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早期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2024-04-23王坦

党史文苑 2024年4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式工业化

王坦

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坚持不懈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借鉴和学习苏联模式,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在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践中,党走过一些弯路,但我们党及时总结经验,认真汲取教训,取得了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新时代我们党继往开来,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初步探索,离不开毛泽东关于怎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诸多理论,毫无疑问毛泽东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先行者、奠基者。认真研究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作出的重要贡献,对新时代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干出来的。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时代的伟大变革,我们党成功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离不开党和人民的艰辛探索,回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尤其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探索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脉络和科学内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自鸦片战争爆发后的70余年里,由于清政府的腐朽以及软弱,众多列强通过武力强迫清政府签下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旧中国的社会秩序逐步瓦解,中华民族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为了扭转民族的悲惨命运,让中国再次屹立于世界东方,社会各界人士上下求索,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案。正如毛泽东所言,“先进的人们,为了使国家复兴,不惜艰苦奋斗,寻找革命真理”。然而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和坚强的领导力量,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封建统治者领导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的戊戌变法等方案接连失败,“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全世界的无产者,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出路,李大钊等人宣传的马克思主义开始武装中国人民,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深刻改变了国家和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一条实现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革命路线。在经历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毛泽东等党内领导认真总结失败的教训,摒弃了教条式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灵活地运用到革命中,解决革命问题。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报告,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运动实践中,毛泽东也认识到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外要争取民族独立,内要人民当家作主,就必须要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剥削阶级,建立一个稳固的政权和和平的发展环境才有可能实现现代化。在此后的革命运动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實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毫无疑问毛泽东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也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扫清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制度障碍,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然而,刚成立的新中国,经历连年不断的战争,一穷二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了改变落后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必须要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然而要如何实现工业化?走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还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是党当时面临的一个难题。“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在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上,毫无疑问中国必然是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同时,由于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多重封锁、禁运。而苏联既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也是社会主义强国,因此毛泽东提出苏联就是我们最好的学习对象,要求学习和借鉴苏联的工业化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快速增强国家力量。根据毛泽东的建议,1952年,中共中央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这一举措旨在推动国家工业化,奠定社会主义基础。

同年9月,毛泽东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在1953年6月,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但是经过几年的学习尝试,苏联模式的弊端开始显现,造成了重工业和其他行业一定程度的失衡,表明苏联经验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需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工业化道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结合本国的情况,不能照搬照抄苏联经验,表明毛泽东开始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毛泽东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等相关理论,并明确了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建设方针等相关举措,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二、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贡献

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奠定了制度基础。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进行,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在工业化建设中也形成了关于现代化的一系列观点、理论。新时代,毛泽东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构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政权保障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旧中国的状况,社会各界人士不屈不挠,在斗争中前仆后继,英勇顽强,“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事实证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种种方案无一不以失败而告终,失败的原因归结起来一点:对中国的国情没有正确的认识。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规律的认识,是通过革命的实践,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经过逐步地克服盲目性,在认识上有了一个飞跃,再到达自由王国这样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抗日战争时期,党历经长期的革命斗争考验,积累了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对中国革命的认识趋于成熟,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为了实现民族解放、人民幸福,毛泽东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革命期间经历过挫折、失败,但党及时修正错误、吸取教训,始终在为实现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道路上前行着。通过革命斗争、总结革命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并在革命中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了适合中国革命的理论。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并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革命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

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在经济方面施行什么样的政策,以及怎么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等方面的内容作了详细阐述,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奋斗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中国的革命为实践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实际,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先河,也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正确路线,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于1949年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我们有了稳固的政权,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权保障。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制度基础

新中国的成立,为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营造了和平的政治环境,然而如何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是党面临的又一个难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但我们要建设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仍然需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解决民主革命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逐步使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经济基础。

1952年,经过三年的努力,国家的经济、政治及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毛泽东认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已经到来,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指导下,依据当时中国的情况,适时制定了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在中国具体化,形成了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1956年底,毛泽东对过渡路线作了完整表述,“一化三改”是过渡时期的主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在有步骤地向前推进。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人大制度的确立为广大民众提供了表达意愿和参与决策的途径,使得政府的权力受到人民的制约和监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制度的确立,有助于推动多元文化共存、促进地方自治和维护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根本政治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等制度的确立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也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奠定了思想文化根基。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为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工业化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挨打,一方面是制度落后,另一方面则是缺少独立的工业化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实现工业化是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围绕实现工业化,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以社会主义改造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制定并实施了“一五”计划(1953—1957),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1956年,毛泽东强调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工业化道路,并阐述了工业化建设中的几大要素关系等,为后来的国民经济总方针的提出,以及“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奠定了思想基础。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我国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建设道路。从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我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一伟大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三、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当代价值

毛泽东面对中国革命、建设中的问题,没有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结合起来,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并在革命、建设实践中形成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团结、领导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彻底扭转了中华民族被动挨打的局面,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积极探索如何实现工业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毛泽东当之无愧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先锋。新时代新征程,毛泽东关于现代化的诸多构想仍然没有过时,认真总结研究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

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以正确的战略策略赢得历史主动、战胜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率先结合革命需要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革命问题,而不是机械式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革命中去,长期的革命实践,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篇章。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结合新的实践需要,不断丰富发展毛泽东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顺利开展,从学习和借鉴苏联模式到独立摸索适合本国特点的现代化模式,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主要矛盾学说、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并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为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了理论指导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为人类开辟了现代化新路。西方现代化道路是受资本支配,为资本服务的道路,是为少数人服务的道路。“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中国实际,不照抄照搬西方现代化,而是借鉴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坚持独立自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不依靠他国,牢牢把国家命运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汲取一切有利于本国现代化发展的成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为其他想实现现代化又想保持独立自主的国家提供了理论指导。

毛泽东关于现代化的一系列构想,给其他发展中国家、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模式,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我们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丰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并以此来指导新的现代化实践。

四、结语

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上,毛泽东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奠定了政治条件、制度基础和物质条件。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所作的贡献不仅在于为中国寻找一种独特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同时也为全球探索多样性的现代化路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1471.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十五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51.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9,316.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3.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1年,633.

[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58.

[10]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29.

(作者系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 影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式工业化
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女中央委员
中国式民主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党校建设
中国式失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群沟通机制有效运行的结构分析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