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与?“一体”探析
2024-04-23尚晓伟
作者简介: 尚晓伟,女,汉族,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摘要: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历史积累和时代演变的过程,它的多元性内涵和一体性内涵是其构成的重要部分。本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多元性内涵、一体性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討多元性和一体性的相互关系,并揭示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与拓展需要在维护多元性的同时强化一体性。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元性;一体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历史深远且多维度的过程。从时间角度来看,这种意识根植于古代,由共享的生活习惯、语言和信仰逐渐凝聚而成,并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加强。特别是在抵御外侵时显露的团结精神,凸显了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同时,随着时间推移,独有的文化和传统也融入了这一意识中。
地理环境对共同体意识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国辽阔的土地上分布着各种自然景观,如山脉、草原、高原和海洋,这些环境因素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模式,也间接促进了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此外,不同地区间民族和文化的交流互鉴,进一步丰富了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政治、经济和科技等其他领域的发展也对共同体意识产生了显著影响。国家的统一稳定、经济的兴盛以及科技的革新,都在不同层面推动了共同体意识的塑造和发展。总体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众多因素交织作用的产物,这些因素共同铸就了其深厚的底蕴。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性和一体性内涵及其关系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性内涵
在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我们能够明确地看到其多元性的特点。这种意识不是单一孤立的,而是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系统。各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面貌。
历史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性构建起到了基础性作用。根据黑格尔的历史主义理论,历史是社会发展的底色,它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历史传统、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在分析共同体意识的多元性时,我们必须重视历史的引导和塑造力量。
文化要素也是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元性的关键部分。依据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复杂整体,涉及人类在社会中学习的知识、信仰、艺术等方面。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语言、文字、习俗、宗教等文化元素对其形成有着深刻影响。认识到文化在构建共同体意识的多元性中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1]
经济也是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元性的重要因素。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指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根基,而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则反映了经济基础。在共同体意识的塑造过程中,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政策等经济因素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因此,理解经济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元性构建中的中心地位是必要的。
政治同样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元性的核心组成部分。根据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观点,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其政治化的形式。政治制度、理念和政策等政治因素在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认清政治在共同体意识多元性构建中的决定性作用。
总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内涵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为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可能性。从多元性的视角理解和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其特性和发展规律。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性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性内涵,是我们对 “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深刻理解和阐释的结果。这种理解和阐释不是孤立的,而是建立在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等多方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在各个方面所表现出的共同性和连续性。正是这种共同性和连续性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也是其坚实的基石。
历史源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性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一体性得到了不断的积累和丰富。从古代的 “天下”观念,到近现代的 “中华民族”观念,再到当代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性内涵既有传承也有创新。这种历史的连续性与时代的创新性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底蕴。
在文化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性同样有着深厚的根基。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无论是儒家的道德教化,道家的自然哲学,还是佛家的宁静思想,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都深刻地影响了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这些文化价值观的坚持和追求,成为共同体意识一体性的文化支撑。
社会实践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性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及社会行动都反映了共同体意识的一体性。这种一体性不仅融入了民族的日常生活,也贯穿了民族的历史进程。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都证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性的存在和重要性。
政治生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性得以具体展现的另一个领域。政治结构、政治关系和政治行动揭示了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内涵。这种内涵不仅体现在民族的政治建设上,也体现在民族的政治发展中。政治领域的稳定与进步为共同体意识的一体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性内涵是一个由多元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既有理论深度,也有实践广度;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展现着现实的活力。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机勃勃的源泉。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元性和一体性的相互关系
在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我们必须把握其 “多元”与 “一体”的内在联系。这两者并非单纯对立,而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丰富内涵和坚实基础。
从多元性角度出发,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正是因为它蕴含着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种多样性不仅增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也为其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多元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才得以在包容中成长,在融合中创新。[2]
然而,多元性并不削弱共同体的统一性。事实上,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恰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一体性的体现。一体性贯穿于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提供了民族团结和凝聚力的坚实支撑。正是这种统一性,使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够有效地维持自身的完整性,保持稳定。
在实际运作中,多元性与一体性之间存在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多元性在一体性的框架下得到发挥,而一体性则通过多元性的表现得到加强。这种相互作用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得以在多样性中寻找共性,在差异中寻求和谐。这种相互关系,可以用表格进行详细的说明 (详见表1)。
具体来看,多元性为一体性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形式,而一体性则确保了多元性在有序和稳定的环境中发展。这样的互动不仅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多元与一体的互动关系并非静止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化。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理论阐释和历史总结来深化对这一关系的理解。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多元”与 “一体”特性相辅相成,它们在推动民族共同体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种相互关系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深入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正内涵,从而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二、多元性和一体性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
(一)多元性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性在我国各个民族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每一个民族都拥有其独特的文化、语言、习俗和信仰,这些多样化的元素相互交融和互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和养料。正是这种多元性,赋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强大的内生动力。
而这种多元性的存在,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且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包容性。它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尊重,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这种相互理解和尊重,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
进一步而言,这种多元性为民族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条件。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各民族共同塑造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和价值观。这种共同的努力不仅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性还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平等。通过保护和尊重各民族的特色,这种多元性强化了民族平等的观念。每一个民族都能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尊严。这种平等感,不仅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团结和和谐,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繁荣发展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性对于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发展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充分地认识到这种多元性的价值并珍视它,让它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二)一体性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性在我国56个民族之间得到了充分体现。尽管每个民族都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但所有民族紧密联结,形成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整体。这种一体性理念不仅强调中华民族内部的多元性和多样性,而且更加突出各民族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在这种一体性的观念指导下,各民族不仅能够维护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时也能够开放包容,与其他民族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学习。通过这种相互影响和借鉴,不同民族可以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成为连接各民族的精神纽带,这种共同的认同感使各民族能够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致力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伟大事业。
此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性还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每个民族意识到自己既独特存在又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会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的特色,更加自豪地参与到民族交流和合作中去。这种一体感为各民族提供了共同追求的目标和理想,激励各民族在追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繁荣和发展道路上携手并进。
团结合作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性的具体实践,它不仅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更有力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力量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因此,我们应当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性,让它成为推动各民族共同进步、实现全民族共同繁荣的坚强力量。[3]
(三)多元性和一体性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中,多元性和一体性两大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多元性强调的是各民族的特色和差异,賦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独特的多样性;而一体性则突出了各民族的共性和整体,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统一的框架和基石。
这两大要素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互为作用,相辅相成。一方面,多元性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体性所需的各种元素和基础,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象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一体性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性提供了稳定的框架和基石,使各民族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能共同分享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性和一体性更是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性和一体性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平衡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力量。只有通过理解和把握这两大要素的相互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和繁荣。
三、结束语
在前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轨迹之际,必须明确其核心:多元与一体的和谐统一。这两大特征在共同体意识形成中互动,塑造了其独有风貌,且随时代演进而不断演化。多元性反映在民族、地域、文化的差异中,是共同体意识的基石。但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影响下,多元性可能朝向融合的多样化文化进化。一体性则表征民族整合、国家统一、文化连贯,构成共同体意识的骨干。随着中国的持续发展,一体性有望增强,表现为更牢固的国家统一、更显著的民族融合和更深刻的文化传承,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向更加成熟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孙勇,李应芝.同一民族不同支系的认同调查:以云南宁蒗(小凉山)松树河彝族与新平(哀牢山)波村彝族调查为例[J].保山学院学报,2011,30(01):24-28.
[2] 孙秀玲.正确认识 “多元一体”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J].红旗文稿,2016(10):29-30.
[3] 金家新,兰英.论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视阈下的藏汉双语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10,20(03):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