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看的民族歌剧《八一起义》

2024-04-23伍文珺

党史文苑 2024年4期
关键词:反革命张国焘锤头

伍文珺

民族歌剧《八一起义》遵循现实主義创作方法,在保证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合理虚构细节,用跌宕起伏的戏剧矛盾、个性鲜明的人物塑造创作剧本,谱写了一部大气磅礴、恢宏壮丽的对党、对人民军队的赞歌。

善于从史实中结构戏剧冲突

歌剧《八一起义》用14场戏,41首经典唱段,艺术地再现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共五大召开、“七一五”事变、甘棠湖密议、中共前敌委员会成立、与张国焘的争论、朱德的“鸿门宴”、井冈山会师等历史事件,全方位地回答了为什么要举行起义、为什么选择在南昌起义、为什么选择8月1日起义以及革命是为了谁、依靠谁等问题。歌剧不仅仅只展现起义一事,更展现了复杂政治环境下毛泽东、周恩来等党的领导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剧作在线性叙事的基础上,多线并行,每场都有一个事件,所有的事件又与八一起义有所关联。该剧巧妙铺排历史事件,通过声光电及唱段设置,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历史的厚重和温度。

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作为歌剧《八一起义》的开端。序曲中将时间前置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26年7月,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党、政、军权合一;1927年4月,蒋介石集团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剧作第一场开始于此。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大革命由高潮走向失败的转折点。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前后,除南京、上海外,“清党”运动陆续在全国展开。 大批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工人领袖和革命群众惨遭监禁和杀害。同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国民党中央“分共”会议,正式同中国共产党决裂,至此,由国共两党合作发动的大革命宣告失败。中国革命走到了一个危急存亡的关头。

剧中第一场大雨滂沱中革命群众愤怒与彷徨地唱道:“交出枪的那一刻,共产党成为待宰羔羊。中山遗训抛九霄,大革命,落低潮。”面对国民党的屠杀,周恩来叩问:“谁来回答,谁能回答,拿什么拯救苦难中国苦难同胞?”大革命由高潮急转直下,中国的前途在哪里?大批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被监禁、屠戮,城市里的党组织遭到大面积破坏,中国革命的出路在哪里?处于国民革命领导地位的国民党叛变了革命,共产党将要怎样发展?当时,这些都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剧作第一场留给观众的悬念。

如此,自然引出第二场周恩来和毛泽东会面时,毛泽东说:“枪杆子,命根子,枪在手,命根旺。取得革命主动权,腰杆子才能硬邦邦。”才有了毛泽东与周恩来的约定“农村城市形成合力”“让镰刀锤头胜利会师”。这些台词都是编剧从史实出发,符合逻辑的叙写。

要不要起义、何时起义的冲突矛盾。中共五大挽救革命。“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15天后,中共五大召开。中共五大有许多创举,为党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其中与歌剧《八一起义》故事有关的:一是第一次设立大会主席团,陈独秀、张国焘、周恩来、李立三、谭平山等都在主席团之列;二是在五届一中全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谭平山、李立三、周恩来、蔡和森、翟秋白、李维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陈独秀为中央总书记;三是明确提出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第五场戏,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决定,以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名义举行武装暴动。周恩来任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起义。而此时,李立三、挥代英、邓中夏、谭平山等人正在九江等待周恩来把中央决定带回来。起义时间和地点最初定在同年7月28日九江南浔铁路,经民主商议后同意7月30日晚在南昌举行起义。

张国焘的到来给八一起义增加了变数。同年7月29日张国焘以“共产国际”的名义发急电,称要等他到来再定起义相关事宜。30日白天,剧中用了合唱、二重唱的方式来表达众人等待张国焘的焦灼。张国焘带来的暂缓起义的决定又成为该场戏矛盾冲突的焦点。众人对张国焘的劝说与愤怒,形势的瞬息万变,周恩来作为前敌委员会书记的压力与责任,在剧中通过大段独唱、合唱等方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人民性

剧作围绕八一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刻画了20余位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令观众印象深刻的角色之一,便是周恩来。

与毛泽东的“三次约定”,彰显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剧中周恩来与毛泽东不仅是革命同志,还是难得的知己。他们的“三次约定”是历史的约定、人民的约定,是城市和乡村的约定,也是镰刀与锤头的约定。剧中“三次约定”一次比一次深入,一次比一次迫切,是英雄“顶峰相见”之约,更是同志间对人民、对中国前途“舍我其谁”的责任之约。

第一次约定发生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周恩来与毛泽东约定一个在城市组织军队武装,一个在农村发动农民起义,让镰刀与锤头胜利会师。八一起义发动在即,张国焘认为没有完全准备不可发动起义。周恩来等人认为革命要靠自己的军队,靠掌握枪杆子。当张国焘质疑周恩来等人何来的自信时,周恩来遥想起他与毛泽东的第二次约定:毛泽东已完成《湘南运动大纲》,准备发动农民起义,周恩来组织的八一起义也箭在弦上,“农村城市形成合力,两个拳头最有力量”。是与毛泽东的约定,是让镰刀锤头胜利会师的信念让周恩来充满力量反驳张国焘的意见。叛徒出卖起义信息,为保证起义胜利,周恩来决定提前两小时发动起义,在扣动起义扳机前,出现了两人的第三次约定。哪怕要献出生命,也必须要发动八一起义挽救革命颓势,翻开历史的新篇章。更何况还有人在星火燎原处遥望着凯旋。“三次约定”虚实结合,刻画出了共产党人的惺惺相惜、志同道合、责任使命与揆时度势。

与邓颖超的“三次相伴”,彰显共产党人的柔情与信念。周恩来与邓颖超是思想相通、相濡以沫的革命伴侣,两人的爱情故事至今为世人津津乐道。在剧中,周恩来面临重大任务或决策时都会想到邓颖超,邓颖超的陪伴与支持是周恩来坚强的后盾。这不仅无损伟人形象,相反地,让周恩来这位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形象更加可亲可敬。

邓颖超在剧中不仅是周恩来的同志、爱人,还代表着革命必胜的信念。剧中周恩来惭愧于与邓颖超聚少离多,连孩子夭折也未能陪在身旁,愧为人夫。邓颖超宽慰道:“每次离别都为了再次相会,我们燃起希望迎着朝晖。”两人是因为革命而相爱,亦因为革命而相知相守,革命胜利后的美好与光明是两人共同的期许。在周恩来舌战张国焘时,是与邓颖超的信仰之爱支撑着他,是革命需要胜利的迫切感驱使着他,对张国焘据理力争。八一起义的扳机即将在周恩来手中扣响,生死未卜,这时周恩来又想起邓颖超,是邓颖超与理想信念让周恩来愿意献身革命。剧中邓颖超的出现,体现了周恩来的柔情与信念。同时,从艺术表达上看,在矛盾冲突爆发到最高点前的悬置与踌躇,也让剧作更具艺术性和可看性。

歌剧《八一起义》在有限的篇幅中,立体真实地呈现了八一起义的故事。虚构与纪实结合的叙事风格,情感与理智兼具的人物塑造,富有感染力朗朗上口的唱段,让这部革命历史题材剧作兼具艺术性与可看性,让观众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领略歌剧之美。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责任编辑/陈 影

猜你喜欢

反革命张国焘锤头
镰刀 锤头
镰刀和锤头之歌
从“政治刑罚”到“法律刑罚”
——从“反革命罪”的存废谈起
鲁迅的绕口令
多锤头破碎技术在混凝土公路改造施工中的应用
锻料量对精锻机锤头磨损影响研究
张国焘叛逃有新说
从平息西藏叛乱到平息北京反革命暴乱的思考
张国焘也是“猪八戒”
党中央在长征中同张国焘错误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