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的“在地化”观瞻与探研

2024-04-22郝启昕章芳

三角洲 2024年9期
关键词:非遗综合性文化遗产

郝启昕 章芳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非遗”是对日常生活中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表现,它不是某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整体存在状态,相反某些“非遗”代表作项目还是对整体传统文化部分的抽离和放大。作为课堂教学辅助模式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开展“非遗”的“在地化”的根本目的是极为鲜明的,既为在校生获取地方性知识或技能开拓途径,更要维护“非遗存续力”,促进“非遗”活态传承。要实现这一目的,不仅国家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撑,还要在“在地化”的制度设计中深化在校青少年对“非遗”传承的社会责任意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真正做到“非遗”的“在地化”。

“非遗”与“在地化”的意义解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名称的确立,起源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会议出台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随后,中国也出台了相关的文件政策,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的名称得到确定。

“在地化”也是近几年来学者们关注的一个新领域,并在教育、建筑、民俗、传播等诸多学科中焕发出勃勃生机。“非遗”既是民族的,也是地方的。地方“非遗”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是一种非常珍贵和丰富的、活着的教育资源。对于“非遗”文化,学校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继承、发展和传播方式。二者可以成为良好的互动循环体系。

“非遗”作为一类“新”的遗产保护对象,不仅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直接反映,也是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与途径。然而,在备受世人关注的同时,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时代背景下,有效维系各类“非遗”代表作项目的存续力,并发挥更大的社会功能,则是许多国家正在思考的问题。由此,作为“社区参与”和“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进校园”在大部分国家当中开始实行。甚至个别国家将“非遗”保护纳入学位教育或主干课程,而我国即是典型代表。

当然,在教材的专栏化中,也存在许多值得研究与借鉴的单元与课堂模式。

“身边的文化遗产”及其实践

一、教材的专栏化教育

教材的专栏化教育,这一概念与实践实际上就是“非遗”落地的表现之一,即实现“在地化”的表象之一。语文教学策略提出,应打破封闭固定的教学模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联系,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身边的文化遗产》这一安排,恰恰是将“非遗”的保护与实实在在的学校教育相结合,真正做到保护与实践并行。

基于这样的思考,结合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活动应该由学生主导项目设计和项目评价,促使学生在教育性综合实践当中培养学科素养、实践学科知识,让学习在学生身上真实、有效地发生。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身边的文化遗产》正是符合这种综合性实践活动方式,同时也将“非遗”去“在地化”到学校真实课堂当中。

下面,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例,探讨《身边的文化遗产》目标设置:

表2-1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身边的文化遗产》                                          教學目标与体现的新课标要求情况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教材的专栏化教育与“综合性实践活动”相结合,在许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多元的教育目标契合了新课标的要求,使得学生的综合性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使得“身边的文化遗产”更加明晰地走到学生的身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从学校教育当中发展开来。

教材的专栏化教育目前已经科学地布局于初中的语文教材当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在活动当中。以八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例,在教学方法上可作出如下设计:

表2-2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身边的文化遗产》                                  综合性学习教学方式设计示例

教材的专栏化教育,让“综合性实践”活动的目标更加清晰、有效,以专栏化的形式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增长。

二、校园文化的多方位助力

纵使“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得到前所未有的注重,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的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仍然处于危机之中。因此,之前的文化现状却很难与现实生活相接轨,难以得到良性的传承。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关在仓库里、锁在笼子里是不行的,只有让它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把它放进学校的教育中,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运用校园文化的多方位作用,不仅在教材的专栏化教育中体现出来,同时要进入课堂中、进入校园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融入多个方面。

“非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历经千百年淘洗流传下来的精华,“具有深厚的价值内涵,不仅是人类文明进程的载体,也是文化多样性的鲜活样本,更是当代生活的滋养剂”。中学开展“非遗”活动,正是响应“国家意识”和“国家责任”的号召。在对“非遗”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以及对“非遗”传承的参与过程中,学生们还能够跟教科书中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相联系,通过教材的专栏化教育进行针对性的锻炼,再加以校园文化的多方位助力,学生不仅可以增长自己的实践能力,还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同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校园文化的影响下,不仅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上渲染,更多的也应当结合学校当地的独特区域性,做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例”。

三、“非遗”“在地化”的课堂例析

如高密市银鹰文昌中学关于《身边的文化遗产》的课堂中,极好地体现出“非遗”与“在地化”的结合。

从教学目标看,本堂课有三个目标: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够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培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这是基于初二上学期的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但本阶段的学生缺乏一些“综合性学习”可能涉及的专题知识,并且存在不重视“综合性学习”的想法和态度。老师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综合性學习”的专题探究。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一个关于人格和志趣方面的单元,课文均是古代诗文。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要体会和感悟到古人的人生理想与担当、高尚的精神品格。

从教学过程来看,本堂课先从我国著名文化遗产引入,将视野收回到身边,学生分组讨论且进行实践活动去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通过一系列的选定、搜集、模拟答辩和评选,同学们自身的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得到了提升。最后,通过拓展延伸,老师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的观点,将本堂课进行升华。

文化遗产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因此在本次综合性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和学生一起梳理清楚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这类活动的内涵与外延,这是使活动准确而有效的前提。本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是首次尝试,所以教师应精选一些案例进行深入研究,让学生模仿学习,活动中也应给予学生反复实践、不断提高的学习机会。在活动中,教师也要致力于创设多种活动场景,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三、“非遗”及其“在地化”之现状与将来

在国外,亚洲对于“非遗”方面法规与实施比较关注的是日本和韩国,早在20世纪,“无形文化财产”这一概念在日本就已经在人群中流行开来。并且在一系列的努力之下颁布了关于文化财产的相关法律以应对当时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在国内,以课程内容来看,不仅“综合性探究”的方式越来越得到重视,同时,学生亲身去探索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关键。但是,在现实中,细观近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只是“博”而不“精”,多是展览表象的艺术,挖掘其深层意蕴的少。

总的来看,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许多方面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将“非遗”更好地进行传承,首先是政府的主导作用。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县级以上的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可对本区域内的文化实施有效的管理与探研。

其次是发挥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是系统地、有计划地进行文化传承和培养人的过程,因而也是选择文化的过程”。教育的实质,就是要通过对文化的开发,让文化得到继承与更新,这样,在当今学校教育日益大众化、现代化的背景下,学校教育理应成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方式。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在文化领域焕发着勃勃生机,同时在学校教育上也不可或缺。本文从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身边的文化遗产》出发,结合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非遗”的“在地化”。一方面,初中语文的教学需要“非遗”这类知识加以支撑;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实践也亟待完善,需要各方采取措施去保护它。

因此,作为课堂教学辅助模式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开展“非遗”的“在地化”的根本目的是极为鲜明的,既为在校生获取地方性知识或技能开拓途径,更要维护“非遗存续力”,促进“非遗”活态传承。要实现这一目的,不仅国家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撑,还要在“在地化”的制度设计中深化在校青少年对“非遗”传承的社会责任意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真正做到“非遗”的“在地化”。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

猜你喜欢

非遗综合性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模糊PID在离合器综合性能实验台中的应用
文化遗产保护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
综合性图书