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网络素养调查与分析
2024-04-23刘亚梅
邢 凯,刘亚梅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天津 30025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23年8月发布了《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79亿,手机网民占比99.8%。从网民职业结构来看,学生占比最大,占到21%。从网民学历结构来看,大专学历占比有10.5%。可见,作为高职学生已经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媒体时代这一群体多数在其中充当接收者和传播者的角色,尤其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背景下,对于这部分群体的关注和引导十分重要,如何利用好网络阵地,使其成为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助力器;如何引导学生在网络信息时代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舆论观、信息观,成为新的研究、实践内容。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高职学生的网络素养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高职学生网络素养调查基本信息分析
本次调研采用自编问卷,自编问卷信度、效度检验均符合要求。使用问卷星小程序进行发布,共涉及天津市高职院校12所,共收集3511份问卷,去除无效问卷262份,剩余有效问卷3249份,问卷有效率92.5%。调研对象基础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调研对象基础信息统计
由表1可以看出,调研对象中女生占多数,占比57.6%;家庭所在地类别中城市的占比最大约42.5%,城镇、农村分别占比22.9%和34.6%;所在年级分布分别是一年级占比24.9%、二年级60.8%、三年级14.3%。
二、高职学生网络素养调查分析
(一)网络依赖程度分析
网络依赖程度是指一个人对于互联网和网络技术的依赖程度和使用频率。它反映了个人对于网络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无法离开网络的程度。在高职学生群体中,对于网络依赖程度都很强,通过调研发现,认为对网络依赖程度非常强、比较强的占到近60.0%,每天至少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的占50%以上。对不同性别和家庭所在地类别等不同样本水平的网络依赖程度进行卡方分析发现:在对不同性别对于网络依赖程度的显著性检验时,χ2值为58.725,p<0.05,说明不同性别对于网络依赖程度区别显著,具体表现认为比较强的男生占比39.1%,女生占比42%,女生对于网络依赖程度要高于男生。在对不同家庭所在地类别对于网络依赖程度的显著性检验时,χ2值为63.314,p<0.05,说明不同家庭所在地类别对于网络依赖程度上区别显著,具体表现认为比较强的“城市”占比26.1%,“城镇”占比16.2%,“农村”占比16.3%,说明城市学生网络依赖程度明显高于城镇和农村学生。具体指标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样本水平对于网络依赖程度的卡方检验结果
(二)网络用途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很多学生对于网络依赖程度较高,且每天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大多超过4小时。那么,学生使用网络主要做什么呢?调研数据显示,在高职学生群体中,大部分学生使用网络用于社交,占比60.8%,其次是休闲娱乐、学习拓展知识,均超过50%。调研数据同样表明,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多善于社交,在使用网络学习的同时多数上网时间也用于休闲娱乐等活动。另外,35.9%的调研对象会通过网络获取新闻资讯,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但相对人数较少;还有4.6%的调研对象选择了“产品推广”,说明有部分高职学生正在从事互联网微商工作,这在“互联网+”时代也是一种趋势。
(三)网络信息认知与辨识能力分析
认知能力是人脑在接触信息时,对其进行加工的过程,是个人以已有知识结构同化和顺应信息,从而在其头脑中进行重构和应用的能力。信息认知能力是个体在接触网络信息时在其头脑中意思的表达,如对于网络信息特征、言论自由、法律法规、隐私保护等的认识程度。信息辨识能力指个体在接触到网络信息或行为时,对该信息或行为的表达动机及其背后的性质、后果等的识别能力,如对于网络信息的真实出处、真实目的的识别,对于网络纷杂信息的正确辨识等等。网络信息五花八门,信息量巨大,学生很难区别信息的真实性、实用性和可靠性,辨识能力尤为重要。
本次调研的题项使用李克特量表题形式,共涉及题项14个。通过因子分析,将14个题项归纳为两个公因子,一类为信息认知能力因子,一类为信息辨识能力因子,且两个公因子的总方差解释率为72.92%,表达效果较好。另外,对网络信息认知能力和辨识能力两个公因子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在所有调研对象中,认知能力平均得分是3.365分,辨识能力平均得分3.599分;众数均为3,最大值、最小值均为1和5,且服从正态分布;标准差分别是0.767、0.670,认知能力得分略低于辨识能力,且辨识能力波动相对较小。在满分为5分的情况下,认知能力和辨识能力得分较好。
针对不同家庭所在地、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高职学生的网络信息认知与辨识能力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学生网络信息认知与辨识能力差异性较大,不同性别的学生网络信息认知能力有差异、辨识能力无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网络信息认知与辨识能力无差异,具体分析内容如下。
第一,不同家庭所在地类别的单因素方差分析。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观察不同家庭所在地类别(如城市、城镇、农村)的调研对象在认知与辨识能力上的差异性是否显著,发现其认知能力的F值为29.859,p<0.05;辨识能力的F值为21.058,p<0.05,说明三者差异性显著,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家庭所在地类别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具体差异使用雪费方法进行事后多重比较,比较结果如表4所示。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
表4 事后检验结果
1.认知能力
调研对象家庭所在地类别中城市与城镇差异性显著,具体为城市均值为3.48±0.82,城镇为3.31±0.68,城市得分高于城镇;家庭所在地类别中城市与农村差异性亦显著,具体为城市均值为3.48±0.82,农村为3.26±0.73,城市得分高于农村;家庭所在地类别中城镇与农村差异性不显著。
2.辨识能力
调研对象家庭所在地类别中城市与城镇差异性显著,具体为:城市均值为3.69±0.73,城镇为3.52±0.61,城市得分高于城镇;家庭所在地类中城市与农村差异性亦显著,具体为:城市均值为3.69±0.73,农村为3.55±0.62,城市得分高于农村;家庭所在地类中城镇与农村差异性不显著。
第二,不同性别的单因素方差分析。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观察不同性别的调研对象在认知与辨识能力的差异上是否显著,发现其认知能力的F值为20.769,p<0.05,说明二者差异性显著,具体表现为认知能力男生得分均值3.44±0.79,女生得分均值3.31±0.74,可见男生在信息认知能力方面高于女生;辨识能力的F值为0.012,p>0.05,说明二者差异性不显著,即男生和女生在辨识能力方面无差异。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不同性别的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单因素方差分析
第三,对不同年级调研对象在认知与辨识能力的差异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时,其显著性P值均大于0.05,说明不同年级调研对象在网络素养方面表现无差异。
三、高职学生网络素养调查结论
(一)网络依赖程度普遍较高
通过前期调研发现,超过一半(近60%)调研对象对于网络依赖程度高,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结合网络用途调研数据,高职学生越来越多地倚赖网络进行社交、娱乐和学习。网络在给我们提供知识来源、社交途径的同时,过多的网络依赖也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如沉迷网络游戏、分散注意力、减少面对面交流等。因此,鼓励高职学生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保持适度上网的原则,发展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均衡学习和娱乐,以确保网络成为他们提升学习和社交能力的有益工具,而不只是消磨时间。
(二)认知能力相对较弱
在对调研对象认知能力分析时,发现其偏度系数为0.308,高于辨识能力,说明存在大量认知能力得分较低的调研对象;其峰度为-0.044(小于0),说明调研对象得分分布较缓。结合认知能力得分3.3652,尤其是个别得分低于均值,如“你认同社交媒体上人人都有话语权,言论不受约束完全自由吗?”得分均值为2.91,可以看出本次调研对象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非城市成长背景的调研对象,该部分群体对于当下网络信息的认知缺乏或存在误解,需进一步提升。
(三)辨识能力相对较强
在对调研对象进行辨识能力分析时,发现其得分均值为3.599,标准差为0.670,偏度0.236,峰度为0.290(大于0),可以看出本次调研对象辨识能力相对较强,且优于认知能力。多数调研对象能够较好地辨识网络信息真伪,能够保持较强的初心和定力。
(四)网络应用能力有待提升
网络应用能力是能够有效使用网络信息进行转化的能力。高职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对于网络信息有较强的好奇心。在应用网络信息时,往往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应用能力的降低,如在进行学习知识的时候,往往会受到网络游戏或其他信息的吸引,导致应用效率低下。另外,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近50%的调研对象不能够很好地使用网络检索自己所需信息,或对于检索到的信息不擅于进行自我应用。网络信息是把双刃剑,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提升网络应用能力,用好这把剑。
(五)应急处理能力有待加强
在自媒体时代,网络应急处理能力是指个体在面临网络安全问题或危机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应急处理能力是个体在自媒体时代中保障自身网络安全的重要素质之一,能够帮助个体有效防范网络风险,并在网络安全问题发生时迅速应对,从而确保自身在自媒体时代的线上活动安全可靠。近年来,社会上发生几起青少年网暴事件值得所有人深思,网络暴力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面对网络暴力或其他网络攻击时该如何应对?调研数据显示只有45.8%的调研对象认为应选择寻求法律途径解决,而47.2%的调研对象会选择隐忍。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面对网络应急事件时,多数人缺少处理能力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四、应对建议
(一)加强网络空间行为规范
2021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该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和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引,意见尤其强调包括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内的各个网络参与主体应共同构建良好网络空间,践行网络空间行为规范。尤其是面对青少年,我们更应正确引导青少年的规范用网,安全用网的意识和能力。政府要主导制止和打击青少年网络欺凌,保护青少年在用网过程中的合法权益,鼓励各类参与者积极参与网络文明建设。互联网平台企业要强化责任意识,加强网站平台社区规则、用户协议建设,精心打造青少年愿听愿看的优秀网络产品,提升国家安全意识,全面推进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文明兴网。
(二)强化网络素养教育
作为青年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学生,虽然具备较强的独立意识和思考能力,但初入社会面对很多新鲜事物和选择时,有时会焦虑或迷茫,缺少独立判断。尤其是非城市生活背景的学生,更需要给予正确引导。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高职院校应结合高职学生特点,重点关注网络素养培养,构建网络素养教育教学体系,如在日常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融入网络素养教育,在心理教育基础课中注重网络心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上网、用网,提升其信息认知能力、辨识能力等网络素养。
同时,加强教师网络素养培养工作。尤其是在网络时代,教育教学过程离不开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师一定要提高示范意识,教师的一言一行势必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同时,作为网络的参与者,教师也应加强网络素养建设,主动践行网络文明行动。
(三)规范自身网络文明行为
新时代大学生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上网、用网习惯,规范自身言行,网络交往要做到诚实无欺,不应通过网络进行色情、赌博活动,更不能侮辱、诽谤他人;第二,提升自身法律意识、辨识能力,在面对网络欺诈、暴力等事件时,保持良好的网络定力,学会保护自己;第三,要学会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获取信息,使之成为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