本解读。自由辩论环节,对方田老师首先“发难”:“学生质疑文中所述人与蛇的故事很假。如果不从艺术手法上加以引导,怎么能够消除学生阅读中的困惑呢?”话音刚落,我方柯老师应声而答:“我恰恰认为这个‘假字源于对文本主旨的不理解。没有对主旨的准确把握这一前提,艺术手法的教学必然是空中楼阁……”观众席中响起掌声。柯老师还未落座,对方曾老师开始又一轮攻势:“此文内容浅显易懂,侧重文本解读没有必要,倒是艺术手法运用多样,更能引导学生读一篇而晓一类。”我反驳道:“对细节的品咂琢磨、对文本现实意义的探讨,都是可供文本解读的选点,这不正好适合浅文深教吗?”……通过参与辩论式评课,我颇有感触:有时候针尖对麦芒也是一种“拔节”训练,这种辩论,目的在于完成体验式的深度学习。

江红梅

武汉市吴家山第二中学

“模仿名师,潜滋暗长”主题下的《远与近》是一堂诗歌鉴赏课。课堂的第三个环节指向诗歌内容与主旨的深入理解。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给还未显示标题的诗歌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并进行可行性论证。拟题为“距离”的小组这样阐释:“我们的题目虽然来源于‘远‘近两个关键词,但指的不是实际距离,而是心理上的距离。这应该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不然为什么会觉得‘云近‘我远呢?”我追问小组另一名成员:“诗中的‘我和‘你为什么会产生心理上的距离?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有!比如我和同桌,當我们发生矛盾时,就感觉咫尺天涯!”笑声四起。小莹补充:“作者想说的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掌声四起。

金凤

武汉市东西湖初级中学

徐飞燕

武汉市金银湖中学

(组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借助网络手段创建电子刊物,提升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4A163)

责任编辑  孙爱蓉

猜你喜欢

语段丁香母语
永远的丁香
丁香
母语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丁香本马
母语
我有祖国,我有母语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依存消解、一致性计算与浮现和语段计算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