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市农业标准地改革实践与建议
2024-04-22陈和秀程思明徐群英
陈和秀,程思明,李 龙,徐群英
(建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建德 311600)
改革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紧扣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盯解决突出问题,使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1]。在土地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的情况下,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效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地方政府土地资源配置制度创新的着力点。2017 年,浙江省开启“标准地”改革试点,并迅速在全省推广[2]。2019 年,义乌市率先启动农业标准地试点改革,首次提出农业标准地的概念,探索耕地分类管控;2021 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化农业标准地改革要求;2022 年7 月4 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的指导意见》印发,这标志着浙江在全国率先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
建德市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近年来,建德市为破解山区土地“非粮化”“低效化”“碎片化”问题,在2020年首次探索开展草莓标准地试点项目建设,通过以草莓产业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山区农业标准地建设路径,形成了统一流转、统一布局、统一建设、统一招商、统一服务的农业标准地模式,激发出了兴农富农新动能,走出了一条“产业兴、集体强、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县域农业改革提供了建德样板。
1 建德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建德市位于杭州西部钱塘江上游,拥有新安江独特小气候,是全国首个气候宜居城市。行政区域总面积2 321 km2,总人口51 万,其中农业人口38 万,下辖16个乡镇(街道)229个行政村27个社区。
1.1 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近年来,建德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建成航头镇、三都镇两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打造出“一镇一业”地域特色农业产业平台,建成国家有机基地5 家、有机产品认证企业33 家,省级高水平农业科技示范基地5 个;成为全省首批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市。2022 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1.82 亿元,同比增长3.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04 亿元,同比增长4.6%(见表1)。
表1 近5年建德市农业总产值统计情况
1.2 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以供给侧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建德已基本形成草莓、茶叶、药材三大优势特色农业为支柱的生产格局,发展优势逐渐凸显。三大优势产业中,草莓产业规模优势明显、技术先进,为浙江省最大草莓生产县市,在全国县市排名第三,享有“南建德北丹东”的美誉。据不完全统计,2022 年建德市草莓种植面积5 200 hm2,产量13.57万t,全产业链超46亿;茶园面积4 520 hm2,总产值3.68 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1 760 hm2,产业产值达3 亿元。目前,建德市已经成为中国草莓之乡、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西红花之乡,还是全国最大的西红花生产基地和全省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
1.3 品牌效应逐步凸显
品牌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建德市以“建德草莓”“建德苞茶”品牌建设带动草莓产业及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也是建德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驱动力。2017 年,建德市启动农业区域公共品牌建设,选择有基础的草莓、茶叶两大优势产业先行打造“建德草莓”“建德苞茶”两个区域公共品牌。2018 年,制订《“建德草莓”公共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建德市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从此开启了“建德草莓”“建德苞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之路。经过多年的全力打造,建立了“建德草莓”和“建德苞茶”标准体系、产品体系、管理体系、营销体系等品牌运营架构,建德草莓、建德苞茶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慢慢地从“品名”到“品牌”的历史跨越。“建德苞茶”成功入选了全国茶叶产业百强县、品牌影响力十强县和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德草莓”荣获浙江省“最具成长性十强品牌”。建德市被评为全国首个茶叶类优质气候品质产品地、全国品牌影响力十强县(市),中国草莓之乡、中国有机茶之乡。
1.4 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深入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推广农业技术装备,优化资源投入结构,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步伐。统筹布局大同、航头2 个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10个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和多个农事服务站点,构建全域覆盖的“全程机械化+多种服务”的综合农事服务体系。2022 年,建成农机服务中心1 个,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3 个,农业“双强”项目3 个,有力推动了建德市农业机械化水平。
1.5 三产融合发展效果明显
先后规划建设了现代农业园区、草莓小镇、稻香小镇、橘子小镇等多个农业平台,引导相关资源要素向平台集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独特的山水生态资源和深厚的农业产业基础,建立了以玫瑰花、草莓、莲子、柑橘、蓝莓、铁皮石斛等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果蔬乐园基地21个,初步形成了春季桃李果蔬、夏季荷花蓝莓、秋季甜美柑橘、冬季草莓休闲的四季果蔬产业格局,开发了草莓酱、莲子酒、铁皮石斛干粉等农产品的系列深加工产品,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 建德市农业标准地改革路径及主要做法
经过3 年的农业标准地建设,建德市已建成农业标准地2 333.3 hm2,其中草莓标准地339.33 hm2,带动村集体增收2 000 余万元、农户增收1.5 亿元,成为全省唯一标准地改革+农业“双强”、数字化改革+强村富民集成双试点县市。
2.1 坚持改革引领,做好顶层设计
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出台《建德市农业标准地建设实施方案》《建德市草莓标准地建设方案》《建德市粮食标准地建设实施意见》等系列方案及实施意见,明确新流转的土地全部纳入农业标准地建设范畴,让荒地变良田,有序推进耕地连片流转并形成农业标准地布局图和项目库,截至目前,全市共集中流转土地10 200 hm2。
2.2 坚持试点示范,由点及面推广
2020 年开始,建德市首次在杨村桥镇路边村探索开展草莓标准地试点项目建设,成效良好。2021 年,在杨村桥、大同、航头、乾潭4个乡镇试点推进86.67 hm2草莓标准地,当年为村集体创收约250 万元,形成西乡草莓园、安仁共富体等一批共富联合体。2022 年再次启动250.67 hm2的草莓标准地建设,初步形成以杨村桥草莓小镇为核心,大同西乡草莓园、航头蔬果产业园、更楼更有味草莓精品园、梅城千鹤红草莓产业园等多个园区为中心的草莓产业发展新路径。在总结提炼草莓标准地建设经验成效的基础上,建德市创新提出了农业标准地“131”工程:“1”是粮食标准地;“3”是草莓标准地、茶叶标准地、农村标准房;“1”是“一镇一业”特色产业标准地,包括蛋鸡标准地、药材标准地、水果标准地、蔬菜标准地、莲子标准地等。
2.3 坚持互利共惠,构建利益共同体
以草莓标准地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国企主建、镇村主管、市场主体主营的草莓标准地模式,构建市属国有企业、乡镇、村集体及农民之间利益共享平台机制,通过农业标准地的建成运行增强村集体持续造血功能,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3]。如建德市杨村桥镇92 hm2草莓标准地,村集体每年可增加收入276 万元,莓农每667 m2收益3 万元以上,村民人均分红800 元以上。依托农业标准地建设,为周边农户及低收入者提供了就业机会,解决了农村闲置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如大同镇劳村新建草莓标准地31.33 hm2,为周边村46名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
2.4 坚持数字赋能,深化“双强”行动
依托数字化改革,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探索“产业大脑+未来农场”的生产模式,建设“数智草莓”“云上稻香”等数字平台,实现农业生产全周期数字化服务,其中,“数智草莓”获评浙江省数字经济系统优秀应用,在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成果展上展示。强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成立建德市草莓产业技术研究院,每年引进至少10 个草莓新品种进行试种、筛选,全力打响“建德草莓建德苗”品牌,加速草莓品种的更新换代,不断增强草莓产业发展后劲,推广自主产品“建德红”“建德白露”。推行“水稻+草莓”“玉米+草莓”等轮作模式,每667 m2可增加产值5 000元,实现“千斤粮万元钱”。
2.5 坚持体系完善,培育全产业链
通过政府引导、科研合作、企业运营的模式,草莓三级育苗体系初步形成。建设草莓冷链物流中心(仓库)和冷链车辆等设施,完善草莓冷链物流体系,实现从草莓园到消费者的全程冷鲜、安全和高品质。配套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集中分拣中心等新设施和新装备,实现草莓产销衔接和优质优价。开发深加工产品,鼓励企业研发草莓深加工产品,在扩大草莓酒生产营销基础上,开发草莓蛋糕、草莓饮品、草莓婚纱、草莓研学等衍生产品,提高附加值。落地草莓植物工厂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打造集农业科技、生产加工、农业研学为一体的产业链,加快三产融合发展。目前,“建德草莓”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6亿元。
2.6 坚持政策扶持,壮大人才队伍
大力实施“两进两回”工程,出台《建德市农创客创业创新扶持政策实施细则》,每年安排不少于300万元的资金扶持,吸引青年农创客返乡创新创业。重点抓好草莓师傅、农创客、莓农3 支队伍,推行“首席专家+科研团队+草莓师傅+种植大户”工作机制,发挥好建德草莓师傅传帮带作用。出台《“建德草莓师傅”人才品牌培育实施方案》,分层分类免费培训,形成了具有建德特色的“草莓师傅”培训模式,2022年已开展草莓师傅培训班7期,培训350人次以上。
3 县域农业标准地改革发展建议
县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落脚点,农业改革是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农业标准地改革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基础,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及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3.1 坚持探索创新,注重扩面与提质相结合
在农业标准地改革中既要注重增量扩面,也要注重提质增效。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创新发展,在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下,积极探索多形式的土地流转方式,引导土地经营权集中连片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要统筹当地自然资源、立足于当地产业发展基础,着眼主导产业,科学谋划产业发展布局,编制适宜的农业标准地中长期发展规划,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4]。建德草莓产业扩面是莓农普遍的愿望,要从纵向、横向两个维度做精做深草莓产业链,做优做全草莓产业体系。
3.2 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建设与长效相结合
要聚集农业标准地改革过程中的难点、堵点,梳理问题清单,避免产业定位模糊、项目重复建设等问题,对标对表、补齐短板弱项,推动农业标准地改革有序进行。要坚持建管并举,进一步完善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准入有门槛、全程有管控、事后有奖惩”的农业用地效益评价标准,形成农业标准地项目生产经营过程日常监管,构建农业标准地净地标准、招商标准、生产服务、绩效评估等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工作[5]。
3.3 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改革与融合相结合
要以农业标准地改革为切口,统筹推进农业标准地、农村承包地、农村宅基地联动集成改革,有效破解农村三产融合用地瓶颈[6-7]。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利用科技、机械、数字化为产业赋能,建设农业标准地数字化多跨场景应用,将农业标准地打造成为推动产业发展、带动强村富民的融合发展平台。鼓励各地按农业标准地项目用地面积安排一定比例的配套建设用地,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要素保障,推进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