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中小学美育模式与特点

2024-04-23史红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美育北京市艺术

编者按

近期,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这是《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延续、深化和推进。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是当前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工程。在此背景下,如何着力破解当前学校美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值得思考和探索。本期,本刊聚焦“中小学美育改革的新样态”,邀请首都师范大学的史红教授分享北京市中小学在美育方面的创新模式与亮眼特点,并呈现以海淀区为代表的区域层面的探索和三所北京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实践。

美育是净化灵魂、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想象、提升境界、健全人格的教育。美育使人性更为完整、心理更为和谐、生存更为幸福。北京市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人才培养、美丽北京建设的高度去认识美育,以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为目标,以服务首善之区发展为主导,推动学校美育内涵式发展,逐渐形成了创新模式与亮眼特点。

1.三个建立:建立基础性、长远性、发展性的美育体系

建立战略。北京把学校美育纳入首都城市发展整体战略中去考虑,进行顶层设计、统一规划与有效实施。具体表现为,以“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与”为主导思想,推进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和艺术展演“四位一体”深度融合;以“新时代、新课程、新发展”思路进行美育改革,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建立机制。为了落实主体责任,北京市70%的中小学设有美育副校长,落实了美育行政管理的领导责任。在管理机制上,建立了完善的管理规范,市级与区级的管理体系完备。在评价机制上,北京市在美育评价内容、标准、方式、程序等方面进行研究,制定《北京市中小学艺术素养评价标准》,东城区革新里小学、171中学、景山学校等13所中小学首批试点开展了对学生艺术素养的评价工作。在反馈机制上,北京市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每年开展中小学校美育调研,开发了“北京学校美育工作调研系统”,获得了近百万份的美育数据,完成《北京市学校美育年度报告》,使北京市成为全国唯一进行全覆盖、常态化美育调研的城市。在监督机制上,北京市出台了中小学校美育工作督导评估方案,构建起以“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方案+德智体美劳全要素督导评估标准”为内容的“1+N”学校督导制度标准体系,在昌平、大兴、密云等区试点。

建立平台。北京市强化学生的美育实践,将艺术活动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逐渐打造了学生艺术活动品牌。现有126个中小学生“金帆艺术团”,包含舞蹈、器乐、戏剧、声乐等门类;89个“金帆书画院”,包括美术、书法两类。这两类高水平艺术社团不仅代表了首都美育的最高水平,也为推动全市中小学美育实践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成为北京美育的窗口和名片。北京多年坚持举办北京学生艺术节、国际青少年艺术周、“国戏杯”戏曲大赛等艺术盛会,它们已成为全市学生艺术活动的展演平台。“民族艺术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覆盖了所有大中小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还设有“艺术经典观赏计划”“农村观赏计划”,并为该项活动每年投入3000万元,持续10多年,演出场次近万场,近800万人次观看。

2.三个浸润:全面浸润学校受教者、施教者与美育环境

浸润学生。美育以“寓教于乐”教学方式进行系统性知识浸润,以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进行体验性浸润。从美育普及、美育启蒙、艺术润养、素养提升、艺术展现到全面发展,是浸润学生的进阶梯度。基础储备、核心素养、特色培育、自主发展形成浸润学生的不同维度。对学生的浸润,具体有美与道德结合的润德;美与内在心理、个性灵美结合的润心;美与习惯素养、人生发展结合的润生。北京市让美育阳光沐浴全体学生,建立了“看、进、演、赛”相结合的美育实践环节,以及班级、年级、校级、区级、市级群体性展示交流链条。例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1﹢X课程体系,横向打通学科,纵向贯通学段,形成横纵联合的主题课程群,实现了美育贯穿的“五育”融合教育实践。

浸润教师。教师质量是美育质量的保障,北京市通过多种渠道提升艺术教师素养。北京市现有中小学艺术教师12800余人,音乐、美术教师均占总数的40%左右,本科学历教师占比77%。在职称制度改革上,北京市将舞蹈、书法等艺术教师职称按照单独序列进行评定,改变了艺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共同评定职称的现状,极大地调动了艺术教师的积极性,评定出了音乐、舞蹈特级教师。北京市注重开展艺术学科骨干教师培训,举办中小学艺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技能展示活动,构建“专家-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教师”五级师资梯队,搭建艺术教师的“学、教、研、训”一体化平台,打造“校-区-市”三级艺术教师研学共同体。面向师范类专业学生,北京高校开设了美育课程,如首都师范大学针对師范生开设了“美育辅修专业”,并发展至招收美育硕士、博士。同时,北京鼓励教师本人建立仪表美、语言美、教态美、人格美的审美形象,成为美的使者和美育的执行者,高度审美化的育人队伍逐渐形成。

浸润校园。北京市全面建设美育育人环境,把美育融入校园生活全方位,形成美育生态。北京有370所“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校”,它们以优质美育为品牌开展工作,在师资力量、物质条件、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面成绩显著,学校美育普及程度较高,重视美育实践活动。有的学校以晨间音乐、升旗音乐、户外音乐、静校音乐贯穿校园活动,润泽学生生命与心灵;有的学校通过校园广播的形式,把关于美的故事、美的生活、美的艺术娓娓道来,让学生感悟美的真谛;有的学校采用雕塑、壁画等形式,在校园、图书馆、教室等,突出学校文化特色。同时对学校标识、办公用品、校服等进行统一设计,处处体现对美的追求。

3.三个注重:注重美育的质量、均衡与特色

注重质量。美育的主渠道是课堂,重要载体是课程。北京市积极支持中小学构建美育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升美育教学质量。城镇及近郊区学校音乐、美术开课率达到100%,农村地区平均达到90%以上。小学生平均每周能接受6.4课时美育,高于国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类课程占总课时的9%-11%的课时数。初中艺术课程占义务教育阶段总课时的32.9%,也高于国家规定20%的课时数。近半学生参加各类艺术社团。小学音乐学科教学中普及五线谱,约80%中小学生掌握了音乐演唱和演奏技能。北京市构建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和艺术展演“四位一体”深度融合的学校美育体系。北京市实施科研先行、美育智库领航的计划,由不同层级的科研机构组织,如市级的“北京学校美育研究中心”,区级的“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美育研究中心”、校级的“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等,形成了高水平跨学科名师组成的多维研究共同体。同时,整合美学、教育学等学科资源,加强美育基础理论建设,开展“中小学艺术疗愈专项研究”等。每年进行学校美育科研论文征集评选,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运用,促进教学经验交流与成果分享。

注重均衡。北京市注重薄弱郊区、薄弱群体、薄弱学校的美育发展需求,面向所有学生提供优质均衡的美育。顺义、昌平、密云、延庆四个区为全国农村地区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区。北京市积极调动21所高校、11个艺术院团与协会等支持小学体育美育发展,这一“高參小”项目共开设600门课程,组织约20000名教师参与到164所小学中,受益学生超过40万。北京市教委采取措施,开展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在远郊区实施了“农村教师特岗计划”,按照每年招收300名教师的额度,对艺术学科教师进行补充,现已公开招聘千名音乐、美术教师补充到郊区专业教师队伍之中。

注重特色。建立具有首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体现北京的文化与艺术。北京市组织编写了首套京剧地方教材《快乐学京剧》,以剧目为载体,以行当为主线,以视听为手段,多种表现形式介绍京剧,推进“京剧进中小学课堂”。例如,中关村第一小学“小梅花”京剧团,将语文教学与京剧表演相结合,创作了《小马过河》原创童话京剧。北京鼓励研发具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与红色资源相关的地方课程教材,以及促进学生认识北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材。例如,海淀区已有几十所学校开设了与“三山五园”相关的主题课程,并通过生态美育等不同实践活动,形成地方特色课程。

4.三个赋能:利用关键因素,赋予美育更强与更大推动力

技术赋能美育。数字技术作为现代化数字工具,可以创新美育教研与课堂新模式,将艺术经典内容及线上云课程进行整合,使学生在线上学习艺术相关知识、基本技能。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地方平台,北京开发并持续更新上线优质美育数字教育资源。海淀区利用“智慧教育云中枢”,搭建海淀区学校美育资源库及治理平台,实现对美育资源的共享与治理,包括优秀社团、重点项目、重大活动、艺术展演、美育调查,以及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学生学业成长档案记录、管理与数据共享,提升海淀美育治理水平。北京市教委与“央博”数字平台联合启动“共建美育资源库”项目,以“线上+线下”的矩阵模式,聚集博物馆资源,通过名师进课堂、美育课程包、跟着课本游览博物馆等线上线下活动,给予学生沉浸式审美体验。它以博物馆为接口,充分挖掘博物馆中承载的艺术内容,形成庞大的资源库,并为学校所用;同时以博物馆为出口,充分挖掘学生活动影像资料,利用“央博”平台进行广泛传播。

社会资源赋能美育。北京动员社会力量全面参与美育,支持学校美育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高等学校、国家大剧院等文化机构和中央芭蕾舞团等艺术团体及艺术家工作室在中小学建立教育基地等,形成社会、学校的育人合力。北京市教委与国家大剧院举办“美育芳草”青少年艺术节,把“歌、乐、舞、剧、戏”以及“艺术课”“艺术主题展”等形式纳入艺术节,近6000名学生登上大剧院舞台,约38000人次参与演出观摩。北京将10%的课程内容搬出校园,加强社会艺术场馆审美体验。西城区学校在西便门城垣遗址公园开展“自然笔记”生态美育活动;昌平区中小学举办了“燕京八绝”“北京毛猴”等非遗美术夏令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运用新技术把优质展览和馆藏转化成美育教学资源,打造沉浸式博物馆美育课程,并发起“博物馆中小学美育课程创新奖”。

创新赋能美育。北京在全国率先试水大中小幼美育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海淀区成立了“幼儿园美育建设共同体”。中央芭蕾舞团与育才学校开启合作办学模式,成立“中央芭蕾舞团舞蹈学校”,标志着“以团带校、团校合一”的创新。北京在美育教学模式上,进行跨学科结合与渗透的创新探索,如数理化中表现的审美因素。有的学校突破“诗乐舞”学科局限,修改线型思考模式,从多维度去进行美育创新,实现跨学科教学。北京还鼓励学校排演原创音乐剧、舞剧、话剧,以及与语文结合的课本剧、与英语结合的英语戏剧等。

可以说,北京以创新为动力,以活动为载体,以教师队伍为关键,率先进行美育浸润,打造了首都美育生态,成为全国学校美育耸立的高峰。

猜你喜欢

美育北京市艺术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纸的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